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基础知识:(一)《月夜忆舍弟》1.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

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长沙过贾谊宅》1.了解作者及背景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年间登进士第,曾任长洲尉、海盐令。

至德三年,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因刚直犯上被诬,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

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称。

本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终。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律诗。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2.写作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

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反对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

(四)《商山早行》1.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01—866),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也称“温李”。

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式微【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的决心】《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

微:幽暗。

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

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

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

一说通“穷”,困穷。

[2-3] [4]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语文八年级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语文八年级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天气,一样的亭台,但是“夕阳西下几时回”点破了其
中蕴含的深意——时光易逝难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曾相识燕归来”是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似曾相识
燕归来”看似可聊以自慰,实则使词人内心的愁苦更加
强烈。词人面对落花归燕,触目伤怀,抑郁难解,孤独
寂寞之中,只能独自徘徊在花园的小路上,在记忆中寻
找逝去的年华。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 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字同叔,谥号元献。抚 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其词擅 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 情致,语言婉丽。今存《珠玉词》 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 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 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 鸥鹭。
词语解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 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 这里指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水鸟。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
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出芳香,隐隐传 来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 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 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精读细研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词赏析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 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通过诵读这些古诗词,同学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下面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诗歌体裁七年级课外古诗词涵盖了多种体裁,包括律诗、绝句、古风等。

律诗通常每句五字或七字,格律严谨,要求偶数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比如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山野秋景,抒发了作者的孤独和苦闷。

绝句则相对灵活,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古风的形式较为自由,篇幅长短不限,押韵也没有严格的规定。

二、诗歌主题七年级课外古诗词的主题丰富多样。

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通过对竹林月夜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有抒发思乡之情的,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悠扬的笛声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还有表达人生感慨的,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台远眺,感慨古今,孤独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三、诗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

在七年级的课外古诗词中,有许多常见的意象。

“月”常常象征着团圆、思念,如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借月抒发对友人的思念。

“柳”有送别之意,“杨花”常代表漂泊不定,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以杨柳和杨花烘托离别的愁绪。

“雁”常传递思乡之情,像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借归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6.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 哪里?
前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 怀念亲人的感情, 而后诗抒写的是迁客的归 怨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表达作者对家乡山水依恋之情,抒发作者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 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即的无法割舍的情怀。
(二)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凋 敝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荒凉的环境氛围。
7.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 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 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 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真切的再现了征人凄楚痛苦 之情,前两句写景,烘托荒凉边塞景象,这时传来悲凉的芦笛声,揪起了久 戍征人的思乡之情。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出发,驶向(三峡),最后到达(渝州)。 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和友人 )的思 想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 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 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 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 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 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降 城 外
乐 烽 前

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 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 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
月 沙 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如 似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
霜雪 。,
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 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君:指李龟年。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 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 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 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 此现状的悲叹。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 垫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下——顺流而下,前往 君——作者的友人

峨眉山
月 半轮秋,
高峻的峨眉山边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

映入
平羌 江 水流。
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
夜 发 清溪
向 三峡,
夜间乘船从清溪驿出发,直奔三峡,
思 君 不见
下渝州
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即将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在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远游时,秋夜行船所看到的夜景,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憧憬、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及如今与李龟年在他乡重逢的对比,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和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文学常识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强欲登高”而“无人送酒”,又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慨叹故园已成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对国事的忧虑,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学常识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代边塞诗人。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描述了在万籁俱寂的大漠之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怀亲之情。

秋词(其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有力地否定了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热情赞美秋天,以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而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乐观、豪壮的情怀。

夜雨寄北文学常识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本诗是诗人在巴蜀羁旅期间写给家人的。

因为长安在巴蜀的北方,所以题目中用“寄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虚实相生,既有眼前实景,又想象未来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 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 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精读细研
颔联
“溪”指咸阳 城南的磻溪。
课外古诗词诵读
“阁”指城西 的慈福寺。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将至,狂风 已吹满咸阳楼。
精读细研
晚眺远景,寓意深远。
课外古诗词诵读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 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 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 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即芦荻(蒹,荻;葭, 芦),暗用《诗经·蒹葭》 的诗意,表思念心绪。
水中的 小洲。
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精读细研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一登上咸阳城高高的城楼,极目远眺,忽而生 出愁绪。烟笼蒹葭,雾锁杨柳,那景致就像水中的 小洲。
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 远而势雄。
课外古诗词诵读
tīng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下面职场范文网和大家分享初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
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
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理解记忆】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写焦急地等待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看不见恋人的影子,心里很着急,恨不得马上跑到他的家里去找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游人。

海内存知,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蒙。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男女那样悲伤而泪湿手巾。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出送别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州,点出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

“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

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

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