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新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整理精华版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第一课使用工具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4.杠杆尺平衡的条件是:左边(格子数)×左边(钩码数)=右边(格子数)×右边(钩码数)。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举例: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2.增加小杆秤的称量范围,可以(增大)秤砣,也可以让提绳(靠近)称重处。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举例:(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第六课滑轮组1.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最新(2022版)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2022版)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态系统第1课阳光下的植物1.阳光下的植物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2.二歧分类法是选择一对明显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然后在每类中又根据相对应明显不同的特征再区分为两类,如此下去,直至把所有植物分完。
3.17世纪早期,比利时的海尔蒙特提出了植物体的生长靠水分这一观点。
4.1774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列得出结论:植物会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
5.植物体的绿叶能产生氧气。
6.1845年,德国的梅耶指出:植物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用实验验证了植物绿叶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
7.绿色植物的叶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荞料(淀粉),同时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第2课从吃与被吃说起1.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叫作食物链。
2.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够自己制造营养物质,称为生产者。
像兔子和狼这样的生物,要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而获得食物,称为消费者。
微生物能把动植物尸体分解,称为分解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食肉动物为止。
3.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叫作食物网。
在某个环境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物越能更好地生存。
4.像草原这样,能够满足生物的生存繁衍需要,能够提供食,物和防御捕食者等条件的场所,叫作栖息地。
5.生物与其栖息地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我们把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6.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它们生活在多种多样的栖息地中,生物及其栖息地的多样性,也使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
7.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
第3课保持生态平衡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栖息地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叫作生态平衡。
在生态平衡下,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2.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大量繁殖,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铁钉生锈》教学课件(2023秋)

练一练
√ 1 . 放 在 密 闭 的 蒸 馏 水 里 面 的 铁 钉 最 容 易 生 锈 。 (
)
√ 2 . 铁 生 锈 是 水 和 空 气 共 同 作 用 的 结 果 。 (
)
× 3 . 往 澄 清 的 石 灰 水 中 吹 气 是 一 种 产 生 新 物 质 的 变 化 。 (
)
√ 4 . 一 个 碰 掉 了 漆 的 铁 盒 子 是 很 容 易 生 锈 的 。 (
观察
探究影响铁生锈快慢的原因。
观察到的现象
放置位置 空气中 潮湿处 浸没在水中 盐水里和空气中 生锈速度 我们的结论
观察
铁锈生成实验
1.将一小团细铁丝塞入量筒 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 让量筒内外的水面平齐,记 下水面位置。 2.每天观察铁丝的变化和 量筒内的水面位置。
想一想
证实
观察
观察家中的各种铁制品用了哪些防锈方法?
涂油漆
擦干
涂沥青 加膜覆盖
电镀
只要将 与
隔绝, 就可以达到防锈的效果。
练一练
一、选择题
1.铁钉生锈的实验属于( B )
A.模拟实验
B.对比实验
C.既不是模拟实验也不是对比实验 D.化学变化
2.汽车、轮船表面涂油漆的主要目的是( C )
A.清洁美观
B.防止磨损
C.防止生锈
D.保养维修
3.在下列成语中描述的各种变化,哪一种会产生新物质( C )
2023年 新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配套课件
2.铁钉生锈
观察
铁钉
颜色、光泽度、软硬、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敲击
电路检测器颜色 空隙
光泽
手感
铁片 灰白色 没有空隙 金属光泽 比较光滑 铁锈 红褐色 有空隙 没有金属光泽 比较粗糙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像谁》教学课件(2022)

专门就有无耳垂和能否卷舌进行演示观察
父子照片
母女照片
父子照片
母女照片
科学家研究表明,子女总是与父母存在着外貌或生理 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就是遗传。
父子照片
父女照片
子女虽然有许多特征像父母,但子女与父母以及各 子女间又各不相同,这种现象就是变异。
2 探究与发现
活动二:观察动物的后代和亲代之间外形特征的异同。
1.动物的后代与亲代的毛皮颜色、外貌等特征 一样吗? 2.动物的后代个体之间有哪些异同?
1.动物的后代与亲代的毛皮颜色、外貌等特征不完全一样。
2.动物的后代个体之间 相同点:还是这个动物,外貌基本一致。 不同点:毛皮颜色不同。
2 探究与发现
活动三:观察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外形特征的异同。
思考:紫茉莉同代之间颜色、叶的形状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其它植物呢?
新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像谁
目 录
1 情境与问题 2 探究与发现 3 应用与拓展 4 课堂小结
1 情境与问题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连母十 个样。”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呢?
找一找自己的体貌特征与家 人的异同
探
究
观察动物的后代和亲代之间
与
外形特征的异同。
发 现
观察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外 形特征的异同。
2 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找一找自己的体貌特征与家人的异同。
具体可以从单双眼皮,鼻梁,脸型,酒窝,皮肤 等方面描述。
(1)选取有无耳垂和能否卷舌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进行分析 ,看看自己的特征和家庭成员的异同,推测相似的特征是从谁 那儿得到的。 (2)合理分析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 现象称为遗传。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像与不像》教案(2022新版)

2.像与不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人、动物、植物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异同。
2.知道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所学知识,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自己的体貌特征与家人的异同。
2.能在思维导航的引导下,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观察并发现人、动物、植物的后代和亲代之间外形特征的异同。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一、情境提示,发现问题1.[PPT1 出示]出示课题《我像谁》。
2.[PPT2出示]出示活动准备。
3.[PPT3出示]出示2幅全家福照片。
提出问题:同学们,自然界有很多神奇的现象,有些现象就在我们身边!请看这两家人是谁?你感到神奇的地方是什么?学生提出疑问。
4.谈话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围绕着他们一家,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静下心来,仔细的观察和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长得这么像自己的父母。
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二、活动过程活动一:找一找自己身体特征和家人的异同。
出示问题:你与家人的体貌特征有什么异同?谈话: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在家里观察自己与爸爸、妈妈身体特征的异同。
下面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调查的?调查结果是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做出评价。
教师总结:对,我们的长相都是有的地方像父母,有的地方与父母有差异,即使双胞胎之间也有不同。
在科学上,我们与父母长相相似的现象叫什么吗?(板书:遗传)科学家研究表明,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活动二:研究动植物中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1.[PPT 15出示]动植物有没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提出问题:是不是只有我们人类中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动植物中有没有呢?2、学生猜想、举例。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1单元 2专题探究: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1单元 2专题探究: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专题探究是“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学会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对食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地认识食物的营养价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探究食物的营养成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知道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2.学会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3.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合作、交流、创新等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学会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食物的营养价值,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食物样品,用于展示和实验。
2.准备营养表,用于学生和分析。
3.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的食物,引导学生关注食物的营养价值。
提问:“你们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通过课件展示每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和食物来源,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提供的食物样品,记录每种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
六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汇总

六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汇总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图像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IE o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图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且赞。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1的倍数X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清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小缝左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物体必须制成覆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使用显微镜时要礴蚯,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3.1663年英国科学家到电朝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结构,把它命名为细胞。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4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量就越少,但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Jit和结构单位。
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2.我知道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衣藻、绿藻、水蚤、变形虫等。
3.观察微生物时为了限制微生物在水中的运动,我们可以在玻片上放一些棉纤维°第七课《微生物与健康》1.许多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还有一些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清单第1课放大镜1.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2.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尽管如此,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3.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的镜片叫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
4.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类似放大镜镜片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观察对象与人眼之间来回移动。
(2)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6.放大镜的作用:放大作用,聚光作用,成像作用。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计算机的屏幕,看到的线状物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
7.放大镜的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就越大。
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
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
8.自制放大镜的材料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等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了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水中的微生物等。
3.显微镜的发展经历了金属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三维的原子结构图。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5.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带我们走进微观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6.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理解杠杆有3 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
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
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 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
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 (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支点用力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 的两张图片:
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
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 上的表格内。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2、杠杆的科学
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V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教学反思】
本课力图突出两点:
第一,通过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第二,让学生体验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两点都有较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