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整本阅读指导课《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批读指导课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批读指导课教课课题《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批读指导课课时 1 课时一、教课目的教课目的:1.一致标注过程中的符号,认识标注常有的方法和门路。
2.经过让学生试水批读发现问题和疑惑,供给可操作的批读典范。
教课要点:让学生联合书中有关语段认识标注的常有方法,让学生在批读时能有的放矢。
教课难点: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二、教课方法指导法、演示法三、教课过程活动内容活动企图时间教课活动一:导入激发学生阅读 1 分钟孩子们,拿到一本有必定难度的经典名著后,我们能够采纳什么梦想科学的方法睁开阅读呢?常有的有批读和研读,今日第一学习第一种——批读。
教课活动二:认识批读让学生明确批 5 分钟1. 第一认识什么是批读。
读的作用和意(PPT展现)义标注式阅读是指读者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出色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虑、剖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短的文字加以标明的念书方法。
简单说,批读就是记录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全部知识、感情的变化和迷惑的发生的念书方法。
师:所以,要想读清楚读理解读深入文章,批读是念书很好的方法之一。
徐特立老先生说“不动笔墨不念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学家陈垣也说过:“念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遇见居心得就写下来,要动笔多写、多记,累积下知识,能够左右逢源” 。
让学生认识批 5 分钟2.批读的符号设计读符号,做好批○:圈出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
读准备():标出课文需要掌握的新词。
(包含:生字构成的词;词语清点中出现的词;自己很赏识或不认识的词等。
)①②③ (序号):标在每一自然段前。
‖、│(分开号):用来区分段落与层次,标在每一段(或层)末端。
~~(曲线):划在文章优美语句下边。
△△(侧重号):标在句子要点词下边。
===(双横线):划在文章要点句子(过渡句、总起句、中心句等)下面。
以探究性问题指导整本书阅读——以《朝花夕拾》阅读为例

50专题探究类阅读实践活动是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深度开发的一种有效模式,是从知识、语言技能、情感体验三个维度与名著的深度对话,旨在从“质”上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专题探究课在专题探究活动中尤为必要,它为学生后续的深度探究指引方向,能够起到“发动机”和“引航灯”的作用。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以探究性问题为整本书阅读的突破口,从小切口入手,指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教师把握专题探究课的一条可行之径。
一、 聚焦学生本位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主体也是学生,因此,教师备课的首要环节就是分析学生的起点、需求、困难。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中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如何“消除”?必然是从学生的疑难处寻找课堂的突破口。
在专题探究课之前,笔者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初读旁批、细思总评、主题归纳”的阶梯式阅读,找到了阅读中的“四难”:背景难懂、语言难懂、结构难懂、主题难懂。
在“四难”中,尤以“主题难懂”最为突出。
于是,教师搭建层级性支架,为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提供方向:对于封建教育、封建文化、新文学、新文化、国民、自己的童年生活,鲁迅分别是什么态度?找出书中的依据。
这一过程旨在帮助学生梳理作品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鲁迅的“成长故事”非常感兴趣,基于学情,教师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在鲁迅的成长历程中,哪些重要的人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问题的产生,源自对学情的真实把握,只有聚焦学生本位,真实的课堂才能发生。
二、指向深度学习就专题探究课而言,确定探究话题后,要进行层级式的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和质疑,促进深度的体验与参与。
1.探索与思辨。
鲁迅先生在学生心中一直都是高大的革命家形象,这样一位智者,他的“老师”又会是怎样的人呢?这无疑会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于是,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链:①让学生写作《鲁迅小传》,引导学生注意回忆性散文的阅读要点——关注重要的或具有转折性的事件;②了解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不同的教学风格,探究两位老师对鲁迅的影响;③引导学生思考:在鲁迅的成长历程中,还有其他的“老师”吗?这是问题链的核心环节,也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扩展。
语文七年级语文 整本阅读指导课《朝花夕拾》共39页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
七年级语文 整本阅读指导课《朝花夕拾》

片段再现:《父亲的病》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 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 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 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 “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 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 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 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 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 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 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 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作者叙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 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行为,充 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 妇女的真诚怀念。
3.《二十四孝图》——这是一本 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 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 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 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 入手,重点分析“老莱娱亲”和 “郭巨埋儿”两个故事,形象地 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悲状况。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 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 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 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 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 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这五篇 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课件新人教版

《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些在生活上给 予他帮助,有些带给他情 感的慰藉,有些对他精神的成长产生过影响,还有一 些仅是他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却也给读者留下了深 刻印象。课下我们继续走进 《朝花夕拾》,走进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中去。
活动二:以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为依据,将《朝花夕拾》中的散 文做一下分类。
第一类: 《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都以议论为主,将散文和杂文 糅合在一起,穿插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 旧道德。 第二类: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文章都以形象生动 的人物刻画为主,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第三类: 《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主要记叙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片段,夹叙夹议,表达了 作者对旧日美好的眷念和对一些事情的反感。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 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通过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 形象,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 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 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 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 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读后感
经典名著需要常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了 阅读方法,希望大家能在接下来的 阅读中,感受到鲁迅先生文字的 魅力。最后,我想对同学们说两句话:第一,读书要“读懂作者”;第 二, 读书要“读出自己”。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
你知道吗?师生交流读书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二、合作交流(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
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2、阅读要讲究方法(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
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
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
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2、《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1926年间。
回忆性散文集。
共10篇。
3、这十篇分别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藤野先生》小结:浏览之后,要做进一步阅读,介绍第二种读书方法。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整本书阅读指导课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多种方法阅读《朝花夕拾》,将书中经典与学习、生活相结合,体会经典作品的魅力。
【设计意图】鲁迅的作品在中国,如同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国、普希金的作品在俄罗斯,已经成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存在。
学习他的作品,不仅是在学语文,更是在学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然而,很多学生觉得鲁迅的作品难以理解,更难把握其精髓。
这种读不懂、不理解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鲁迅作品与时代不合时宜"鲁迅作品应淡出教材”等令人痛心的言论,令人倍感遗憾。
本课意在通过探究《朝花夕拾》中的经典之处,让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感受鲁迅作品永恒的经典魅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走近鲁迅,走进《朝花夕拾》,关注鲁迅的童年生活,消除与作者的隔膜。
2、阅读、概括《朝花夕拾》各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经典作品。
教学重难点:走近鲁迅,走进《朝花夕拾》,关注鲁迅的童年生活,消除与作者的隔膜。
课型:导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王维的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每逢佳节、思念亲人的人们感怀不已;苏轼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中秋思亲的人们传达美好的祝愿……无数的经典,魅力在于它超越时空而存在,让一代代人从中找到相同或相通之处。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正是有着这样的魅力而成为经典。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揣摩、品味其中经典之处。
二、走进经典之“走近鲁迅"1、教学小助手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资料。
预设要点: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回忆性散文集,记叙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4

阅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2、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教学重点:1、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鲁迅其人与时代背景1、指名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视情况补充。
2、指名学生介绍《朝花夕拾》,教师视情况补充。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1881——1936,先后在南京、日本、北京、厦门等地学习、教书;1927年10月到上海,直到逝世。
肺病,55岁。
几十万人自发为其送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
一共10篇。
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
基本写于1926年。
当时鲁迅在北京工作,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进步学生,发生三·一八惨案,鲁迅支持学生,受到通缉,四处躲藏,后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备受保守势力的排挤。
苦闷,愤懑,正如《小引》中所说:“浪迹天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
”于是便想起了往事。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①《小引》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③《狗·猫·鼠》(喜欢小动物)④《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
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①《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②《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
从此走上文学道路,毕身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同反动落后作斗争。
4、怀念亲人师友①喜欢的人(“无常”、长妈妈……)②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寿镜吾)③同情的人(范爱农)5、作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过战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 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 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 育之间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 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 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 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
中考真题
(江苏南京)你为初一新生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 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 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 为友的 ①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 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 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 蕴含着 ④ 和 ⑤ ,令人回味无穷。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 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 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 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 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岁,从长辈得 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 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 糖菩萨……
主要内容
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 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 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 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 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 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 篇文章选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 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1.长妈妈 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
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
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
恩师
2.藤野先生 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 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学子的学业,其朴素而伟大 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 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
4.《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 “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作者叙述了儿时盼望观看 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 的扫兴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 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 看到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那么悲伤,决定放她儿子“还 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 回忆无常的时候,对现实生活中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予以 辛辣的嘲讽,虚幻的无常给予了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
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
痛苦。从中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片段赏析
片段再现:《范爱农》 到初冬,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
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 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 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 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 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 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
片段再现:《父亲的病》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 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 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 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 “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 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 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 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 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 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 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 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作者叙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 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行为,充 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 妇女的真诚怀念。
3.《二十四孝图》——这是一本 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 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 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 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 入手,重点分析“老莱娱亲”和 “郭巨埋儿”两个故事,形象地 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悲状况。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 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 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学,实在勤快得可以。
赏析:
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对光复后的绍兴换汤不换药的 描述。这其实已埋下了范爱农悲剧的伏笔。鲁迅对范爱农没有 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 的”,从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 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 大,鲁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绍兴的现实,其实就是 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运的原因。
8.《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 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 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 学的“乌烟瘴气”。作者叙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 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 叙述了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 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 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 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 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 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 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 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这五篇 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朋友
3.范爱农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 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向这个社会妥协, 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 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
4.父亲
父亲曾让童年的鲁迅困惑过,因为在
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勒令他背书。但
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学习《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时,我 们从中了解到了关于鲁迅小时候的许多童年趣事,而我也 交给同学们一项在课外阅读《朝花夕拾》的小任务,今天 我们就一起聊一聊这本《朝花夕拾》,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关于这本书的阅读感受。
题目解说
“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即“从 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 “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 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这 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从幼
赏析:
文中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所谓的 “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 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抒发感慨 极具讽刺意味。
片段再现:《阿长与〈山海经〉》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 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 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 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 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 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 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创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 “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 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 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 苦,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 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 钱一盒……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 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 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 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 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 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 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 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 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