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28 女娲造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6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6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 (1)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
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字:嗅摩衍匿祷词:匿笑祷告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整体感知: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
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学生体会:哀愁、深情)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
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背景《女娲造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神话。
在语文教学中,讲述《女娲造人》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传统文化。
2.教材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段,使学生了解如下知识:1.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2.认识并理解女娲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3.培养学生学习神话的兴趣,以及他们对于神秘的事物的好奇心。
3.教材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让学生全面了解故事中女娲造人的具体情节。
2.文字阅读技能的提高: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阅读策略来深入理解故事。
二、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让学生先回忆一下他们对于神话的了解,看看他们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是哪一个。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灵感激发、图片呈现等方式来开展。
2.阅读故事1.首先让学生浏览故事情节,带着提问的思路去阅读,例如:“女娲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身体去造人?”,“人是怎样被造出来的?”。
2.逐段阅读:让学生逐段阅读故事内容,并在每一段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了解新的发现和收获。
3.总体阅读:最后对整个故事进行总体阅读,并回答下述问题:①. 故事背景是什么?②.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③. 人在女娲的哪些方面得到了她的恩惠?4.帮助学生发现故事的哲学思想。
3.文学鉴赏通过阅读和理解,人们可以从故事中感受到很多文学的魅力,例如:用词准确、贴切,情节跌宕起伏等等。
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这些特点,并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认识和理解的掌握。
4.练习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梗概。
2.阅读课后的习题,解答课后习题。
5.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相关问题,例如:“你认为我们现在生活中有些什么结果是来自女娲的贡献?”,“你觉得女娲的形象符合当代女性的审美吗?”,以此来进行讨论。
三、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对于神话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发掘阅读故事的快乐,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 女娲造人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女娲造人(袁珂)教案新人教版授课时间:第十六周一、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3、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和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难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3、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二)检查预习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g chè):清澈透明。
幽(yōu)光:昏暗的光。
灵敏:反应快。
延绵:延续不断。
莽莽(mǎng)榛榛(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始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三)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课文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对照课文故事情节,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3、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A原文: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黄土做人。
剧务(工作繁忙),力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
B、原文: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生自学,师巡视。
【明确】: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女娲造人的动机;(2)女娲造人具体过程;(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5)作者的评述。
七年级语文教案 《女娲造人》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女娲造人》;(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3)分析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神话故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女娲造人的神奇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古代神话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女娲造人》;(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3)分析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神话语言理解;(2)女娲造人的神奇过程的想象和联想;(3)女娲造人形象的象征意义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神话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2)提问:“女娲造人”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教师分析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女娲造人的神奇过程。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2)学生回答课后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展示自我;(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巩固学习内容;3.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语文》课本;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神话故事的书籍、文章;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女娲造人教案新人教版

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践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最后,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女娲造人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女娲造人的故事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探讨现代科技是否能够实现类似女娲造人的奇迹。
七、重点题型整理
1. 填空题:
(1)请填写课文《女娲造人》中,女娲造人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女娲造人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天地间的孤独,使大地充满生机。
(2)请填写课文《女娲造人》中,女娲用什么创造了人类?
再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需要得到培养。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和交流。我发现,当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合作和交流时,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等方式,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和交流。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认同、创新与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首先,通过学习本课,希望学生能够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汉字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答案:女娲造人的故事象征着创造力和生命的诞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论述题:
(1)请结合课文内容,论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 女娲造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doc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5.读下面一则寓言,概括其中寓意。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小男孩又问上帝:“一百万年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小男孩再问上帝:“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元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
2注音和解释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完成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教师可以适当的去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1.分小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2.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
3.女娲是一位勤劳、有智慧、伟大的母亲。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又感到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自读-思考-交流-讨论-整理-提问(学生自由组合)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询问、指导和帮助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此题目不要求统一的答案
板书设计
造人的原因:寂寞荒凉,添点生气
揉泥成团造人
女娲造人造人的过程、方法勤劳智慧伟大
挥藤洒泥造人
繁衍生存:男 女配合
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2.向家人讲述《女蜗造人》的神话故事。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原文及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1.3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2.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1感受女娲造人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教学难点:2.1神话故事的特点及其与现实的联系。
2.2课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对神话故事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课文内容3.1学生分段落概括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3.2教师针对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生字词4.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4.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5.研讨课文5.1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6.感受神话魅力6.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阐述理由。
6.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7.课堂小结7.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8.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8.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签字确认。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生字词的学习效果。
3.神话故事的感受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4.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度。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女娲造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
(3)分析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神话故事,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生命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女娲造人》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分析女娲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难点:1. 对课文中的古文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女娲造人神话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女娲造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女娲造人》,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女娲造人的相关传说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讲解女娲造人的神话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女娲造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女娲造人》。
2. 结合课文内容,绘制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图。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后访谈、小组合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多种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神话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授:
问题: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③比较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四)小结: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28女娲造人
课题
28、《女娲造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重点难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及建议
作业:
①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教学反思:
(三)讨论:
①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明确: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③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④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师: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但是同学们可以推测,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如果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