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有关元认知研究的综述

国内外有关元认知研究的综述

国内外有关元认知研究的综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元认知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从事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尤其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

本文将对过去几十年来的元认知研究活动进行一个简要综述,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

一、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是指一类决策策略,针对复杂和费时费力的社会问题,它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做出对自身有利的决定,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有效的决策,尽管可能不会完全考虑所有的选项。

它的特点是,它以推理和考虑的方式来完成,不受外界影响。

这类认知是一种无视一般原则的行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优越的效果,并取得较高的利益。

二、国内外元认知研究的不同1、国内元认知研究国内元认知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一波波发展,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元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过程与策略间的关系、认知偏差、决策过程中情绪因素的影响等。

近年来,国内元认知研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以上面的元认知现象发展到拓展到了政治决策、全球化以及社会力量的影响,调查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元认知类型和特性。

2、国外元认知研究欧美等国的元认知研究主要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研究的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如文本处理、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语表征、个体认知和行为中心等。

例如,在文本处理方面,开展了文本理解与语言表征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理解和推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方面,以调查社会赞同理论的本质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语表征方面,以建立有效的语言表征系统和有效的口头交流系统;在个体认知行为中心方面,以探索个体认知和行为中心的内在机制和其他影响因素等。

三、总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元认知研究在国内和国外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又有所不同。

国内主要将元认知研究拓展到了全新的领域,着重研究元认知与行为的关系,而国外的研究则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拓展到了文本处理、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等领域。

元认知研究揭示了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帮助,十分宝贵。

具身认知综述

具身认知综述
广 西 医 学 ,2 0 1 3,3 5( 5):6 4 9 . 6 5 1 .
廖 玲 。 坟 1 2 0 例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相关 因素 分析 ,认为剖宫产,早产 .胎 膜早 破、溶血及使 用催产素 是新生儿高胆 红素血症 的相关 因素。对存在 高危因 素 的新生儿对其 家属进行健康 宣教 抚触 .尽 早母乳 喂养 注意保暖 保 持皮 肤清 洁等措施 ,可促进黄疸消退 ,改善预后 。为预防新 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 , 对新生 f 以下干预措施 : ( 1 ) 新生儿出生后3 0 / z ) 4  ̄内鼓励产妇哺乳,正确.有 效地吸吮乳头每天7 — 8 次; ( 2 ) 若出生后8 昧 排胎便 , 在取得家长同意的前提下, 用 1 0 : ;( 3 ) 抚触及游泳在 出生后6 h ~ 6 d 内进行 ; 抚触 : 2 次, d ,1 0 1 5 m i n /  ̄ ,在沐浴及游泳后进行 , 排完胎粪后改为1 O 遍/ 次;游泳:1  ̄ r . / d , l O r n i r 腴 , 游泳时水温3 8 ' C 。经过 以 E 处理 , 可有效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新生儿出生时,因肠腔 内有 1 3 一 葡萄糖醛酸苷酶 ,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未结 合 胆红素. 加之肠道内缺乏细菌, 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和重吸收增加 , 另外 , 胎粪 约含胆红素8 o - 1 8 o  ̄, 若胎粪排出延迟 , 可使其重吸收增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重在预隗 因此 ,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喂养, 多喂水, 提早排便, 促进 胆红素排出体 外 ,才能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 新生儿 高胆 红素血症可引起核黄疸 , 不仅增加 家庭和社会经济负 担, 而且严重影响患儿 的生 活质量。在新生儿 出生后实施预 防措施 , 才能避免或 减 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 在配合 医生进行各种治疗的同时 , 给予正确的护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

• 对于认知科学的性质,该小组说: “认知科学是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 智能、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基础科学及哲 学的交界面上发展起来的高度跨学科的新 兴科学,其中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是认 知科学的核心学科。认知科学的创立标志 着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人类对自身特有的 心理活动、脑和心智关系、人工智能的研 究已进入到一个的新阶段。这是近半个世 纪以来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2)Richards(1936)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 无所不在的原理,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口 头交际平均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 Ortony(1979)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 性质。Derrida(1982)指出:哪里有文字, 哪里就有隐喻,所有隐喻都是有理据的,如 Love is attraction Love is electricity Love Is A Physical Force Love is magnetism
• 人类祖先从认识空间和自身开始认识世界, 空间概念和身体部位是我们形成若干抽象 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成为人类原始思维 的出发点,也是人类最重要的隐喻源。因 此,先民的思维具有“体认”特征,即经 常把人的身体和经验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 标准。
• 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了概念和范畴 (语义同时形成)。这就形成了认知语言 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在语言与现实之间存 在认知和概念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靠 认知结构和范畴知识,就无法接近现实。 因此,反映在语言中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 智的产物,而人类心智又是身体经验的产 物。
• 人类的范畴根据原型进行概念化,每个原 型就是一个神经结构,它能使我们进行与 此范畴相关的推理和想像。基于原型的推 理十分常见,但不为我们所意识,占据了 实际推理的很大比例。
• 传统英美分析哲学认为所有思维都是有意 识的,通过先于经验的反思就能完全知晓, 体验哲学认为这办不到,而认为大部分认 知和推理是无意识的,它决定了全部知觉 思维的结构。没有这种无意识思维,就没 有有意识思维。

关于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文献综述怎么写

关于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文献综述怎么写

关于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文献综述怎么写摘要:一、短时记忆的定义与作用1.短时记忆的定义2.短时记忆的作用二、短时记忆的认知机制1.编码过程2.存储过程3.检索过程三、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1.记忆负荷2.干扰效应3.加工深度四、提高短时记忆的方法1.有意识地记忆训练2.合理分配注意力3.创造有利于记忆的环境五、短时记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学习和工作2.日常交流3.创新思维正文: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文献综述短时记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了解人类思维过程和提高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短时记忆的定义、认知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短时记忆的方法和应用进行综述。

一、短时记忆的定义与作用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指人在短时间内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加工和使用的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的作用包括保持信息、对信息进行操作和整合以及为长时记忆提供编码基础。

二、短时记忆的认知机制短时记忆的认知机制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过程。

编码过程是将信息转化为可以存储的形式;存储过程是将编码后的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检索过程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所需的信息。

三、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短时记忆的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记忆负荷、干扰效应和加工深度。

记忆负荷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需要记忆的信息量;干扰效应是指新旧信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工深度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深度和复杂程度。

四、提高短时记忆的方法提高短时记忆的方法包括有意识地记忆训练、合理分配注意力和创造有利于记忆的环境。

有意识地记忆训练可以通过记忆游戏、练习记忆技巧等方式进行;合理分配注意力可以帮助个体在处理多项任务时更好地分配认知资源;创造有利于记忆的环境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如保持良好的作息、减少干扰等。

五、短时记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短时记忆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学习和工作中的信息处理、日常交流中的话语理解、创新思维中的灵感捕捉等。

了解短时记忆的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综述及其思考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综述及其思考

布鲁纳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综述及其思考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引领20世纪60年代教育改革才勾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而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是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核心, 对我们今天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学习有看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布鲁纳;奥苏贝尔;认知心理学派;发现学习;认知结构—、布鲁纳教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战以后,美苏进入"冷战"。

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给美国人以强烈震撼。

面对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现实,美国教育界开始反思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此,美国于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决定增加教育拨款,培养科技人才。

不久又召开了伍兹霍尔会议,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

这一系列的事件,为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奠定了政治背景。

此外,20世纪以来,以杜威"儿童中心主义"为指导的美国教育,已积结了许多弊端,也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因此,建立一种高质量的、重智育的教育新体系,已成当时美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布鲁纳的教育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发现法学习的理论基础认知一发现学习是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核心,几乎成了布鲁纳的代名词。

为了创建该理论,布鲁纳研究了大量的相关课题,如知觉归类、概念形成、思维、动机等等。

知觉归类理论和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是认知一发现学习的理论基础。

在知觉理论中,布鲁纳强调了三点: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是对课题的归类、个体的期待与需要决定类别的可接受性。

从中可以看出,布鲁纳很重视知觉过程中主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以人工概念为材料,布鲁纳深入研究了人类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总结出4种策略:同时性扫描、计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和博弈性聚焦(聚焦策略:这种策略将首次获得的肯定例证中的部分属性作为初始假设, 然后经过验证剔除无关的属性,逐步聚焦到关键属性。

若每次验证仅选一种属性, 则称为保守性聚焦;若每次验证选两种或以上属性,则称为博弈性聚焦。

元认知文献综述

元认知文献综述

元认知文献‎综述1、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西方学者对‎元认知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然而,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元认‎知策略的研‎究和运用上‎。

元认知策略‎作为学习策‎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元认知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Fl‎a v el于‎1976年‎在《美国心理学‎》发表著名文‎章”元认知和认‎知监控“,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并将元认知‎分为知识、体验、任务和策略‎四部分。

Kluwe‎于1982‎年修正并发‎展了元认知‎理论,将元认知分‎为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两大块‎,元认知知识‎即陈述性知‎识,而元认知策‎略则属于程‎序性知识。

这一观点被‎称为元认知‎结构的二分‎法。

Nelso‎n和Nae‎r en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的‎认识模式,将心理过程‎分为认知和‎元认知两个‎层次,从认知走向‎元认知的过‎程称为监控‎,而从元认知‎走向认知的‎过程称为控‎制。

控制和监控‎也就被公认‎为元认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Wende‎n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讲元认知的‎知识运用于‎语言学习的‎特点对他那‎么进行了更‎详尽的界定‎:个体知识包‎括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个方面;策略知识不‎仅包括在各‎项具体学习‎中应采取何‎种有效策略‎,也包括策略‎选择的普遍‎原则;任务知识则‎包括任务的‎目的、性质和要求‎等各项因素‎。

S chra‎w则分析了‎元认知的三‎大特点:多维性、普遍性、可教性。

Vivto‎r i的调查‎研究均说明‎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并进而证明‎了元认知知‎识水平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学习者的元‎认知知识还‎直接影响着‎学习策略的‎选择。

受西方理论‎研究的影响‎,我国的元认‎知研究也经‎历了从心理‎学领域发展‎到其他学科‎领域的过程‎。

董奇于19‎89年首次‎引进了“元认知”这一概念,介绍了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中的发展‎过程、基本结构、作用及现实‎意义等。

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 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 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实践教学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和实践教学进行综述研究。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从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状况和实践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着重探讨了综合认知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结论部分总结了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和实践教学研究成果,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认知、实践教学、国内高校、国外高校、研究、教学模式、关系、成果、未来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挑战也变得更加严峻,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研究他们的综合认知与实践教学情况。

对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的综合认知和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国内,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大学纷纷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而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积极探索出一些成功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比较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的综合认知和实践教学状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的综合认知与实践教学,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为提升高等教育水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对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综合认知与实践教学进行综合述评和深入探讨,对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综合认知实践教学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其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综合认知水平直接关系到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发展的质量。

通过对大学生综合认知状况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语义·认知·释义》综述

《语义·认知·释义》综述

著作评介一、引言释义是词典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人们习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章宜华教授的著作《语义·认知·释义》对意义的本质、语义的结构、语义的释义等进行总结与阐述,说明了建立在认知语义学基础上的意义驱动释义的学术意义。

该模式以原型理论和原型交际模式为基础,运用意象图式、空间概念和概念整合的方法,从人的认知和语言经验模式入手,多层面、多角度地揭示了语词意义的表征结构,使学习词典的释义更符合学习者词汇习得的认知心理机制。

本文旨在对该书内容作简要介绍,从宏微观角度来学习和了解词典释义研究与实践,把握词典学与语言学、认知学、翻译学等之间的联系,明确学习和研究方向,向适合现代语言学习和语言认知需要的词典释义模式靠拢,以期运用到词典编纂实践之中。

二、《语义·认知·释义》内容简介词典学与语言学二者关系一直十分密切,随着各种词典学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词典学与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的联系日趋紧密。

认知词典学、交际词典学、语篇词典学、比较词典学等全新的词典研究方法应运而生。

此外,计算机与语料库也为词典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语义一直是词典编纂的重心之一,在此背景下,章宜华教授的专著《语义·认知·释义》以全新的语言学视角,从认知入手,分析了语义学与语言学以及现代语言研究的特点,构建了系统的词典释义理论体系。

词典作为解疑释惑的工具,主要是满足用户在社会交际中对词汇信息的需求。

传统的词典释义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语言教学和知识信息传播的需要,学习词典的编纂需要建立有别于传统词典的释义模式与释义原则。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个由原型范畴、概念结构、概念关系、意象图式和知识系统等构成的非自足的认知体系,主张以认识为出发点,通过观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知和概念化的过程来研究语言的产生、获得、使用和理解的规律,从而描述人类语言认知的各个方面是如何影响语义构成和语言表达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关于概念形成的理论研究述评应用心理学081班梁馨氏 0818010111摘要:关于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已有过不少 ,并且也形成各种各具特色的理论和研究范式。

由于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掌握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受教育者更为迅速和准确的掌握概念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本文尝试通过对前人关于概念形成的广泛研究中归纳和总结各种不同的学说。

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论的发展研究脉络提供一些参考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概念形成理论发展评价Abstract: the concept abou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also have a lot to the formation of unique theory and research paradigm. Du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i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And at the same time, our knowledg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how to help educated more rapidly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concept with powerful guida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concept of 'extensive research on formation of all sorts of different summed up the theory. Because our country is lack of the materials, therefore, can to a certain ext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research venatio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Keywords: concept formation theory development evaluation1、前言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是一类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的信息表征。

概念形成亦称概念学习,是指个体掌握概念的过程,是人类进行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概念的形成是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由于在自然条件下形成一个概念需要很长时间,加之实验条件不易控制。

因此,心理学家更倾向于用实验法来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

这种研究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贺尔(Hull,C,L,1920)。

随后,心理学家海德布莱德(Heidbreder,E,1924)、巴特莱特(Bouthelet,L,1948)、布鲁克斯(Brooks,L,1978)、巴纳(Boure,L,E,1979)和迈尔武德(Millward,R,B,1980)等人都不仅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结论,同时也对概念形成的实验方法和模型做了相关探索。

从众多的概念形成研究来看,心理学对概念形成的研究可分为两类:①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主要是在日常生活或教学过程中研究儿童掌握现实概念的过程;②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主要是在实验室研究成人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

2、共同因素说2.1基本观点美国心理学家C.赫尔(1920)根据他对成人的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提出,概念形成是将一类事物的共同因素抽象出来并对它作出相同的反应。

即是以一种刺激—反应的模式来给予被试强化一系列的正确的反应和适当的刺激,并把它们连接起来,逐渐使被试的概念形成的过程。

此外,赫尔认为一种新奇的刺激,与一个已知概念的各种事例相类似的新刺激,往往会唤起这种概念反应,即出现刺激泛化。

例如,在人工概念的实验材料中,凡具有相同的偏旁部首的汉字都具有相同的读音,被试在采用配对学习法学会若干汉字以后,就能逐渐正确地读出具有同一偏旁部首的许多汉字。

2.2理论评价赫尔的理论在心理学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也受到较多的批评。

C.E.奥斯古德(Osgood,Charles Egerton,1955)认为,赫尔把概念形成归结为命名,强调刺激特征的辨别和泛化,实际上在概念形成的名义下将一切学习都包括进来,没有抓住概念形成的特殊性。

某一特定概念所包括的例子,看上去是以各种不协调的方式而各不相同的。

例如,“鸟”这个概念所包括的例子,在大小和飞行特征等方面是不同的。

有的鸟很小,有的鸟很大;有些鸟会飞,有些鸟不会飞。

因而,伯恩与雷斯特尔(1957)认为,在以联想为基础来解释概念学习时,还必需考虑到这些无关要素的影响。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共同因素说是一种联想主义的学说,它把概念形成看作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依赖人与同类刺激的多次接触和反馈作用。

如此去解释概念形成就显得过于简单和机械了。

3、共同中介说又称中介说,以奥斯古德(Osgood,Charles Egerton ,1957)为代表。

他表示,在与某个特定客体相联系的反应中,某些反应依赖于客体的实际呈现,而另一些反应则可与该客体“分开”独立地出现。

例如,与食物相联系的许多反应中,如果说咀嚼和吞咽这些反应依赖于食物实际存在于口腔中,那么唾液分泌则没有这种依赖性。

经常与某特定客体一起出现的某些刺激可以与该客体引起的全部外显反应相联系,而刺激单独出现时,则只能引起“分开的”反应,如仅仅食物的气味就足以引起唾液分泌。

因为许多刺激可与客体引起的行为(反应系列)的片断相联系,并成为这个客体的符号。

这些行为的片断代表着客体本身出现所引起的全部行为,并称作中介反应。

这种中介反应逐渐实现内化,而成为行为的内化的表征。

词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牛排、西瓜、爆玉米花没有任何共同的物质因素,但可以引起共同的中介反应,如运动性质的、腺体性质的(唾液分泌)或言语性质的(“营养丰富的”、“有益健康的”和“美味的”)。

这些共同的中介反应特别是言语性质的,表示出这些刺激的共同意义。

因此奥斯古德等人认为,概念形成就是获得对一组刺激的共同的中介反应。

照奥斯古德等人看来,中介说与共同因素说不一样,它强调利用中介反应来确认诸刺激,以新的方式将它们归入一定范畴,概念形成与中介能力的获得是分不开的,共同因素只是有利于中介反应的建立。

然而,中介说并不与共同因素说完全对立,它仍然包含刺激-反应的原则,概念形成也就是在一些不同的刺激与共同的中介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但中介说强调内化的中介反应是概念形成的关键。

4、假设考验说假设检验说是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一种相对比较流行的理论模型,由L.Bouthilet(1956)首创,多年来这种假设检验模型已被许多研究者证实。

(Bruner,1956;Restle,1962;Bower和Trabasso,1964;Levine,1975;及Boutne,1979)4.1基本观点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贮存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这些假设将被不断地考察,并按失败-更换,成功-继续的方式发展,最后形成某个概念。

因此,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对多个假设进行考验的过程。

4.2验证实验:假设考虑说的验证实验为Bruner等(1956)进行的人工概念实验,实验结果还表明,在概念形成的过程,假设的提出与考验还体现出一定的策略。

Bruner等人的人工概念形成实验以形状,数目,颜色和边框为四个维度的图片为材料。

实验时,要求被试通过实验过程发现,实验前所设计的特定概念。

实验通过主试呈现不同的图片让被试不断验证是眼前被告知的概念,直到这一概念为被试所识别。

4.3理论发展概况20世纪50年代,J.布鲁纳(Brune,Goodnowh and Austin,1956)等对人工概念的形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假设考验说,是当前最有影响的概念形成理论。

布鲁纳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利用现在得到的和已存储的有关信息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

假设可看作认识的单位,是人解决概念形成问题的行为的内部表征。

这些可能的解决组成一个假设库。

实验时,被试要不断地在假设库内验证概念,直到概念形成为止。

假设考验说特别强调,概念形成过程是一种富有策略性的假设考验过程。

布鲁纳等人在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中发现了被试应用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布鲁纳的试验中,被试往往可能采取两种策略:其一是每次改变一个无关的因素,这叫做聚焦;另一个是每次假设一个认为有关的因素,这叫做扫描。

同时,实验还证明了前一策略的效果比较好,因为它不会遗漏掉有关特征。

假设考验说在70年代中期得到M.莱文(levine,1966,1975)的进一步发展。

莱维恩(Levine)采取没有回馈的空白实验法进行实验, 进一步发展了布鲁纳的理论。

他发现, 能够最佳地加工信息的受试者一般都采用“整体性聚焦策略”。

整体性聚焦策略不仅要求受试者具有最佳的信息加工能力, 而且要有很好的记忆, 不论假设已被验证是对还是错,只有记住它们, 才能发挥整体性聚焦的功能。

这个实验强调记忆在概念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4.4对该理论的评价布鲁纳等人所作的实验, 由于它的概括实验性质, 对条件可以作严格控制, 对概念形成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被认为是经典性的概念形成研究实验, 它开拓并启发了现代心理学对概念的许多研究。

继布鲁纳等人的研究之后,发现了概念形成的一些新特点, 充分和发展了布鲁纳提出的假设验证理论,使假设考验说已成为心理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概念形成理论。

假设验证理论能够应用实验的方式较好地解释人工概念的形成过程。

但是,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有人为性质的缺点。

同时也面临着生态学理论的挑战: 通过严格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很难推广到自然环境中去,缺乏生态效度。

也就很难应用到实际中去。

5、范例理论范例理论也称原型说,是认知心理学家罗斯(Rosch,1975)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学习理论。

罗斯认为, 每一个自然概念都有一些比较典型的例证比其他例证更能代表该概念, 而最具代表性的例证就是其原型。

比如麻雀比企鹅更能代表鸟类, 苹果比番茄更能代表水果……等。

罗斯在实验中发现人们对典型例证的反应比非典型例证反应快。

比如, 人们在回答“企鹅是鸟吗?”比回答“鸽子是鸟吗?”所用的时间要更长。

因此, 人们对自然概念的学习, 可能开始只包括对原型或典型例证的认知, 再以其特征为基础, 逐步认知较不典型的例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