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离合词的离合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是一个重要而又常被忽视的语法现象。
本文从离合词的定义、分类、语境运用、句子作用以及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离合词在汉语中扮演着连接词组、修饰名词、构建句子语法结构等多重角色。
加强离合词教学对于提升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语法。
通过系统的离合词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汉语习得的速度和深度,提高他们在语境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更加重视离合词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地掌握这一重要语法现象,从而达到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定义、分类、语境、句子、教学方法、技巧、加强、语言水平、汉语习得、促进作用1. 引言1.1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增强,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学习汉语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重点之一。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汉语,以增加自身竞争力和拓展国际视野。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有助于推动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习汉语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受欢迎和重要的选择。
1.2 离合词在汉语中的作用离合词作为汉语语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在汉语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离合词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句子更加灵活多变。
通过使用离合词,可以改变动词的状态、程度和方向,使得句子更具表现力和感情色彩。
离合词在汉语中常常起到衔接句子成分、丰富句子结构、增加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的作用。
离合词的运用也能够让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汉语的语法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还可以提升他们对汉语语言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展开讨论。
在先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以及离合词的定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谈到了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法,练习建议以及对学习者语言水平提升的作用。
最后在总结了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以及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离合词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重要性、教学方法、常见错误、解决方法、练习建议、语言水平提高、启示、研究方向1. 引言1.1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在汉语非母语环境下进行的汉语教学活动。
与母语教学相比,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些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者通常具有不同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他们的语言水平和学习方式可能有很大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者通常没有周围环境的支持,他们可能只能在课堂上接触到汉语,而无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引导他们主动进行语言实践。
1.2 离合词的定义离合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由两个字组成,由一个形容词或动词和一个副词或介词构成,具有特定的语法功能。
离合词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或修饰名词,起到连接作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是学习者需要重点掌握的语法知识之一,因为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使用方式常常与学习者母语中的语法规则不同,容易引起混淆和错误。
离合词的定义不仅包括了其构成要素,还包括了其独特的语法功能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学习者在掌握离合词的定义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离合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搭配,以便正确运用离合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习者理解离合词的定义和在句子中的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沟通能力。
浅析离合词是一个动态现象

浅析离合词是一个动态现象离合词是汉语词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过渡的中间状态。
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的数量比较大,其变化速度越来越快。
因此,离合词永远是一种动态的现象。
标签:离合词演变中间状态动态现象离合词是汉语词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过渡的中间状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的数量比较大,它的形成与古代汉语词汇的单音节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现代汉语的离合词,无论插入的成分多少、性质如何,两个语素一经拆开,就成为各自独立的两个单音词。
这都是与古代汉语的词汇面貌(一个音节一个词,音节与词大都一一对应)一脉相承的。
离合词作为复合词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一个特殊的部分,同样是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变过程。
本文拟从离合词的数量和词义的变化等方面来分析离合词的演变①,以求对离合词的演变情况有个总体认识。
一、离合词数量的变化情况我们先来看一个表②:根据上表,唐宋元时期,离合词是比较少的;明清时期,仅从《红楼梦辞典》(以下简称《红》)和《金瓶梅词典》(以下简称《金》)中的使用情况就可看出,离合词的数量在剧增,当然这与这两本书描述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但与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的联系更加密切。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汉》)中双音节离合词总计是3193个,撇开意义变化,仅从数量来说,唐宋元明清流传下来的离合词还是比较少的,唐宋以前就更少了。
由此可以推断,大部分离合词是20世纪的产物,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数量上的增加就更明显了。
胡明安主编的《新语词大词典》中,收录大约1950——1988年间的新语词,其中离合词就有61个。
《现汉》2002年增补本中后附有新词,其中标明是离合词的共有66个,全部为支配式离合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合词也在不断增多。
离合词虽然很多,但不是每个离合词都常用。
《现代汉语三千常用词表》中共有离合词63个;《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表一)中共有离合词359个。
把这两部分放在一起,除去重复的词,共有离合词373个。
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动因摭谈

从词汇学角度看 ,是不能拆分单纯词的 ,但是语用实例 告诉人们 ,联绵词 、音译词也能被人当成合成词一样拆开使 用 。虽然从意义上看 ,拆开后的“慷慨 ”“幽默 ”前后两个音 节仍然共同表意 ,仍是单纯词 ,但这种离合现象值得我们思 考。
动宾 、补充 、联合 、主谓 、偏正结构的合成词能离合 ,甚 至单纯词也能在形式上离合使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质疑了 离合词是一部分结构相对松散的合成词的看法 ,促使我们 变换思维 ,从其他角度探求离合词离合的原因 。
使用 ,能收到特有的表达效果 。主要体现在词语的感情色 彩 、语体色彩 、形象色彩几个方面 。
1. 增添语言的感情色彩 。 有一些原本中性的词语 ,作为离合词 ,插入一些成分 后 ,能够带有贬义或褒义的感情色彩 。如 : ①时间还早着呢 ,你着什么急 ? ②孩子一定是正做着美梦 ,睡梦中乐出了声儿 。 “着什么急 ”,表示不耐烦 ,“美梦 ”则传达了爱怜之情 。 前面谈到的“幽他一默 ”,在感情色彩上也显得俏皮可爱 。 2. 增添语言的语体色彩 。 老舍指出作家选用语言时应特别注意 :“如此人物 ,如 此情节 ,如此地点 ,如此时机 ,应该说什么 ,应该怎么说 ”。 当“说什么 ”已经确定时 ,“怎么说 ”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 个好的作家 ,一定会对语言材料进行筛选 、调整 ,以最恰当 的语言形式获得最理想的表达效果 。下面是选自老舍作品 的语例 : ①哎 ,没敢惊动亲友 ,这怎说的 ,又劳你的驾 ,来看看小 孩吧 。 (老舍《牛天赐传 》) ②平日 ,他们在墙根撒尿 ,我都要讨他们的厌 ,上前干 涉 ;他们怎能不恨恶我呢 ! (老舍《我这一辈子 》) ③马威努着力 ,随着伊牧师把箱子全搬到行李房去 。 (老舍《二马 》) ④紧走了几步后 ,他后了悔 。 (老舍《四世同堂 》) “劳你的驾 ”、“讨他们的厌 ”、“努着力 ”、“后了悔 ”,是 普通百姓口语的真实记录 ,类似的离合词在老舍作品中比 比皆是 。“如此人物 ”,如此说话 ,实践了老舍自己的主张 , 也形成了老舍作品平易自然 ,生动活泼的口语化风格 。许 多作家和老舍先生一样 ,对选用词语适用语境都十分重视 , 如: 鲁贵 :大少爷 ,您可回来了啦 ,太太和二少爷担了一天 的心呢 。 (曹禺《雷雨 》) 土匪头子笑着大声说 :“兄弟呀 ,土匪就是土匪 ,土匪 就享这号福 ,想享旁的啥福享不上 。”(陈忠实《白鹿原 》) 试想 ,如果鲁贵和土匪头子说话斯文典雅 ,那还能是鲁
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研究

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研究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构词方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词汇形式在语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离合词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和词汇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现代汉语离合词及其离合槽展开研究,重点分析离合词的构词规律以及离合槽的语义功能,并探讨离合词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与特点。
一、离合词的基本概念及构词规律离合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构词方式,指的是由两个单字合成的一个词,其中一个词作为主要成分,另一个词则起到修饰或补充作用。
在离合词中,两个单字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构成一个词语整体,而且词义通常与两个单字的意义有所关联。
离合词的构词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名词:如“红楼、书房、茶杯”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常常表示一种具体的事物或实体,如“红楼”指的是一座建筑物,“书房”指的是一个房间,“茶杯”指的是一种容器。
2.动词+名词:如“走廊、跑道、坐椅”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动作和场所的关系,如“走廊”指的是行走的通道,“跑道”指的是用于跑步的场所,“坐椅”指的是供人坐的椅子。
3.形容词+名词:如“美丽、聪明、高大”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一种属性或特征,如“美丽”指的是外表优美漂亮,“聪明”指的是智力高明,“高大”指的是体型高大。
4.副词+动词:如“慢走、快跑、低头”等。
这种形式的离合词通常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如“慢走”表示行走的方式,“快跑”表示跑步的方式,“低头”表示头部的状态。
以上是离合词的一般构词规律,根据词义的不同,离合词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动词加动词、动词加副词等形式。
总的来说,离合词的构词规律比较灵活多样,可以根据语境和需求进行组词,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达方式。
二、离合槽的语义功能及特点离合槽是离合词中一个特殊的语法槽,指的是离合词中的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离合槽在离合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了离合词的词义和语法功能。
离合槽的语义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表达补充关系:离合槽通常表示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之间的补充关系,起到对主要成分进行补充或修饰的作用。
浅谈离合词的离合

4插 入 代 词 .
出洋相—— 出我 的洋相
放 鸽 子— — 放他 鸽 子
5 插 入 程度 、结 果 补 语 .
造孽— — 生 么孽 什
了一 个合 成 词 ,但 其成 词 的历 史 比较 长 , 紧密 程 度 比较 紧 , 词 化程 度 比较 高 , 因此 不 能离 合 。而像 “ 澡 、 点名 ”等 词 洗 成 词 时间 比较 晚 , 词化 程 度低 ,于 是形 成 离合 词 。 ( ) 由其 宾语 成 分是 否 具 有转 喻或 隐 喻 性质 三 有 些 动 宾 型 合 成 词 , 其 宾 语 成 分 虽 是 具 体 的 物 质 名 词 ,但 在 词 内 已 改变 了 用 法 ,有 了 转 喻 或 是 隐喻 性 质 ,不 再 具 有 具 体 性 。 如 “ 芽 ” 的 “ ” 是 一 个 具 体 物 质 名 萌 芽 词 , 但 在 词 内 是 一 种 转 喻 用 法 , 表 示 与 口有 关 的 说 话 内
洗澡——洗 了澡 吃饭——吃着饭 生 气——生起气
3 插 入 数量 短 语 .
化 装——化过装
2 插入趋 向动词 “ ” “ . 起 上” “ ”等 下 放 心——放下心 坐车—— 坐上车
( 0 “ 罪于天子。” ( 诗 ・ 1) 得 小雅 ・ 雨无正》 )
( 1 “ 华 由是得 罪于郑 。” ( 左传 ・ 公八年》 ) 1) 子 僖
的 问题 , 因 此 笔 者 比 较 认 同冯 胜 利 提 出 的 要 以 多维 的 角 度 家昏花的小眼七心八慌的扫描。” (《 当代》19年第6 ) 91 期
两 级单 位 中,存 在一 个 “中级单 位 ”, 即 “ 律 词 ”。 韵
“ 律 ” 指 的 是 人 们 说 话 时表 现 出来 的 “ 重 ” “ 急 ” 韵 轻 缓 “ 奏 ” 等 超 语 音 现 象 。轻 重 、 缓 急 、 节 奏 等 都 必 须 在 语 节
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

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以前的语法书上,都把现在所提的“离合动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叙述。
就是目前也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词组,有的认为既是词又是词组,有的认为是动宾式的粘连短语,还有的认为是短语词。
其实,“离合词”或“离合动词”的提法未尝不可!这些词的大致共同的特点是:1. 从概念上讲,似乎应该看成词,表达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完整的概念。
2. 从用法上讲,常作为一个词使用,即两个字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合”),但也可以拆开来不紧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离”)。
譬如“吃饭”:“饭吃了吗?”,这时“饭”跟“吃”的位置颠倒过来了。
还可以说“一天吃了两顿饭”等等。
相对“离合词”而言,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能离合使用的。
譬如“修辞”、“改善”、“得罪”、“抱歉”等等,就很难把这个词的两个字拆开了用。
跟这种所谓离合词相关的语法问题是:1. 什么因素决定一个词可以或者不能离合?譬如“道歉”跟“抱歉”,前者能离合使用,后者却不能,原因何在?按我的理解,这首先与该合成词的词素组成有关。
比如支配式合成词:洗澡、帮忙、投票、立足、中毒、冒险、干杯、出神、讨好等可以离合使用;而培育、制造(并列式),囊括、瓦解(修饰式),攻克、改善(补充式)等合成词则不能离合使用。
其次,跟语言习惯的发展变化有关。
例如“道歉”、“鞠躬”等等当初也是不能离合的,而现在离合的现象就很多见。
当然,不能离合使用的词不叫离合词,这里只是用它们来进行比较以便于讨论。
2. 在可以有离合用法的词中,还存在离合程度的不同。
譬如:典型的“离”的用法是在两个字中间加入一些成分,如“吃了一顿饭”之类的。
可以说,所有的离合词都可以在中间加入一些成分,造成“离”的用法。
还有的“离”的用法,就是干脆位置也颠倒了,“离”得更远。
譬如“你的发是什么时候理的?”。
但并非所有的离合词都具有这种“离”的用法。
譬如“担心”,我们可以说“为儿子担了不少心”,但似乎很难把“心”给“离”到“担”前面去。
现代汉语离合词离合规律分析

现代汉语离合词离合规律分析规律总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语言的规律也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存在的基础之上。
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语言现象,离合词的使用也有规律,什么时候能拆分,什么时候不能拆分是有条件限制的。
笔者运用大量的语言实例对离合词离合规律进行分析(文中所举例子带*为错句),总结得出离合词离合现象大体有三种:一是必须拆分使用,二是不能拆分使用,三是离合两可。
一、必须拆分使用1.表示不耐烦或否定语气时,离合词要拆开使用,在离合词中间插入什么。
例如:赔礼你给他赔什么礼!﹡你给他赔礼什么!﹡你给他什么赔礼!开会大中午开什么会!﹡大中午开会什么!﹡大中午什么开会!起哄你跟着起什么哄!﹡你跟着起哄什么!﹡你跟着什么起哄!第一组和第二组中只有第一句是正确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在日常生活中不这样说。
而第三组乍一看都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第二句你跟着起哄什么与上一句相比,既不表示不耐烦也不表示否定,第三句跟着起哄的对象是人,所以不用什么而用谁。
2.特意强调动作的数量或时量时,离合词要拆开使用,数量短语放在离合词中间。
例如:罚款他被罚了三次款。
﹡他被罚了款三次。
﹡他被三次罚了款。
备课为了把这一课讲好,杨老师备了一天课。
﹡为了把这一课讲好,杨老师备了课一天。
﹡为了把这一课讲好,杨老师一天备了课。
吃亏他在这件事上可吃不少亏!﹡他在这件事上可吃亏不少!﹡他在这件事上可不少吃亏!第一组中的三次强调的是罚了三次,只有第一句正确,二、三句没体现罚,况且平时我们不这样说;第二组中的二、三句本身不这样说。
第三组中的二、三句吃亏不少和不少吃亏本身是对的,在别的语境中可以说,但不少只是强调吃亏这件事而不是吃这一动作,所以在此处是不正确的。
3.离合词有关涉对象时,关涉对象要放在离合词中间。
例如:要命这次事故差点儿要了她的命。
﹡这次事故差点儿要命了她。
﹡这次事故差点儿她要命了。
革命农民们革了地主的命。
﹡农民们革命了地主。
﹡农民们地主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离合词的离合作者:潘玉华饶春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7期摘要:在汉语双音词中有一类词,虽然数量相对而言不是太多,但却相当活跃,而且似“词”非“词”,似“短语”非“短语”。
这类词就是离合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结构、形式、产生原因等方面对离合词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离合词句法结构词化程度离合程度一、离合词的界定(一)什么是离合词汉语界至今在理论上对离合词的性质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直都存在不同意见。
彭楚南(1954)、林汉达(1955)等认为离合词是词:王力(1955)认为是短语;朱德熙(1982)赞同陆志韦等人“离为短语合为词”的“离合”之说;吕叔湘(1984)认为“词汇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在语法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
”笔者基本赞同张涤华、胡裕树在《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中提出的离合词的定义:“离合词是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单一性,但在结构上有时可以分开的或扩展的语素的组合。
这类词合则为一,离则为二,即合着的时候是一个词,分开的时候是一个短语。
”由于这个定义回避了“离合词”是词还是短语的问题,因此笔者比较认同冯胜利提出的要以多维的角度来观察汉语的词语现象,在我们原有的“词”和“短语”两级单位中,存在一个“中级单位”,即“韵律词”。
“韵律”指的是人们说话时表现出来的“轻重”“缓急”“节奏”等超语音现象。
轻重、缓急、节奏等都必须在语流中实现,因此“韵律词”是一个最小的语流片断。
原有的“词”和“短语”是从句法的角度来定义的,而“韵律词”则是从“韵律”的角度来判定的。
我们原有的“词”和“短语”的定义无法判定“离合词”的性质,而“韵律词”这一概念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离合词和一般词、短语的区别目前区分词的方法比较流行的是陆志韦(1957)提出的“扩展法”,即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中各个语素是不能分离或插入其他成分的,如“开关”。
但离合词中可以插入其他的成分,如“洗澡”——“洗了一个澡”。
离合词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这一特点与短语相同,但离合词与短语之间又是有区别的,短语可以自由组合,意义上可以分离,例如“骑马”,也可以说“骑猪”或者“骑牛”,但离合词在意义上具有完整性,被分开的部分在意义上仍保持联系,相互依赖,例如“鼓掌”——“鼓了两次掌”。
二、离合词的结构(一)离合词是动宾型的合成词 张寿康(1957)曾提出将“跳舞”“革命”等动宾型的离合词称为离合动词,笔者在此基础上认为目前离合词均是动宾型的。
(二)离合词是否存在联合型或者偏正型段业辉(1994)提出离合词的结构有“动宾型、联合型、偏正型”三种。
他所指出的联合型又分两类,一类合时为联合型合成词,离时一般为节余词和短语之间的四字格,如“情绪、贫困、拘束、心慌”。
他所举出的例子如下:(1)“胸中酝酿了几个回合,不敢付诸于实施,李笨果有情无绪摘起菜来。
”(《当代》1991年第6期)(2)“‘噢,这么大的可得和牛志诚商量好啊!’老人家昏花的小眼七心八慌的扫描。
”(《当代》1991年第6期)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应看作是修辞镶嵌格,有的书上称镶嵌格为“拆词”。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指出“拆词”就是把词拆开来用,换句话说就是把绝不能独立使用的词素当作词来使用。
离合词与拆词的不同主要在于拆词必须要求一定的语言环境,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临时拆开使用,以达到增强效果的目的,而离合词在任何环境下均可扩展。
第二类合时为联合型的合成词,离时为动宾型的,如“发达、改革、游泳”等。
笔者认为此类可直接看作是动宾型的离合词。
它们只要作动词就是动宾型的离合词。
段业辉提出的偏正型有“同学、彻底”等。
例如:(3)“贾怀印是村里读书最多的饿人,再者她和他同过几年学,她了解他。
”(《昆仑》1919年第1期)(4)“天黑得彻了底,我跟着母亲悄悄出门”(《昆仑》1919年第1期)笔者认为这类也应看作是“拆词”。
三、离合词的离散形式根据汉语的离合程度,笔者将离合词的离散形式分成强离散形式和弱离散形式。
(一)强离散形式(即词的顺序被打乱或以特殊句型出现)1.颠倒语序(5)发是什么时候理的?(6)妆是怎么化出来的?2.“是……的”句(7)是下午洗的澡。
3.“把”字句 (8)把歌唱完。
4.“连……也”句(9)连觉也不睡。
(二)弱离散形式(即在离合词中间插入成分) 1.插入时态助词“了”“过”“着”等洗澡——洗了澡 吃饭——吃着饭 化装——化过装 2.插入趋向动词“起”“上”“下”等生气——生起气放心——放下心坐车——坐上车 3.插入数量短语站岗——站一天岗睡觉——睡一下午觉补课——补一小时课4.插入代词出洋相——出我的洋相造孽——造什么孽放鸽子——放他鸽子5.插入程度、结果补语留意——留点儿意洗澡——洗完澡6.动词重叠理发——理理发看病——看看病唱歌——唱唱歌四、离合词产生的原因 (一)受单音词向双音词过渡的大趋势影响我们知道,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一个音节就是一个词,后来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复音词。
其原因很多,主要是为了使单音节词表意精密化。
如:“高”本身含义很复杂,后来分化成许多双音节词,像“提高、增高、加高、抬高”等。
这样,许多单音节词便失去独立性,而成为构词语素。
但它们并未完全丧失古汉语词汇的性质——单音节性,组合的双音节合成词结构之间也并不怎么紧密,可离可散,这是离合词产生的根本原因。
动宾型的双音节词是按句法结构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加由古汉语单音节动词演变而来的动词成分组合功能很强,因此动宾型的合成词结构最为松散,扩展最为自由。
其中大部分变成了离合词。
(二)词语的缩略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称说简便,人们常把形式较长的名称或习用的短语缩减成为略语。
动词略语的结构也是按句法结构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结构也很松散,而其中一部分成为了离合词。
如:参加军队——参军 旅行游览——旅游五、决定动宾型合成词可否离合的因素(一)由动宾型合成词的动词成分的动词性决定离合词均是动宾型合成词,但动宾型合成词并不是全都可以离合。
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这主要由动宾型合成词的动词成分的动词性所决定。
动宾型合成词的显著特征就是动作性比较弱。
所谓动作性比较弱具体表现为不表示一个物理过程,没有一个外部的明显可见的动作。
当动作成分意义抽象时,动作性自然就弱;意义比较具体的,其动作性比较弱,如“复职、贬官、保温”。
“道歉”可以离合,但“抱歉”却不能。
在“道歉”与“抱歉”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道”在“道歉”中的动作性有点抽象,主要表示说话这一方面,而“抱歉”中的“抱”则要抽象得多,已经找不到一个具体的动作了。
虽然“道”和“抱”的动作性都不强,但较之“抱”,“道”的动作性要强些,因此可以离合。
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洗澡”看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一部分动宾型的合成词中,其动词成分动作性强的可能会发生离合。
(二)由其成词历史所决定动宾型合成词一部分成词时间较早的,语素之间的紧密程度比较高,词化程度高,因此不能离合,如“得罪、从事”。
(10)“得罪于天子。
”(《诗·小雅·雨无正》)(11)“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左传·僖公八年》)(12)“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
”(《孟子·离娄下》)以上例句中的“得罪”还是一个动宾短语,在单音词向双音词过渡的过程中,它的句法关系被淡化,逐渐变成了一个合成词,但其成词的历史比较长,紧密程度比较紧,词化程度比较高,因此不能离合。
而像“洗澡、点名”等词成词时间比较晚,词化程度低,于是形成离合词。
(三)由其宾语成分是否具有转喻或隐喻性质有些动宾型合成词,其宾语成分虽是具体的物质名词,但在词内已改变了用法,有了转喻或是隐喻性质,不再具有具体性。
如“萌芽”的“芽”是一个具体物质名词,但在词内是一种转喻用法,表示与口有关的说话内容,“芽”不再有具体性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动身、撑腰、动笔”等。
这类词结合紧密,一般不能离合。
六、造成离合词强弱离散形式的因素典型的“离”法是在中间插入一些成分,如“洗了一次澡”之类的。
所有的离合词都可以这样。
还有的离法,甚至干脆位置也颠倒了,离的老远,如“发是什么时候理的”之类。
但并非所有的离合词都具有这种“离”法,如“担心”我们可以说“为女儿担了不少心”但似乎很难把“心”给离到“担”前面去(不是绝对不行,但不常用)。
再比如“留意”似乎比担心还要难“离”些,但我们可以说“留点儿意”。
笔者认为离合词的强弱离散形式由两部分原因造成,一个是外部原因,一个是内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1.语用层面的原因。
双音节词的历时发展,必然使它们会在结构上产生不稳定性。
这是离合词产生的静态原因。
而口语语境的随意性给一部分动宾性的合成词带来使用上的随意性,使其可以插入一些成分,或是颠倒语。
这是离合词产生的动态原因。
而语法的类化作用,又使越来越多的动宾性合成词具有了离合词的特性(付士勇,2001)2.汉语结构赋义规律的制约。
石毓智(2002)总结出的汉语“结构赋义”规律:对于光杆名词(包括缺乏有定性修饰语的名词短语),出现在动词之前时被自动赋予了一个“有定”的语义特征,动词之后则被赋予一个“无定”的语义特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离合词语序颠倒都是为了表达“有定”的语义特征,例如上面提到的“发是什么时候理的”“连觉也不睡”。
(二)内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和离合词中的宾语成分的语义特征有关。
我们将“理发”和“留意”作比较,会发现“理发”的“发”是“头发”,语义相对比较具体。
在我们认知中,宾语成分越具体,就越容易将它作为一个可单独使用的名词对待,因此会增加附加成分,或是移动其语法位置。
相反的,“留意”的“意”的语义相对就抽象得多。
所以我们得出宾语成分越具体,它的离合程度越大,反之宾语成分越抽象,他的离合程度越低。
七、结语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是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
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口语中,离合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而离合词的语素则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一种单音词化的特征,这是一种反潮流的现象还是一种新的趋势?抑或这些离合词全是一些新出现的词,这些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提高其词化程度,最终其离合程度会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降低?这将是我们要继续思考和关注的。
参考文献:[1]彭楚南.两种词和三个连写标准[J].中国语文,1954,(4).[2]林汉达.什么是词——小于词的不是词[J].中国语文,1955,(4).[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5.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7]张寿康.略论汉语构词法[J].中国语文,1957,(6) .[8]段业辉.浅谈离合词[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9]付士勇.论离合词[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1).[10]石毓智.论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2,(1).[11]冯胜利.论汉语“词”的多维性[J].当代语言学,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