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身形要求
太极的技术特点

太极的技术特点技术特点1、虚灵顶劲竖项经络学说有以头为百脉之宗的说法。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好似头顶上有绳索悬着,从而感觉有虚灵顶劲之意,也称顶头悬。
虚灵顶劲可使头部自然垂直,有利于练拳时的控制平衡和中枢神经对器官机能的调节等。
练习中要保持虚灵顶劲姿势不松和不僵硬,劲项要端正竖起,做到自然放松,保持立身中正,达到头正、顶平。
做到虚灵顶劲,才能精神饱满、意会贯注,保持练习时的动作沉稳和扎实。
技术特点2、沉肩坠肘坐腕肢的三大关节为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
练习太极拳时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沉肩坠肘有利于躯干的含胸拔背,同时会有身体重心下沉的内劲感觉。
沉肩坠肘动作要保持腋下的回旋余地,不要把臂紧贴胸部或体侧,还要有微向前合抱的感觉。
坐腕塌腕是腕关节向手背一侧自然屈起,无论在定势动作和运转动作中都须注意坐腕要求。
坐腕对各类手法的劲力都有积极作用,如腕部松懈则前臂无力。
掌握自然伸展的舒指与坐腕相配合,既有动作形象美感,又有臂部的劲力体现。
练习太极拳对现代人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练习太极拳能帮助人们缓解精神压力,保持愉悦的心情。
技术特点3、含胸拔背实腹含胸是胸廓略向内微屈30度左右,使胸部有舒展,背部有充盈饱满的感觉。
太极拳的含胸拔背是一种身体基本姿势要求,不是随动作变化而变动的。
它既能使胸腔上下径拉长,横膈肌有更大向下舒展余地,有利于腹式呼吸的深长,又能有助于身体重心的下沉。
拔背是当胸向内微含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两肩中间脊背鼓起上提,同时略向后上方拉起,使背部肌肉产生一定张力和弹性。
太极拳入门须知的要领一、学会入静所谓入静,就是使练拳者从现实生活中过渡到练拳境界中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叫“无极桩功”。
其主要作用是调心、调气、调息。
所谓调心,就是使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调气,则使急促的气息变得顺畅,有节律;调息是使自己身体的姿态达到练拳的要求,即两腿并立,头部百会顶天,两眼平视,下颏回收,颈项竖直,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两腿似直非直。
智慧树知到《太极拳文化与养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太极拳文化与养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太极拳一词最早见于。
A:XXX的《太极拳论》B:XXX《太极拳谱》C:XXX《陈式太极拳图说》D:XXX《太极拳体用全书》答案:XXX《太极拳谱》2、“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的联句是所写。
A:XXXB:光绪C:XXXD:宣统答案:XXX3、“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的联句是对太极拳大师的赞扬.A:XXXB:XXXC:XXXD:XXX答案:XXX4、1927年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
A:XXXB:XXXC:XXXD:XXX答案:XXX5、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
A:1926年XXXB:1927年XXXC:1928年XXXD:1929年XXX答案: 1927年XXX6、1927年XXX在创办了中央国术馆。
A:北京B:广州C:南京D:上海答案:南京7、《简化太极拳》教材是在年出版的。
A:1956年B:1957年C:1958年D:1959年答案:。
1956年8、每年的月为“世界太极拳月”。
A:1月B:5月C:8月D:10月谜底:。
5月9、陈式太极拳创始人是。
A:XXXB:XXXC:XXXD:XXX答案:XXX10、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是。
A:XXXB:XXXC:XXXD:XXX谜底:XXX11、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是。
A:武澄清B:XXXC:XXXD:XXX谜底:XXX12、孙式太极拳创始人是。
A:XXXB:XXXC:XXXD:XXX答案:XXX13、吴式太极拳创始人是。
A:全右B:XXXC:XXXD:XXX谜底:XXX14、太极拳有多种流派,在河南的是A:杨式B:陈式C:吴式D:孙式答案:XXX15、太极拳有五大种流派即。
A:陈式、杨式、XXX、郝式、孙式B:杨式、武式、孙式、XXX、XXX。
C:陈式、杨式、武式、孙式、XXX D:陈式、杨式、武式、XXX、XXX谜底:陈式、杨式、武式、孙式、XXX 16、吴式太极拳是在基础上发展而成。
A:杨式太极拳B:孙式太极拳C:陈式太极拳D:武式太极拳答案:杨式太极拳17、金刚大捣碓是的代表动作。
太极拳“十要”的概述

太极拳“十要”的概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习太极拳,你知道练习太极拳有哪些要求么?你知道太极“十要”是什么吗?下面跟随店铺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太极拳“十要”的概述是练太极拳之前放松周身以进入修炼状态。
九松是松身体的九大关节,身上其它部位当然要放松。
十要,是要求下收臀或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展胸、圆背、内吸肩胸窝、弛颈。
太极拳的身形十分讲究,一定要规范到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所要求的松柔身形,也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体能。
身上的九大关节松开后,身体的各个部位亦应配合,相适应放松。
如松腰与溜臀、裹裆、收腹、圆背密切相联系,孤立的去松腰是困难的。
在讲述放松臀部等十要部位,还是从下往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论述松之拳法。
臀臀部在太极拳中主身形中正。
王宗岳拳论有“尾闾正中神贯顶”的教旨。
尾间是脊椎的根部,尾骨部位,位于长强穴。
身不正而尾闾歪斜,影响身形中正;摆尾必定摇头,破坏了身形的正体中正。
太极拳要求身形中正,臀部下收,或称溜臀,方可保持身体正直。
臀部下收,呼吸自然深沉,会阴部位自然上提,身体易于放松,呼吸自然安舒,直接影响松腰、圆背、拔脊、裹档等部位的修炼。
翻臀则破坏全身的松柔关系。
溜臀动作并不难,是摸得着看得见的部位,动则臀下溜,手扶有下溜感。
裆裆是任督两脉的交会处。
练家裆的功夫以圆裆、裆开一线为佳。
裆在会阴穴两侧,会阴与百会穴上下呼应相对,自然疏通任督二脉,王宗岳有“虚领顶劲”“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先贤拳论,可见裆在全身之重要。
练家在身形拳法中应刻意修炼,技击中常被对方“脚踏中门裆里钻”得势使自己失败。
在拳势中坐步与弓步的虚实变转,裆圆胯松步法自然变转,稍一用力即受人制。
练家要警惕,裆不可着力以虚为要。
松裆的关要是裹裆,似婴儿以三角巾从臀部两胯自下而上,从左右而中包住,而完成溜臀、裹裆动作。
背背与空胸相关联。
空胸背部自然活圆,似龟背,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拔,是督脉从会阴向百会的自然走向。
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松至顶,有“气温周身”“满身轻利”之感觉。
太极拳身形要求

一、运动特点1轻松柔和:太极拳架势比较平和舒展,动作要求不拘不僵,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并且一般来说,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2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前后贯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3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以各种弧形、曲线构成,运动时要避免直来直去,因此要特别注意运用腰脊带动四肢进行活动,以腰为轴,才能使手法、步法变转圆活,动作轻灵顺遂。
4协调完整: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内(意思、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动作的出发,一动无有不动,以腰为轴来带动。
二、动作要领1以意导动:即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所有的动作都要注意用意识来支配,“神威主帅,神为驱使”,“以动形随”。
2注意放松,不用拙力:太极拳的放松,不是全身的松懈疲怠,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定的状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只有全身应该放松的都放松了,劲力才能毫阻碍地迅速集中到一点,避免了僵劲和拙力,体现出太极拳那种轻灵而又沉稳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特点。
3虚实分明,重心稳定:练太极拳时,身体的姿势不断改变,处处贯穿着手法、身法、步法的变化和转换重心的活动,有虚到实,或有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不停,势势相连。
要使虚实变化得当,身体必须平衡稳定。
以达到太极拳“中正安舒”的要求。
4呼吸自然,配合动作:练太极拳,不要因为运动而引起急促呼吸,要求呼吸自然。
一般来说,凡是有实转虚,劲力含蓄、动作屈合时,配以吸气;凡是有虚转实,劲力沉实集中、动作开伸时,配以呼气。
但在练一些过渡动作及个人感到呼吸难以结合动作时,仍需进行自然呼吸,这样才能保证呼吸与动作的结合自然稳妥,符合太极拳“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原则要求。
三、手型1拳:握拳同长拳,拳心略含空。
2掌: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含,虎口呈弧形。
陈式太极拳的掌型“瓦拢掌”。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太极拳是很受中老年人喜爱的一项养生运动,其实太极拳是武术中的一种。
你知道太极拳有什么要领么,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又有哪些呢?今天店铺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些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练太极拳要掌握什么要领?1、用意不用力。
全身肌肉必须放松,忌用拙力和拙劲。
2、两足要虚实分明。
太极拳的动作最忌犯双重、虚实不分的毛病。
两足着地时,身体重心只能支持在左足或右足,不能平均分支在两足上。
一虚一实,便于移动,动作必然灵活。
太极拳讲的虚实和不能双重的要求,是说虚能转变为实,实能转变为虚。
3、头要正直。
太极拳所谓虚灵顶劲,就是头颈要自然地正直,不要偏斜,这样精神才能振作。
目要正视(上眼皮放松),闭口藏舌(口不宜张,齿不宜切),要用鼻呼吸。
4、肩须轻松。
太极拳所谓沉肩垂肘,即要求两肩轻松、两肘松垂,这样上肢动作即能灵活,且将筋络引长。
如果二肩不松,形成耸肩,肺部气量就会随之上伸,限于胸式呼吸。
气不能深吸到腹部,则会影响呼吸运动。
5、手要柔软。
伸手忌僵硬,手指要舒展,掌心要充实。
太极拳要求半握拳,不宜用力,要松柔。
握拳若用劲,则肩肘僵硬,不能灵活“运用”。
6、胸略内涵(即舒胸),目的在于解除胸间肌肉紧张。
既不要缩胸,也不宜挺胸。
7、背略直拔。
即要求脊椎端正、背部肌肉自然松弛,以有助于涵胸和松肩垂肘的动作。
8、腰要端正。
练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
任何动作都要受腰部的推动而动,腰部必须中正、不偏不倚。
9、臀部要内收。
否则,既影响呼吸运动,又致使身体上下形成两截不易灵活转动,运动不能完整统一。
10、腿脚灵活。
要做到身随步动、步随身换、变换灵活、虚实分明。
练太极拳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有力是无力,无力是有力”的境界。
若能如此,则全身各处定会放松,全身力量定能成为整体,继而发挥运用。
如能长期坚持练习这套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建成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那时就可明显地看到它对人体所起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增强人的体质。
孙式太极拳的盘架要求

孙式太极拳的盘架要求1、要求内意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形断意不断,式停意不停,纯以神行,循环无间。
2、要求运动形态要松、整、匀、轻、静即关节、筋肉要松柔协调,不得较劲,板劲。
身形构架要整,即始终不离内外六合之要。
速度要匀,其动若静,身体重心变化不露于形。
起落要轻,起似沉,落似提,起钻落翻内中行。
劲意要静,似静水流深、渗之遥遥。
不可冲、炸、震、捣。
3、要求身体状态要以“九要”为规范“九要”即塌、提、扣、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
塌即塌腰、塌腕;提,即提肛此意微微;扣,即扣肩、扣膝;顶,即顶头竖项、舌顶上额;裹,即裹膝、裹胯、裹肘;松,即松肩、松胯;垂,即垂肩、垂肘;缩,即缩肩根、胯根;起钻落翻分明,即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三者要协调一致。
起时外形为钻而内气下潜,落时外形为翻而内气自脊而上直贯两掌手指。
故所要分明者是内气与外形的虚实互换、阴阳互济。
需注意,上“九要”是一个相互有机协调、规范身体形态的整体原则,不可将“九要”诸原则相互割裂对立起来。
此外,对初学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头。
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
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顶头竖项。
其次为足,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盘石、山岳,动如舟揖、车轮,两足始终要虚实分明,身体重心之移动只在两脚足心之间。
再则,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带动肢体活动的是腰,腰如车轮之轴,所以要刻刻留意在腰际,以腰引动。
由此可见,初习者在掌“九要”时,应首先从头、足、腰三处入手。
4、要求掌型、五指自然张开掌心内凹,手掌如抱球状。
孙式太极拳的发展孙禄堂先生12岁始学形意拳。
师从李奎元先生近三年,后经李举荐,又随李之师郭云深先生深造。
见面时,郭云深看到孙禄堂武学天赋极高,异乎他人,故郭云深要孙禄堂弃业,随己精研形意拳当时孙正在随一亲戚学徒制毛笔。
这样孙禄堂随郭去了深县,后又随郭一同迁至西陵,相从近八年。
论述杨氏太极拳的身形特点

论述杨氏太极拳的身形特点论述杨氏太极拳的身形特点不多说了,我直接上个图吧,也跟师傅在学习,共勉XD来镇楼啦~~~~~~不过题主滴40分是神马意思?(偷笑我这个可不是论述题喽~~~)ps.学太极,桩功一定要练哦,很重要哦贴上一文(来自我师傅空间,供参考)如何学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完整版)目录:一、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风格二、太极拳练习的基本方法三、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四、练拳须知五、武德修养六、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七、杨式太极拳八种基本技法八、杨式太极拳的独特风格和演练方法九、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及纠正方法十、用“心”打拳,使自己的拳会说话十一、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艺术美十二、中老年人学习太极拳要防止受伤十三、杨式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第二类型:“直伸型”有4种掌法,垂掌(如预备式)、直掌(如单鞭过渡)、侧掌(如云手的棚)、仰掌(如高探马的下方掌)等。
易犯错误:五指并拢;掌心外挺,食指翘起。
(3)勾:五指第一指关节自然捏拢屈腕,也称为吊手。
易犯错误:屈腕僵硬,不松弛。
2.手法的动作说明。
(1)内旋:拇指向手心方向旋转。
(2)外旋:拇指向手背方向旋转。
(3)缠绕:手臂自然运转的同时在空间弧形运转。
(二)基本步型、腿法1.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站立,前腿屈膝,膝尖不的超过脚尖,后腿微屈前蹬,脚尖向前倾斜45度,全脚着地,两脚横向距离约10—30厘米。
顺弓步:(如“单鞭”,左腿、有左手一顺或右手、右腿一顺)两脚横向距离约10—15厘米。
拗弓步:(如“搂膝拗步”,左腿与右手前,或右腿、左手在前时),两脚横向距离可以在15—30厘米之间。
易犯错误:前脚尖外撇,膝与脚方向不一致,后腿挺劲绷的太直。
(2)虚步:两腿屈膝,后脚尖斜向前方,屈膝半蹲,全脚踏实,前腿微屈,脚尖或脚跟点地,两脚横向距离约5厘米左右。
易犯错误:前腿膝部绷的太直;前后膝部由于腿力不足,形成过分内扣夹裆。
(3)仆步:一腿全蹲,大腿和小腿贴紧,臀部接近小腿,膝部与脚尖稍外展;另一腿自然伸直,脚尖内扣,两脚着地。
24式太极拳身形姿势特点包括

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名称如下: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1、起势: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2、左右野马分鬃:动作舒展,贵在进身,劲在腰身。
3、白鹤亮翅:舒展,攻防能力相当强。
4、左右搂膝拗步:身手各部须合成一劲,意也扬长前往。
5、手挥琵琶: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随着重心后移,使右脚踏实,坐实右腿;同时腰微右转;左脚随坐实右腿随提起向前迈半步,以脚跟着地,脚尖微翘,膝微弓,成左虚步;左手随转腰臂外旋随向上抄,掌心向右,指尖向前侧上,高与肩平;右手同时也随转腰臂外旋随向下采,掌心向左,指尖朝前侧上,高与腹齐;眼神顾及两掌向前平视。
6、左右倒卷肱:前推的手不要伸直。
7、左揽雀尾:十个动作,上膨下缕。
8、右揽雀尾:后坐扣脚。
9、单鞭:上体保持正直,松腰。
完成式时,右肘稍下垂,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两肩下沉。
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突然翻掌。
全部过渡动作,上下要协调一致。
10、云手:双手的交替配合。
11、单鞭:转体勾手转体上步弓步推掌。
12、高探马:上体自然正直,双肩要下沉。
13、右蹬脚:身体要稳定,不可前俯后仰。
两手分开时,腕部与肩齐平。
14、双峰贯耳:完成式时,头颈正直,松腰松胯,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臂均保持弧形。
15、转身左蹬脚:与左蹬脚式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左蹬脚方向与右蹬脚成180度。
16、左下势独立:收脚勾手,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
17、右下势独立:脚尖触地后必须稍微提起,然后再向下仆腿,其他均与“左下独立势”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18、左右穿梭:完成姿势面向斜前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运动特点
1轻松柔和:太极拳架势比较平和舒展,动作要求不拘不僵,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并且一般来说,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2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前后贯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3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以各种弧形、曲线构成,运动时要避免直来直去,因此要特别注意运用腰脊带动四肢进行活动,以腰为轴,才能使手法、步法变转圆活,动作轻灵顺遂。
4协调完整: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内(意思、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动作的出发,一动无有不动,以腰为轴来带动。
二、动作要领
1以意导动:即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所有的动作都要注意用意识来支配,“神威主帅,神为驱使”,“以动形随”。
2注意放松,不用拙力:太极拳的放松,不是全身的松懈疲怠,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定的状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只有全身应该放松的都放松了,劲力才能毫阻碍地迅速集中到一点,避免了僵劲和拙力,体现出太极拳那种轻灵而又沉稳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特点。
3虚实分明,重心稳定:练太极拳时,身体的姿势不断改变,处
处贯穿着手法、身法、步法的变化和转换重心的活动,有虚到实,或有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不停,势势相连。
要使虚实变化得当,身体必须平衡稳定。
以达到太极拳“中正安舒”的要求。
4呼吸自然,配合动作:练太极拳,不要因为运动而引起急促呼吸,要求呼吸自然。
一般来说,凡是有实转虚,劲力含蓄、动作屈合时,配以吸气;凡是有虚转实,劲力沉实集中、动作开伸时,配以呼气。
但在练一些过渡动作及个人感到呼吸难以结合动作时,仍需进行自然呼吸,这样才能保证呼吸与动作的结合自然稳妥,符合太极拳“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原则要求。
三、手型
1拳:握拳同长拳,拳心略含空。
2掌: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含,虎口呈弧形。
陈式太极拳的掌型“瓦拢掌”。
要求拇指根部与小指根部微内合,中指、食指、无名指微向后伸张。
3勾:同长拳,但须自然。
四、步型
1弓步:与长拳相同,但要求前后脚横向距离是10—30厘米,后腿自然直。
2仆步:与长拳相同,但要求仆步腿自然伸直。
3虚步:与长拳相同。
4独立步:一腿自然直立,另一腿屈膝提起,脚尖自然下垂,大腿高于水平。
五、身型
太极拳的身型要求如图示(图9-21)。
头:虚领顶劲。
肩:松沉。
肘:自然下坠。
胸:自然舒松,略向内含。
背:自然舒展、拔伸。
腰臀:腰松、直、沉,臀部稍做内收。
裆胯:圆裆松胯。
脊:自然伸直,做到尾闾中正。
六、手法
1动作与要点
(1)掤
动作:前臂由下向上、向外张架,后手可随之下按,两手臂成弧形。
要点:松肩沉肘,手臂保持弧形,劲力圆满有张力、有弹性。
(2)捋
动作:通常两手一前一后,前手掌心向下,后手掌心向上,随腰旋转,两手向后下方划弧为捋。
要点:两臂下捋与腰脊旋转协调配合。
同时注意保持直脊、胸微含。
(3)挤
动作:通常以一手附于另一手的手腕内侧,双手向前方挤出。
要点:手臂成弧形,前挤时两臂要撑圆。
(4)按
动作:两手屈肘回按至胸前,手心朝下,然后两手向下经腹前向上弧线按出。
要点:松肩沉肘、两臂不可伸直,含胸拔背,舒指坐腕,力达掌根。
2练习方法
(1)进行原地的定型练习
(2)原地的运臂练习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纠正方法
躯干紧张或腰无转动对镜子练习体会松腰松胯,身体转动以腰脊为轴。
手臂过直或过屈对镜子练习体会或与同伴配合练习七、步法
1动作与要点
(1)进步
动作:两腿开立,膝微屈,两手背于身后。
右脚外撇,左脚经右脚内侧向前迈出,脚跟先着地,重心前移,左脚踏实,成左弓步(图9-22、图9-23、图9-24、图9-25)。
重心后移,左脚尖外撇,重心再向前移,准备右脚再向前迈。
可重复若干次。
要点:迈步时由脚跟先着地,随重心前移慢慢过渡到全脚掌着地,重心转换时,身体不要有起伏,两脚横向距离约10-30厘米。
(2)退步
动作:两腿开立,膝微屈,两手背于身后,重心移到左腿,右脚提起经左脚内侧向右后退。
由前脚掌先落地,随重心慢慢后移过渡到全脚掌着地,成左虚步(图9-26、图9-27、图9-28、图9-29)。
再左脚提起经右脚内侧向左后退。
可重复若干次。
要点:退步时的运动轨迹成弧形。
虚步时虚实要分明,两脚横向距离保持10厘米。
(3)横移步
动作:开步站立,两腿微屈,左脚向左横移一步。
重心左移,右脚向左脚进一步,前脚掌先着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图9-30、图9-31、图9-32、图9-33)。
可重复若干次。
要点:上体中正,腰髋松活,两腿成微屈状,向侧移步后再移动重心,动作连贯、柔和。
练习方法
2
(1)进行原地的步型练习。
(2)按上述要求,每种步法反复练习。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纠正方法
进步、退步两脚在一条直线上,进步
做弓步桩、虚步桩练习成弓步时前脚尖外撇
对着镜子练习,体会重心横移重心有起伏
过渡要平稳
八、腿法
1动作与要点
蹬脚
动作:一腿支撑,腿微屈,另一腿屈膝提腿脚尖勾起向侧前方蹬出。
(图9-34)。
要点:蹬出腿要尽量向上提膝,脚尖勾起,力达脚跟,上体保持正直,重心要稳定。
2练习方法
同“长拳腿法”。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纠正方法
多做压腿和控腿练习,蹬腿时屈膝提起尽量要高度不过腰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