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天下

生命哲学的本体是人,生命之于人类是一种能量的运动体系,是一个在文明与野蛮的对峙、搏击、融合中不断追求、扬弃、自我完善的运动过程。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生命,它由生命意识、生命形态、生命的元气与活力合构。由此来观照鲁迅小说,在这里,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

—有着个性人格和价值尊严的个人。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者,就要反叛"非人"的思想和"吃人"的社会制度,就要揭露"吃人者"的把戏和"被吃者"的人性弱点。鲁迅更关注的是当时人们活着的悲哀,而不是以往评者所强调的所谓死者的命运。

在鲁迅小说中,他一再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评价,表现了对生命个体性的认识和强调。这种生命的个体性即他在《文化偏至论》中所指出的“个人殊特之性”(与之相反的则是其所批判的“合群的自大。每一个牛命郝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他必然具有独立性,是一个自由的个体。

生者对活着的困惑、无知、麻木、冷漠

鲁迅小说中更多的是仍在现实中挣扎的生者,这些生者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对象。这些艰难的生存者虽然活着,却也同样承受着物质特别是精神的折磨,这些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人是永远不可能直面生存之真实的精神愚昧者,华老拴、闰土、夏大妈、爱姑、柳妈、九斤老太等等人物,都是在完全盲目的情况下无知无望地挣扎的一类。这种无知无望的挣扎中生长出整个民族的愚昧和不幸。

小说中还有第二类人,这类人虽然有足够的洞察力认识自己艰难险恶的境遇,却无力摆脱此种境遇的桎梏,无力从荒谬的深处拯救起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这类“孤独者”的形象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也是鲁迅小说现实性的突出表征。如果说愚昧麻木的形象是鲁迅衡量人的主体意识失落的外在价值标尺,那么,“孤独者”形象则是鲁迅及其笔下的先觉者对主体意识失落的一种内心体验。历史的重负,内心的孤独,焦灼的苦闷,复仇的愿望,面对众生麻木的世界,先觉者的全部心态在“孤独”中得到最为深刻的体现。“孤独者”形象从根本上说是鲁迅的一种内心体验。这在《野草》的《复仇》、《颓败线的颤动》等散文诗中曾以象征的方式直接表现过。

在清醒中无望地堕落远比在麻木中消亡显得更为悲伤,也更为令人心碎,在这让人撕裂的心痛中,你还能沉默下去吗?鲁迅小说用他的人物形象催人猛醒,促人决断。

生存环境的惊人一致及其决定意义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在许多方面甚至比以前更显得黑暗,这便是鲁迅所感叹的从奴隶而变为“奴隶的奴隶”的处境。无论死者与生者都无一例外地活在这惊人一致的死寂的环境中,他们的痛苦和命运就被这环境所规定并决定。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是突出普遍的、司空见惯的生活情形,发掘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之中包孕着的令人震惊的苦难。它与人物动作之间缺乏直接的、紧密的、逼迫性的因果关系,人物也无力抵抗无处不在的、有形无形的、势众力强的社会压力,只能在挣扎中被社会环境征服或者吞噬。在鲁迅小说中,存在着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突出现象:群体形象的普遍存在。这个群像的塑造不是为某个人或某个阶层写生,而是为整个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环境展示一个动态的画面。

在封建思想毒害下,人们无法形成真正的主体意识,因而也就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所以,当鲁迅审视的目光从个人命运扩展开去,个人的挣扎过程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个难以具体分辨的“群”。群体通过对个人的教化和对异己者的迫害,来维护封建旧秩序、旧伦理的基本规范。也就是说,“群”的形成以否定个性自身的特点以适应既定规范为前提,因而必然构成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否定。这样一来,主体意识也就必须通过对旧秩序旧伦理的否定和批判来拓展自己的道路。因而,鲁迅小说以纷繁多样的方式不断重现这样一种景象:痴呆麻木的“看客”们无时不在注视着逆境中的个体。

鲁迅小说中的环境往往呈现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这种气氛又是由小说中的一群人的惊人的一致性所造成,而这种一致又来自于封建的伦理文化,这种环境对主要人物或做陪衬加以烘托,或施压力加以迫害,为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提供深广的社会背景,形象地显示主要人物生存状态和生命轨迹的决定因素,进而通过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揭示一系列病态社会现象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根源。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表现自身,同时又在群体活动中发挥出合力,彼此映衬又彼此呼应,直接呈现群体情态构成的种种缩影式的社会景象。这样就把人们生存的无奈绝望与形成这种无奈与绝望的社会根源联系起来,达到作者批判社会揭露病症引起疗救者注意的创作目的。不根除这种环境,社会将永远令人窒息,清醒者将继续被扼杀,人们将继续在困苦绝望中挣扎并永无出头之日。关注人们生不如死的生存状态即活着的悲哀,这才是鲁迅小说的深刻之处。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刘雪松

(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

【摘要】:鲁迅是两百年来第一位对我们族群的生存境遇和人的生存境遇产生荒谬感的人。世界的乖谬,死亡的威胁,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性格,加上“五四”启蒙思想中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使他更关注普通人的命运遭际,更多地是关注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以更深入的笔触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揭示病态人生和病态心理的形成原因。紧紧抓住生与死——

—人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重要环节进行了突出的展现和深刻的剖析,他超越世俗,向上下左右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从而表现了揭出病根,引起疗救者注意的创作目的。本文拟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出发,以其小说文本为依据,描述鲁迅小说的“趋内”特征、探讨鲁迅对于生命的意识和思考。

【关键词】:鲁迅生命意识悲哀

237

现代营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