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

合集下载

太极拳注意事项

太极拳注意事项

太极拳注意事项
太极拳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拳术,具有健身、强身、防御、修身的作用。

下面是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首先,练习太极拳要注重姿势。

太极拳的姿势主要包括站立姿势、手势、步法等。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保持身体的舒展、挺拔,同时注重动作的自然流畅,切忌急躁、呆板的动作。

其次,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呼吸。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要结合深呼吸和吐纳的方法来调整气息。

深呼吸可以使气血畅通,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吐纳可以排出体内的废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再次,练习太极拳要注重放松。

太极拳讲求“以柔克刚”,要求练习者保持身体松弛、心态平和,在动作中要有舒展、柔和的感觉。

只有身体放松了,才能够做到运气自在,身法灵活。

此外,练习太极拳要注意精神集中。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在练习时,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每一个动作中,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只有精神集中,才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太极拳的内涵和哲学。

最后,练习太极拳要循序渐进。

太极拳的招式繁多,技巧复杂,初学者要从基本动作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不要急于求成,要耐心地、反复地进行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技巧水平。

总之,练习太极拳要注重姿势、呼吸、放松、精神集中和循序
渐进。

只有遵守这些注意事项,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独特魅力,并从中获得身心健康和内心的平静与舒适。

习练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

习练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

习练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门派众多,内涵宽泛,有着很高的健身价值,习练太极拳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习练太极拳对身法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是学习了小编整理分享的:习练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

欢迎阅读!习练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1)虚领顶劲(又称顶头悬)《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说明虚领顶劲的重要性。

方法是头部正直,但不能用力。

下颏稍向内收,也要轻松;颈部要灵活,但不能晃动。

这三项要领构成“虚领顶劲”。

无论身体如何转动,这个姿势必须保持。

头为身体之首,想要保持身体中正,首先要保持头部稳定,这样在练习中才不会出现东倒西歪的现象,太极拳是一项全身运动。

习练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2)含胸拔背练习太极拳功架无论快或慢,最忌挺胸,挺胸易导致躯干僵直,影响气的上升,压胸易使气闭,此两者皆不合太极拳的练气法。

“含”是微包的意思,含胸是胸微微下沉,肺则向下开张,肺活量自然加大,气则沉于丹田。

“拔”是上提的意思,拔是用头将背微微提起,有了“虚领顶劲”,背部自然提起,使脊柱垂直,则中枢神经安定。

所以“含胸拔背”是互相关连的,做好“含胸拔背”则浑身显得轻利。

习练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3)沉肩坠肘“沉肩坠肘”与“含胸拔背”也是互相关联的。

肩不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

肘不坠,动作迟滞,力不能长出,两肋失去保护。

现代宗师教学徒时,强调最多的就是松,不仅思想要放松,要求身体也绝对放松,当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学会沉,松沉紧密相关。

习练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4)松腰垂臀练大极拳,腰部是最重要的,故有“命意源头在腹隙”之说。

松腰是要求腰要轻松,使身体动作运转轻灵。

因为太极拳运动变化皆系于腰。

松腰关系到下部着力,不致有头重脚轻之弊。

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会造成松腰的障碍。

松腰垂臀即是尾间中正。

太极拳身法对为人处事的影响太极拳运动对身法有严格的要求,习练太极拳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提高心理素质,让人们拥有健康的心态。

太极拳身形要求

太极拳身形要求

一、运动特点1轻松柔和:太极拳架势比较平和舒展,动作要求不拘不僵,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并且一般来说,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2连贯均匀: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无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前后贯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3圆活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以各种弧形、曲线构成,运动时要避免直来直去,因此要特别注意运用腰脊带动四肢进行活动,以腰为轴,才能使手法、步法变转圆活,动作轻灵顺遂。

4协调完整: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内(意思、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动作的出发,一动无有不动,以腰为轴来带动。

二、动作要领1以意导动:即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所有的动作都要注意用意识来支配,“神威主帅,神为驱使”,“以动形随”。

2注意放松,不用拙力:太极拳的放松,不是全身的松懈疲怠,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定的状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只有全身应该放松的都放松了,劲力才能毫阻碍地迅速集中到一点,避免了僵劲和拙力,体现出太极拳那种轻灵而又沉稳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特点。

3虚实分明,重心稳定:练太极拳时,身体的姿势不断改变,处处贯穿着手法、身法、步法的变化和转换重心的活动,有虚到实,或有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不停,势势相连。

要使虚实变化得当,身体必须平衡稳定。

以达到太极拳“中正安舒”的要求。

4呼吸自然,配合动作:练太极拳,不要因为运动而引起急促呼吸,要求呼吸自然。

一般来说,凡是有实转虚,劲力含蓄、动作屈合时,配以吸气;凡是有虚转实,劲力沉实集中、动作开伸时,配以呼气。

但在练一些过渡动作及个人感到呼吸难以结合动作时,仍需进行自然呼吸,这样才能保证呼吸与动作的结合自然稳妥,符合太极拳“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原则要求。

三、手型1拳:握拳同长拳,拳心略含空。

2掌:五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含,虎口呈弧形。

陈式太极拳的掌型“瓦拢掌”。

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太极拳的注意事项太极拳是一种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武术和健身运动,它注重内外兼修、柔中带刚的特点。

在练习太极拳时,有一些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享受练习并获得最佳效果:1. 姿势正确:确保你的姿势端正,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保持直立,放松身体,收腹挺胸,保持自然的曲线。

2. 慢慢练习:太极拳讲究舒缓的动作和流畅的连贯性。

练习时要保持缓慢的节奏,用柔和、连贯的动作来完成每个动作。

3. 呼吸调节:太极拳注重呼吸控制。

练习时要注意以深而缓的腹式呼吸,与动作协调配合。

吸气时放松,呼气时用力,并与动作的变化相结合。

4. 注意力集中:太极拳强调意念的引导。

在练习过程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感觉、呼吸和动作的流动上,提高自我觉察和内观的能力。

5. 避免用力过度:太极拳是以柔克刚、运动平衡为原则的。

在练习时,要避免用力过度,尽量保持肌肉的松弛状态,注重内在的力量和平衡感。

6. 适应个体能力: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灵活性不同,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练习的难度和幅度,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

7. 寻求指导:如果你是太极拳初学者,最好寻找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指导你的练习。

他们可以帮助你矫正错误的姿势,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指导。

当练习太极拳时,还有一些额外的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锻炼:8. 热身:在开始太极拳练习之前,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是很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您准备身体,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从而减少受伤的风险。

9. 不要过度用力: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不是通过用力来完成动作。

尽量避免用力过度,以免造成肌肉或关节的过度紧张和损伤。

相反,要注重在动作中保持轻松和流畅。

10. 注意身体平衡:太极拳强调身体的平衡感,并注重稳定的站姿和移动。

要时刻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倾斜或失衡的姿势。

这有助于提高你的稳定性和动作的准确性。

11. 保护关节:太极拳的动作通常涉及到关节的运动和承载。

为了保护关节的健康,要确保动作的幅度适度,不要过度扭转或过度伸展关节。

学习太极拳基本要求

学习太极拳基本要求

学习太极拳基本要求【1】1、松腰:能松腰然后才能俩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随子而出。

2、分清虚实:虚实能分开才能转动灵活,否则迈步重治、站立不稳。

3、连贯圆滑,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

一个动作的结束恰好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4、松体:“一动无有不动”周身各关节放松后,就不会使其连接的韧带遭受压迫,宜分泌骨液,增强弹性;就会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而提高了曲伸的灵活性。

5、柔劲;全身肌肉舒松、筋络开通,促进气血循环。

6、势准:就是姿势动作标准化。

如“尾闾正中”调通任督二脉。

7慢稳、练拳后,心跳正常、、、1、初练升降桩:当两手臂升至肩高吸气到极点时,改为呼气。

同样,当两手臂下按至腹前、呼气达到极点时,改为吸气。

一升一降为一次练习。

“精神集中,用意领气,吸气贴于脊背,呼气沉于丹田,意气运转须转换灵活。

”二、太极拳对健身发劲的要求1要先出前脚着地支撑后,再抖腰带动上肢发劲。

这样定势成为、沉稳。

2、发劲要动短劲长:震脚:后脚提起不宜过高,离地面要近,脚下震出声要脆,震脚要轻灵活波,不犯笨重。

3、发劲需曲中求直“蓄劲如开弓,发劲似放箭”.4、发劲注意方向角度;以揽雀尾的拥势、野马分鬃的捌劲势为例:野马分鬃的右臂顺旋,手臂越过大腿,掌心斜向上,方向在大腿外侧,属偶劲。

拦雀尾拥劲由里向前拥出,手臂在胸前,掌心向内,劲点在前臂外侧的尺尧部,劲路向前略右转,属四正劲。

【2】一、太极拳对呼吸的要求:腹式呼吸有两种;一种是腹式顺呼吸,一种叫腹式逆呼吸。

顺呼吸时胸部内含,小腹隆起呼气时胸部扩张,小腹收敛;逆呼吸,吸气时胸部扩张、小腹收敛,呼气时,胸部内含、小腹隆起。

练拳时用腹式逆呼吸为佳。

2、对深呼吸的运动要求:深呼吸,是吸进慢、呼出快,是同样的气量,也要吸尽的时间长,呼出的时间短。

因为,吸尽气是由肺来容纳的,而肺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它不能突然扩张,只有随着空气进入,徐徐扩大容积,增大空气的容量,所以吸尽要比呼出慢,这是自然现象,无需强求均匀。

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运动,以其缓慢、柔和、连绵流畅的动作而闻名。

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是关于太极拳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的详细介绍。

一、太极拳动作要领1.脚步:太极拳的脚步主要有丁步、虚步、仆步、行步等。

无论是什么步法,脚的动作都应该轻盈、稳定。

尽量保持脚尖着地,尽量避免用力踩地。

2.腰部:太极拳要求腰部不僵硬,而是要灵活自如。

腰要领先手、身、胸、背、头,起到统领身体的作用。

在太极拳的动作中,腰要随着手的动作产生扭转,形成太极拳独特的腰部功夫。

3.手部:太极拳的手部动作要求柔和、圆滑、慢行快用。

手腕应该自然,不能用力过猛,以免受伤。

手部的动作要以指尖为主要力点,从而使动作更加流畅,增加力度。

4.姿势:太极拳的姿势要求放松自然,不要过度僵硬。

在太极拳的姿势中,要注意身体的均衡,保持正直的身姿,在动作中保持稳定。

同时,要注意保持头部的直立,避免向前或向后倾斜。

5.呼吸:太极拳的呼吸要求深、长、缓慢。

在太极拳的动作过程中,应该做到舌抵上腭,鼻腔呼吸,气沉丹田。

呼吸要与动作相结合,以达到调整内气的目的。

二、太极拳注意事项1.注意保持放松: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放松。

放松能够让肌肉更加灵活,减少肌肉受伤的风险。

2.注意呼吸:太极拳的呼吸是一种很重要的调整内气的方法。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与动作的结合,掌握好呼吸的节奏。

3.注意力的集中:太极拳中的动作要领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注意力的集中以掌握好动作的要领。

同时,注意力的集中能够提高练习的效果。

4.根据身体状况进行调整:太极拳是一种适合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练习的运动,但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不要盲目模仿,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进行练习。

5.注意锻炼平衡能力: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中,脚步是很重要的。

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增强平衡能力,但是初学者容易失去平衡,所以要注意锻炼平衡能力。

6.避免用力过猛:太极拳强调的是柔和、缓慢的动作,不要用力过猛,容易造成肌肉酸痛或受伤。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一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二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三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四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五要势正招圆,不要手足舞蹈;六要上下相随,不要散乱分家;七要连贯圆活,不可毛碴断劲;八要虚实互变,不可死水一潭;九要气力相合,不可怒气憋气;十要树神韵、重气势,不停留于表面外形。

太极推手练习推手:一要弄清棚、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几种劲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二要体悟在推手中如何听劲、喂劲、化劲、发劲、上下绞劲,如何体现搭手即拿,使五个手指都干活;三要感受在挽花中如何沾连、粘随、环环相扣、顺逆缠丝;四要通过推手来检验矫正拳中的毛病。

太极拳术十要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自如阶段:太极拳最终要求是重意不重形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肩、胯、肘、膝、手、足、上下斜线均相合之意。

拳谚:拳无功一场空,力不敌法,法不敌功。

十三式: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练拳要领:1、身法:上身端正、松肩坠肘、五指抓地、重心稳定;2、手型手法,注重方位变化;3、步型步法,注意起落方位;4、胸腰开合,以腰为轴旋转方向和角度;5、起承转合,每个动作的起点、运行路线、角度、方位变化、落点;6、重心倒换,裆走下弧,重心偏左或偏右是四六开、三七开、二八开,以及左右臂随着重心变化的;7、眼神注视的方向;8、呼吸:内呼吸、外呼吸,拳式的配合;9、放松:逐步做到体松心静。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11、坚守太极拳入门的要领,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重心落于涌泉,才有可能达到完全的松沉。

换句话说,要垂脊正身,全身不要有一丝僵硬处,除了两脚必需撑着全身体重之外,全身不要再有一块肌肉呈用力状态。

所以说,在太极拳入门的学习阶段,我们需要去除身上的僵劲。

2、太极拳入门拳架时,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论前进、后退、上升、下沉或左右转动,均要随着腰轴移动,由腰轴来带动。

既然手脚躯干均被腰轴带动,自然不必再用额外丝毫力量移动它。

这样才能达到最起码的松沉。

3、讲究松柔,而不讲究腰轴,举手投足必无法上下相随、一气呵成,而做到拳经拳论上所说的“一动全动”的要求,这种松,就是懈。

在太极拳学习的初级阶段,还需要掌握腰轴的运用,重视腰部训练。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21、太极拳入门需做到主宰于腰,打拳时,要以腰为轴心,用轴心来带动身体。

腰轴先动,手脚才随之而动;腰轴不动,手脚不会自动。

所以,意念时时刻刻留心在腰际。

2.太极传需要一直动才能入门。

拳架可以由腰轴带动后,进一步要注意拳架微妙的转折,哪怕是一只手上微小的弧线都是腰弧的外在表现。

这时,上下内外,牵动往来,动静虚实,随屈就伸,无不相合,表现出完整一致的功夫。

3、如果有骨架不流畅的变化,病一定在腰腿,不在手脚,要由腰腿来变化,不要盲目在手脚上摸索。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31、太极拳入门需严守分寸、力求中定,无论前弓、后坐、左顾、右盼均要保持体态端正,重心不只不要超出两脚构成之底盘内,而且还要紧紧系于腰轴。

此即是古人所说的“守中”。

2、心转换要缓慢渐变,盘架子时,左右脚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都不可骤变、顿变、突变,必须又慢又匀地交替得越清楚、越细致越好。

亦即此虚一分,彼实一分,慢慢地变化。

3、虚实分清,举步分虚实,虚脚应虚得能随意起落,实脚则要自然弯曲保持弹性,重心落在涌泉穴上。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41、太极拳入门需动作缓慢式式相连,招式变化之间,缓慢地交替,无停顿之形,无滞留之意,一式导出一式,此式之始,乃上式之终;而此式之终,又是次式之始,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赵幼斌(2013-06-02 19:42:49)转载▼标签:转载原文地址: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赵幼斌作者:武汉太极新手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赵幼斌练太极拳讲究身法,要求做到中正、灵活、稳固。

身法服务于四肢,手脚运用的效果,同是体现了身法的作用。

太极拳有许多要领规范着身法,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胯”、“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等等,这些都相互关联影响着身法的形态和运动质量。

讲身法首先要讲“虚领顶劲”,因为它对身法诸般要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虚领顶劲”也写作“虚灵顶劲”,又叫“顶头悬”。

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稍收提,头顶(百会穴)虚上领,使颈椎拔起松竪,有胸前锁骨与脖后大椎连带向后上移提的感觉。

功用是生气势,主精神,蕴灵感,是周身放松的前提。

这里要特别留意“悬”字的概念和感觉,我认为它是对“虚领顶劲”是更准确的表述。

“顶劲”有颈椎主动向上竖的意思,做不好脖子容易犯僵,因此“虚灵”就是进一步规定了“顶劲”的状态。

反过来也可理解为头顶主动向上领起,让头部主动“悬”起,使颈椎拔展,“顶劲”与“虚灵”感觉同时存在就叫“顶头悬”。

实际上,做到“顶头悬”的要领,就等于做到了“立如平准”。

“立如平准”原本为“立如秤准”。

但不论是“秤准”还是“平准”,它的一般概念,是把它比喻行拳走架要始终守住一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这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就是“虚领顶劲”。

因为:在意识的指导下使头部向上悬、脊椎骨向下节节垂松,就会有一种身体虚挂下沉而又灵活和脚下沉稳的感觉。

再着意两肩胛、两胯的放松,会感觉血气贯四稍,肢体绕脊椎中线有激灵感,虚实轻重也会觉的左右可消长自如,“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有杳”的身法灵感就会产生。

这就是“顶头悬”起到“秤准、平准”的作用。

所以“顶头悬”是做到身法“立身中正,上下贯串;左右平衡,虚实互补;灵活守中,活似车轮”的前提。

运用身法还同时需要“含胸拔背”、“松腰”、“气沉丹田”等要领的梳理。

“含胸”是心口不窝气、平而略内涵,有心胸宽舒海涵的感觉。

胸不能前挺,两肩不能后张,如此则气涌力浮;“拔背”是在大椎上领时,顺便将胸脊抻直,有“气贴于背”的感觉。

背不拱,背拱则气聚劲僵,也不前顶,前顶则胸仰,重心上升根浅。

“含胸拔背”做法实际与“顶头悬”的运动方向相反——锁骨、肩头、肩胛、胸、肋、背部骨架和肌肉群,及胸腔内部脏器同时向下松坠,与顶有上下背道而驰之感。

这里注意“气贴于背”的概念。

“贴”字有轻、粘、存的意思,是意在蓄神。

不是将气、劲聚在背,或成拱背发力的姿态。

实际上“拔背”是要求劲通于背,背存收放之机,起到劲气输送顺达的作用即可。

因为主宰劲力关键在于“用腰”而非“用背”,是用腰脊段的曲卷开合之动,形成下与腿脚、上与背、肩、手劲势贯串顺达,因而背部不能聚气或弓背。

但两掌推出或发力时,肩胛是随臂向前拉伸,加上尾闾的坠敛,背部自然形成的饱和(俗称龟背)状态则是必然的,当然也是允许的。

“松腰”,是在胸背部内外松弛连带的作用下,使腰腹部延续向下放松得到的松驰状态。

不讲胸背放松,单要求松腰是不可能的。

“松腰”有利于气沉丹田,力贯足下,下盘稳固。

但“松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用腰”,使腰更好地起到“主宰”作用。

简单地说,“松腰”能更好的做到“分虚实”,避免“双重”,达到进退转换的自如稳健;“松腰”有利于做到敛臀、收腹、蓄劲,在发力时配合呼吸能产生一定的“气劲”,但不能塌腰撅臀。

腰为一身之枢纽,用好腰就能为周身上下内外更好的服务。

总的来说,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好像是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局。

除上面提到和简述的身法要领外,拳经、论、诀中还有很多都值得我们一点一滴去研究和领会,使之少走弯路,不断提高演练效果。

某些太极拳前辈的一个不传之秘——“空肩”作者魏坤梁练太极拳者之所以能够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从而能够不用力地化解掉别人的攻击也就是实施沾粘连随,与使得全身传递性的力量畅透地贯通到手臂攻击别人,肩关节放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

无怪乎仅168个字的6首太极拳古拳谱,第1首的第1句中就有“两膀松”之语。

肩关节放松在外形上的反映就是杨澄甫先生所首先提出、近代1925年至上世纪末百年间被各太极拳家的著作纷纷奉为经典引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的“沉肩坠肘”。

通过实践探究可以知道: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之所以能够具有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的效果,除了手臂对于其动作不能有主动用力而始终象软鞭子似的外,还必须使得肩对于手臂的动作,仅仅是提供身躯力量传递至手臂的输送通路,是不给予主动力量的,或者说就力量的提供与支撑而言,肩就象是不存在似的。

“不存在似的”也就是“空”的。

因此,练太极拳者之肩关节放松也可以称为“空肩”。

这就是说:如果肩关节放松没有“空肩”的效果,那就不是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

比如气功锻炼的肩关节放松是没有“空肩”效果的,因此气功锻炼的肩关节放松与太极拳锻炼的肩关节放松是两回事。

李雅轩先生就用了“空肩”这一个词,他的《发劲歌》的第1句就是“空肩软臂一身松”。

这“空肩软臂一身松”显然包含了杨澄甫先生所反复教导、但还没有形成明确文字表述的一脉真传,是包含于《杨氏老谱》所说的“决不可失其绵软”、“外终柔软而迎敌”之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要领。

李雅轩先生所说的“空肩”显然是就效果与方法对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沉肩坠肘”的重要说明。

因此,只有具有“空肩”效果的“沉肩坠肘”才是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但“空肩”也就是“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显然又不等于是“沉肩坠肘”。

因为“沉肩坠肘”主要是反映了练太极拳者肩臂肘之外形状态,而外形状态不等于就是效果与方法;“空肩”效果并不仅仅是“沉肩坠肘”的外形状态所能够包括的。

这就是说“空肩”还包含了“沉肩坠肘”之外形所包括不了的内容。

2010年有一次在沪遇到一位著名传统太极拳老前辈的弟子,我向他谈起我对“空肩”的体会,他说:“你既然这样说了,我也就告诉你:这空肩是我老师的对外不传之秘。

”确实,就目前而言,许多练太极拳者并没有真正明白太极拳锻炼的肩关节放松是怎么回事,“空肩”在许多练太极拳者的认识中是一个空白,不少网上视频与音像甚至反映某些被称为有正宗传统师承的人对此也是浑然不知的,“空肩”对于许多练太极拳者确实是一个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秘密”;这样的“秘密”如果不了解,恐怕苦练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是得不到“空肩”效果的;当然,许多练太极拳者由于没有“空肩”的概念,自认为做到肩放松了,其实并没有明白太极拳的肩放松是怎么回事,这是太极拳失传蜕变为外家拳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许多人感到太极拳有不得其门而入之太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难怪某些太极拳老前辈要将其视为非弟子之人的不传之秘了。

这种情况反映出不少正宗传承正如陈炎林先生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所说的是属于“泰半失传”、“阙而不全、略而不详”,甚至是“亦仅皮毛耳”的,并不是所有的正宗传承都是毫无失真之完整合格的。

然而,另一方面,既然“空肩”的武术效果就是肩关节之肌放松与能够实现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处处落空”之沾粘连随,那么,从通过实践追求这样的武术效果出发,根据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已经明确介绍的要领旁推侧究,“空肩”的方法也是完全可以被渐渐悟通而洞悉无遗的。

那么,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也就是“空肩”究竟是怎样的呢?我的体悟如下:(一)要做到“空肩”,就必须做到所有手的动作都是“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

许多练太极拳者与练外家拳者都说其动作是“其根在脚”、“主宰于腰”的,其实许多人所谓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与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是两回事。

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从力学角度说,是说所有手的动作其力量都主要是腰脊以反作用的形式传递提供给手的,腰脊的力量则是始于脚的;这样,手的力量运动方向与身躯的力量运动方向往往总是相反的,古太极拳谱所说的“有前即有后”就包括了这种情况;而且,在这种情况中身躯是不发生主动力量的,身躯对于胯就象是载于船上的货箱对于船,身躯的前进、后退、左右转动等运动都是胯载着发生的。

这样,手臂向各方向运动与身躯的关系、身躯之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运动方向的一侧的关系,就象是被推着行驶的手推车之朝向行驶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的关系似的,或者就象是飞行的火箭与火箭喷发力的关系似的。

行驶着之手推车的前部分是后部分所推动的,火箭的飞行是靠着向运行方向相反方向的喷发力由于反作用的转换与传递推进的;太极拳之身躯的腹背或左右两侧的关系、手臂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身躯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是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所推动的;手臂向前运动的力量是由于腰脊向后撑发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躯传递至手臂的,手臂的向右运动的力量则是由于腰脊向左撑发生的力量由于反作用而由身躯传递至手臂的等等。

比如揽雀尾按,胸腹部是背部所推动的、手的向前按的力量是由于腰脊的向后撑所引起的,因此,虽然整个身躯是被后腿推着向前移,其实整个身躯是向后撑的;云手中身躯往左移,身躯的左侧是右侧所推动的(身躯右侧又是向右撑的)、手由上向左云的力量是由于腰脊的向右撑所引起的,因此,虽然整个身躯是被右腿推着向左移,其实整个身躯是向右撑的;由于力量的传递必然会发生衰减,因此揽雀尾按腰脊向后的力量必然大于手臂向前的力量,并且越是靠近手臂运动的方向,就越是放松也就是越“虚”;这种情况可以用“前虚后实”来表示,这个“前”是指运动肢体也就是手臂的末梢即手,“后”是指躯体中的运动中枢就是腰脊。

拳术谚语中有“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之语,这句谚语反映了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发生了支点、积蓄与转换的杠杆作用。

然而,对于太极拳而言,肩就象是手臂在体内的延长部分,手臂就象是直接长在腰脊上的,或者说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就象是一条弹动的链条中的一个环,因此,肩在力量传递过程中是没有中转杠杆作用的。

也就是肩对手臂的运动是没有支撑作用的,这样肩才是可以始终放松的。

因此,“肩催肘”是违反“两膀松”与“力由脊发”的,对于太极拳学练而言是错误的。

很多人练太极拳,手臂的向前运动是整个身躯的同方向推动所引起的,这样,由于没有反作用力量的发生和传递,手臂是不可能成为太极拳所说之放松的,肩在手臂的向前运动中也是不可能不发生同向之支撑作用的,肩就必定是僵硬的,也就是说“空肩”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中,脚仅仅是对身体的下支撑,对于手臂的力量是无关的,腰对于手臂的力量也是无关的,因此,这种情况对于太极拳而言是不能称为“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

而有的人虽然也做到了手臂与身躯的运动方向相反,然而没有做到“主宰于腰”而以腰骶部位的腰脊作为整个身躯反作用的支撑点,肩对手臂的运动发生反向支撑作用了,肩也必定是僵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