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材料

高中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材料
高中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材料

高中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材料

—————神木七中数学组王云整理(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理念正确的是()

A.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由学生作主

B.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C.教学方法的选用改为完全由教学目标来决定

D.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有效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进而认识规律

答案:BD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

A.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B.鼓励进步,使学生树立信心,敢于猜想,乐于思考,获得成功感

C.策略纠错,尊重个体差异,指导和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D.帮助学生摸索恰当的学习方法,了解和掌握记忆的规律,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答案:ABCD

3.导入新课应遵循()

A.导入新课的方法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造成悬念,达到激发情感,引出疑问的作用

B.要以生动的语言、有趣的问题或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知识、新概念

C.导入时间应掌握得当,安排紧凑

D.要尽快呈现新的教学内容

答案:ABC

4.数学教学中培养能力的核心是指()

A、学好数学基础知识

B、培养运算能力

C、发展思维能力

D、培养创新意识答案:C;

5.“对知识的涵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这一知识是什么,能够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这个教学要求所属的层次是()

A 、了解

B 、理解

C 、掌握

D 、灵活运用

答案:A ;

6.数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根据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个体差异去选择、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B 、根据所在学校的教学条件去选择、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C 、根据自己的长处去选择、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D 、多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把见到的有效方法都引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去

答案:D ;

(二)判断题;

(1)教育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种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过程 ( )

(2)启发式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 )

(3)课的结构是由课的类型决定的,备课就是写教案 ( ) 答案:(1)√ (2)× (3)×

(三)填空题: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数学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________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___个系列,其中_______________由若干个模块组成,_______________由若干个专题组成;每个模块_____学分________学时,每个专题________学分______学时。

答案: 5;4;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2;36;1;18。

2.丰富学生的___________、改进学生的______________,使学生____________,为终身__________________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 答案:学习方方式;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习和发展。

3.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 ,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答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数学素养

4.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两种基本方式是: 和 。

答案: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5.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 思维. 答案:发散;

6.已知1,(0,0)x y x y +=>>,求1x +2y

的最小值. 解:∵1,(0,0)x y x y +=>>,∴令

22cos ,sin x y θθ==,

则22221212tan 2cot 3cos sin x y θθθθ

+=+=++≥.

∴当且仅当1,2x y ==12x y

+的最小值为. 试说出:(1)此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是 ;

(2)此题的解题过程用到的数学方法有;

(3)此题的解题思路体现的数学思想是 .

答案:(1)三角函数公式及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2)换元法;

(3)化归与转化思想。

(四)简答题:

1.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对学生选课的建议”,学生在完成10个学分的数学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和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将如何选课?

答案: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系列1中学习选修1-1和选修1-2,获得4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共获得16学分。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16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获得4学分,总共获得20学分。

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也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系列2中学习选修2-1、选修2-2、选修2-3获得6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在系列4中任选两个专题,获得2学分,共获得20学分。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20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选修4个专题,获得4学分,总共获得24学分。

2.评价在教育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有甄别、导向功能,也有反馈、调节、激励功能,因而评价对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请你简答《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施建议有哪些?

答案: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3.简要回答备课的基本要求。

答案:备课的基本要求:1)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基本要求,明确教材的系统,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备好习题。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维特点。3)确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5)考虑教学方法:各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6)评价教学效果: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4.怎样理解数学的严谨性?在教学中如何贯彻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严谨性是数学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它要求数学结论的表述必须精练、准确。而对结论的推理论证,要求步步有根据,处处符合逻辑理论的要求。在数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有严格的系统性,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既严格,又周密。

贯彻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必须注意到:数学理论的严谨性具有相对性,在它达到当前高度严谨以前,也有一个相对来说不那么严谨的过程;对于数学严谨性的要求,中学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其次,可以通过下列要求来贯彻这一个教学原则:教师必须明确各部分内容在严谨性上的要求程度;要求学生语言精确;要求学生思考缜密;要求学生

言必有据;要求学生思路清晰。

5.你认为一堂好课的特点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应体现现代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

(2)应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合作

(3)应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4)应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5)应体现教学过程的结构性、合理性、有序性

(6)应体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

(7)应体现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简明性

(8)应体现教学目标达成效果效率的显著性

只要点评得当,观点正确,可给满分。

6.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答案:数学思想方法既是数学思想,也是数学方法。同一数学成就,当用它去解决别的问题时,就称之为方法,当评价它在数学体系中的自身价值和意义时,称之为思想。与数学知识、数学命题相比较,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之中,是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使用,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各种方式以及策略等。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通常有两种基本途径:第一,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归纳、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第二,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用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该注意两点:第一,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该以渗透为主要特征;第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该注重长期性和反复性。

(五)案例分析:

1.某校一位老教师上公开课,课题是数学必修5中的“正弦定理”,这是一节新授课。课堂的概况如下:

在定理教学中,教师先直接给出定理,然后引导学生证明定理,共用去近7分钟的时间;在定理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各种配套练习借助于多媒体投了出来,题型多,变式活,容量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生回答问题踊跃,课堂气氛热烈,下课的铃声一响,教师的归纳总结恰好完毕。该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娴熟的教学技艺和运筹帷幄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让所有听课的教师都为之惊叹。

看了这堂课的概况,你对这堂课如何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评价要点:优点: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等都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不足:不重视知识产生过程的教学,缺少“正弦定理的探究发现”这一教学环节。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2.数学新课程带来了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其主要变化体现在教学目标、学生地位、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学生评价等方面。

(Ⅰ)根据你的理解写出高中解析几何中的““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答案: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会用代数与几何的方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数与形的联系,体会辨证统一思想,事物联系观;初步树立数学建模的思想。

[答对1、2、3中的某一条就给2分,两条给4分,全答对给6分]

(Ⅱ)请你就某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新、旧课程中自选)设计其教学过程并阐述如何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变化?.

答案:评分提示: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如下三点就给满分:

(1)设计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3分);

(2)设计中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或自主学习方法等(3分);

(3)突出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体验其知识的生成过程。(3分)

3.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重视每节课的“导言”设计。好的设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新课的引入既要注重数学本质,又要注意适度形式化,引入合情合理,要注意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和铺垫性。请为高一数学上册第三章《数列》第三节“等差数列求和”一节设计一个“导言”。

答案:略。

《中学数学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学数学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1.绪论 一、中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该课程起源于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1919年秋,陶行知先生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此举为政府所接受。 总的研究对象仍然是“数学教学”,主要任务仍然是解决“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当然也涉及“为什么教”和“教给谁”的问题。 中学数学教学论主要从教师角度来研究数学教学过程。 其研究任务可划分为三个方面: 1)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解决数学教学为什么教,教给什么样的对象,教什么样的内容三个问题; 2)具体数学活动的教学; 3)数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中学数学教学论的特点 1)中学数学教学论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独立的学科; 2)中学数学教学论与实践的关系十分直接; 3)中学数学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 中学数学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1)必须广泛地学习并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 3)开展实验研究。 第一章中学数学教学论的课程基础 研究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的任务; 2)数学的特点和作用; 3)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照我国的规定,基础教育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后续的高中教育。 数学活动实质上就是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思维活动的三个特点 1)思维对象的抽象性以及思维过程中抽象方法的特殊性; 2)严谨性与非严谨性的结合; 3)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相结合。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各大快数学内容的具体目标。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五篇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五篇 屮学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五篇 【篇一】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对教 育有着更高的期望,在探索教育发展屮,深度学习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文章通过阐述数学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剖析高屮数学教学深度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高屮教学策略,旨在促进教师改变以往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深度学习,促进高屮数学教学领域改革。 关键词:深度学习;数学;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深度学习成为素质教育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深度学习模式逐步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在数学的深度学习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学习本身及知识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l]o因此,文章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对高中深度学习的现状及影响高屮数学深度学习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并提出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高屮教学策略,以期促进深度学习在高屮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学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一)深度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度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突岀

数学学习内容的联系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兴趣的养成,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逐步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数学自学、乐学的能力,进行数学深度学习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深度学习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自身对问题的独特思考,形成独特的见解,实现思维习惯的养成。而数学深度学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深度思考和反复实践的过程。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转变以往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2]。 二、高中数学教学深度学习的影响分析 (一)从家庭文化角度分析从目前的家庭教育形式来看,温馨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及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的认知,

高中数学——集合教学设计的说明

人教A版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把集合的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时,使学生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数学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让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举出各种集合的例子,初步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对象中的意义.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

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教学重点: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 三、教学问题诊断 对学生而言,集合是进入高中以后的第一节课,也是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从初中数学的感性认识走到高中数学的理性思考,是一个大的转变,应该从对集合的学习有一个新的开始.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及关系.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等,都要借助具体实例展示出来. 四、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对集合的初步认识→实例的引入→分组合作探究→集合概念的产生→元素特征的深入分析→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列举法、描述法的练习→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自我总结→教师布置作业 五、教法特点

高三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利器才能善事 实干方可成功 宁阳二中2013届高三数学备课组许启亮杨新明马训刚 秦鸿旗王新兵路燕2014年2月泰安

利器才能善事 实干方可成功 ———谈高三数学复习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许启亮,来自宁阳二中。首先感谢市县教研室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市县教研室对我们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肯定。在市县两级教研室的正确领导和悉心指导下,在备课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高考,我们备课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代表我们备课组谈谈平时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未雨绸缪,及早谋划,认真做好三轮复习的合理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本届高三复习备考中,我们做到了及早准备,精心谋划。 时间方面:在精打细算了教学时间和有效总课时数之后,我们对高三数学三轮复习时间进行了合理规划。具体安排如下: 内容及材料方面:我们都知道,每届高三的学科考试说明都要等到来年的3月份才能拿到,而我们山东省近几年数学高考内容的范围和要求相对比较稳定。基于这样一个事实, 2013年暑假期间,我们备课组在充分研究06至10五年考试说明,并重做山东省近五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将高中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整合,有机的串联,构建成新的知识模块,历时近两个月,自己动手编写了一轮复习教学案。一方面赢取了教学时间的主动;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案贴近我校学生学情,极大地提高了复习效率,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为最终数学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收集高考信息,准确把握复习备考方向一年来,我们备课组老师们认真积极的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级教研活动。虚心聆听各位主讲老师的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从中获益匪浅!让我们整个备课组在备考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另外,我们备课组老师还对06至10五年的山东省数学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进行了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2911971143.html,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一般科技期刊作者的类型及与其相处策略——以中学数学教学类期刊为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1期.万家练. [2].关于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 《数学教育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3年4期.许兴业.胡展航. [3].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5期.柳成行. [4].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分析. 《科学导报》.2016年1期.朱剑平. [5].浅谈激励机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读与写(上,下旬)》.2015年24期.江超. [6].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有效培养策略.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年z1期.陈海荣. [7].中学数学教学新探索——合作与互动. 《学周刊》.2015年31期.晏婷婷. [8].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亚太教育》.2015年32期.王小芳. [9].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美. 《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29期.姚盛贵.黄琼.马百万.黄薪达. [10].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教育科学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3期.傅海伦. 二、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答案:A=120°) 教学情境四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正、余弦定理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三角形全等,已知边角求做三角形两类问题,使其化为可以计算的公式。 习题设计 1. 在?ABC 中,a=3,b=4,?=∠60C ,求c 边的长。 2. 在?ABC 中,a=3,b=5,c=7,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 若sin :sin :sin 5:7:8A B C =,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的大小。 4. △ABC 中,若()222tan a c b B +-=,求角B 的大小。 5. ?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求角C 的大小) (本案例由河北师大附中 刘建良设计,由汉沽五中 纪昌武 在目标设计和习题设计方面略作改动) 编写要求: 1、页面设置:A4,上、下、左、右边距都为2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课本上没有的有价值的情境、问题、例题、习题用五号黑体字,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目标设计主要写知识目标的设计。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性。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知识的体系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不仅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与方法,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2)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表现欲较强, 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3)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资料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资料 ·MA 教育理论 MA1 教育研究 MA11 教育改革(教材改革及分析) MA111 教学计划 MA112 课程标准 ·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的思考/李世杰、候万胜、吴卫国//《中学教研(数学)》2003.3第1页 ·《台湾国民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介/佳声//《初中数学教与学》2003.4第38页 ·高中数学新课标有哪些重要变化/江西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究组//《数学通报》2004.1第4页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的研究与编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委会//《数学通报》2004.6第3页 ·数学课程标准和新教学大纲中的选修课程比较/江雪萍//《数学通报》2004.7第9页 ·新课程标准与《中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变化/杨建辉//《数学通报》2004.9第4页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分析/罗新兵、乔梓//《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4第1页 ·辨析:新课标理解途径的一种归结/郭其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8第22页 MA113 中数发展 ·新大纲新理念新认识/徐永忠、王红兵//《中学数学研究》2003.1第15页 ·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认识/匡继昌//《数学通报》2004.7第3页 MA114 课程改革及论述 ·数学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写--简论教材编写的恰当定位/郑毓信//《中学教研(数学)》2003.10第1页 ·课程改革中的数学教学研究问题/王光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3第11页 ·有关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的一些思考/陈昌平//《数学教学》2003.6封二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陈理//《数学通报》2004.5第2页 ·数学新课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探讨/侯峻梅、李伯春、徐红萍//《数学通报》2004.5第7页 ·对北师大版课程教材的几点建议/束仁武//《数学通报》2004.5第30页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韩明莲//《数学通报》2004.7第12页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挑战竞争师生双赢--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黄安成//《数学通报》2004.8第10页·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江兴代//《中学数学教学》2004.2第3页 ·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的知识结构教学/王立强//《中学教研(数学)》2004.6第25页 ·审思数学课程改革/郑毓信//《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1~2第5页 MA115 教改专论等 ·构建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新课程/瞿少华//《数学通报》2003.3第9页 ·我国数学类专业的教育改革/姜伯驹、李忠等//《数学通报》2003.5封二 ·高考制度改革与优质教育(摘要)(附)韩国高考制度及数学试卷结构介绍/刘昌堃//《数学教学》2003.1第17页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之之实践与理论思考/郑毓信//《中学教研(数学)》2004.7第1页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之实践与理论思考(续)/郑毓信//《中学教研(数学)》2004.8第1页

中学数学核心期刊名录

中学教学核心期刊名录数学中学数学月刊 数学中学数学教与学 数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数学中等数学 数学通讯 数学教学 数学中学理科(数学) 数学数理天地(数学) E-mail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月刊)主办: 陕西师范大学 地址: 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 邮编:710062 电话: 主编: 石生民 网址: http: E-mail:

《数学教学》(双月刊)主办: 华东师范大学 地址: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学》编辑部 邮编:200062 主编: 张奠宙 E-mail: 《中等数学》(月刊)主办: 天津师范大学 地址: 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师范大学甘肃路校区《中等数学》杂志编辑部邮篇:300020 主编: 庞宗显 数学竞赛核心期刊 《数学通讯》主办: 华中师范大学等 地址: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数学通讯》编辑部 邮编:430079

电话: 主编: 邓引斌 《中学数学》(月刊)主办: 湖北大学等 地址: 湖北大学《中学数学》编辑部 邮编:430062 主编: 汪江松 E-mail: 《中学教研》,主办: 浙江师范大学 地址: 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杂志社邮编:321004 主编: 张维忠 《中学数学月刊》主办: 苏州大学等 地址:

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编辑部 邮编:215006 主编: 唐忠明 《中学数学研究》,主办: 华南师范大学 地址: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中学数学研究》编辑部邮编:510631 主编: 曹汝成 《数学教学通讯》主办: 西南师范大学 地址: 西南师范大学《数学教学通讯》编辑部 邮编:400715 电话: 主编: 陈贵云 《中学数学教学》,安徽教育学院等 地址:

(完整)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 一意义与价值 现代课程理论的观点——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作出科学合理安排的一种构想。教学设计直接反映出教师的业务水平,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对新课标的把握尺寸,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所以我们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把“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子课题研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同时,是教师在教学方法有新的突破,在教学艺术出具特色,在教学风格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为培养特色教师奠定基础,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及非智力因素。 二研究目的 1、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环节齐全,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紧扣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科学严谨,不能有形式无内容,也不能有内容不注重形式,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所设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测试而实现的。 2、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新课标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是对教学内容的定位,是确定教学内容三维目标的主要依据,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要贯穿分层教学思想,在备、讲、改、辅、作业等诸多环节中体现分层教学思想。 3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设计要在科学合理可行的基础上,又要体现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三研究内容 1、学生情况分层分析: 对学生学习改内容时,要分析各层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学习该内容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对各层学生进行测试和访谈,学习该内容可能存在的困难对各层学生进行访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分层方法。 2 、教学内容分层分析: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一:高中数学备课模板《空间中的垂直关系》教学计划- 1 -- 2 - - 3 - - 4 - 篇二:高中数学教案模板(1) 课题: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学校莱钢高中姓名李红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由图象求解析式的方法,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并研究性质;(2)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问题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3)让学生体验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难点:将某些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三、教学方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本节课的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应用,所以应让学生多参与,让其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然后由老师启发、总结、提炼,升华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潮涨潮散、云卷云舒,情绪的起起落落,庭前的花开花谢,一切都逃不过数学的眼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学的眼睛洞察我们身边存在的周期现象-----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二)典型例题(1)由图象探求三角函数模型的解析式例1.如图,某地一天从6~14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求这一天6~14时的最大温差;(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意图:切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同时以设问和探索的方式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做好基础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后续教学活动。解:(1)由图可知: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是20?C;(2)从图可以看出:从6~14是y?Asin(?x??)?b的半个周期的图象,∴ T ?14?6?8∴T?16 2 2? ∵T? ? ,∴?? ? 8 30?10?A??10??A?10?2又∵? ∴? b?20??b?30?10?20 ?2? ∴y?10? 8 x??)?20 3? ??)??1, 4 将点(6,10)代入得:∴ 3?3????2k??,k?Z,42 3?3? , ,k?Z,取?? 44 ∴??2k?? ?3? ∴y?10x?)?20,(6?x?14)。 84 【问题的反思】:①一般地,所求出的函数模型只能近似刻画这天某个时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因此应当特别注意自变量的变化范围;②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各种求法;(这是本题的关键!也是难点!)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有学生动脑分析,

《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题 1.“教学行为取向”的含义是()(A)原有的教学行为(B)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行为 (C)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D)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行为 2.情感是一种()(A)心理现象(B)生理现象(C)行为现象(D)自然现象3.关于“理念”,下面错误的一项是()(A)理念是理想和信念(B)理念就是理论 (C)理念表达人对事物的看法(D)理念对人的行为有支配作用 4.微格教学是指()(A)小班化教学(B)录像回放教学(C)日常教学(D)讲讲停停的教学5.数学中“方程与函数的思想”是指()(A)列方程、解方程的知识(B)求函数性质、画函数图象的过程(C)解决有关方程与函数的问题(D)用方程与函数的知识来看待问题6.教学设计文本的主体是()(A)教学方案(B)教育理论(C)经验反思(D)怎样解题7.下列教学技能对教师来说都是重要的,但对数学教师来说最基本的一项是()(A)语言技能(B)板书技能(C)组织技能(D)电脑技能8.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含义,下面错误的一项是()(A)数学来自于学生的生活(B)日常生活中有数学问题 (C)人类生活是数学发展的源动力(D)数学研究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9.下列数学方法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生没有明确要求的是()(A)换元法(B)配方法(C)十字相乘法(D)待定系数法二.简答题 1.“学习与发展”的理论认为,是教育实践与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2.《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顺)”.所指的意思是:.3.促使教师成长的“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是.4.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5.认知对情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第二,. 6.义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7.初中学生获得概念的一般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8.侧重于讲解内容的讲解技能的类型有:、、.三.辨别题 1.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有何区别? 2.在求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目标、已知条件常常很清楚,障碍也较容易发现,最困难的是采用什么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心理学上提供了两种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期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规则系统途径.二是启发式途径.请谈谈它们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运用. 3.某教师上公开课,用多媒体把“练一练”、“想一想”等的字体做成闪闪发光,想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样的做法恰当吗?

(新)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知识的体系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不仅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与方法,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2)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表现欲较强, 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3)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章起始课的“333”板块化设计:以二次函数为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01-02)

章起始课的“333”板块化设计:以二次函数为例 石树伟(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整体—部分—整体”的教材编写思路要求上好章起始课.当前章起始课教学存在可有可无和灌输告知两种错误倾向.以“二次函数”章起始课例释章起始课的板块化设计基本要求,即运用推理思想,遵循结构性原则,解决怎样学的问题;运用抽象思想,遵循过程性原则,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运用模型思想,遵循激发性原则,解决为何学的问题. 关键词:章起始课;板块设计;基本思想;基本原则;基本问题 1 章起始课问题的提出 我国数学教材编写的思路经历了由“部分—部分—整体”到“整体—部分—整体”的转变,每一章在正文和章末“小结与思考”的基础上,在章头增设“章头图”、“章头语”、“章头问题”或“本章内容概述”等章引言内容,这种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增强学生学习的预见性和主动性.相应地,数学教学的思路也应从“部分—部分—整体”转变为“整体—部分—整体”,上好章起始课.章起始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章引言和本章正文第一节(课时)的内容,正文第一节(课时)的教学重点一般主要是概念教学,揭示本章的研究对象. 当前,章起始课教学存在如下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错误倾向认为章引言可有可无,不影响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新课教学,还美其名曰“快速切入教学法”,甚至认为正文第一节(课时)内容少而简单,来点“教材整合”两节内容一起上.这样的课堂教学毫无思想、精神追求,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学生直到整章知识都学完了,对本章的知识脉络、重要的思想方法还不够明晰. 另一错误倾向是教师对章引言的数学基本思想渗透、情感价值观培养等育人功能认识不够深刻,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快速进入具体教学内容,对章引言采用灌输式的告知教学,这样的教学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很难达到原本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无法体现章起始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章起始课有必要作为一种课型认真加以研究,从而形成章起始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2 章起始课的一个课例 以下是由笔者本人设计、本人在区级教学观摩活动中实施的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二次函数”章起始课教学流程. 2.1 板块一:如何研究函数? 引入:(投影NBA篮球比赛投篮图片)篮球运行的路线是什么曲线?起跳多高才能成功

(完整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示例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和掌握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并能准确地应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难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准确应用.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中学代数内容中一个独特的部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它们研究对象独特,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一般.虽然份量不多,但是与旧知识的联系很少,而且它还是我们今后

学习概率论的基础,统计学、运筹学以及生物的选种等都与它直接有关.至于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上,只要涉及安排调配的问题,就离不开它. 今天我们先学习两个基本原理.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两个基本原理 先考虑下面的问题: 问题1: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还可以乘轮船.一天中,火车有4个班次,汽车有 个班次,轮船有3个班次.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因为一天中乘火车有4种走法,乘汽车有2种走法,乘轮船有3种走法,每种走法都可以完成由甲地到乙地这件事情.所以,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4+2+3=9种不同的走法. 这个问题可以总结为下面的一个基本原理(打出片子——加法原理):

加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几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 种不同的方法. n 请大家再来考虑下面的问题(打出片子——问题2): 问题2: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见下图),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这里,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 村又各有2种不同的走法,因此,从A村经B村去C 村共有3×2=6种不同的走法. 一般地,有如下基本原理(找出片子——乘法原理):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 (5),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 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 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知识的体系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 项和”与“等比数列” 内容的延续、不仅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与方法, 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2)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 , 表现欲较强 , 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 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 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3)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 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 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 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版及案例

教学情境一:(问题引入)在ABC中,已知两边a,b和夹角C,作出三角形。 联系已学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应问题1. 第三边c 是确定的,如何利用条件求之 首先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同理可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 教学情境二 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定理的推论 对应问题2 公式有什么特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等式为二次齐次形式,左边的边对应右边的角。主要作用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对边。 对应问题3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由学生推出)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三个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教学情境三 例题与课堂练习 例题.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2121)+-=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1,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0sin sin sin45a A B b = 又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及课件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一章第三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5~12、Z1、Z2期目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5~12、Z1、Z2期目录 第5期 数学教学方法的现代发展/章建跃//05,1-3+13 向量与空间想象能力/王尚志等//05,4-6 平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义——一节省级优质课:“平均变化率”课例及其点评/张健//05,7-12 关于新课程必修模块不同顺序教学安排的思考讨论/王尚志;张思明//05,13 例谈数学教学目标的多维性设计/郭社会//05,14+21 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探微/曹凤东//05,15-17 2007年高教数学陕西卷数列题的解题分析/罗增儒//05,18-21 几何角正射影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续) /陈云烽//05,22-24 例谈算法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渗透/赵军//05,25-26 一道竞赛题的证法改进和结论推广/胡维欣//05,27-28 一个三角形角的不等式的再思考/安振平//05,28 回归课本——高考数学复习的公理/裴光亚//05,29-31 函数、数列和不等式/孔峰等//05,31-34 三角函数、平面向量、排列组合与概率统计/谢志庆等//05,34-37 立体几何/陈炯生等//05,37-40 解析几何/常晓兵等//05,41-43 课本新增内容/丁尔法等//05,44-45 应用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史义飞//05,46-48 数学教学中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的研究综述/罗静;王光明//05,49-50+59 高中生数学认识信念的调查与思考/唐剑岚等//05,51-55 “三割线定理”的再研究/赵临龙//05,56 中国清代的数学教育/张雄//05,57-59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05,60-61 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简介及数学科《考试说明》变化分析/杨志文//05,62 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的视角与方法——读吴晓红教授《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的方法论研究》/秦岭//05,63-64 第6期 构建学生容易理解的数学教育形态——10个案例/张奠宙;路建英//06,1-3+6 教材的重组与创新/裴光亚//06,4-6 精彩,未曾预设——谈数学课堂的非预设生成/邵潇野//06,7-9 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金晔//06,10-12 由一道最值问题引发的层层思考/蒋柏孟//06,13-14+32 让激情与智慧共生——“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例及其点评/江春;孙大勇//06,15-17 “反比例函数”内容分析及施教建议/韩春见//06,18-21 “垂直”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陈德前//06,22-24 从一个假命题说起/闵耀明//06,25-27 用联想法编题例说/蔡世英//06,28-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