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VS康泰时

合集下载

单反相机自动对焦系统简史

单反相机自动对焦系统简史

进入数码时代之后,所有的数码单反相机都有自动对焦功能。

用久了习以为常就会觉得这是一项必备功能,于是对自动对焦怎么来的课题就不再深究。

事实上,今天的数码单反相机自动对焦系统年纪并不大,从第一台成功打开自动对焦单反市场的美能达Maxxum 7000起(1985年)也不过25年。

这25年中自动对焦技术年年进步。

目前的数码单反即使是入门级机身,也有多个对焦点及支持拍摄移动物体的各种功能。

这在十多年前是高级机身的专利,二十多年前多半是幻想,和最早的Maxxum 7000相比更快速且准确。

所以,这是一篇多少有些怀古的文章,大略介绍从最早自动对焦单反相机到独树一帜的康泰时AX(1996年)之间的演变,剩下来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发展了。

早期自动对焦原型机和量产机自动对焦的研究起源甚早,譬如尼康在1971年的Photo Expo(美国芝加哥市)展出了装在F2机身上的自动对焦镜头AF Nikkor 85mm f/4.2(见下图),徕卡也在1976年Photokina 上展出了带自动对焦系统的Correfot原型机、又在1978年Photokina上展出了功能齐全的相机,不过这些机型都没有正式量产上市。

第一台正式量产上市的自动对焦相机是柯尼卡C35 AF(1977年,下左图),这是使用霍尼韦尔的Visitronic自动对焦系统的简单(俗称傻瓜)相机。

第一台有自动对焦功能的单反相机是宝丽莱在1978年推出的SX-70 Sonar OneStep(下右图)。

它使用装在机顶的声纳(sonar)透过超音波测量对焦距离进行自动对焦。

第一批自动对焦单反镜头第一波有自动对焦能力的单反镜头在1981年前后出现,它们是佳能FD 35-70mm f/4 AF和启能AF 50mm f/1.7(后来又加上了AF 35-70mm f/3.3-4.5);下左照片是佳能AL-1机身配FD 35-70mm f/4 AF,下右是启能CE-4s机身加上AF 50mm f/1.7。

康泰时C_Y卡口手动聚焦单反相机

康泰时C_Y卡口手动聚焦单反相机

C/Y 康泰时 卡口 手动聚焦单反相机图文/郭铁成康泰时是德国蔡司公司的照相机品 牌,二战后蔡司公司被划分为“东德”蔡 司和“西德”蔡司,“东德”蔡司用康 泰时品牌推出M42螺口单反相机,而“西 德”蔡司的镜间快门单反相机使用康泰弗 莱克斯为品牌,后来“东德”蔡司的相机 产品逐渐以百佳和潘太康为品牌,康泰时 品牌一度受到冷落。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在相机中大量应用电子技术,这赋予单反相机更多的自动功能,而蔡司 的机身技术明显滞后,优秀的光学技术不 能产生应有的效益,在这种情况下,蔡司 和日本雅西卡公司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 双方进行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蔡司与雅西卡 联合开发了C/Y 卡口系统,重新启用康泰时品牌,生产了一系列优秀的35m m 单反 相机,全部以严肃专业摄影师和高级业 余摄影师为销售目标进行设计,康泰时 35m m 单反相机的镜头安装又可细分为C/ Y 卡口和C/Y-M M 卡口,后者是在前者的 基础上增加了机身测光系统控制光圈大小 的联动装置,以实现速度先决自动曝光和 程序自动曝光,以下分别介绍这些相机。

C/Y 卡口系列康泰时139 1 979年4月推出(图2),曝光模式有光圈先决自动、手 动和T T L 闪光自动;装备电子控制纵走式金属焦平面快门,快门调节盘上有1/1000~1s 、B 、A U T O 和X 共14档,自动曝光时速度范围1/1000~11s , X 闪光 同步速度1/100s ;硅光电二极管中央重点测光表,测光范围E V 0~18、感光度设 定范围I S O12~3200,有±2E V 曝光补偿和A E 锁;取景器放大率0.86×、涵盖率95%,聚焦屏中央有水平裂像圈加微棱镜环,取景画面右侧有15个发光二极管指 示的速度标尺和专用闪光灯状态指示,画面上方有光圈显示;该机有景深预览, 电子自拍机,卷片角度135°、预备角30°,热靴内有两个辅助触点,电源为两 枚1.5V 纽扣电池,机身尺寸135m m×86m m×50m m 、重量500g 。

“德味”的诱惑--【康泰时】铭镜

“德味”的诱惑--【康泰时】铭镜

“德味”的诱惑--【康泰时】铭镜毒性的特征:1、鏡筒手感冰凉、絲滑、沉重、結實,鏡片晶瑩透剔,鍍膜斑斕魔幻;藏家一類如數家珍,玩家一類測試搗騰,如癡如醉;一圈純銅夾幾片玻璃,讓世間多少豪傑設壇魔拜,盡折腰!2、對焦完全靠手,構圖基本靠走,廢片時常都有;貼圖變成放毒,品圖變為品毒;傳奇與傳說,在百年曆史中縱橫穿越、升華傳承;3、攝影回歸本真、浮華逐漸沉靜、指尖旋動純粹、眼眸見證清澈、創作賦予靈性;一旦擁有,則遁入鏡界修煉的如來空門,水鏡而鑒,火映而朗,禪鏡一心。

【蔡司的历史就是contax的历史】蔡司,这个创造了无数传说的光学巨人,在制作了一大批具有极高水准的高端产品的同时,对其低端产品仍然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

有蔡司以后,享受超高成像质量不再是富人俱乐部的专利。

一支P50/1.7足以让你一窥摄影的精彩世界,仅仅千余元的P45/2足以和价格几倍于它的镜头抗衡!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厂商,一分钱一分货本无可厚非,但是蔡司做到了一分钱三分货。

以下是蔡司系列产品中历史最辉煌的传奇系列——康泰时最经典的镜头感言:【Y/C经典】Distagon T* 25mm F2.8Distagon 取名于Distance(距离),和Gonio(角度)。

由于SLR的特有的反光镜结构,所以不得不增加法兰距离,由Erhard Glatzel博士(同时也是Hologon的设计者)设计。

在Distagon的家族里有D16,D15,D18,D21, D25, D28和D35等。

这支Distagon 25/2.8 被称为“素人好きなレンJn7;”,行家里手的最爱!那谁谁,大师寇德卡不就是就是用D25吗!D25/2.8,早在Contarex时代就存在的老设计,80度的视角,仅仅比26mm稍微大一点点。

奇了怪了,视角和D28mmF2.8相近,光圈也一般大,相比之下D28mm还要锐利一些,可偏偏就要贵出近一倍的价钱?如果评论一张作品仅仅限于锐度的话,那么就说明你还处于初级阶段:一幅油画,凑到跟前看,仅仅是一笔一笔的油彩而已,后退几步以后它才是艺术。

contax镜头大全

contax镜头大全

提供参考价格特别说明:1.本来不愿意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网上口水实在太多,但看到不少网友急于想知道参考价格,还是不揣冒昧,略尽绵薄之力供诸同好。

2.手动镜头来源,基本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东西,那时中国还很穷,有几户人家买得起单反相机,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在享受。

所以现在国内淘宝上卖家大多是从国外买了再贩。

差价很大,说个网友提供的事例,他说自己在国外地摊上买梅耶标头,只要10~15欧元,折和人民币也就200元不到,而国内梅耶标头基本要卖500元以上,差价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喜欢手动头的一定要善于等待,尽量捡信誉好、价格低的卖家多看几家比较,网上还是有几家比较平的,价格实惠的镜头很快就卖缺货了,所以要等待好价格出现再下手啊。

千万不要心急火燎,见了就下手,被暴利奸商忽悠啊。

3.英文很好的,可直接到英文易趣网购买,价格肯定比国内平,因为国内买家很多也是从国外网站、二手市场或地摊上淘来的。

4.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二手镜头集中的大城市的摄友,最好直接去店铺购买,现场试镜,买转接圈也方便对号入座。

5.二手镜头品相差异很大,所以价格差距也很大,但笔者认为以不影响拍摄画质、价格合理的为上。

6.只标一下中低端的镜头价格,高端的价格差距实在太大,不标为宜。

7.不要因为价格标低了,来回帖说,“这么便宜,你帮我买啊”其实我只是不想让奸商肆意抬价而已,现在已经比前几年炒高多了。

8.蔡司contax镜头有德产与日产之分,也有早期AE版本与后期MM版本(光圈刻度最后一个字体是绿色)之分,由于德产说起来是原厂制造,价格相对要比日产贵一点,摄友普遍认为德头发色比日产浓郁。

9.蔡司康泰时(contax)系列镜头产品线丰富,这30支镜头涵盖低、中、高三个层次,技术全面,从鱼眼、超广、广角、标头、中焦、长焦、超长焦、折返、移轴应有尽有,尤其可贵的是,即使最低端的1000元出头的50mm/1.7与135mm/2.8镜头,画质也是可圈可点,没有令人失望。

CONTAX Carl Zeiss T

CONTAX Carl Zeiss T

CONTAX Carl Zeiss T* 镜头已有 256 次阅读2011-11-06 00:36标签: CONTAX Carl Zeiss镜头CONTAX Carl Zeiss T* 镜头(转载自/club/bbs/14656_5_0_1.htm 资料收集)CONTAX(康泰时),被人们认为最纯正的蔡司头,出片锐度高,色彩纯正且有着很高的饱和度,焦外过渡自然。

用料足,加工精,远胜日系镜头产品,分为德产和日产两类,其标志是G或J,例如MMG、AEG是德国原产的,而MMJ、AEJ是日产的。

Contax Carl Zeiss T*(YC口)镜头:Contax YC口的镜头水极深,以功能分类,有MM型和AE型两种,以产地分类,又分为德产和日产,还有以镀膜颜色分类,前后期号码的差别,纪念版和普通版的差别,往往使得初涉Contax的色友们眼花缭乱,而不同种类镜头价格的巨大差异,更令人无从下手。

第一章全变焦配置相比日本厂家,Contax YC口的变焦镜头并不算多,这并不是说Zeiss公司不擅于设计变焦镜头,恰恰相反,由于蔡斯对于变焦镜头的设计是非常严谨的,因而使得其变焦镜头几乎支支是可以独霸一方的角色,而且,他们都有一个非常统一的名字——Vario-Sonnar。

这其中的Vario,就是变化的意思,意味着这支镜头是变焦镜头,这种人性化的命名方式,更是为蔡斯使用者津津乐道。

首先来说说标准变焦,Contax前后一共生产过5支标准变焦镜头,1.标准变焦(5支)Vario-Sonnar T* 28-85/3.3-4Vario-Sonnar T* 28-70/3.5-4.5Vario-Sonnar T* 35-70/3.4Vario-Sonnar T* 35-135/3.3-4.5Vario-Sonnar T* 40-80/ 3.5其中VS40-80是比较老的镜头,在90年代初期就已经停产,市场上存量很小,虽然有人说这支镜头有浓厚的德味,但是考虑到成色,价格和焦段均不是很合适,这里就不做推荐。

康泰时蔡司镜头的参数含义

康泰时蔡司镜头的参数含义
Sonnar (索纳镜头) 具有深厚的细节保真和色彩平衡功力。和普兰纳镜头成像润泽柔和不同,索纳的成像表现更加细致峭刻。常用于照片和电影的拍摄。
Distagon(迪斯塔根镜头)镜头视野极为开阔,广角和长焦表现都非常好。也是常用于照片和电影拍摄。
Tessar(天塞镜头)由3组4枚构成的镜头,最终成像不仅中心部分鲜明透亮,边角区域的细节也很清楚 ,适合照片拍摄。
Mutargon:减倍镜(又称广角镜),目前只用于索尼的数位摄影机。
T*镀膜:为多层式防反光镀膜,为蔡斯与禄莱(Rollei)所合作开发。
什么是卡尔蔡司认证镜头
卡尔蔡司认证镜头并不是卡尔蔡司镜头,简单说就是第3方制作的镜头,符合卡尔蔡司一系列的检测标准后,给予该镜头冠名---卡尔蔡司。
G——意味着该镜头在德国制造,在镜头对焦环下部印刷有白色字样[Lens made i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West Germany];
J——意味着该镜头在日本制造,在镜头对焦环下部印刷有白色字样[Lens made in Japan]。
下面简要介绍卡尔蔡司出品的几款镜头
Planar (普兰纳镜头)双高斯镜头,出色纠正各种镜头像差。此后,世界各地生产的各种品牌的标准镜头的设计无不受惠于普兰纳。
补充:
Distagon:为逆焦式的广角镜头设计,主用于18mm至35mm,特色是变形轻微且中央解像力高。
Biogon:为对称式设计,专用于连动测距式(RangeFinder)相机,解像力平均,但失光明显。
Hologon:专用于超广角的连动测距式相机,但比Biogon有更明显的失光,需用滤镜校正。
Tessar:“天塞镜头”,为标准的镜头设计,主要以四片三组镜片构成,特点:低变形且轻薄。

使用德系镜头的体会和进阶

使用德系镜头的体会和进阶

使用德系镜头的体会与进阶小学东蔡的体系相比西德来说相对简单,但是关系也是挺复杂的。

我也无力对之进行考辨,只能简单地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

潘太康是德头的入门首选,价廉物美啊。

一般玩数码的首先都是玩原厂镜头的,潘太康和原厂头的色彩差别很大,浓郁而偏冷,有着德头固有的油润,比较能够给手动新手入门一种成就感。

我不是一开始就玩潘太康的,也只玩过它的29 2.8宝塔版,这应该是一只很能代表潘太康的镜头了,色彩很好也油润,但是边缘分辨率不够(虽然我当时还没有全画幅机身),对于广角头,我是比较看重中央和边缘的分辨率的。

这只镜头卖给了一个玩家,后来那玩家跟我聊,因为这个镜头,把手中所有的日头都出掉了,现在专玩手动德头。

这当然有些极端了,毕竟日头也不乏佳品。

czj,则是要比潘太康明显高了一个档次,也更能体现小学生的特点。

czj我用过它著名的三剑客,35 2.4红MC、50 1.8白MC、和135 3.5红MC。

135 3.5后来还换成了白银sonnar的135 4。

三剑客明显的特点是都有很强的近摄能力,相当全能。

所以,如果你想不通出门用什么镜头拍什么题材比较合适,那就带上三剑客吧。

这就如小学生一样,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发展方向。

czj三剑客的色彩很鲜明,画质锐利,整体画面十分鲜锐、色彩明快油亮,这和小孩子的天性可谓是相得益彰了。

潘太康相对来说则沉郁了一些。

东蔡的色彩基调是热情奔放的,虽然这比较容易吸引眼球,但是显得不够内敛,不耐看。

而且在阳光比较强烈的情况下,反差大的问题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

这也是东蔡之为小学生的原因。

人,要能够对自己多一份控制,才能成熟。

中学就镜头来说,东德的meyer正属于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镜头门派。

上面已经说了,czj镜头大部分场合是很好用的,但是唯独光比太大太强的时候会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这也是大部分镜头的套路,日头更是如此。

meyer系则相反,大部分场合是不好用的,唯独光比很大很强的时候却很好用,色彩在阴天下普遍比较发闷,但在大太阳下则异常明快油润。

康泰时ContaxCarlZeissTPlanar1352

康泰时ContaxCarlZeissTPlanar1352

康泰时ContaxCarlZeissT*Planar1352康泰时 Contax Carl Zeiss T* Planar 135/2这只镜头是蔡司的镜头群里比较另类的一支。

为了淘它,我花了近二年时间,各中原因无法道明。

成像特点与Planar85/1.4比较,有相似之处,但是最大光圈比P85/1.4要容易掌握的多。

由于焦距较长,背景的整理更加容易一些。

虽然随着光圈的增加解像度不断增高,但是成像依然柔美,绝无生硬之感(F5.6以后稍有些偏硬的嫌疑)。

另外由于镜片数量少而带来的通透感无与伦比,弱光下既有超高的表现,独特讨好的色调更是他独门武器。

对红,兰,绿等原色就不用多讲了,这支头对浅色的再现简直就是绝品!在《蔡司神话的传说》里,中焦入围的仅有P85mmF1.2和这支P135mmF2。

蔡司的设计能力太强,仅仅用5枚镜片就造就了P135/2!镜片越少对装配的精度要求也就越高,5枚镜片的结构,不仅表明了蔡司设计上的大胆,也显示出蔡司对镜片的装配精度极大的自信。

反观佳能在他的 EF135L里镜片的数量就多出一倍,仅这一点就令人叹为观止。

和Distagon28/2一样Planar135/2过早的从Contax的产品线上消失,实在令人扼腕。

不过作为Contax的60周年纪念再版也足见蔡司对这支头的青睐。

仅仅五片玻璃就构成了最长焦距的Planar双高斯改良光学结构,显示了蔡司精密准确的镜头装配调校工艺。

对照Sonnar结构,P135/2更为接近这种结构,因而成像带有Sonnar的特点。

这枚镜头的一些镜片玻璃不再存世,更为P135/2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135/2是一枚很特别的镜头,兼有Planar与Sonnar的成像风格。

全开光圈的表现很接近Sonnar 180/2.8,柔中带锐,暖暖柔柔的,梦幻般的焦外,极适合拍漂亮MM;收小一档后便类似P100/2的特点,成像锐利,更漂亮的焦外成像。

P135/2的发色华贵,恰到好处的黄调彰显贵族般色彩,焦外柔美,层次丰富,分辨率很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徕卡VS康泰时(转载)
徕卡、康泰时可谓世界上生产135相机鼻祖,七八十年来,世界各国生产的135相机无论从外表还是其内部结构,都无不以徕卡、康泰时相机为蓝本,尤其是日本的尼康,佳能两大名牌,早期产品更是全部仿造,有的光看外表很难分辨哪是德国产品,哪是日本产品。

可见徕卡、康泰时相机对世界相机制造业的重大影响。

徕卡和康泰时相机都有两大系列。

徕卡主要有M型与R型,M型是以1954年生产的M-3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机身、是传统的旁轴式双影重叠对焦相机,R 系列是以1964年设计的徕卡福来为蓝本的单镜头反光镜箱相机。

徕卡M型相机全部为纯机械手动相机,M-6为例,它于1984年投放市场至今已16年,仍大受摄影界人士的欢迎,它可誉为当今旁轴相机制造之顶峰。

M-6型相机机身紧凑小巧,过电顺畅,快门轻盈,便于携带,利于抓拍可自动更换取景范围,机身制造精良经久耐用。

缺点是更换90mm以上长头取景框变得太小不利于取景,另不便于使用偏振镜,不利于微距摄影,使用广角的摄逆光,很难判断镜头是否进光,没有多次曝光装置,由于是横走式帘布快门,所以闪光同步达不到1/100秒以上,康泰时老式旁轴相机有I II III IV型,由于性能无法与徕卡旁轴相机比故于七十年代初期停产。

70年代康泰时终于寻找到了海外合作伙伴-日本雅西卡相机公司,于1974年在西德科隆博览会上推出了日德合作生产的康泰时RTS型相机,使康泰时相机生产开始了新纪元。

近年康泰时推出的GG2也是旁轴相机,不过它是自动聚焦自动过电自动倒片的全自动相机。

G1、G2相机最值得称道之处是它的光学取景器,它把传统的旁轴式相机变框取景器,改成光学变焦取景器,取景器可根据机身所安镜头焦距,变成实际镜间焦距取景器,这样大大方便了使用90mm以上焦距镜头人士,G2的闪光同步达到了1/200秒,开拓了闪光摄影领域。

G1、G2虽然使用方便,但总给人一种高级傻瓜机的感觉,少了人为控制曝光对焦搞创作的乐趣。

徕卡R系列相机均为单镜头反光相机,第一款徕卡福徕、第二款徕卡SL、第三款SL2均为横走式帘布快门并均为纯机械相机,均有机内测光系统。

R3、R4R4s、R5、R7、R8均为电子控制快门相机,R6、R6.2又为全机械相机。

我个人认为徕卡R系列中的电子相机不是很成功,使用中除镜头外,总给人一种使用日本美能达XD的感觉,并且有些机型返修率很高。

按理说徕卡相机应是相机中的佼佼者。

制造是惜功本的,但让人不解的是,徕卡R系列相机中(R6.2也不例外)的卷片轴是个四插的塑料件,我从徕卡SL到现在的R型机中发现多起塑料片插折断现象,(因它与美能达XD的片插几乎一模一样,美能达XD机就发现多起片插折断现象)这个器件换成金属的岂不更好。

我很欣赏康泰时STR系列机身,尤其是近年推出的RX、ST、AX、167等。

有些机身中的反光镜,据说使用了独特的电机控制,利用电机的正反转控制反光板上下,这样反光板上下匀速运动减少了震动,使快门声音很宁静,其中AX、RX、RTSIII 的快门声响与徕卡M-6不相上下、并且人机工程设计较为合理,使用者感到握持徕卡R型2.8/90mm镜头
很舒适、且功能一应俱全。

康泰时机身由于在日本生产,成本相应较低故售价较徕卡低廉。

镜头是相机底片成像质量好坏的关键,先说镜筒。

在镜筒制造方面,徕卡不论是M型还是R型镜头,都遵循了用料厚重制造精良的优良传统。

徕卡R型 2.8/90mm 镜头,它的外筒是用硬质铝合金制造,内筒是用黄铜制造,这样工差小经久使用调焦也不会旷。

徕卡M型F2/90mm镜头俗称大头九,它的光圈页片是12片,不管
光圈收细哪一档,光圈都是圆型的,保证了光圈值的正确性。

康泰时镜头在用料方面比徕卡逊色许多,很多镜头内外筒都是铝合金制造,有些镜头用的时间一久,螺纹油干涸,镜头调焦非常困难。

中国在80年代曾进口过一批康泰时159型套机,配以F1.4/50mm、F2.8/28mm、F2.8/135mn三支镜头,多年后这批镜头中的F1.4/50mm 头有很多发现光圈片被镜筒漏油粘死,需要拆开修理。

尤其F2.8/28mm镜头有的光圈收缩有困难,拆开研究,是因为镜头光圈片上面的压环是塑料制做,用的时间久了变形所致,这种问题一般不太好解决,这是需要制造厂商加以改进的地方。

康泰时F2.8/85mm索纳镜头,比起徕卡90mm镜头显得单薄了许多。

徕卡M型F2/90mm镜头
康泰时F2.8/85mm镜头
德国的蔡斯工厂已经有150多年的制造光学镜片的历史,世界上著名的相机如哈苏、林好夫,仙娜、禄徕甚至个别徕卡也配置过蔡斯镜头,蔡斯镜头享誉天下,蔡斯设计的柯克、天塞、双高斯等结构镜头一直延续至今,即便现在用电脑设计镜头,它们的结构亦是从前边演变而来。

徕卡镜头生产要晚于蔡斯,很多镜头结构是从蔡斯镜头而来,从结构上讲二者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在镜片冶炼过程中的工艺和配料各有千秋罢了。

评价一支镜头的好坏要看它的综合指标,不能单一追求解像力如何。

蔡斯镜头和徕卡镜头各有特色。

我认为徕卡镜头拍出的东西层次丰富,黑白灰过镜头拍出的东西层次丰富,黑白灰过渡很自然,如果是彩色片的话,彩色反应出来很稳重中间色调好,色彩很柔和有点阴柔之美。

蔡斯镜头反差略高于徕卡镜头,线条分明,色彩艳丽,饱和度高给人以阳刚之美。

下边两张图分别是用康泰时镜头和徕卡镜头所拍,人眼一般很难分辨。

总之,我个人认为徕卡、康泰时都是世界顶级相机,所置器材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环境和需求来决定,经济实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徕卡、康泰时同为屠龙剑,无须论短长,希望使用者能在艺术创作领域里大展身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