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细区分——对比与衬托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教案

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教案

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教案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教案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把“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

现实中因为人们常把对比、衬托连用,有人便误以为对比和衬托是一回事。

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一、什么叫衬托?什么叫对比?衬托:诗歌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二、二者的比较:同:对比、衬托都有两种事物异:两种事物地位不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是通过双方强烈的反差,共同突出主题或思想,两者不分主次。

三、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1、找出用于对比(衬托)的双方2、分析双方关系突出一方的是衬托,不分主次,造成强烈反差的是对比。

3、注意双方隐现、类属:对比:双方出现,类属相同。

衬托:主体可以不出现,双方类属可以不同。

(如以景衬情)课堂训练:题一、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找出双方:过去“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现在“惟有鹧鸪飞”的凄凉景象2、分析关系:不分主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答案】这首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拿过去“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现在“惟有鹧鸪飞”的凄凉景象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抒发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题二、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请联系写作背景,分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答案】本词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正确区分诗歌鉴赏中的对比和衬托

正确区分诗歌鉴赏中的对比和衬托

正确区分诗歌鉴赏中的对比和衬托【摘要】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水平,长期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

有没有一条“便捷”的道路是人们仍苦苦地思索着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这方面得分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会使用术语。

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术语,更要教学生正确使用术语。

【关键词】诗歌鉴赏对比衬托进行诗歌鉴赏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一些鉴赏术语。

尤其在高考中诗歌鉴赏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要求用鉴赏语言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进行品评。

所以,要提高答题质量,必须学会恰当地运用鉴赏术语,特别是对有些术语的细致差别更要有清晰的印象,才不至于误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术语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一、对比诗歌中的“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

比如通过具体的景物作鲜明的对比,来抒发盛衰无常之感。

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可以突出主题,发人深思。

比如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此词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词人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二、衬托诗歌中的“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

比如李清照的《清平乐》中就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衬托”又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

如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上课用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对比与衬托

上课用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对比与衬托
(1)找出用于对比或衬托的双方 (2) 分析双方关系
3、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 区别一:
对比:并列关系,造成反差。 衬托:主次关系,突出主体。
区别二: 对比:用来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而且双方类 属相同。(如人与人的对比) 衬托:被衬托的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而 且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情)

4、
(1)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2)将农民 心急如焚地求雨和达官贵人悠哉观赏歌舞 的场景形成对比,一方是心焦求雨以解决 旱灾,一方是唯恐下雨咽了管弦,(3)寄 寓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达官贵人的愤 怒,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对立。
结束
正衬 用次要内容从正面 衬托主要内容
以乐景衬乐情 以哀景衬哀情

……

分 类
反衬
用次要内容从反面 衬托主要内容
以动衬静
以乐景衬哀情
……
例1、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 吴国,凯旋,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 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 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 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 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例2、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写白梅?
(1)找出双方 甲方:首句中“冰雪”,第二句“混芳尘”的桃李。乙 方:白梅 (2)确定关系:主次关系,突出主体。
“冰雪”写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 格和坚韧风骨;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白梅不同流俗 的高洁性情。

鉴赏诗歌中衬托、对照、衬托区别

鉴赏诗歌中衬托、对照、衬托区别

鉴赏诗歌中衬托、对照、烘托区别衬托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两个方向来表现事物,使之更突出更形象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它能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描述的对象加倍鲜明,使所要描述的气氛加倍强烈。

衬托分为正衬、反衬。

一、正衬用相同或类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用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朝气蓬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另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诗人飘零之哀,“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极高的天台衬天姥山之高,“寒蝉姜切”、“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悲凉秋景衬离情之凄苦。

二、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哀衬乐,以丑衬美。

亚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乐。

”李煜《望江南》一词云:“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以旧日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繁华漂亮景象反衬出羁留汴梁的亡国之君内心的无穷悲怆:乐只在梦中。

另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温庭筠《更漏子》)以“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的美好景物及衬闺阁孤寂秋苦;“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无好问《颖亭留别》以鸟之悠悠反衬思归春内心之急急。

有的诗,能兼用正衬—反衬。

李白有《清平调》(其二)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首句以花受香露正衬贵妃承幸,二句以楚王梦遇神女的虚幻反衬玄宗得贵妃真实,三四句以靠新妆专宠的赵飞燕反衬贵妃的天然国色。

鉴赏诗歌中衬托对照衬托区别

鉴赏诗歌中衬托对照衬托区别

鉴赏诗歌中衬托对照衬托区别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衬托和对照都是重要的手法,它们能够突出一个事物或概念的特点和意义。

尽管这两种手法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也有一些区别。

本文将探讨鉴赏诗歌中衬托和对照的区别,并分析它们在不同诗歌作品中的应用。

衬托和对照都是通过对比展现事物特点的手法。

衬托是通过将一个事物放在其他事物的背景下来突出其特点,使其显得更加鲜明和突出。

对照则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显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衬托和对照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在鉴赏诗歌中,衬托最常见的方式是使用对比的形象描写。

通过描绘一些差异明显的事物或情景,诗人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营造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对照则常常通过直接的比较来展示事物之间的差异。

这种方式可以使读者更清楚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其次,衬托和对照所强调的方面也不同。

衬托通常着重于突出事物的特点。

通过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诗人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意义。

对照则是通过展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来强调它们的独特性。

这种方式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诗歌所传达的信息。

此外,衬托和对照在表达上也有所差异。

衬托通常使用比较直接的手法,通过对比描写事物的外貌、气味、声音等方面来表达其特点。

这种方式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对照则更常使用象征性的手法,通过比喻或隐喻来展示事物之间的相似或差异。

这种方式能够让读者在思考中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启发。

鉴赏诗歌中的衬托和对照的应用可以举例说明。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诗人通过将登高的人和山脉进行衬托,使得登高者的孤独和无助显得更加突出。

诗中写道:“冉冉孤高者,如何转怀抱?”通过与山脉的对比,登高者的孤独感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又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抒写了一个人在深夜思念故乡的情景。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将明月与地上霜进行对比,诗人不仅展现了思念之情,也增添了一丝凄凉的气息。

总之,衬托和对照是鉴赏诗歌中常用的手法,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复习专题之对比与衬托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复习专题之对比与衬托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比与衬托的定义及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与衬托表达技巧分析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感悟。

二、教学内容:1. 对比与衬托的定义及区别。

2. 对比与衬托的表达效果。

3. 对比与衬托在诗歌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1. 对比与衬托的定义及区别。

2. 对比与衬托的表达效果。

3. 对比与衬托在诗歌中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难点:1. 对比与衬托的运用时机与方法。

2. 对比与衬托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举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对比与衬托的表达效果。

2. 讲解:详细讲解对比与衬托的定义、区别及表达效果。

3. 分析:分析对比与衬托在诗歌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歌,运用对比与衬托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

5. 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分析结果,讨论对比与衬托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6. 总结:总结对比与衬托的表达效果,强调其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一道运用对比与衬托表达技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对比与衬托的定义、区别及表达效果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对比与衬托分析诗歌的能力。

3.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歌为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对比与衬托的表达技巧。

2.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分析和评价诗歌的能力。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诗歌材料,包括经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2. 制作PPT,展示诗歌案例和分析结果。

3. 准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对比与衬托表达技巧的掌握。

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首具有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诗歌,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比与衬托的定义、区别和表达效果。

3. 分析:分析案例诗歌中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
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 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 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 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无人知道外边寒)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感叹王 朝兴衰(惟有树长生) 。
1 表达方式
艺 术 手 法
2 表现手法
3 修辞方法 4 结构技巧 5 抒情方式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 用典抒情 描写: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正衬 用次要内容从正 面衬托主要内容 哀景衬哀情
乐景衬乐情
衬 托 分 类
……
以动衬静
用次要内容从反 反衬 面衬托主要内容
以声衬寂 乐景衬哀情 ……
寒 食 唐·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zhāo)为子推。 注:孟云卿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 在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寒食节是用 来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的。在这一天,人们不生火 做饭,而是吃冷食。 请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课堂 练习
刘攽(bān)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 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A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 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b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 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 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B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 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 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 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 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 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 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表现手法
1、比兴/用典/对比 2、衬托: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 情 3、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侧面虚写 / 曲写(对写):如 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4、渲染/烘托 5、白描/细节描写 6、象征/托物言志 7、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 含情、直抒胸臆 8、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9、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0、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 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 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 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得欢聚的可 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 素了.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整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诗 加以分析
这首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首句写的 是“衾枕冷”,这其实就是因为下雪夜冷。冻 醒后抬头看见窗外很亮,这也是因雪所致。末 一句写听到的“折竹声”,更是写出夜雪之大, 雪压断了竹枝。全诗从触觉、视觉、听觉多角 度侧面描写,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结构技巧
诗歌常见的技巧: 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先景后情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 照应等
看图指认艺术技巧
图片来源——唐伯虎点秋香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细区分
——对比与衬托
什么叫衬托?什么叫对比?
衬托:诗歌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的人
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 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 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 法: 1、找出用于对比 (衬托)的双方 2、分析双方关系 突出一方的是衬托; 不分主次,造成强烈 反差的是对比。
看图指认艺术技巧
衬托
图片来源——唐伯虎点秋香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找出双方:过去“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 满春殿” 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现在“惟有鹧鸪飞” 的 凄凉景象 2、分析关系:不分主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首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拿过去“ 战士还家 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的热闹、繁华 景象与现在“惟有鹧鸪飞” 的凄凉景象进行对 比,形成强烈反差。抒发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历史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拿过去“ 战士还家尽锦 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现在 “惟有鹧鸪飞” 的凄凉景象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抒发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 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 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 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 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 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 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 和对前途的迷惘。
本诗使用了反衬(乐景衬托哀情)的手法。首 句一个“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百花竞发的 美好景象,景物虽好,但作者却贫居他乡。繁 花似锦的春天景象把下文所说的“堪悲”之情 衬托得更加强烈。流露出作者客居他乡,生活 困窘的无奈和辛酸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之情。
07年 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 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 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4分)
区别二: 对比:用来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而且双方类属 相同。 衬托:被衬托的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而且 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情)
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 1、找出用于对比(衬托)的双方 2、分析双方关系 突出一方的是衬托, 不分主次,造成强烈反差的是对比。
3、注意双方隐现、类属: 对比:双方出现,类属相同。 衬托:主体可以不出现,双方类属可以不同。 (如以景衬情)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 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 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 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 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 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 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 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 的画眉)构成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 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 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07年 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 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 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白梅。首句中 “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 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第二句用“混 芳尘”的桃李反衬白梅不同流俗的高洁性情; 三四句写梅的报春,体现其奉献精神。诗人 通过衬托,塑造白梅这一形象,表现了自己 坚持理想操守,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 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写出深秋时节 的景象。木叶 渐脱,北雁南 飞,北风呼啸, 渲染出秋天寒 冷,凄飒的气 氛。诗人抓住 最有代表性的 事物从正面极 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 法。 、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 事物鲜明突出。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
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 的一种表现手法。
同:对比、衬托
都有两种事物 异:两种事物地 位不同 衬托是以次要 事物为陪衬突出 主要事物,两者 主次分明。 对比是通过双 方强烈的反差, 共同突出主题或 思想,两者不分 主次。
准确指出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 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 日是归年? 乐景衬哀情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 酒杯。 哀景衬哀情 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味着两者可以等 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 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 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营造意境,再通过 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 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 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 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