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讲座课件
家庭教育系列讲座优质课件.

家庭教育系列讲座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讲内容基于《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第四章“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具体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有效沟通的技巧、家庭规则与纪律的建立、激励与惩罚的艺术、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2. 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提高亲子关系质量。
3. 掌握家庭规则与纪律的建立方法,培养孩子自律、自觉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如何把握激励与惩罚的度。
重点: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有效沟通技巧,家庭规则与纪律的建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实物演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家庭教育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2. 理论讲解:a. 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b. 有效沟通的技巧c. 家庭规则与纪律的建立d. 激励与惩罚的艺术e. 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3.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4. 例题讲解:结合家庭教育中的典型案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答案:a. 作业答案需包含对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措施。
b. 心得体会需围绕有效沟通的主题,结合自身实际经历,阐述沟通技巧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和文章,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
b. 鼓励学生参加家庭教育相关的讲座和活动,提高自身家庭教育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真实性: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案例,使学生能够产生共鸣,提高参与度。
李玫瑾教授讲座PPT课件

经常面临的咨询与困惑: • 我的孩子总不愿意与我说话,为什么?
• 我的孩子最近总偷拿我的钱,怎么办? • 我的孩子还在初中阶段就开始谈恋爱? • 我的孩子每天就玩电脑怎么办? • 我的孩子最近不愿意上学,每天早上不起床…… • 我的孩子离家出走了怎么办……
第养7育页知/共识:11心页理抚养与教育
7
青春期:成长转折的关键期
——13-18岁
• 挣脱、独立与自我中心时期(12-19岁) • 行为最不稳定时期 • 父母教育模式的转变时期…… • 外部教育和干预的关键期 • ——稍有不慎就出行为问题的时期。
第养8育页知/共识:11心页理抚养与教育
8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第5页/共11页
成长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年龄段
0— 1岁 2— 3岁 4— 6 岁 6—12岁
12—15岁 16—18岁
19—25岁 26—35岁 36—60岁 61以上
心理时期
心理发展内容
乳儿期
情感发展 *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初期
依家 恋庭 期
-小
学
言语发展 社会性发展 * 认知方式 观念发展 * 性格发展 *
第养3育页知/共识:11心页理抚养与教育
3
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 四少年绑架杀人勒索案:
• 他们父母双全; • 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 父母从未违法犯罪; • 父母自称一直管教孩子, 可是,孩子还是犯罪……
李玫瑾老师经典讲座摘录

李玫瑾老师经典讲座摘录人性的弱点,源于人的早期,早年的心理问题,等你有经验了,就没有机会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点,大人应该做什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一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大人,这是我们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的。
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反应,12岁发生的问题,应该是在12岁之前发生的。
心理成长的时期:18岁之内是人的成长期,一个是依恋期12岁之前(家庭),12-18岁青春期(社会),太注重智力发展(学历),45岁后智力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性格和独立。
情感发展:人在生命的早期是最笨的,1岁内是相当的无能无助,只有面部反应,7-8个月的生活完全是靠抚养人,这个阶段,只要抚养人一出现,他就可以吃喝,就能满足他的需求了。
半岁后孩子开始认人,7-12个月之间,孩子开始挑人,当抚养人一出现,这个孩子就会很快乐,如果是其他的人,孩子就会出现抗拒,孩子会觉得这个人相貌不对,声音不对,气味不对,所以他会闹,一直闹到真的是筋疲力尽了,才能睡着,这就是最早的人的心理现象,叫情感。
这个现象有时也叫依恋,与该人分离了,就紧张不安,重逢时候的高兴轻松。
人和人的关系,始于人的需要的出现,而需要的满足一定和他人有关。
在满足的过程当中建立情感。
故而人和人的关系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生命的意义:一个人三岁前不能自主,他只要活下来,就意味着欠父母,欠这个社会的,这个欠是没有办法的。
情感是诸多心理发展的一个基础,父母由此获得了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父母尤其是母亲,如果真得想控制这个孩子,吓唬是没有用处的,抚养人的话是不好违逆的,这就是依恋。
1岁半之后再送给他人抚养,如果一出生就送,那你就失去了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怀那10个月不如那一年的抚养,头一年的抚养非常重要。
如果这个孩子他早年的快乐都和这个声音相貌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个孩子后面,不管他怎样顽皮,他心理还会有一个空间留给他的母亲。
李玫瑾教授:成长与心理PPT演示课件

养
13
成长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年龄段
0— 1岁 2— 3岁
4— 5 岁
6—11岁 12—15岁 16—17岁
18—25岁 26—35岁 36—60岁
61以上
心理时期
乳儿期
婴儿期
依
恋
幼儿期
期
学龄初期
@
少年期
青青年初期春期 Nhomakorabea青年中期
青年晚期
中年期 老年期
心理发展内容
情感依恋 @
言语听说@
社会性 @ 认知方式
二次大战后,一位集中营幸存的中学校长写给老师们一个 请求:
亲爱的教师:
我是一个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见到人类所不应该 见到的事情:毒气室由学有专精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 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与 婴儿被高中和大学生枪杀并焚烧,……看到这些,令我怀 疑教育是为了什么?
学生命科学的马加爵 杀害4名同学
养
2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
1.5岁前 1.5到4岁 4至6岁 6至11岁 青春期 成年早期
成年期 成熟期
政法大学的学生的课 堂上公然杀害老师……
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 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 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 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
养
10
第五: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 事实上,智力只决定能力
性格是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智力、分数、学历虽然重要,
家庭教育,关键在理念;
未
3
人之初 性本善
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 绝大多数的父母爱孩子,教孩子的……; 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 然而,仍有例外——
犯罪心理学--授课课件[1] - 副本
![犯罪心理学--授课课件[1]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ca2e652cbcd126fff7050baa.png)
药家鑫事件心理分析
事件回放
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并连刺数刀 致受害人死亡的事件引发舆论热议;10月23日,药家鑫在父母 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2011年4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 此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 赔偿被害人家人经济损失费;药家鑫随后提起上诉。2011年5月, 二审判决宣布维持原判;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2012年2 月,受害人家属起诉药家要求兑现微博上所说的20万元捐赠。
(四)反馈----强化律(犯罪心理在犯罪 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 1、通过不良实践,也只有通过不良实践, 个体才能接受不良客观因素的影响。
2、通过不良实践,不良主体意识外化为 不良行为,逐渐形成犯罪心理。
第二节 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二、意志选择行为 三、反应性行为
•
这个人是由于和朋友做热气球履行经 过沙漠,由于燃料不够要求必须减重,扔了行 李箱之类的还不够,还要减重,于是就拿火柴 抽签有整根的和半根的,谁抽到半根的就跳 下去,主人公十分不幸中标了。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 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 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 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 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 后的 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 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 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 部分的犯罪行为。
其次,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也是犯罪主体的主观意识不断 转化为不良行为的外化过程。
犯罪主体不良意识
不良行为
(二)心理选择律----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 对外界因素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1、主观能动性使得不同个体对刺激有不同的选择。 2、主观能动性还使得人们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反映。 3、主观能动性还使得同一个体对同一刺激在不同时间、 场合有不同的反映。
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孩子6岁之前,家长得教会孩子五件事!

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孩子6岁之前,家长得教会孩子五件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的李玫谨教授,在长期专注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中,她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视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问题,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问题,你也会发现,它和人的早年的关系密切相关。
”在发展心理学中,根据心理年龄的不同,人生可以被划分为十个时期,而18岁以前的部分又是比较重要的,按照6岁一个阶段进行划分,它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那么哪个阶段的变化最多呢?排在第一位的便是6岁以前。
要想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最重要的时间段是在6岁之前。
有的家长说,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很叛逆,会跟自己顶嘴;孩子不愿意跟自己交流;有的孩子偷拿家长的钱;还有的孩子每天玩电脑,甚至不爱上学;有的孩子则是父母说两句就离家出走……谈到上面几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这些孩子基本都在青春期。
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在孩子6岁甚至小的时候就已经有征兆了,只不过家长没有重视。
李玫瑾教授指出,0-12岁是孩子最依赖抚养人的时期,依赖性越强越是教育的关键期,6岁之前最为关键,而一岁之内的抚养可决定人性,人性核心是情感。
那么,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地教会孩子什么东西?1. 树立正确观念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孩子是父母的复制,从孩子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总能看到父母的影子。
孩子在6岁之前的观念是可以改变,所以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念。
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他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影响。
作为父母,如果不能以身作则,至少你要面对自己的错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哪些观念是正确的,哪些观念是错误的。
教育是贯穿始终的,每个孩子来到世界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品性是成长环境、人、事共同描绘的反映。
包括爱与恨的能力,这些情感都是后天学会的,学习的主要对象,就是父母。
原生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性格成长环境,父母更是孩子生命价值教育的启蒙者和榜样。
听李玫瑾未成年人

前几天听了李玫瑾教授的关于未成年人心理的讲座,她从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学多年,对儿童问题的见解真的是深刻而质朴。
第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
任何生命都有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0-6岁,形成问题;6-12岁,潜伏期;12-18岁,行为表现
36-60岁中年期
61岁及以上老年期
早期的观念不易改变
人生的基本观念源于早年:
1.父母可以通过唠叨
2.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
3.父母还可通过自己的坚持
(要保持言行一致,这样的唠叨才有效)
依恋期-“仰视”“弱小”“胆怯”“需要保护”
情感:亲自抚养的意义。
情感抚养:初生期日复一日的接触;初生期的满足记忆。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一生是身边成年人造成的”,抚养人对被抚养人有
生命决定权,物质提供权,照顾程度权,个性决定权
“我”是怎么来的?
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
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
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
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我的自私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其实是父母行为的结果(所以说作为一个父母责任重大)
心理变化2:自尊心强烈
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重视,而且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别总拿我当小孩......
如果家长和老师不意识这种变化,仍像从前那样,毫不客气地,不留面子地干涉他,批评他,让他感觉你“不把他当回事”,忽略他,看轻他....
他就会出现明显的反抗行为,甚至较为过激,离家,出走,自杀。
心理变化3:逆反心理突出
告诉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其中的道理与责任;
家庭教育培训讲座课件

家庭教育培训讲座课件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第四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详细内容涵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家庭教育常用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家庭教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其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家庭教育的现实案例,引发学生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家庭教育场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原则和方法解决问题。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家庭教育案例题,分析并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设计一个家庭教育方案,并分享交流。
七、作业设计案例:小明今年10岁,经常因为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冲突,父母很苦恼,不知如何改善这种状况。
(1)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3)父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过度关注成绩,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4)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鼓励孩子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 作业要求:请用不少于500字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家庭教育书籍,深入了解家庭教育领域的知识,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家庭教育场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原则和方法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抚养(情感-性格)的关键期
父母获得对孩子心理控制力的关键期
人的基本心理模式建立时期
——12岁之前:所有努力都让父母受益。
养育知识:心理抚养与教育
8
青春期:成长转折的关键期
——13-18岁
挣脱、独立与自我中心时期(12-19岁) 行为最不稳定时期 父母教育模式的转变时期…… 外部教育和干预的关键期 ——稍有不慎就出行为问题的时期。
16—18岁 19—25岁 中期 青年晚期 中年期 老年期
青 春 期
初 高 中
自我意识发展 独立性出现 同辈交往 等
人格趋于稳定 性格决定命运
成 年 人
养育知识:心理抚养与教育
7
依恋期: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0-12岁
人最弱小的时期(出生-12岁)
养育知识:心理抚养与教育
2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
对家庭教育基本理念形成共识 抓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家长”
人之初 性本善
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
绝大多数的父母爱孩子,教孩子的……;
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
然而,仍有例外——
养育知识:心理抚养与教育
4
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解析人的问题心理的由来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经常面临的咨询与困惑:
我的孩子总不愿意与我说话,为什么? 我的孩子最近总偷拿我的钱,怎么办? 我的孩子还在初中阶段就开始谈恋爱? 我的孩子每天就玩电脑怎么办? 我的孩子最近不愿意上学,每天早上不起 床…… 我的孩子离家出走了怎么办……
1. 2. 3. 4. 5.
6.
7.
成长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年 龄 段
0 — 1岁 2 — 3岁
心 理 时 期
乳儿期 婴儿期 依 恋 期 家 庭
小 学
心理发展内容
情感发展 * 言语发展 社会性发展 * 认知方式 观念发展 * 性格发展 *
4— 6 岁
6—12岁
幼儿期
学龄初期
未 成 年 人
12—15岁
四少年绑架杀人勒索案:
他们父母双全; 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父母从未违法犯罪; 父母自称一直管教孩子,
可是,孩子还是犯罪……
为什么???
养育知识:心理抚养与教育
5
家庭教育:基本理念
心理问题滞后反应 孩子的问题大人造就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 保护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改变孩子须先改变大人
养育知识:心理抚养与教育
9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教育方式的调整 当发现孩子初恋时 当发现孩子迷上网络时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结束时的思考:
养育知识:心理抚养与教育
10
演示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