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小说中儿童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分析【文献综述】

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分析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在他的小说中,有一类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形象———“在伦敦迷雾、盗窟贼窝、暴君学校、后母家中众多的孤独可怜、游荡迷惘、挨打受辱、危险濒临、惊悸不安”的孤儿、苦儿、弃儿、流浪儿、低能儿、小乞丐———他们完整准确地展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并且深入人心地牵动着读者的情思。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说过:“英国作家中,没有一个能比狄更斯更好地描绘童年。

”因此,对于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分析,历来讨论和研究的文献都层出不穷。

我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期刊获知,其中包括《从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看其人道主义思想》(楚雄师范学院附中)《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上海师范大学)《狄更斯笔下的两个儿童形象——谈奥列佛退斯特与大卫科波菲尔》(常州工学院)《狄更斯的儿童情节及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分析》(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教育》(沈阳工业大学泉州师范学院),这已经充分说明国内相关学者对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共性与规律都有了一定的注意,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通过对这些相关文章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对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有个总体上的了解。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百年来,在批评家的笔下,狄更斯的声望起起落落,但是,不管怎样,单凭其描写的众多深入人心的儿童形象,就足以成就其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了。

连狄更斯的反对者萨克雷也不得不承认他给孩子们“以天真的欢笑,以美而无暇的篇章。

”马克思在《英国资产阶级》一文中列举了英国杰出的小说家,狄更斯的名字更是名列榜首。

而某种程度上,狄更斯的文学成就与其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

(一)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划分朱挺柳,郑克鲁教授(2003)关于狄更斯儿童形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他们肯定了狄更斯在儿童形象的创作中,取得了独创性的成就。

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观

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观

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观淦珊【摘要】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十九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儿童形象在狄更斯的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位倾注了极大精力创造儿童形象的大作家.在儿童形象的创作中,他取得了独创性的成就.这篇论文主要是描写查尔斯·狄更斯笔下的苦难儿童形象,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狄更斯对儿童的关注.这与他不幸的童年经历有关,他希望能借助他的作品引起人们对许多儿童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关心.狄更斯认为尊重孩子无辜和纯洁的天性是爱护和保护孩子的基础.他是一位十分杰出的描写儿童苦难的作家,《雾都孤儿》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期刊名称】《江西化工》【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2页(P144-145)【关键词】儿童;狄更斯;《雾都孤儿》【作者】淦珊【作者单位】江西省化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江西南昌330039【正文语种】中文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批判主义作家,他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现实主义作家。

狄更斯出生在英国南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10岁就开始当童工养家,他的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职员,但是他的父亲却因负债被捕入狱。

狄更斯生活的巨变发生在他12岁那一年。

为了节省开支,狄更斯一家全部迁入监狱,只有狄更斯在外工作,当他领到薪水时,他会带着食物去监狱探望家人们。

在他的父亲重获自由之后,狄更斯进入一间私立学校学习。

然而他认为学校里粗暴的教育会毁了儿童。

狄更斯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例如:律师事务所的学徒,办公室通讯员以及审案速记员。

他在1832年成为了一名报社记者,为他将来的写作生涯积累了许多生活素材。

狄更斯终于1870年6月9日。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第一版的序言中写道:我相信我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父母,没人能像我一样爱着他们,但是像所有父母一样,在我心中有一个最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雾都孤儿》。

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奥利弗是一个富裕家庭的私生子,他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遭遇了许多曲折。

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特色

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特色

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特色摘要狄更斯长于用儿童视角去观察生活或表现理想。

本文对狄更斯的《老古玩店》《董贝父子》中的儿童形象进行了分析,狄更斯在儿童文学中,写出了人物行为的心理依据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狄更斯;《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儿童形象狄更斯是公认的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他真实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初叶的英国社会生活。

他所刻画的儿童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狄更斯自己的童年生活和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

他的作品增加了儿童素材,运用儿童视角去观察生活、表现理想,这也使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良知代言人。

在刻画的立场上,贯穿于他的儿童作品的基调是他对儿童充满同情,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老古玩店》的前三章是以“我”的口吻叙述的,虽然小说中的“我”不完全等同如狄更斯本人,但毕竟烙上了作者本人的思想印记。

“我”第一次见到耐儿的外祖父是这样说的“想到孩子们差不多还在吃奶的时期就开始学习生活的方法,我心里就感到难过。

这样不只扼杀了他们的信心和纯朴——上帝赐给他们的两种优良平品德——并且是在他们还没有能够分享我们的享受之前,就要求他们分担我们的忧患了。

”作者认为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看到耐尔小小年纪便懂事稳重,心里是隐隐作痛的。

他在作品中很少指责儿童,相反对他们是满怀关怀和赞扬,儿童是青春纯洁的象征。

“看到室内的鲜花,绿枝掩盖着爱鸟的小笼,清爽和青春的气味好像悉索地流过沉闷的老屋,回旋在女孩子的头顶上,真使你感到愉快。

”一、外形的美丽与本真的率性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女孩形象多半是美丽的。

比如说《老古玩店》中的耐尔,在蜡像馆工作的时候,作者有一段对她的外貌描写。

“女孩子长得很美,配上她那种温柔和怯生生的态度,在这样的一个乡僻的地方很能引动视听。

一般成人开始对这个明眸皓齿的女郎感到兴趣,一二十个男孩子简直拼命地爱上了她,经常把包好了的花生和苹果,用正楷写上姓名,留在蜡像馆门口。

”大有“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

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

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

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塑造的各色人物形象当中,儿童形象是作家组织故事脉络的中心,他们身上带有作家童年时代饱受凌辱和摧残经历的影子,被作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他们的身上折射出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光辉,成为了狄更斯小说作品中最为闪亮的部分。

本文将从狄更斯本人的童年经历入手,深入分析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特点。

19世纪的英国,正是工业革命完成、英国走向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时期。

庞大的英吉利帝国在全球各地占据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是英帝国的全盛时期。

也正是由于中产阶层和工人阶级的兴起,英国人改变了立法、选举等各方面的制度,资产阶级国家的雏形逐步形成,资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英国社会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从过去的利益共享的关系逐渐演变为由于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的对立阶级。

机械生产地位的逐步提高更使得工人逐渐由生产的主体沦为机器的附属。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资产阶级企业家想法设法地盘剥工人,甚至雇用大量妇女和童工以压低成本,同时却不能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工伤事故不断,特别是童工的待遇极差,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成长。

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狄更斯的作品向受苦受难的儿童投去慈爱的目光,同时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展现了其人道主义思想。

与狄更斯笔下的很多儿童形象一样,狄更斯的童年经历是十分悲惨坎坷的。

狄更斯出生在英国朴茨茅斯的波特西地区,他的家庭十分贫困,父亲原是海军中一个小职员,依靠微薄的薪水支撑全家的开销,由于子女众多,家庭逐渐开始入不敷出,依靠借债勉强度日。

后来,狄更斯一家辗转迁居伦敦和查坦木,父亲更是因为负债无力偿还,在狄更斯10岁这年全家被关进马夏西债务监狱,这无疑对狄更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为了谋生,他12岁时出外寻求工作机会,挑起了维持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上了童工,依靠在当街的玻璃窗中劳动当活广告挣钱养家糊口。

国外名著人物研究之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国外名著人物研究之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 , , , 。 , , , 。
:

关 键 词 国 外名 著 ; 人 物 ; 研 究 ; 狄 更 斯 ; 儿 童 形 象
:பைடு நூலகம்
一 国外名 著 人物研究 的 意义
文化 的流 传和 传承 是 通 过 文字 来实 现 的 经 过 岁 月 的 冲刷 时 间 的 洗 礼 到 最 后剩 下 来 的 那 些文 字 便是真 正 的宝 石 闪 耀 着
, ,
,
因 此 对 国 外名 著中 的 人物 进行 研 究 有
, ,
,
儿童 和 妇 女来减 少 成 本 从而 获得 高额 的 利 润
,
,

其 中 资本 家对 童
,
助 于 了 解这 部 著作 所 蕴藏 的 内 涵 了解这 些人物 存 在 的 作 用 以及 更深 刻 的理解 和 领 悟 这 一 著 作
,
, , ,

能 更 好感 悟 这部作 品 理解这 些 角色

,
,

( 一 ) 社会背景 9 世纪 的 英 国 不 仅 是 世界强 国 还 是 海 上 的 霸主 即将 完成 1
, , ,
魅力 的 光彩 千 万 年 依 旧 不 变
,
,

因 此 对 这些文 字进行 细细 的 阅 读

, ,
,
工业 革 命 成 为头号 资本 主义 工业强 国
,
,
,

因而

这 些小 女 孩 的形 象 都具 有 操持 家务 的 能力 例如 贝 拉 的 外号是 小 妇人

,
而 艾尼 斯从 小 就 被父亲 称 为 小 管家
,

” 。

成人世界的舞者――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最新年精选文档

成人世界的舞者――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最新年精选文档

成人世界的舞者――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最新年精选文档成人世界的舞者――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他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即以“仁”和“爱”为核心的“圣诞精神”。

他所宣扬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他笔下的儿童形象上得以充分体现。

狄更斯在他的作品中塑造的儿童形象多达上百个,其中,有一闪而过的配角,更有令人难忘的儿童主人公,这些儿童主人公大部分都是贫苦儿童。

他们就像一个个舞者,在成人的世界里舞蹈。

对他们来说,“世界的残酷的现实以及它的许多最坏的不幸――饥渴、寒冷和贫困――从他的理性的黎明时代起他就痛切地感到了:虽然具有儿童时代的‘形体’,却没有儿童时代的轻快的心,欢畅的笑和发亮的眼睛。

”正是这些儿童的不幸遭遇、早熟畸形的性格和心灵的创伤,构成了狄更斯笔下儿童世界的惨淡色调。

从出身遭遇、个性特征和形象意义的种种不同,我们可以把狄更斯笔下的儿童群象划分为以下四类。

一、流浪的舞者――家庭与社会的弃儿作为家庭的弃儿,《雾都孤儿》中的奥列佛颇具代表性。

奥列佛是一个私生子,母亲刚刚生下他便撒手而去,他又成了孤儿,只好在暗无天日的济贫院当童工。

他是不幸婚姻的产物,但他又渴望家庭的温暖和精神上的安慰。

在奥列佛的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定的反抗精神,他的行动多少从侧面触及了新贫民法的虚伪性,反映了当时的儿童要求起码的生存权利的愿望。

所以他得到了圆满的结局,在作者的安排下,他历尽艰险,最终得其所求。

这样的“大团圆”结局,证明了狄更斯始终坚信“善”能冲破重重厄运,最终战胜“恶”,这不能不说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映。

其实,绝大多数弃儿都没有奥列佛式的福分,他们得靠自己的挣扎和奋斗才能得以生存。

行文间,作者常常运用幽默、诙谐的笔调,流露出对他们的同情。

靠扫垃圾为生的“可怜的乔”便是社会弃儿的典型。

这个孤苦伶仃,孑然一身的孩子无意之中被卷入贵族家庭的隐私,遭到警察的驱赶,甚至贫民窟都不容他栖身。

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浅析_张冬平

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浅析_张冬平

外国文学研究2013·3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浅析张冬平19世纪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一生中为世人留下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长篇小说都被列入世界名著之列。

狄更斯以敏锐的目光透视了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当时社会做了批判性的深入分析,展示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描绘了那个时代众多普通人的生活。

狄更斯在小说中生动而鲜明地刻画了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人物,不难发现儿童是他着力塑造的一类人物形象:有童年时代经历了各式各样考验的奥列弗·退斯特,不幸早逝的小耐儿,艰苦生活、积极进取的大卫·科波菲尔等等。

狄更斯对儿童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文学生涯,并把主人公的童年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

狄更斯笔下的儿童都是在黑暗、残酷的社会苦苦的挣扎,虽然他们没有儿童时代应该有的轻松的身心、快乐的笑容,却没有失去儿童独有的纯洁、善良的心灵,这在《奥列弗·退斯特》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奥列弗·退斯特是一个如同天使般纯洁、善良的小男孩儿,他在社会最底层的救贫院中生活,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与管教,又不幸身陷贼窟,但仍能保持着一颗天使般的心,丝毫没有给他纯洁、善良的心灵蒙上灰尘。

刚逃离棺材铺的奥列弗还没踏上伦敦的街道就被掳进贼窟,在贼头费金的引诱下,被迫行窃,后被布朗罗先生救下,并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使奥列弗有了向善之心。

在帮布朗罗先生送东西时被费金带走后,奥列弗对费金说的话让人记忆深刻:“那位善良的老先生,我发烧,险些死去了,他将我领到家中,细心地照顾我,请求你们,将书给他送回去,把书和钱都给他送过去,你们让我一生待在这里都行,求你们将东西还给他。

他会认为是我盗的……”这些话让读者看到了奥列弗的善良、知恩图报的心和他极力想维护自己的尊严。

奥列弗是善良的,却不幸落入贼帮,但是他却没有被贼们“污染”,依旧是保持着他的善良纯洁,他宁愿死也不愿做贼。

《雾都孤儿》中的儿童形象研究

《雾都孤儿》中的儿童形象研究

《雾都孤儿》中的儿童形象研究作者:赵碧原王振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12期内容摘要:狄更斯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以细腻笔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儿童形象。

本文以其《雾都孤儿》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成功小说中那些命运多舛、不向命运低头、真诚与感恩的三种儿童形象,以证明狄更斯儿童人物塑造的魅力。

关健词:儿童形象人物塑造艺术魅力迄今为止,东西方文学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儿童形象。

而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对国内外儿童形象塑造来说,意义非凡。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下层阶级的一员,狄更斯深知当时儿童痛苦不堪的生活。

其笔下创造了许多诸如奥利弗·特维斯特,大卫·科波菲尔等的经典儿童形象,使狄更斯成为一位伟大的儿童形象塑造大师。

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与洞察力,笔法细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儿童形象。

此外,他将儿童生活与社会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幽默却又不失庄重的笔风令他的小说独具吸引力,耐人寻味。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的儿童形象:一是命运多舛的儿童形象;二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儿童形象;三是真诚与感恩的儿童形象。

本文将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这三种儿童形象,以领略狄更斯儿童人物塑造的魅力。

一.命运多舛的儿童形象维多利亚时代,儿童问题,特别是孤儿问题,是当时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孤儿的出现,英国也出现了许多济贫院这类福利机构。

多数生活在济贫院的儿童遭受虐待,成为易受伤害的群体。

作为怀有正义感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用其敏锐的目光观察和捕捉那些命运多舛的儿童形象,将其艺术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极其成功地塑造了孤儿奥利弗·特维斯特。

在济贫院长大的奥利弗不断遭受到非人类的对待。

冷血的班布尔先生给孩子们提供毫无营养的食物,以最低成本维持着这些孤儿的生活。

孩子们为多数时候是在饥饿、寒冷和恐惧中度过的。

其中一些孤儿因为饥饿、疾病或残酷的虐待而死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摘要出生于1812年的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小说家。

在狄更斯的创作中,他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创造儿童形象,并取得了独创性的成就。

他所创造的儿童形象大致可分为尝尽人生磨难的儿童、悲惨命运的儿童以及理想化的儿童三类。

狄更斯对儿童充满了同情与关注,是想呼吁社会关心儿童的成长和需要,旨在引导社会向着美好的方面发展。

关键词:狄更斯小说儿童形象命运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查尔斯·狄更斯一生描绘了九十多个儿童形象,儿童形象在他的创作中取得了独创性的成就。

如《奥立弗·退斯特》中的小蒙克斯、诺亚·克雷、南茜;《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中的小瓦克福·斯奎尔斯;《老古玩店》中的耐儿、小雅各;《马丁·朱述尔维特》中的苏菲亚;《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小大卫、汤米·特拉德尔斯;《荒凉山庄》中的小埃丝特·萨默森、《双城记》中的小露西、小查尔斯;《艾德温·德鲁德疑案》中的小罗莎·布德等。

这些儿童形象大致归为饱经人生磨难的儿童、悲惨命运的儿童、理想化的儿童三类。

一饱经人生磨难的儿童形象这类儿童形象包括大卫·科波菲尔、弗洛伦丝、匹普与保罗等。

狄更斯通过对自身一些相似经历的描写,深刻体现了他对孤苦儿童的倾心的关爱与怜惜。

狄更斯在三十八岁的时候创作了《大卫·科波菲尔》,由于童年做童工的可怕经历,狄更斯以一种近乎宗教的畏惧心来看待自己的童年,他把这些回想描写出来仿佛是一种解脱。

在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儿童大卫·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但由于母亲与佣人佩戈蒂对他的关爱,他在孩提时代是非常幸福的,但自母亲与吝啬、残忍的摩德斯通先生再婚后,小大卫就不得不跟快乐再见了,他的家庭从此失去了祥和与幸福。

他清楚地记得这种悲惨生活开始的时间:“灰蒙蒙的下午,天气寒冷,预示着大雨即将到来”。

在继父打他时,柔弱无助的母亲神情绝望、面目凄惨地在一旁看着,佩戈蒂除了暗自垂泪也无能为力。

终于,受尽精神折磨的母亲去世了,而佩戈蒂也被他的继父解雇了,大卫最为凄凉的日子真正开始了。

他陷入了孤苦无依的境地,并在十岁时被送去做了一名童工。

他这个举目无亲、衣衫褴褛的孩子,每天“对着光亮检查这些瓶子……空瓶子洗完,便给装酒的瓶子贴标签,或将完工的瓶子装箱”。

他只能靠这份粗活来养活自己,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大卫从摩德斯通·格林百货栈逃了出来,可行李和钱包在途中还被别人抢了,他一路上吃尽苦头走到姨婆贝西小姐那儿,这才脱离了苦海。

童年的印象,往往是人一生中最深的印象。

童年体验包括童年的各种感受、知识、记忆、意志等,它带有情绪色彩,是一个人在童年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并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大的分量。

而对作家来说,作家的体验生成与他的童年体验有着很大联系的。

对狄更斯而言,童年的体验为他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这种体验在他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它造就了作家的心理意向,并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之中。

狄更斯对儿童的同情就始于此。

在分析《大卫·科波菲尔》时,孤独无助的小大卫就是作家当年心情的真实写照。

在《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里,记录了主人公“心灵成长”的故事。

大卫·科波菲尔的塑造倾注了狄更斯全部心血,作者通过大卫悲欢离合的一生,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社会中寻找出路的痛苦历程,善良纯洁、奋发向上的大卫最终找到了幸福,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也达到了精神上的幸福与和谐。

狄更斯在许多作品中都敏感地刻画出一些情感缺失的儿童形象,由此透露出了他的矛盾:充满了喜剧色彩的狄更斯,与性格内向的狄更斯。

作家在《荒凉山庄》中,描写了杰利比家的孩子们得不到父母半点的关心与照顾。

作家嘲弄、批判那失职的母亲杰利比太太的事业是“望远镜里的慈善事业”,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非洲事务上,却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尽到人最基本的责任,任其自生自灭。

他们的父亲在家里也深受其苦、意志消沉,没有任何地位,对孩子们有心无力。

他们的大女儿凯蒂说:“我妈为人父母的责任全给了社会和非洲了!”而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杰利比太太,有着作家母亲的影子。

童年的经历让狄更斯从小渴望幸福家庭。

他认为完美的家庭应有一个当家做主的、慈祥正直的父亲,操持家务的贤良母亲和身心健康的可爱孩子构成。

三者中任何一部分不具备都是不完美的家庭。

在《董贝父子》中,由于董贝先生重男轻女,美丽可爱的弗洛伦丝被父亲厌弃,他认为只有儿子保罗才能接管他的商号,至于女儿对董贝公司没有意义,相当于“不能投资的一块赝币”。

在他看来金钱是至高无上的,由于弗洛伦丝和小保罗两姐弟亲密无间,使弗洛伦丝成了他所讨厌的对象。

这个人见人爱的富贵家庭的女孩只有孤独与卑怯,她的遭遇令人同情,处境使人心酸。

而对于弟弟保罗,虽然董贝先生把全部情感都倾注在他身上,但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爱,是一种异化了的感情,儿子是无权过快乐童年的儿童,他只把保罗当作继承人来对待。

董贝对儿子的感情独占,他因为奶娘波莉·图德尔擅自把保罗好心带回家而将她打发掉,致使小保罗从此体弱多病。

他把幼小的保罗送往以填塞知识著称的布灵博士学院,可怜的小保罗脑子里被塞满了希腊罗马古董,最终,小保罗的性格变得内向、忧郁、孤僻,他唯一感到的快乐就是和姐姐在一起。

最后,由于他越来越虚弱的身体,夭折了。

作家通过小保罗的死暗示人们,是董贝先生促成了儿子的死亡。

小保罗临死前,对弗洛伦丝说:河水流得更快了,他已听到海浪的声音,他想休息了。

狄更斯刻画的这些儿童形象,他们或无父无母,从生活上或是精神上存在着不完整。

他们童年命运虽有坎坷,但由于他们有其他亲人在,还是幸福的;但是由于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是精神上的孤儿。

这与作家自己的童年生活与经历相关。

他将自己那艰难的童年生活,以及难以忘怀的感情融入其中,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所有读者能分享他的悲欢。

此外,狄更斯还通过学校对儿童的迫害,表现了他对当时教育体制弊端的深切观察与批判,且充满了忧虑。

他在《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等书中所描写的那些学校,令人毛骨悚然。

在这里,童年的轻快变成了老年的迟钝,童年的希望在成长中枯萎了。

狄更斯通过对这些学校的揭露,来极力抗议那些侵犯儿童权利的暴行。

如《董贝父子》中,尽管小保罗的奶娘波莉·图德尔家的生活条件并不怎么好,但五个孩子非常活泼健康,一家子幸福安康。

但受董贝先生的指示,波莉·图德尔的长子比勒被送进了一所磨工学校。

从此,小比勒的生活彻底改变。

校长用那根残酷的拐杖经常打他,这使小比勒感到厌烦,脾气变得暴躁,学会了使坏欺负别人,彻底变成了英国学校“打骂教育”的牺牲品。

狄更斯将这样的弊端摆在人们的面前,希望全社会能关心孩子的教育,重视孩子们的成长。

二悲惨命运的儿童形象狄更斯一生目睹了英国的巨变,其写作风格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英国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新制度的建立给劳动群众带来剧烈的阵痛,暴露出其本质弊端,随着工商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狄更斯以无情的笔触,通过济贫院、贫民窟,详细地描述了贫穷、疾病和罪恶的恐怖,表现了儿童的悲惨处境。

在小说《双城记》中,作家为了表现圣·安东尼贫民窟的凄惨情景,他写道:“饥饿到处横行……饥饿刻在面包师的每一小块坏面包上,每一块死狗肉之中……饥饿在每碗薄粥之中化为用半点油炒过的马铃薯碎末。

”读者读了之后,仿佛看到了贫民窟里的污秽恶臭,人们衣不蔽体、面黄肌瘦的悲惨情形,令人产生强烈的同情。

作家在《荒凉山庄》中,描写了一个叫“乔”的可怜孤儿在贫民窟“汤姆独院”中的生长:“这些破房子也住满了倒霉的家伙,他们在透风漏雨的地方缩成一团睡觉……到处撒下罪恶的种子……”“可怜的乔”是受压迫、被剥削人民的总代表,是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牺牲品。

这个出入“托姆独院”贫民窟的孩子,从出世起就不知道父母之爱,没有朋友,不知道人间温饱,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拼写,终日以饥饿与寒冷为伴侣。

由于偶然,他结识了德洛克夫人昔日的情人——霍顿上尉,他现在沦落街头,靠抄写诉讼文件糊口,并与“可怜的乔”分享。

但却给“可怜的乔”带来了灾难,由于乔无意中知道了德洛克夫人的秘密,于是成了众矢之的,被人追踪拦截,驱赶。

最终他受尽折磨,死于瘟病。

乔的死向全社会发出了控诉,成为狄更斯小说中的名段。

和贫民窟一样,济贫院是下层人民困苦生活的体现。

作家关于济贫院的出色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讽刺揭露了资产阶级统治者的专制暴戾。

在《奥立弗·退斯特》中,小说一开始就辛辣地讽刺了官方的慈善机构所——“济贫院”的不人道的行为。

在贫民院,孤儿们实在无法忍受饥饿的折磨,决定用抽签的办法向大师傅要求添粥。

当奥立弗·退斯特中签后,他拿着碗和汤匙走到大师傅跟前,不顾一切地说:“对不起,先生,我还要。

”但他的要求却遭到了禁闭的惩罚。

奥立弗的处境是所有受压迫、忍饥挨饿孩子们的真实写照,狄更斯就这样形象化地描绘了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的济贫院孩子们,他们是当时英国社会的反常现象的缩影。

奥立弗添粥的要求隐约表示出一定的抗议,作品将天真幼稚的反抗精神和英国制度的可悲可笑融为一体,其复杂的感情令人读后回味无穷,使奥立弗的“再添一点儿”成为英国小说中的名句。

狄更斯在《奥立弗·退斯特》中,抗议英国法律不顾穷人和他们的孩子,这部小说在当时形成非常有力的舆论,促使政府下决心予以改革。

三理想化的儿童形象狄更斯小说中“理想化”了的儿童形象描绘的是那些历经磨难却依然保存着善良、纯真的天性的孩子,作者用这些理想化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人性善的美好理想。

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阿格尼丝、《奥立弗·退斯特》中的主人公奥立弗,充分表现出了作家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阿格尼丝,她的脸上带着安详的神态、身上蕴含着一种恬静、温婉。

阿格尼丝的父亲是个律师,有一个律师事务所,阿格尼丝的母亲去世后,他萎靡不振,小女儿还是他的精神支柱。

阿格尼丝小小年纪就成了父亲的“小管家”。

她性情温顺、心地善良,给大卫的体贴与友善让大卫始终觉得“哪里有阿格尼丝,哪里就有真、善、美……”她象征着一种美好的力量,在任何环境下都纯洁友善、传播爱的温馨。

尽管阿格尼丝承担着生活的重力,身边有对她虎视眈眈、阴险狡诈的尤利亚·希普对,但她健康地成长,最终得到了幸福。

而《奥立弗·退斯特》中的奥立弗是出生在济贫院的孤儿,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他在济贫院的寄养所里被“养育”了九年,由于犯下了要求添粥的罪过被送到了棺材店里当学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