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研究综述
《小妇人》:女性独立与家庭责任的平衡

小妇人:女性独立与家庭责任的平衡1. 简介《小妇人》是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于1868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描述了在19世纪中期美国康涅狄格州乡村,四个姐妹——梅格、乔、贝丝和艾米,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家庭责任与追求个人独立之间的抉择和挣扎。
2. 主题探讨2.1 女性独立在《小妇人》中,作者通过四个不同性格和追求的姐妹来讨论女性独立的重要性。
乔是一个充满自主精神的女孩,她渴望成为一名作家,并追求自己的事业。
同样,艾米也有自己的梦想,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
通过这两个角色,作者揭示了女性应当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发展个人能力。
2.2 家庭责任尽管姐妹们都追求个人独立,但她们也深深地铭记着家庭责任。
梅格是个传统的姐姐,她在小夫人中承担了很多照顾妹妹和家庭的责任。
这表明女性需要同时平衡个人追求与家庭责任,不仅要追逐自己的梦想,也要更好地关心和支持家人。
2.3 平衡与抉择《小妇人》中的四个姐妹都面临着平衡和抉择的问题。
她们在尝试实现自己的梦想时,也必须考虑如何履行家庭责任。
作者通过描绘姐妹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挣扎、成长和各自选择来探讨女性在追求独立与履行家庭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的挑战。
3. 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小妇人》虽然是在19世纪写作,但它仍然对当代社会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首先,它提醒我们女性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个人独立非常重要。
其次,小说还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独立的过程中,要记得平衡家庭责任,关心和支持家人。
最后,小说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追求独立与承担家庭责任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女性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时间管理,兼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
4. 结语《小妇人》描绘了19世纪美国社会中四位姐妹在女性独立与家庭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的故事。
它提醒着当代社会的女性不仅需要追逐自己的梦想和事业,也要兼顾家庭责任。
这部经典小说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平衡个人独立与家庭责任。
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

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有的是强大而独立的女性,有的是柔弱而受压迫的女性,还有的是具有复杂内心世界的女性。
通过研究这些女性形象,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美国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变迁和女性角色的多样性。
在19世纪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通过对家庭生活和婚姻的描写来反映女性的地位和角色。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温柔、顺从、忍让的家庭主妇,她们以家庭为中心,为了家庭的和睦而忍受着各种苦难。
这些作品通过描写女性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探讨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责任,并呼吁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另一种是通过对女性社会和政治参与的描写来展示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是敏锐、独立、勇敢的女性,她们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奋起反抗,争取权益和自由。
这些作品通过描写女性的斗争和战胜困难的经历,表达了女性面对社会的压力和限制时的无畏和顽强。
20世纪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社会变革和女性解放运动的背景下,这些作品中出现了更多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性主义者的创作。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既反映了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追求个人事业的欲望,也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压迫。
这些作品也呈现了女性所面临的内心困惑和选择的困难。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和追求。
在21世纪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更加丰富。
女性形象不再被单一的角色所定义,她们可以是家庭的支柱,也可以是职场的精英。
她们可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也可以是多元文化背景的代表。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既有强大和威严的女性,也有柔弱和脆弱的女性。
这些作品也越来越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经历。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和矛盾。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多样化而复杂的。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所折射出的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艺术创作的焦虑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所折射出的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艺术创作的焦虑19世纪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们也产生了诸多杰出的作品。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Elizabeth Stoddard)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如今仍然被文学界广为赞誉。
在19世纪的美国社会中,女性作家们的艺术创作却受到了诸多焦虑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伊丽莎白·斯托达德所折射出的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艺术创作的焦虑。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出生于1823年,她是一位广受赞誉的女性小说家和诗人。
在她的文学生涯中,她不仅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小说《摇曳》(The Morgesons)和诗集《POEMS》等,还积极参与当时文学界的活动,成为19世纪美国文坛上备受尊重的女性作家之一。
正是在这个充满了挑战和竞争的时代,女性作家们的艺术创作却受到了诸多的焦虑和限制。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所折射出的焦虑表现在她对于女性身份的探索和挣扎上。
在19世纪的美国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她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都受到了重重束缚和限制。
女性作家在创作中往往需要面对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思考和挣扎。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她对女性身份的探索和解构。
她在小说《摇曳》中描述了女主人公萨罗·摇曳在19世纪中叶美国社会中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她对于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反叛和探索。
这种对于女性身份的探索和挣扎,正是伊丽莎白·斯托达德所折射出的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艺术创作的焦虑之一。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所折射出的焦虑还表现在她对于文学创作空间的争夺上。
在19世纪的美国社会中,文学创作一直被视为男性的专属领域,女性作家们在这个领域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她们需要面对种种的歧视和排斥,以及对于自身文学才华的怀疑和否定。
伊丽莎白·斯托达德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困境,她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地争取自己的空间和声音,为自己的作品争取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Edgar Allan Poe 研究综述

埃德加•爱伦•坡研究综述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
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
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
爱伦•坡是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鼻祖、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先驱之一、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s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者。
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
爱伦•坡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
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不同时期的不少伟大作家都给予他截然不同的评价, 如: 萧伯纳(Bernard Shaw)认为: “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
丁尼生( Tennyson) 说坡是“美国最具独创性的天才”。
( the most original American genius) 叶芝(Yeats) 说他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 而且永远是全世界伟大的抒情诗人”。
( a great lyric poet of the world)。
(Belgion: 1951: 51) J•S•戴也说: “坡在小说中,对环境造成的极度痛苦的恐怖,能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Russell Blankenship,1973: 215)爱默生(Emerson)称他为“打油诗人”。
( a jingle man)惠特曼(Whitman)说他“在想象文学的电光之中明亮、旋目, 但没有热”。
(among the electric lights of imaginative literature, brilliant and dazzling, but with no heat) 还有人则无视爱伦•坡的才华, 认为他的艺术是: “不道德的或没有道德意识的”。
19世纪英美女性作家的比较分析

19世纪英美女性作家的比较分析——以《飘》和《简·爱》为例《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简·爱从令人讨厌的学校毕业,在罗切斯特先生的庄园找了份家教的工作,负责教育罗切斯特先生的女儿,在此过程中两人擦出爱的火花,但在两人结婚当天,意外得知罗切斯特先生的前一位夫人并没有死,而是疯了,并且正关在庄园里,于是简爱离开庄园,并碰到自己的表哥表妹,正当简爱犹豫是否与表哥一起离开英国做传教士的妻子时,罗切斯特的庄园由于疯妻纵火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受伤致盲,心灵有所感应的简爱赶回庄园,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
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性格刚强、才华出众,她的灵魂塑造了简·爱,发出了女性独立自尊的呼声,百年以来感动了世界各地无数女性的心。
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
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
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
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
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
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
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
《小妇人》:女性自由与自我价值的追求

小妇人:女性自由与自我价值的追求引言《小妇人》是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奇尔所创作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描绘了19世纪中期美国康科特小镇上马奇尔姐妹四人的生活。
本书通过四个不同性格和追求的姐妹展示了女性自由和自我价值的探索与追求。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讨论。
主体1. 女性角色的传统定位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社会,女性通常被限制在家庭、婚姻和子育等角色中,缺乏独立追求和发展的机会。
《小妇人》中,《忧郁少年时期》揭示了社会对女性角色固有定位的压力和限制。
2. 姐妹们各自表达对自由的渴望梅格、乔、贝丝和艾米这四个马奇尔姐妹具有不同而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对自由的渴望。
其中,《大亨小传》中描述了梅格想要过着舒适而贵族化的生活;《人之家》中的乔则渴望通过写作来实现自我价值;《贝丝与她的守护天使》表达了贝丝为慈善事业和音乐付出的热情;《艾米在洋行学画》中展示了艾米对于成为一个独立有能力的女性的追求。
3. 追求自由的挑战与反叛四个姐妹在各自追求自由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了各种挑战。
她们要面对社会对女性角色期待和限制,以及传统观念对于女性追求职业、爱情和家庭的约束。
她们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反叛,并尝试打破固有框架追寻个人意愿。
4. 自我发现与自我价值的探索马奇尔姐妹们通过不懈努力与经历,逐渐找到了生命目标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
她们学会坚持自己的梦想,超越传统期望,大胆地做出选择,并在这一过程中塑造并发展着独特而有意义的人生。
结论《小妇人》通过马奇尔姐妹们的故事,探索了19世纪美国社会女性自由与追求自我价值之间的关系。
这部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对于当代女性解放和追求自由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四个姐妹各自以不同方式实现自己追求的故事,读者可以深入思考女性在传统观念束缚下如何寻找并实现内心的自由,并为个人价值争取权益。
对《红字》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综述

对《红字》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综述摘要: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评,其评论数量之多让人叹为观止。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红字》的分析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希望对其更深入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红字》近二十年分类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艺术成就得到评论界广泛的肯定,也受到中国读者和评论界的青睐。
1850年出版的《红字》是霍桑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也是最受读者评论的作品。
关于《红字》的评论数不胜数,数量之多在美国文学史上名列前茅。
通过梳理近二十年来有关《红字》的评论文章,发现其主要分为以下九大类:1. 分析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 从开头的监狱、蔷薇花,到后来的刑台、森林、红字“a”乃至珠儿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评论家们从作品题名、人物姓名及形象刻画、景物意象、作品情节与基督教原型等几个方面阐释作品的象征意义,解读作品象征意义的多样性、含混性及矛盾性,进一步揭示出作品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内涵。
多数评论认为红字a象征天使和魔鬼的结合,它在海斯特身上体现了积极意义,如爱与反叛,在丁梅斯代尔处却是否定意义,是罪与罚的化身。
其内涵从“通奸”转向“能干”、“慈爱”、“天使”,从“赎罪”走向“升天”、“(耶稣)圣徒的传道行为”。
任晓晋、魏玲在《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一文中就通过对红字a、成年礼仪式和母亲主题的分析,揭示了小说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多义和矛盾的特性。
金晓琳则在《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特色》一文中,分析了作品象征的多义性、系统性、隐喻性特色。
2. 神话宗教原型批评角度。
霍桑不仅在思想上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在艺术手法上也娴熟地运用《圣经》的意象和典故,他有意识地将大量《圣经》原型移植到作品中去,很多学者也从这一方面对《红字》进行了评论和分析。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1. 引言1.1 艾米莉·狄金森简介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著名女诗人,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她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内向和孤独的性格。
狄金森的诗歌风格独特,以简洁、隐晦、象征的语言著称,她尝试突破传统的诗歌形式,追求内心世界的深度和真实。
狄金森的作品涉及爱情、死亡、自然、宗教等多个主题,独具一格,充满诗意和思辨。
狄金森的诗歌直到她去世后才被发现并出版,她的作品在20世纪初开始受到关注,被誉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
她的作品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视为一位具有独特审美观点和文学价值的诗人。
1.2 艾米莉·狄金森作品概述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被誉为“美国的诗歌女神”。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狄金森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爱情、自然、宗教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她对生命、自我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
狄金森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象征主义和隐喻,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引人深思。
她擅长运用意象和比喻,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常常用一两句简短的诗句深刻地揭示人生的哲理和真相。
她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朴实而富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动。
狄金森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的诗歌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为传播,深受读者喜爱和尊重。
研究狄金森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她的艺术成就和文学意义,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和哲理。
【2000字】2. 正文2.1 生平经历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平经历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因为她是个非常隐秘的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自己生活的记录。
她出生于1830年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是一个富裕家庭的长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大放异彩,创作出大量的畅销作品。
其作品主要以女性的家庭生活和道德成长为主题,深受当时读者欢迎,并对美国公民的道德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对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梳理。
关键词: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研究综述一引言19世纪中期美国文坛出现了众多著名作家,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霍桑的《红字》、梅尔维尔的《白鲸》、梭罗的《瓦尔登湖》、惠特曼的《草叶集》,等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也在文坛大放异彩,她们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创作了众多以家庭生活和道德成长为主的作品,不仅在当时社会广受读者欢迎,并对此后的美国社会的道德公民的道德塑造产生不同寻常的影响。
美国著名学者大卫?雷诺兹把这一时期称为“美国女性的文艺复兴”。
纵览美国文学历史可以发现,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推行“真正女性崇敬”思想,其中心主要是围绕美国的中产阶级白人女性制定的,内容主要为“忠诚、服从、纯洁、持家”四项女性美德。
当时美国的学者芭拉?韦尔特认为,女性只有具备了这四项美德才能被称为“真正女性”。
实际上,“真正女性崇敬”思想还是以男权社会为中心,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和从属,将新女性的社会活动和运动规模限制在家庭范畴之中。
当时女性作家众多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多以“真正女性”为塑造人物的标准,进而影响着当时美国读者的道德审视视角和品德塑造标准。
与此同时,恰是这些符合男权社会标准的新女性形象又使得女性陷入新的道德和生活窘境。
于是,19世纪中期的女性作家们在她们的作品中有感而发,真实再现了当时女性所处的种种窘境,并由此探讨了新女性在家庭、社会和道德中的出路,为其女性的成长提供了别样的思考。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女性作家及其作品有苏珊?沃纳的《广阔广阔的世界》、范妮?费恩《玛丽?李》、哈里叶特?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路易莎?奥尔科特的《小妇人》等。
她们作品中的女性主人公都逐步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被动接受男权社会的标准到主动发掘个人的女性意识,从家庭的被动依附者逐步成为能立足于社会的自强自立者,她们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最终都从被动服从男权社会标准的“真正女性”过渡到主动设计自我人生的“新女性”。
这些女性形象因其超越时代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性格而受到当时社会广泛的关注,并在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却因为不符合当时的学术评判标准而没能列入经典作品之列,在美国文学史中也不曾被提及。
20世纪上半叶,文学评论界对这些女性作品的评论还带有某种文化偏见。
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高涨和女性主义批评的不断发展,这些女性作家才又重新进入评论的视野,重新写入美国文学史中。
21世纪以来,该研究领域更是呈现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体现了美国女性作家研究向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等方面多元化发展的批评转向和研究趋势。
到现在,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研究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
二早期评论带有文化偏见20世纪上半叶,弗雷德?路易斯?帕蒂的著作《女性化的50年代》首次将目光和评论的焦点放在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上。
在《女性化的50年代》中,帕蒂不仅关注作者的性别,还认为应将作品视为作者自身经历的延续。
他在著作中探讨了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的创作目的,并认为这些女性作家的作品没能反映现实问题。
帕蒂认为,这些女性作品虽然表达了女性的抗争,却没有发掘重点,他认为女性不应该追求自身的权利。
可以说,帕蒂的《女性化的50年代》代表了当时男性评论家对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不公正态度。
此后,赫伯特?布朗出版了《美国的感伤小说》,在这部专著中,布朗延续了帕蒂对女性作家的态度。
在其专著中,布朗认为19世纪中期的美国女性作家的作品宣扬了传统的女性伦理观念,逃避了时代经历和对美国理想的探索。
而另一位评论家莱斯利?费德勒在其专著《美国小说中的爱情与死亡》中,也将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简单定义为“感伤小说”,对她们及其作品均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评论都带有男性评论家的文化偏见和视角。
而女性评论家海伦?帕帕西韦里的观点则与同一时期的男性评论家截然相反。
帕帕西韦里于1956年出版了《所有幸福的结局》,在这部专著中,她向此前的男性评论家提出了反驳和诘问。
帕帕西韦里认为,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的作品颠覆了当时社会的男权社会及其文化对女性的道德标准评判。
虽然她想为这些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辩论,却忽略了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同时把两性完全对立起来的评价也过于激进,因此并没有引起当时社会及评论界的关注。
三 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20世纪70年代,女权运动不断高涨,由此促进了女性主义学术的研究兴起。
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不断发展,曾经被学术界和评论界忽视的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及作品又重新进入了文学界的视野,得到了学界的重新评价。
此后,有关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作品的学术专著及论文不断涌现。
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著名女性评论家尼娜?贝姆于1978年出版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女性小说》。
贝姆的《女性小说》是首部对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的作品文本进行研究的著作。
贝姆在这部著作中对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进行了整体回顾,并概括出这些女性作家的作品的共同母题――女主人公在失去依靠的环境中如何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我,最终获取成功。
1984年,评论家玛丽?凯利出版了《私人女性,公共舞台》。
在这部专著中,凯利主要以12位女性作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她们在家庭领域内的家庭主妇身份以及在公共领域内的知名作家两种身份,并研究了这些女性作家因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而体验的独特经历,同时也探讨了女性进入文坛所必需的各种社会和个人的条件。
专著中援引了大量的文学史料,这也使得凯利的研究超越了作品文本范围,为我们深入了解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提供了更广泛的视角。
另外,评论家苏珊?哈里斯的《19世纪美国女性小说:解释策略》则选取了19世纪比较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对文本的语言和结构方面的深入论述。
哈里斯认为,19世纪美国女性作品具有双重文本,在这些作品的表面文本之下还隐藏着潜在文本,表面文本讲述的是女性如何恭顺,而潜在文本却表达了女性的颠覆。
此外,伊丽莎白?安蒙斯的《相互冲突的故事》、阿尔弗雷德?哈伯格的《美国文学中的性别、幻想和现实主义》、简?汤普金斯的《情感设计》、尼娜?贝姆的《小说、读者与评论者》等专著也都从不同方面对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外,各种期刊与评论文集也出现了大量相关的评论性文章,这些文章对这一时期女性作家及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极大拓展了这些女性作家的研究范围。
三 21世纪以后开始多元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研究更是得到长足发展。
2001年,《剑桥文学指南:19世纪美国女性写作》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部评论文集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学理论背景、性别研究等不同方面,对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论述,论述涉及种族、民族、阶级等问题,同时指出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9年,出版了两部重要的文学史――哈佛大学出版社的《新编美国文学史》和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她的同性陪审团》。
这两部文学史对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重新进行了评价。
其中肖瓦尔特的《她的同性陪审团》对美国女性文学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整体回顾,专著涵盖了二百多位美国女性作家,梳理了美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肯定了这些女性作家巨大的文学影响力。
另外还有几部专著,如《不同寻常的女性》《超越新女性》《美国文学中的语言、性别和公民权,1789-1919》等,这些专著为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研究领域中所讨论的焦点问题给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法,体现了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研究向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等方面多元化发展的批评转向和研究趋势。
四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日益丰富的研究内容相比,国内对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的研究比较少,且主要是对单独作家的研究,至今把该时期女性作家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只有金莉教授的专著《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和其他几位学者的论文。
其中,金莉的《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是我国学界首部也是唯一一部介绍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的著作。
在这部专著中,金莉教授把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的作品依据题材分成四类,并对每一类小说的社会背景、作家创作、读者反映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也对每一类小说的代表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评述。
此外还有几篇论文也对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进行了整体研究。
金莉教授的《美国女权运动?女性文学?女权批评》对美国女权运动、女性文学的发展以及美国女权批评进行了整体回顾,进而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三者对美国文化与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变化。
这篇论文使我们对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研究有了比较宏观的视野。
在《玛利亚的传统价值和夏娃的独立意识:19世纪中叶美国妇女作家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中,金莉教授则从比较微观的角度对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总结出这些女性人物身上兼具传统价值观及女性独立意识的双重特性。
在《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与现代社会价值建构》中,卢敏对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的定义以及家庭小说兴起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家庭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美国的意识形态,折射出转型时期文学和意识形态的相互所能产生的影响,而且小说中宣扬的女性美德对美国现代社会的价值建构起到了修正的作用。
在《经典以外的世界――19世纪美国通俗小说的文化解读》中,金衡山则从大众流行文化的角度对19世纪美国女性作品进行了详细解读。
刘笑元《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的女性观和慈善观》则以两部小说为例,从独特的文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家庭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观和慈善观,以及美国女性是如何通过它们寻求政治表达的捷径。
除了以上几位学者的论文之外,该研究领域其他研究成果则仅涉及单独一位作家,且主要集中于斯托、奥尔科特、肖邦等,没有作整体性研究。
可以说,19世纪中期美国女性作家研究领域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深入研究。
注: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bs42)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5yjc75200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1] 埃默里?埃利奥特主编,朱通伯等译:《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第二卷),《剑桥美国文学史?1820年-1865年》[2] 萨克文?伯克维奇主编,史志康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3] 金莉:《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19世纪美国女性小说家及作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