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自粘性弹力绷带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综合预防和护理

在内固定术前,6例出现在内固定术后。其中9例出现肺型脂肪栓塞,表现为呼吸急促,
烦躁,心跳加快,低氧血症,胸片示双肺显暴风雪样改变;5例出现皮肤型脂肪栓塞,表
现为皮肤出血点:2例伴有高热;2例出现脑型脂肪栓塞,表现为嗜睡,深大呼吸,昏迷, 高热,抽搐,脑MRI示多处新发小梗塞灶;6例出现混合型脂肪栓塞。化验检查示所有患 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和D一二聚体增高,14例血红蛋白降低,3例有眼底改变。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4年8月至2006年9月,共收治髋部骨折、股骨头坏死、类风湿关节炎及
骨关节炎并行相应的髋、膝部手术患者283例,其中全髋置换术102例、半髋置换术48 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54例、全膝置换术79例。根据ACCP指南估评手术的危险分级,
本组全部病例均为DvT极高危险患者。全组病例男123例、女160例,年龄最大96岁,最
脂类物质栓塞肺、脑及皮肤等器官的血管所致的以呼吸窘迫、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皮 肤淤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征象。其发病急,发展快,不及时诊断并采取措施将危及生 命。有报道认为FES在创伤骨折死亡病例尸检中可高达到24%-100%。因其早期症状和体征 不典型,故易漏诊和误诊。故掌握FFS的早期观察与护理方法,高度警惕其发生的可能和
5体会
238
DVT是骨科大手术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国内研究表明其发生率与国外报 道接近。其发生深静脉栓塞的高危期常在骨科大手术后24h,在此期间要密切观察双下肢
静脉回流变化,并进行预防干预:对该类患者进行术前DVT危险度的评估,术后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
小45岁,平均71.8岁。住院时间7~22d,平均15.6d。住院期间全组患者中3例发生有
典型症状的DVT(3例患者分别在7~10天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 B超检查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经及时治疗(给予抬高患肢制动、抗凝融栓、气压泵等
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的防范与干预

干预成功案例
案例一
某医院在一位骨折患者术后出现深静 脉血栓征兆时,及时采取抗凝治疗和 机械性预防措施,成功避免了血栓形 成和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案例二
某医院在一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 现深静脉血栓时,通过溶栓治疗和机 械性预防措施,有效消除了血栓,保 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预防与干预失败案例分析
案例一
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 栓的防范与干预
目录
• 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的概述 • 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的防范措施 • 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手段
目录
• 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干预案例分析 • 未来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干预展望
01
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的 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在骨科大手术后,由于多 种原因导致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形成血块,从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术前准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和预 防措施,确保手术顺利进 行。
术中防范措施
规范操作
手术过程中,医生应严格 遵守操作规程,避免损伤 血管内膜。
止血带使用
在需要使用止血带的情况 下,应尽量缩短使用时间, 避免造成血管壁损伤。
药物预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 适当使用抗凝药物或低分 子量肝素等预防血栓形成。
某医院在一位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 ,但仍出现了深静脉血栓,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自身凝血机 制异常有关。
案例二
某医院在一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尽管及时发现并采取 了干预措施,但仍未能完全消除血栓,可能与其发现的时机 较晚有关。
05
未来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 栓的预防与干预展望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可能导致静脉内 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 风险。
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血液高凝 状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疾病和药物
某些疾病和药物可能导致血液高 凝状态,如恶性肿瘤、炎症性疾 病和激素类药物。
02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 理措施
机械性预防护理
弹力袜
通过施加外部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 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和疼痛。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 护理措施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 因
•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 理措施
• 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 • 术后护理与观察 • 总结与展望
01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 因
血流缓慢
01
02
03
长时间卧床休息
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 休息,导致下肢肌肉松弛 ,血流速度减慢。
制动
骨科手术后,为了减轻疼 痛和防止骨折移位,患者 需要制动,这也会减慢下 肢血流速度。
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中,麻醉和药物 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循环系 统,导致血流缓慢。
静脉内皮损伤
手术创伤
手术过程中,手术器械和 操作可能会损伤静脉内皮 ,导致血栓形成。
静脉注射
术后为了治疗和镇痛,患 者可能需要接受静脉注射 ,这可能会对静脉内皮造 成损伤。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能够减轻患者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负担,降低 治疗成本。
分析现有护理措施的不足与局限
缺乏个性化护理方案
01
现有的护理措施往往缺乏个性化,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
求,影响护理效果。
护理人员培训不足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全科护理2017年1月第15卷第3期295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罗香姣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方法]观察95例骨科手术病人,术前、术后实施心理护理、卧床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等预防D V T的措施和护理方法。
[结果]通过对95例骨科手术病人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 V T2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采用多种护理方法与药物预防结合的综合护理方法,可以有效防治D V T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骨科;果静脉血栓;户理干预;)二聚体;肝素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 bosis,DVT)是 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
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尤其多见于下肢深静脉。
骨科大手术术后,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D V T的发生率达40%〜84%[]。
近年 来,随着国内骨科医疗水平的发展,对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其形成后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
在我国D V T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
因此,在手术后针对性地给予预防护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院2015年3月一2016年4月,针对D V T的发生机制,采取多种临床护理措施相结合,预防DVT的发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次观察随机选取了不同类型的骨科手术病例95例。
其中男55例,女40例;年龄26岁〜75岁,平 均56岁;出院后随访1个月。
手术类型包括:髋关节置换术50例,髋白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1例,骨盆 骨折内固定术2例,股骨粗隆骨折动力髋内固定术19 例,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3例。
所选取的病例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其中连续硬膜外麻醉57 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38例。
为进行手术后的下肢骨折患者使用3m自粘弹性绷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19年第17卷第21期 •护理研冗•257为进行手术后的下肢骨折患者使用3M自粘弹性绷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赵洪秀(四川省西昌市人民医院骨科,四川西昌615000)[摘要]目的:探讨为进行手术后的下肢骨折患者使用3M自粘弹性绷带预防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四川省西昌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98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弹力袜组(n= 99)和弹力绷带组(n=99)。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 护理。
在此基础上,为弹力袜组患者使用弹力袜预防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为弹力绷带组患者使用3M自粘弹性绷带预防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然后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情况、住院的时间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经护理,弹力绷带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弹力袜组患者,其术后住院的时间短于弹力袜组患者,其对护理的总满意率高于弹力袜组患者,/><0.05。
结论:为进行手术治疗后的下肢骨折患者使用3M自粘弹 性绷带预防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显著,并能缩短其住院的时间,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下肢骨折;3M自粘弹性绷带;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近几年,下肢骨折的发生率有所上升。
进行手术治疗 后的下肢骨折患者需要进行下肢制动,其下肢静脉血流动 的速度较慢,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 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下肢肿胀、疼痛。
该病患者若未得到 及时的治疗,可发生下肢肌肉坏死及肺栓塞。
让进行手术 治疗后的下肢骨折患者穿弹力袜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其发 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但效果一般w。
3M弹力绷带是临床医 生常用来为患者包扎切口的绷带。
本文主要是探讨为进行 手术治疗后的下肢骨折患者使用3M自粘弹性绷带预防其发 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 四川省西昌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98例下肢骨折患 者。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据SRathbun等统计[2],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由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在我国DVT的患病率及确诊率近年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3],可见DVT引起的危害范围广而严重,因此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是防止术后发生DVT的关键。
现将有关下肢DVT的预防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DVT的发病机制DVT的机制, 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4]。
1.1静脉壁损伤髋部周围膝关节处血管丰富且手术复杂,术中极易损伤血管内膜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此外,还存在血管间接损伤的可能,如骨水泥的热损伤,感染性损伤,静脉输液造成的化学性损伤及静脉穿刺造成的机械性损伤[5]。
1.2静脉血流滞缓血流滞缓是导致DVT的主要原因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前即因病明显减少下肢活动甚至卧床,加之此类患者多属高龄,心肺及静脉瓣功能减退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患者在术中还会因制动麻醉止血带的使用进一步加重血流淤滞[6]。
再加上术后长时间的卧床,从而导致DVT。
1.3血液的高凝状态创伤或手术后激活病人自身凝血机制,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手术后患者由于禁食、禁水,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液浓缩。
好发的因素有年龄>60岁, 有静脉血栓史、恶性肿瘤、肥胖、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慢性静脉炎、心血管疾病及血粘稠度的改变[7]。
2 DVT的预防2.1基础预防2.1.1加强评估,做好个体化健康指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常识的宣传,讲解病情、本病特点、手术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后,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尤其对易发生DVT的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等病人,要更为详细讲解,以引起重视。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进展

2462017.09护理经验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进展彭怡婷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省曲靖市 655000【摘 要】深静脉血栓(DVT)极易加重血栓形成,引起患者肢体坏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所以,要为了有效预防DVT 形成,我们应当充分探究其发病机理及护理预防措施。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进展。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骨科;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全称DVT )為骨科术后较易发生的血管性疾病,发病急,如果不能早期治疗可加重血栓形成,甚至导致患者肢体坏死。
近年来,随着外伤性截瘫及下肢创伤患者数量的递增,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普及,DVT 的发生在我国呈上升趋势,现将血栓形成因素及预防护理最新研究综述如下。
1 血栓形成因素血栓被认为是仅次于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塞的第三大心脑血管疾病。
血栓形成因素有很多,DVT 发生的三大元素: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其是由Virchow 在1856年提出。
另外,个体本身缺乏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酶C 、肝素辅助因子Ⅱ等)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如纤溶酶原缺乏、纤溶激活物质缺乏等)等因素引起的内分泌因素;由外科手术、妊娠及动脉栓塞等物理因素;溶血危象、 凝血活性增高等都是血栓形成的因素。
骨科术后血栓形成与血流速度密切相关,以下几个因素常常引起血流速度减慢:骨科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中体位被动,术中因手术需要对肢体进行牵拉旋转而损伤血管;大多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多为高龄,血液常因合并其他疾病引起凝血时间缩短;手术过程中常应用止血带,长时间压迫血管导致静脉淤滞,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肢体活动受阻也可引起血流速度减慢;另外麻醉药的使用致使外周静脉扩张,易导致血小板沉积黏附在血管内膜上;手术过程中损伤血管,为防止出血,人体本身会反应性减少抗凝因子及内生纤维蛋白原,同时增加部分凝血因子的激活 ,增加DVT 的风险。
此外,手术时间、术后制动时间、年龄、有无血管性疾病或易引起血管病变的疾病也是增加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3]。
采取集束化护理策略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具体措施

采取集束化护理策略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具体措施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和舱部周围骨折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一旦出现轻者增加患者疼痛,重者血栓脱落阻塞于重要脏器,如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未经预防的住院患者下肢DVT发病率达10%〜40%,酸部骨折术后总DVT与近端DVT发生率分别高达50%和27%,人工酸关节置换术术后DVT 发生率为42%〜57%。
坚持预防为主,下肢DVT重在预防,但单一预防措施不足以有效预防DVT的发生,集束化护理策略是一有效方法。
集束化护理策略概述集束化护理(bundles of care)目的在于帮助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提供尽可能优化的护理服务,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护理结局,其将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集合起来处理某种难治的临床疾患,每个护理措施都要有可靠的科学依据,必须是经过临床实践证明的能够更好地改善病人结局的干预措施。
具体措施集束化护理小组有医师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高年资护士负责制订集束化管理方案及负责检索文献,提高循证依据,并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核查集束化护理制度、流程、护理核查单、护士执行单、患者告知书、健康教育处方等措施执行情况,组织召开集束化管理小组会议,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做相关调整。
医生负责下肢血栓情况评估、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动态评估。
血栓预防性治疗前,需对患者发生血栓风险进行动态评估,根据评分结果选用不同的预防措施。
目前血栓风险因素评估方法包括常采取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该评估是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设计的一个有效且简单可行、经济实用的VTE风险预测工具。
根据评分情况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等级。
患者入院2小时内完成评估,如遇急症手术等特殊情况,术后返回后完成评估,遇抢救等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内完成评估。
低危患者每周评估一次;中危患者至少每周评估2次;高危及以上患者每日评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