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632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合集下载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学案设计(无答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学案学习要求:1.会用实验探究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相互转化。

3.了解物质的溶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有。

4.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回忆旧知:1.什么是溶液?什么叫溶解?加快溶解速率的方法有哪些?2.什么叫溶质?什么叫溶剂?食盐溶于水时,溶质是_____溶剂是______.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物质的溶解性是:注意点:2.对影响物质溶质性因素进行科学探究:【实验1】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一药匙蔗糖和Ca(OH)2,各自加5ml水,实验小结:_________【实验2】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食用油:向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向实验小结:加热后观察现象:实验小结:________ 实验结论: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内因(不可改变):;外因(可以改变):交流与讨论1.面粉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一样吗?为什么?2.上了年纪的老人经常用中草药来浸泡在白酒中而成为药酒,你知道为什么用白酒浸泡而不用水的原理吗?3.当碗上沾有较多的油时,若身边没有洗洁精,你会有热水还是冷水洗碗,说说其中的原理?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探究实验4】取一小烧杯,向其中加20ml水,配在此室温下你认为最浓的溶液。

KNO3思考:要使留在溶液中的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你有哪些办法?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②在上面的前提条件下,关键看什么?一定温度下怎么判断某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③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向一定温度下KNO饱和溶液中加入3?少量的KMnO4交流与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总结与反思1.这节课你的收获(获得了哪些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2.学了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有疑惑,需要解决?拓展视野:1、衣服干洗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干洗的衣服不能即日领回?干洗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它只是用溶剂来去除油垢或污渍。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新版)沪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1(新版)沪教版【学习目标】 1. 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学习重点】 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能对实例进行转化【学习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实例进行转化导学过程【活动一】探究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完成课本P17上“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在一定下、一定量的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溶液。

2.阅读课本P18,讨论交流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两个概念的成立条件。

3. 有两瓶KNO溶液,一瓶是20℃饱和溶液,一瓶是20℃不饱和溶液,如3何确定哪一瓶是饱和溶液?4. 向底部有未溶解硝酸钾固体的硝酸钾溶液中(此时为硝酸钾的溶液)加入高锰酸钾固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溶液的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5. 通过哪些途径能将KNO3通过哪些途径能把KNO不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36. 5mL水中,分别加入1g硝酸钾和0.1g氢氧化钙,充分溶解,硝酸钾全溶,且能继续溶解;氢氧化钙没有溶解完;哪一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更大?哪一个是饱和溶液?哪一个是不饱和溶液?以上问题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巩固训练】1.使任意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升温 B 加溶剂 C加溶质 D降温2.天热的时候把半杯糖水(蔗糖已全部溶解)放进冰箱的冷藏室,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底出现了部分蔗糖晶体。

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未放入冰箱前的糖水一定是饱和溶液B.降低温度可从糖水中获得蔗糖晶体C.放入冰箱前糖水中蔗糖的质量分数比放入冰箱一段时间后大D.温度降低后的糖水是饱和溶液【活动二】实验探究,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阅读课本P16了解物质“溶解性”的定义。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2.学会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知道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要比较两种不同溶质的溶解能力大小,还需要寻找一个标准来衡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创设情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是不相同的。

如何比较不同物质之间的溶解性呢?这儿有碳酸钠和硝酸钾,请同学讨论如何来比较碳酸钠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

请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来比较碳酸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诱导思考】(1)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碳酸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100 g水能溶解10 g碳酸钠,也能溶解10 g硝酸钾,能否说明碳酸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师生归纳】在相同的温度下,在等量的水中,比较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碳酸钠和硝酸钾的质量的大小就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

【实验探究】在同一温度下(室温),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100 mL的水,再分别加入碳酸钠和硝酸钾,比较达到饱和时溶解的碳酸钠和硝酸钾的质量的多少。

【讲解】要比较不同固体溶解性的大小一定要注意: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三个前提条件。

不同温度,不同溶剂量是无法比较它们的溶解性的。

【过渡】比较不同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我们比较的是什么?比较的是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固体的质量。

其实比较碳酸钠和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我们比较的就是它们的溶解度,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板书】1.溶解度的含义【讲解】为了便于比较许多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大小,我们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 g。

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那么在上述实验中,在此温度下100 g水中碳酸钠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就称之为此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学案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学案

6.3 物质的溶解性一、我思我学:填一填: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一定温度下,我们把在一定________下,一定量的______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__,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如果我们想比较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究竟谁更强,应该怎样操作?下列情形能比较出二者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吗?①将蔗糖和氯化钠分别放入一杯水和一盆水中②将蔗糖和氯化钠分别放入20℃和80℃的同样质量的一杯水中③在同样温度下,同样质量的水中,分别任意放入少量的蔗糖和氯化钠。

可见,我们要得出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必须控制哪些变量?填一填:我们通常用_________来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____________,该物质在_________克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_时所溶解的克数。

如没有指明溶剂,则一般是指______溶液。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 ,而蔗糖的溶解度为204 g ,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20℃时,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________更强。

二、同步导学:评价要点:1.知道:医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2.知道: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是常用的有机溶剂。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熟悉常见溶质的饱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4.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归纳整理:1.根据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是否能够再溶解某种物质而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根据溶液里所含某种溶质的多少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这是两种不同的对溶液分类的方法,不能混为一谈。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2.溶液的饱和与否,在改变条件后可以相互转化,对于绝大多数物质来说: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物质质量可通过溶解度体现,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相对质量可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6.3 物质的溶解性复习1、固体溶解度的定义中的四要素分别是;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含义是。

3、物质溶解性分为;各自溶解度范围分别是。

4、如何将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自主先学1. 阅读课本了解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究竟是多少。

【活动探究1】以物质的溶解度为纵坐标,以温度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不同温度下的相应的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活动探究2】学生分别描出氯化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氯化钠与硝酸钾在同一坐标轴上)【思考】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什么意义呢?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什么意义呢?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是几度?二、合作展示1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查找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练一练】找出0℃,20℃,60℃时,氯化钠,硝酸钠,硝酸钾的溶解度(2)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小结】a.大多数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如等属于“陡升型”;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等属于“缓升型”;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如等属于“下降型”。

(3)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练一练】如图,t1℃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t2℃时,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M点表示N点表示【小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在于:a.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的是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所以溶解度曲线上的点都代表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或者说是相应的温度下达到饱和时,100g溶剂里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

b.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某一点,表示的是在该温度下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未达到最大值,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c.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某一点,表示过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d. 溶解度曲线上,交点表示:交点对应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等。

【练一练】根据图6-17回答:(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等于多少?(2)8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晶体多少?(3)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三、反思总结四、当堂检测。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篇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情感目标: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方法指导】物质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被分散物质原有状态振荡后实验现象分散微粒静止后现象分散特征共同点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K+、MnO4- 不分层不沉淀无明显变化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食盐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Na+、Cl-氯化铁黄褐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黄色 Fe3+、Cl-无水硫酸铜白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蓝色 Cu2+、SO42-蔗糖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蔗糖分子粉笔灰白色固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固体小颗粒产生沉淀不均一不稳定食用油黄色液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液体小液滴产生分层2.结论(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6.3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设计(3课时,无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6.3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设计(3课时,无答案)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溶解性的涵义,学会应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知道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了解两者的关联。

【学习重点】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归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学习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转化、与浓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课前小测】1.溶液的组成是和。

2.把食盐和碳酸钙分别放入相同量的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3.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O2;CO2;Ca(OH)2;CaCO3 。

【收获新知】(一)溶解性及影响因素1.物质的溶解性:溶质在溶剂中有一定的溶解能力,这种能力叫溶解性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探究 1】课本 P“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6(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与有关。

[归纳]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和。

[注意]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质量大小无关。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改变哪些因素可以使物质的溶解量增大【实验探究 2】课本 P17[[得出结论]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下、里,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实验反思】①为什么要强调“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②如何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③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3.饱和、不饱和溶液和溶液的“浓”、“稀”的关系(通过实验 3)①浓溶液是饱和溶液,稀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②同种溶质的溶液,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 (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度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
(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
媒体:投影
五、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牢记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并能根据溶解度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能依据溶解度曲线掌握物
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学习难点】能用溶解度曲线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什么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不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2、饱和溶液有哪些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不饱和溶液
有哪些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
【新知导学】:
1、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溶液知识的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仔细分析后回答。

10mL水
(1)在同一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和有关;
(2)除(1)中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条件有关,如果外界条件和溶剂种类确定,要比较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因素。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请设计方案探究:常温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强弱。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阅读教材P18,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
溶解度的四要素:(1)(2)(3)(4) ___
思考: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什么要考虑上述四个要素?
2.判断下列各句是否正确,说明原因:
①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②20℃时,100克饱和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③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克氯化铵,则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克。

④20℃时,131.6克NaNO3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31.6克,则20℃时N aNO3的溶解度是31.6。

⑤ 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思考: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则在20℃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活动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思考:
(1)你能根据课本P18物质的溶解度说出它们的溶解性吗?
Ca(OH)2Na2CO3NaCl
NaNO3 NH4NO3 C12H22O11 (蔗糖)
(2)根据20℃时,Ca(OH)2溶解度是0.165g,NaOH溶解度53g(CO2与NaOH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
用检验CO2,理由是
用吸收CO2效果较好,理由是
【活动三】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表示
(2)溶解度曲线
以物质的为纵坐标,以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不同温度下相应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观察与思考P20图6-13、图6-14: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填充
①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表示
②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③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