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物理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2015-2019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答案

2015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
解析:弹簧振子的频率1f T ==将物块的质量变为原来的14或者劲度系数k 变为原来的4倍。
根据弹簧长度与劲度系数k 成反比的关系,长度应变为原来的14,可知D 项正确。
2.【答案】B 。
解析:太阳光折射后形成的七种单色光折射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光、蓝光、青光、绿光、黄光、橙光、红光,图中a 、b 、c 、d 四条光线偏折程度逐渐减小,折射率逐渐减小,B 选项正确。
3.【答案】D 。
解析:过理想气体的A 点和B 点,分别做它们的等容变化的p-t 图,可以看出过A 点的直线斜率小,p T 小,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C T=可知V A >V B 。
B 到C 变化过程,温度相等,压强增加,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V B >V C ,所以V A >V B >V C 。
4.【答案】A 。
解析:一个23892U 原子核衰变为一个20682Pb 原子核的过程中,发生α衰变的次数为(238﹣206)÷4=8次,发生β衰变的次数为2×8﹣(92﹣82)=6次,选项A 正确。
5.【答案】D 。
解析:球壳不接地时,内层感应出等量异种电荷﹣q (不均匀分布,因为内部电场线疏密不均匀),外层带+q 电荷。
接入地后,球壳外层感应的正电荷消失,球壳内层电荷为﹣q ,在O 点产生的电势为04q Rπε-;球内部的点电荷+q 在O 点产生的电势为04q dπε,根据叠加原理,总电势为011()4qd Rπε-。
故选D 。
6.【答案】B 。
解析:对绳子上的结点P 进行受力分析:平衡后设NP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根据几何关系得sin α=。
据平衡条件和三角函数关系得21sin N m F F m α==,所以122m m =,故答案为B 。
7.【答案】C 。
解析:根据右手定则,开始时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为正,因此排除B 、D ,设经过时间t 导体杆转过的角度为α,则t αω=,导体有效切割长度为2sin L R t ω=。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预测试卷二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预测试卷二[单选题]1.如图所示为某一皮(江南博哥)带传动装置。
主动轮的半径为r1,从动轮的半径为r2。
已知主动轮做顺时针转动,转速为n,转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动轮做顺时针转动B.从动轮做逆时针转动C.从动轮的转速为D.从动轮的转速为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加长]根据传动装置的特点可知:从动轮应做逆时针转动,故选项B 正确,皮带轮边缘上各点线速度大小相等即:r1·2πn=r2·2πn',所以从动轮的转速为:,选项C.D均不正确。
[单选题]2.在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中,有不计重力的甲.乙两个带电粒子.在纸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方向和轨迹示意图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粒子所带电荷种类不同B.若甲.乙两粒子的动量大小相等,则甲粒子所带电荷量较大C.若甲.乙两粒子所带电荷量及运动的速率均相等,则甲粒子的质量较大D.该磁场方向一定是垂直纸面向里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由图知,两粒子均沿逆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若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两粒子均带正电;若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两粒子均带负电。
故甲.乙两粒子所带电荷种类相同,磁场方向可能垂直纸面[单选题]3.下列关于温度.比热容.热量和内能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和物质的种类有关C.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
水的内能不断增加D.物体的内能增加,则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A项错误。
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压力.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B项错误。
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内能不断增加,C项正确。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故物体内能的增加不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还有可能是外界对其做功,D项错误。
2019年上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级物理学科真题高级物理学科真题解析

A.始终为顺时针方向 B.始终为逆时针方向 C.先为逆时针方向后为顺时针方向 D.先为顺时针方向后为逆时针方向 3.【答案】C。解析:在 e 点进入无磁场区域至/经过一半无磁场区域的过程中,穿过金属线框 efgh 的向外的磁感线减少,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应向外,根据右手定则可知,感应 电流的方向为逆时针。在 f 经过一半无磁场区域至 g 点穿过无磁场区域的过程中,穿过金属线框 efgh 的向外的磁感线增加,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应向里,根据右手定则可知,感应电流 的方向为顺时针。故本题选 C。 4.图 3 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 f=1.25s 时的波形图,图 3 乙是该时刻某质点的振动图像。已知 c 位置的质点比 a 位置的质点晚 0.5s 起振。则该质点可能位于( )。
1.某高中物理教材介绍了一位科学家的设想:如图 1 所示,从高山上水平抛出物体,速度一次 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远。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将绕地球运动。这 是最早的关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科学设想,提出该设想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开普勒 C.伽利略 D.笛卡尔 1.【答案】A。解析: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想,把物体从高山上水平抛出,速度一 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远。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将绕地球运动。 这一想法也是最早的关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科学设想。故本题选 A。 2.某种双折射材料对 600nm 的寻常光的折射率是 1.71,对非常光的折射率为 1.74。用这种材 料制成四分之一波片,其厚度至少应为( )。 A.2.1×10-3mm B.3.0×10-3mm C.4.0×10-3mm
A.带负电,位置在 OA 之间且靠近 O 点 B.带正电,位置在 OA 之间且靠近 A 点 C.带负电,位置在 AB 之间且靠近 A 点 D.带正电,位置在 AB 之间且靠近 B 点 6.【答案】C。解析:由图线可知,+qa 和-qb 所受电场力方向相同,所以点电荷一定放于两个 点电荷之间。电场力均向右,说明点电荷带负电。甲图线的斜率大于乙图线的斜率,所以 A 点的电 场强度大于 B 的电场强度,说明点电荷靠近 A 点。故本题选 C。 7.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旋转的过程中,两臂伸开时,转动惯量为角速度为叫 J0,角速度为 w0,
【经典】教师资格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3

(精选)教师资格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图1为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描述的一个实验,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可用于说明的物弹问题分别是( )。
A、小球D的振幅最大,小球C的振幅最小,摆长与振幅的关系B、小球D的振幅最小,小球C的振幅最大,摆长与振幅的关系C、小球B的振幅最大,共振现象D、小球B、D和C的振幅相同,受迫振动规律【答案】CA、AB、BC、CD、D【答案】D3、如图2所示,三个小球a、b、c分别在距离地面不同的高度危h1、h2,h3处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左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三个小球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依次落到水平地面,小球。
落到水平地面D点,DE=EF=F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两球落在D点的左边B、b球落在D点,c球落在E点C、三个小球离地面高度h1:h2:h3=1:3:5D、三个小球离地面高度h1:h2:h3=1:4:9【答案】D4、如图3所示,粗细均匀的玻璃细管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竖直插在大而深的水银槽中,管内封闭有一定质量的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玻璃细管足够长,管内气柱长4.0cm,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l0.0cm,大气压强为76 cmHg。
现将玻璃管沿竖直方向缓慢移动,当管内外水银面恰好相平时,管内气柱的长度约为( )。
A、2.0 cmB、3.5 cmC、4.0 cmD、4.5 cm【答案】B5、如图4所示,在以0为圆心,半径为R的虚线框内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8随时间变化关系为B=B0+kt(k为常数)。
在磁场外有一以O为圆心,半径为2R的半圆形导线。
则该半圆形导线中的感应电动势大小为( )。
A、AB、BC、CD、D【答案】CA、36JB、48JC、56JD、60J【答案】A7、桌面上有一倒立的玻璃圆锥,其顶点恰好与桌面接触,圆锥的轴(图中虚线)与桌面垂直,过轴线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如图5所示,有一半径为r的圆柱形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圆锥的底面上,光束的中心轴与圆锥的轴重合。
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以下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学表达式。
B、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但未进行数学推导。
C、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但他并不了解这些定律背后的物理原因。
D、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但他认为光速是绝对不变的。
2、以下关于物理学中“惯性”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A、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B、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C、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无关。
D、在地球表面,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它们的惯性都相同。
3、关于简谐运动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简谐运动的能量在平衡位置时达到最大,在端点位置时为零。
B. 简谐运动的能量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C. 简谐运动的能量在平衡位置时为零,在端点位置时达到最大。
D. 简谐运动的能量随时间周期性变化,但具体规律不确定。
4、一个物体从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当它到达斜面底端时,它的速度取决于:A. 斜面的高度和物体的质量。
B. 斜面的角度和物体的质量。
C. 斜面的高度和摩擦系数。
D. 斜面的高度,但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5、在下列关于物理量单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 1kg等于2斤B. 1N等于1kg·m/s²C. 1Pa等于1kg/m/s²D. 1Hz等于1V/s6、在下列关于物理实验原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用电流表测电流时,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B. 用电压表测电压时,电压表应并联在电路中C.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验中,应将两个力分别用两条线段表示,并将它们的交点作为力的作用点D.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实验数据误差大的原因可能是测量质量的工具不够准确7、在下列哪种情况下,物体的机械能守恒?A. 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2019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
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育,提出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B. 洛克C. 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答案]:B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A. 知识,技能和技巧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答案]:C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A. 经济功能B. 政治功能C. 文化功能D.人口功能[答案]:A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A. 壬寅学制B. 癸卯学制C. 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B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 促动社会发展C. 有目的地培养人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答案]:C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A. 六三分段设置B. 五四分段设置C. 九年整体设置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答案]:D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答案]:B8、教师实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 课程标准D.教科书[答案]:D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他在教学中贯彻了()A.直观性原则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C. 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答案]:A10、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A. 实验法B. 讲授法C.演示法D.谈话法[答案]:C11、张老师在工作中,注重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使学生思想转变。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物理试卷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题干:在下列哪个选项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A.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B. 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两者相互配合C. 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D. 教师是知识的创造者,学生是知识的复制品2、题干:关于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B.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C. 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但可以忽略教师的认识规律D. 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师的教学规律,但可以忽略学生的教学规律3、在以下哪个选项中,描述了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A.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B. 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严格控制课堂纪律C. 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D. 追求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4、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思考?A. 提问要简单明了,避免过于复杂的问题B. 提问要频繁,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C. 提问后立即给出答案,以免学生思考D. 提问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5、关于简谐振动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振动能量在平衡位置时最大,在最大位移处最小。
B. 振动能量在平衡位置时最小,在最大位移处最大。
C. 振动能量在整个振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D. 振动能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无规律可循。
6、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水面上,若水的折射率为(n),则光线进入水中后的速度为:A.(c/n),其中(c)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B.(c⋅n),其中(c)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C.(c),与介质无关。
D. 不确定,因为还需要知道水的具体类型。
7、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A.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B.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C. 力的单位是牛顿(N)D. 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8、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A.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B. 电流在导体中产生磁场C. 磁场变化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D. 磁场变化在绝缘材料中产生感应电流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题目:在物理学中,简谐运动是一种常见的周期性运动形式。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年)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以下关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B、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D、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以下关于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关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电场力对正电荷做正功,电势能增加。
B、电场力对负电荷做正功,电势能减少。
C、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的电势能一定减少。
D、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一定增加。
3、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经过时间t后速度达到v。
如果将物体的质量加倍到2m,那么在同样的时间内,该物体的速度将是:A. v/2B. vC. 2vD. 4v4、两个点电荷相距r时产生的库仑力大小为F。
若其中一个电荷的电量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同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减半,则新的库仑力大小会是原力大小的多少倍?A. 1/2B. 1C. 2D. 45、在下列关于力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B、力是物体静止的原因C、力是改变物体形状的原因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6、在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摩擦生热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B、发电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C、太阳能电池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D、热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7、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恒定的拉力F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假设摩擦力为f,经过时间t后,该物体的速度v为多少?t)A.(v=F−fmB.(v=(F−f)t)t)C.(v=F+fmD.(v=Fmt−f)8、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q1和q2相距r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
如果保持q1不变,而将q2加倍,并且使它们之间的距离变为原来的两倍,那么新的作用力大小F’是多少?A.(F′=2F)B.(F′=F)F)C.(F′=12F)D.(F′=14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简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对物理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