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的十个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太极拳基本要领

太极拳基本要领

太极拳基本要领太极拳基本要领1. 立身中正:练太极拳首先讲究立身中正。

所谓中正,就是要使身躯不可前倾后仰,要保持尾闾和脊椎成一直线,始终处于中正状态。

拳经上所说“尾闾中正”,尾闾中正能稳定下盘重心,重心如不稳,运用中则易被人借力失势。

要做到立身中正,在内则必须精神内固,神不外驰,稳静心性。

在外则必须顶头拔背,松要塌胯,如此则自然能保持立身中正的姿态。

2. 安舒松静:太极拳是练神,练意,练虚灵的拳。

练拳时始终保持精神安然舒适,体态轻松自然。

松要松的彻底,要松透,松的好无拘滞之力,松的百无所有。

从预备时开始到整套拳的终了,在全部演练的过程中,思想上都要摒除杂念,静如止水,精神集中,专心致一,澄心静虑。

所谓“一静无有不静”,静可以保持其大脑神经的清醒灵敏,培养人的智慧聪明。

练太极拳还要求练时全身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并须贯以神气率领。

放松要先松心,后松身,从头颈,脊背,肩,腰,胯,膝,手,肘,腕,脚各部关节都须完全松开,松透,毫无拘滞之力,要大松大软。

拳经所谓“一松百松, 柔若百折若无骨”,百骸舒泰,气血畅通,神清骨爽,久之则内劲增长,最后将能生出极柔软化为极坚刚的松沉柔弹之内力。

3. 虚灵顶劲: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神贯于顶。

所谓虚灵顶劲,即是头容正直,头顶的百会穴要向上轻轻顶起,好像一根绳索将头顶提悬似的,又好像头上顶起一碗水,不使它洒下来。

此全是神意领着,下鄂微收,颈部放松,舌舔上腭,时时保持灵活轻妙的感觉,有头顶青天,足踏黄泉的气概。

但此全是意,不可用力向上顶劲,用力向上顶必定拘滞僵硬,失去灵感。

练拳时,只要时时保持虚灵顶劲的感觉,自然精神能提得起,气血自然流通。

4. 气沉丹田:练太极拳强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丹田在脐下三寸处。

练拳时,用意识引导呼吸。

练太极拳功夫有素的人,多是采用腹式呼吸。

初学者切不可着意追求气沉丹田的效果,决不能故意去憋气,以鼓荡腹部。

须知气沉丹田是练太极拳全身松开后的自然结果。

太极拳“十要”的概述

太极拳“十要”的概述

太极拳“十要”的概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习太极拳,你知道练习太极拳有哪些要求么?你知道太极“十要”是什么吗?下面跟随店铺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太极拳“十要”的概述是练太极拳之前放松周身以进入修炼状态。

九松是松身体的九大关节,身上其它部位当然要放松。

十要,是要求下收臀或溜臀、裹裆、收腹、吸腹股沟、展胸、圆背、内吸肩胸窝、弛颈。

太极拳的身形十分讲究,一定要规范到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所要求的松柔身形,也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体能。

身上的九大关节松开后,身体的各个部位亦应配合,相适应放松。

如松腰与溜臀、裹裆、收腹、圆背密切相联系,孤立的去松腰是困难的。

在讲述放松臀部等十要部位,还是从下往上,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论述松之拳法。

臀臀部在太极拳中主身形中正。

王宗岳拳论有“尾闾正中神贯顶”的教旨。

尾间是脊椎的根部,尾骨部位,位于长强穴。

身不正而尾闾歪斜,影响身形中正;摆尾必定摇头,破坏了身形的正体中正。

太极拳要求身形中正,臀部下收,或称溜臀,方可保持身体正直。

臀部下收,呼吸自然深沉,会阴部位自然上提,身体易于放松,呼吸自然安舒,直接影响松腰、圆背、拔脊、裹档等部位的修炼。

翻臀则破坏全身的松柔关系。

溜臀动作并不难,是摸得着看得见的部位,动则臀下溜,手扶有下溜感。

裆裆是任督两脉的交会处。

练家裆的功夫以圆裆、裆开一线为佳。

裆在会阴穴两侧,会阴与百会穴上下呼应相对,自然疏通任督二脉,王宗岳有“虚领顶劲”“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先贤拳论,可见裆在全身之重要。

练家在身形拳法中应刻意修炼,技击中常被对方“脚踏中门裆里钻”得势使自己失败。

在拳势中坐步与弓步的虚实变转,裆圆胯松步法自然变转,稍一用力即受人制。

练家要警惕,裆不可着力以虚为要。

松裆的关要是裹裆,似婴儿以三角巾从臀部两胯自下而上,从左右而中包住,而完成溜臀、裹裆动作。

背背与空胸相关联。

空胸背部自然活圆,似龟背,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拔,是督脉从会阴向百会的自然走向。

空腰,脊椎自然节节上松至顶,有“气温周身”“满身轻利”之感觉。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

太極拳十要一、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

要求头向上顶,但颈部肌肉不要僵直,头部动作应与身体位置和方向的转换协调一致。

力,用力則項強,血氣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

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於胸際,上重下輕,腳根易於浮起。

拔背者,氣貼於背也。

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力能由背發,所向無敵也。

三、鬆腰:腰為一身主宰,能鬆腰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

虛實變化,皆由腰動。

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義。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

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

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用力。

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

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

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拳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所云,全是用意不用力。

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絲毫之拙力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

溝恤不塞而水行,筋絡不閉而氣通。

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屆,氣即至焉。

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長久練習,則其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

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

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

外家拳之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

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八、內外相合:太極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軀使。

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太极拳的注意事项太极拳是一种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武术和健身运动,它注重内外兼修、柔中带刚的特点。

在练习太极拳时,有一些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享受练习并获得最佳效果:1. 姿势正确:确保你的姿势端正,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保持直立,放松身体,收腹挺胸,保持自然的曲线。

2. 慢慢练习:太极拳讲究舒缓的动作和流畅的连贯性。

练习时要保持缓慢的节奏,用柔和、连贯的动作来完成每个动作。

3. 呼吸调节:太极拳注重呼吸控制。

练习时要注意以深而缓的腹式呼吸,与动作协调配合。

吸气时放松,呼气时用力,并与动作的变化相结合。

4. 注意力集中:太极拳强调意念的引导。

在练习过程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感觉、呼吸和动作的流动上,提高自我觉察和内观的能力。

5. 避免用力过度:太极拳是以柔克刚、运动平衡为原则的。

在练习时,要避免用力过度,尽量保持肌肉的松弛状态,注重内在的力量和平衡感。

6. 适应个体能力: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灵活性不同,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练习的难度和幅度,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

7. 寻求指导:如果你是太极拳初学者,最好寻找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指导你的练习。

他们可以帮助你矫正错误的姿势,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指导。

当练习太极拳时,还有一些额外的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锻炼:8. 热身:在开始太极拳练习之前,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是很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您准备身体,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从而减少受伤的风险。

9. 不要过度用力: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不是通过用力来完成动作。

尽量避免用力过度,以免造成肌肉或关节的过度紧张和损伤。

相反,要注重在动作中保持轻松和流畅。

10. 注意身体平衡:太极拳强调身体的平衡感,并注重稳定的站姿和移动。

要时刻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倾斜或失衡的姿势。

这有助于提高你的稳定性和动作的准确性。

11. 保护关节:太极拳的动作通常涉及到关节的运动和承载。

为了保护关节的健康,要确保动作的幅度适度,不要过度扭转或过度伸展关节。

学习太极拳基本要求

学习太极拳基本要求

学习太极拳基本要求【1】1、松腰:能松腰然后才能俩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随子而出。

2、分清虚实:虚实能分开才能转动灵活,否则迈步重治、站立不稳。

3、连贯圆滑,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

一个动作的结束恰好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4、松体:“一动无有不动”周身各关节放松后,就不会使其连接的韧带遭受压迫,宜分泌骨液,增强弹性;就会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而提高了曲伸的灵活性。

5、柔劲;全身肌肉舒松、筋络开通,促进气血循环。

6、势准:就是姿势动作标准化。

如“尾闾正中”调通任督二脉。

7慢稳、练拳后,心跳正常、、、1、初练升降桩:当两手臂升至肩高吸气到极点时,改为呼气。

同样,当两手臂下按至腹前、呼气达到极点时,改为吸气。

一升一降为一次练习。

“精神集中,用意领气,吸气贴于脊背,呼气沉于丹田,意气运转须转换灵活。

”二、太极拳对健身发劲的要求1要先出前脚着地支撑后,再抖腰带动上肢发劲。

这样定势成为、沉稳。

2、发劲要动短劲长:震脚:后脚提起不宜过高,离地面要近,脚下震出声要脆,震脚要轻灵活波,不犯笨重。

3、发劲需曲中求直“蓄劲如开弓,发劲似放箭”.4、发劲注意方向角度;以揽雀尾的拥势、野马分鬃的捌劲势为例:野马分鬃的右臂顺旋,手臂越过大腿,掌心斜向上,方向在大腿外侧,属偶劲。

拦雀尾拥劲由里向前拥出,手臂在胸前,掌心向内,劲点在前臂外侧的尺尧部,劲路向前略右转,属四正劲。

【2】一、太极拳对呼吸的要求:腹式呼吸有两种;一种是腹式顺呼吸,一种叫腹式逆呼吸。

顺呼吸时胸部内含,小腹隆起呼气时胸部扩张,小腹收敛;逆呼吸,吸气时胸部扩张、小腹收敛,呼气时,胸部内含、小腹隆起。

练拳时用腹式逆呼吸为佳。

2、对深呼吸的运动要求:深呼吸,是吸进慢、呼出快,是同样的气量,也要吸尽的时间长,呼出的时间短。

因为,吸尽气是由肺来容纳的,而肺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它不能突然扩张,只有随着空气进入,徐徐扩大容积,增大空气的容量,所以吸尽要比呼出慢,这是自然现象,无需强求均匀。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一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二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三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四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五要势正招圆,不要手足舞蹈;六要上下相随,不要散乱分家;七要连贯圆活,不可毛碴断劲;八要虚实互变,不可死水一潭;九要气力相合,不可怒气憋气;十要树神韵、重气势,不停留于表面外形。

太极推手练习推手:一要弄清棚、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几种劲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二要体悟在推手中如何听劲、喂劲、化劲、发劲、上下绞劲,如何体现搭手即拿,使五个手指都干活;三要感受在挽花中如何沾连、粘随、环环相扣、顺逆缠丝;四要通过推手来检验矫正拳中的毛病。

太极拳术十要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自如阶段:太极拳最终要求是重意不重形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肩、胯、肘、膝、手、足、上下斜线均相合之意。

拳谚:拳无功一场空,力不敌法,法不敌功。

十三式: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练拳要领:1、身法:上身端正、松肩坠肘、五指抓地、重心稳定;2、手型手法,注重方位变化;3、步型步法,注意起落方位;4、胸腰开合,以腰为轴旋转方向和角度;5、起承转合,每个动作的起点、运行路线、角度、方位变化、落点;6、重心倒换,裆走下弧,重心偏左或偏右是四六开、三七开、二八开,以及左右臂随着重心变化的;7、眼神注视的方向;8、呼吸:内呼吸、外呼吸,拳式的配合;9、放松:逐步做到体松心静。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展开全文太极拳十要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 3.松腰; 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学拳不光要明白师傅说了什么,更要领悟师傅没有说什么。

事实上,这“十要”背后对应的是“十个不要”。

只有避开这“十个不要”,才能避免在学拳路上误入歧途,少走弯路。

1、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杨澄甫把太极拳称做“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

太极拳要求柔而不软,沉而不僵,立身中正,处处有搠劲。

掤劲就是舒展饱满,支撑八面。

“顶头悬”不仅是掤劲立身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起精神、气势充盈的体现,虚灵顶劲可以使动作轻灵,姿势优美,起到提神亮相的效果。

正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中要注意头容正直,提神贯顶,切不可低头缩脖,精神不振,老态病容。

2、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太极拳是一项松静柔化的武术运动。

“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诫人们不要紧张用拙力,生硬拼搏。

在武术运动中有的拳种以明快有力、放长击远为特点,比如长拳动作要求挺胸收腹,转肩直臂,而太极拳却要沉肩坠肘,含胸展背,表现劲力随曲就伸、松顺柔化的特点。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要松柔沉稳,含蓄自然,不可挺胸直臂,大开大合。

如果说长拳美在刚健挺拔,像一个戎装少男,太极拳则美在自然松柔,像个典雅少女。

3、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松腰”是立身中正的保证,杨澄甫说“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我们常见一些初学者打拳时腰胯紧张。

比如弓步时前倾,后坐时仰身,转身时左右歪斜,其原因是没有松腰松胯。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其病多在腰腿。

”如果能松腰、落胯、屈腿,就会保持端正的身型。

要做到松腰松胯,需要加强桩步力量。

如果两腿力量不够,应该姿势放高一点,不要蹲得过低,力不从心,造成腰胯紧张,上体歪扭。

4、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太极拳要求步法轻灵平稳,迈步如猫行,如履冰。

为此杨澄甫告诫人们,行步时把重心放在一条腿上,以实腿支撑,另一条虚腿才能转动轻灵,否则就会“上步重滞,自立不稳”。

太极拳精要口诀

太极拳精要口诀

太极拳精要口诀展开全文“中国文化,武术传承”欢迎关注“小旺旺武术传承”,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1、太极十要法则太极拳的“十要”是着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提出来的,概括了太极拳十项基本要求,并加以解说,是练太极拳,特别是杨式太极拳的重要指导性原则。

十要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2、十三势分为“八法”、“五行”“八法”是指:掤、履、挤、按、采、挒、肘、靠.“五行”:进、退、顾、定、盼。

3、八法之劲掤劲:这是一种向前、向上的劲路,包括左上、右上、正上的劲路。

捋劲:这是一种向后、向上的引带劲路,包括左后右后、后上的劲路。

挤劲:这是一种向前、向横、向下的压迫劲。

按劲:这是一种向下、向后的沉带劲,包括左后、右后、后下的劲路。

采劲:按提劲为采劲,如采花,手按下去再提拔上来的一种劲。

挒劲:旋转劲为挒劲,对方来劲后,通过旋转使对方失重,把劲再加于对方身上的一种劲路。

肘劲:肘击、肘拿、肘沉、肘带的一种方法称为肘劲。

靠劲:用肩、胯、背击打对方的劲叫靠劲。

4、四练练手、练眼、练身、练步。

5、四功四功:“心、神、意、念”,几乎完全指的是内在的神经活动或精神作用而言。

传统对“四功”的解释是“发之于心、达之于神、行之于意、想之于念”。

还要注意做到心静体松、呼吸自然、均匀连贯、轻灵沉稳、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圆活完整、协调自然、意念引导、内外合一。

内外相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内三合。

内外相合:是谓六合,六合则身体中正矣,身体中正,神即提得起。

6、何为内功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

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7、内外双修动与静,养与练,拳与功,内与外。

修练太拳就是要做到内外双,神形兼备。

才能把太极拳的精髓学到手。

练习太极拳需要平心静气,不可心浮气躁,禁忌求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调息
调整呼吸。

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和日常习惯,保持呼吸自然,不要因为练功而引起呼吸急促,该呼就呼,该吸就吸,不要憋气。

首先要使呼吸保持从容不迫,舒适自然,并且注意循序渐进。

使吸起呼落,开吸合呼,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

太极功系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这种呼吸方式适合动作的要求与生理需要,能提高排浊吸清量,使膈肌与腹肌的力量加强,加大腹压的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同时易于做到“气沉丹田”。

进一步就是练精化气。

二、凝神
凝神就是精神集中。

《内经》谓之“精神内守”,孟子谓之“不动心”,孔子谓“定而后静”。

刘纬祥先生说的“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猛虎啸于后而不惊。

”静时要如此,动时也要如此。

人体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

所以精神集中对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就有良好的保健意义。

不但“无极式”如此,每一动作都要注意精力集中,由心而眼神、四肢、躯干上下照顾完整,一气不能散乱。

《拳经》云“手眼身法步,内外紧相随”“心意为元帅,气血为先锋,拳脚为兵丁。

”眼神的贯注,有助于精神的集中,心神不乱就能提高运动的效果,所以《拳论》也主张“眼为先锋”。

对病弱的人、眩晕病人或极度神经衰弱者,可以“眼若垂帘”,似睁非睁,似闭非闭。

对体内气血变化的感觉较为明显,并能促精神内敛,注意精力集中。

对大脑活动起到良好的训练作用。

三、肌肉放松
太极功与其它武术运动、体操运动不同,定式也好,动式也好,全身肌肉都要放松,连骨骼关节也要使之放松毫不用力。

在行功之前,要求人体的脊柱呈自然形态直立,使头、躯干、四肢等部分都要进行松散舒适的活动。

所以我们在练太极功之前,往往要作洗髓金经,以活动筋骨关节。

因为放松自如,真气易于流通。

孟子日:“持其志,勿暴其气”,又说:“蹶者趋者则动其气矣。

”这里所指肌肉放松,就是《拳经》所云:“纯任自然,毫不用力”,“肌肉松地,如肉欲坠。


四、头顶云领
《拳经》云:“头如泰山压顶,领如高着浮云”,又有“头顶悬”、“虚灵顶劲”、“提肛吊顶”。

这些要求都是说明头向上顶,颈项竖直,要避免颈项僵直与头的自由摇晃,更不能左歪右斜,任意动作,而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方向变换与躯干旋转连贯一起,协调动作。

因为头顶项竖,真气才能由督脉上升。

项竖直,下颏微向后收;口轻闭舌上卷舔上腭,才能能行功时舌下生津(即金津玉液)。

此乃人体五脏精华随脾气上升而产生,“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

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称它为“甘露”。

五、含胸拔背
一、行功时不能挺胸,也不能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

背部肌肉要自然舒展,胸部肌肉也自然松弛,不能紧张,两臂下垂,两肩微向前扣,胸部自然,稍有内含
的意思,胸向内含,则背部自拔,足踵踏地,则两肩自然内扣,而两臂自然下垂。

《内经》云:“至人之息也以踵”,其纯任自然之精意所在。

含胸拔背则大气由脊柱直上而下归丹田,气功要领就在于此。

六、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骨骼肌放松的具体要求。

如果骨骼肌不放松,则肩不能沉,肘不能坠,气血运行也就不能畅快,肌肉骨骼也得不到濡润滋养,发麻发胀的感觉不易出现。

肩部的充分放松,才能使上体轻松灵活,下肢沉实稳当。

肩要松沉灵活,肘关节必须保持微屈,即下垂的意思,是为了更好地松沉肩关节,肩为臂与躯干的连接的结构,肩能松沉则臂自灵活;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

气自沉小腹,便于屈伸和虚实转换,前臂被制必用肘化,大臂被制必用肩化。

肩肘不能松沉,则上肢都脱离不了僵化的境界。

七、正脊松腰
在行功时,身体要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支撑八面。

《拳经》云:“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脊为屋梁,腰为车轴。

又云:“腰脊为一身之主宰”,这都说明腰脊对健身的作用。

脊为督脉循行之途径,脊正直松弛,大气由会阴穴直转长强穴上升泥丸宫穴。

腹部有意识地向下松沉,以帮助大气的运行。

腰松弛则进退旋转、虚实转换灵活自如,无往而不适。

随时注意腰腹不能前挺,这样可以增加两腿的支撑力,使下盘稳固,动作趋于灵活完整,可扫除头重脚轻之病象。

八、提肛虚步
练太极功的提肛,并不是用力控制,而是随呼吸有意识的自然调整。

因为吸气时提肛,能帮助大气上升,维持脊椎的直竖,使气沉丹田之内,从而迈步如猫行,达到轻灵的目的。

虚步就是《拳经》上说的“迈步如猫行”。

在迈步时随着提膝(松膝)而提起足跟。

迈左步时以右腿为支柱,松左膝,提起左足使其靠近右腿踝骨,然后再向前迈步。

迈右步时亦同样要求。

前进时,足跟先着地,足尖徐徐着地。

后退时足尖先着地,足跟徐徐落地。

《拳经》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这些具体的要求,进退的变换,发力的根源,身体的稳定,都以脚和腿的作用最为重要。

而虚步又是对脚腿最有规律的训练,是松弛的有力印证。

九、虚实
分清、重心稳定这方面的要求与太极拳大致相同。

在动作上,不外乎虚实变换,重心转移的掌握而已。

每个姿势的衔接位置和方向的改变比太极拳简练,而气血的运行则比太极拳要通顺。

所以步法的变换和重心的转移,处处都要顾及气机的舒畅与否。

虚实变幻,既要分明,又要连绵不断。

动作与呼吸绵绵起伏,如行云流水,自始至终一贯到底。

《拳经》云:“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

在这种姿势变换、进退旋转的变化过程中,身体要保持中正之式,重心移动要稳健,腿部
支撑要牢固扎实,而不能东倒西歪。

一动则全身俱动,由局部而牵动全身,同时又沉静、稳健,给人以中正大方和顺的形象。

十、气沉丹田
丹田乃针灸穴位名。

腹部脐下的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四个穴位都别名丹田。

此处指下丹田,在眉间的叫上丹田。

《内功经》云:“一吸一提,大气归脐,浊升清下,气归脐下。

”《汪昂集一秤金》云:“……吸清气一口,以意用力同津送至脐下丹田”。

道家吐纳之法也都说是脐下。

所以我们也以脐下为丹田之所,不必计较几寸之范围。

我们要求气沉丹田,就是练功时将真气下沉到丹田之内,从起式直到结束每一个动作,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头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

行功日久,则小腹有气团结成。

但气沉丹田不能急于求成,千万不能做成“气贯丹田”或“力入丹田”,要注意沉与贯不同,沉出于自然,贯出于勉强。

沉就像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的引力徐徐下降,贯字则附加外力就会破坏呼吸自然。

所以气以直养为宜。

《拳经》要求“虚心实腹”,而气沉丹田就是这一些要求的具体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