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鲁迅_野草_的生命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UWEN JIANSHE 56文学视阈

TUOZHAN 拓展

本栏邮箱:ywjsxln@163.com

谈谈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

·文学视阈·

□ 北京大学中文系 孙玉石

《野草》是一本很薄的散文诗集,加序言一共是24 篇,大概在鲁迅著作里是最薄的。虽

然薄,但它可能是鲁迅先生在其一生文学活动中,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最厚重的礼物。长时期以来,《野草》被认为是鲁迅创作中最美的一部作品。最薄的书最有分量,主要是因为它很深刻而优美。它比《呐喊》《彷徨》这类用叙述方式书写的作品,更具有一种幽深性、神秘性,也有一种永久性。整体上看,有一种难于了解却又永远引人沉思的审美的艺术魅力。对这么一本薄薄的书的研究成果,仅专论和专门的论文摞起来就很厚。然而,对其中一些晦涩的篇章和一些有争议的抒情意象、语言,到今天还很难说都做出了无可辩驳的解释。不像杂文中的一句话或小说中的一个故事、一个形象,大家都可以阐释,而且大体上可以互相接近,《野草》是很难做出公认的解释的。

《野草》里大多都是针对不同缘由各自独立写成的小感触,而非系统的、结构的、一气呵成的抒情作品。从开篇到结束,写作时间拉得比较长,所以《野草》里传达的生命哲学,就很难说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哲学追求和

内涵,甚至可以成为笼罩全书的支配性的命题。虽然《野草》不存在一个统一不变的内涵,不存在一个笼罩全书的支配性的命题,如果提出其中几个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方面,描绘一种关于整部《野草》丰富复杂内容的客观事实,还是应该允许的。我想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或者更多一些:韧性战斗,这属于鲁迅生命哲学的思考,追求一种韧性的斗争的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向麻木复仇的哲学;关于爱憎和宽恕的哲学;等等。这些生命哲学都属于独特的个人精神的开掘和显现,不是西方那种形而上的纯粹哲学的思考;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哲学,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玄学的思考。它有很深的现实感和自己的一些生命感悟。这些构成了《野草》中鲁迅作为一个孤军奋战的启蒙思想家的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下面

分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是关于韧性战斗的生命哲学。主要是指对旧社会、旧制度和黑暗势力,对那些对于人和人性的摧残压迫所采取的生命选择和心理姿态。这种思想的产生,主要基于那种对改革中国社会的艰难的深刻了解,那种对五四以后青年抗争黑暗势力过分乐观和急躁的反省观察。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特有的清醒,提出了长期作

战的韧性的精神思考,成为一种哲学的思考。

开栏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文学视阈栏目终于如期推出了。文学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内容,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着文学教育的效果,本栏目的宗旨是沟通文学界与中学语文教育界,把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大家深入了解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动向、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鉴赏文学艺术的能力,进而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专业的参考。

2009.1

YUWEN JIANSHE 57

学视阈

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边,鲁迅讲了这样一段很精辟的话:“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可以说《野草》里边好多篇都暗示地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

《秋夜》是《野草》里的第一篇。在这里面,他急于要告诉青年的,就是这样一种韧性的战斗的思想。这篇散文诗,用秋天的夜色和氛围,暗示了两种势力的对峙与斗争。他描述了在一个充满寒霜与严寒的秋夜里的一种“奇怪而高的天空”,这天空象征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黑暗势力。它以无比的威严统治着大地,任意摧残蹂躏着那些可怜的野花和

小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两株枣树的意象,抒发了鲁迅与黑暗天空抗争的一种情感。这株枣树,脱尽了满身的叶子,落尽了满树的果实,身上还带着打枣的竹竿所带来的皮伤,但是,它以不屈的姿态,向“天空”挑战了:“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天空

害怕了,要逃离人间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鲁迅用扑灯的、最后死掉的小青虫与做着好梦的小粉红花形成一种对

比,枣树是即使对手逃了自己还要坚韧战斗的,这里写的小粉红花、小青虫,就是鲁迅在《呐喊·自序》里面讲的“做着好梦的青年”。它们是暗示。一种是做着未来的好梦,一种是做着无谓的牺牲,追求光明最后很快就死了。作者自己最后坐在屋子里抽烟,默默地祭奠那些青翠的、精致的英雄们。编制这样一个幻想世界里的故事,是要告诉人们什么呢?它实际上

是想告诉那些年轻人(或者做着好梦的年轻人,或者轻易就献身的年轻人),不要靠幻想过活,不要拿生命做无谓的牺牲。鲁迅给许广平的信里,就有这样的话:“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倘荆棘非踏不可,固

然不得不践,但若无须必践,即不必随便去践,这就是我之所主张‘壕堑战’的原因,其实也无非想多留下几个战士,以得更多的战绩。”“对于社会的战斗,我是并不挺身而出的,我不劝别人牺牲什么之类者就为此。”《秋夜》所传达

的思想,正是他同一时间写给许广平的信里所

说的这个意思:一方面要战斗,一方面要保护

自己的力量。

《野草》中一些作品的内涵,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觉得基本上符合鲁迅所

要传达的他思考的核心性的生命哲学。《过客》在《野草》里是压卷性的一篇,一篇用戏剧形式写的散文诗。在《秋夜》里面所传达的象征韧性战斗精神的枣树,到《过客》里变成了一个倔强跋涉者的动人的形象——过

客。鲁迅自己说过,“过客”的形象在他心里已经酝酿了十余年的时间。因此可以说,这里面包含了鲁迅自辛亥革命以来生命经历所积蓄的最痛苦也最冷峻的人生哲学的思考。他在这里是想告诉人们,自己和一切清醒的启蒙者拥有一种永不疲倦的探索精神。那个过客,走得已经很疲倦了。他三四十岁,黑须乱发,眼光阴沉,困顿倔强地一直在荒原上走着。他遇到了

一个小土屋,那里住着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一个小女孩。他问往前是怎么一个所在,他们说不知道。老人说是坟墓,小孩说有许多野百合、野玫瑰。过客问:走完了那坟地之后是什么呢?

他们都回答不上来了。他们劝过客留下来,因为他走得太累了,脚也流血了。小孩给他一块布,让他包包伤,他拒绝了这种象征布施的关照,也拒绝了这种好意的挽留,继续向前走去。全篇就这么一个故事。这里包含了鲁迅从辛亥革命以来,对千万人付出了生命代价的那种最痛苦、最冷峻的现实的人生思考。他不愿回归那充满驱逐和牢笼、充满皮面的笑容和眶外的

眼泪的旧世界,也不畏惧坟墓和死亡,只是为了一个新的希望,永远地向前跋涉。这里隐含的是一切启蒙者应该拥有的那种永不疲倦的探索精神,是人生道路上最可宝贵的韧性战斗的精髓。鲁迅写《过客》的目的,我想就是突出这

样一种精神传达、一种生命哲理的思考。所以

我们可以说,

在《过客》的主人公身上,凝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