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绝望及其他——鲁迅的生命哲学探幽(校对稿)

合集下载

反抗绝望及其他——鲁迅的生命哲学探幽(校对稿)

反抗绝望及其他——鲁迅的生命哲学探幽(校对稿)

第28卷 第2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28 No.2 2015年3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EDITION ) Mar. 2015——————————————收稿日期:2014 - 11 -15作者简介::赵江滨,男,1960年生,江苏淮安人。

文学博士,宁波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城市文化。

反抗绝望及其他——鲁迅的生命哲学探幽赵江滨(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本文对笼罩在鲁迅生命之上的两个互相关联的精神特征——反抗绝望、希望和绝望的交织——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细致剖析。

认为,根植于鲁迅思想中的深刻矛盾是造成其生命峻急风格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了鲁迅特有的焦灼感和使命感于一体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鲁迅;反抗绝望;生命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5)02 - 0000 - 00一、“反抗绝望”的生命意涵“反抗绝望”,这是鲁迅生命风格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它广泛渗透在鲁迅生活和思想的各个方面,几乎成为鲁迅生命的恒常基调。

这一风格以极为严峻的形式统摄了鲁迅的生命主体,显示了一种焦灼而狂放的生命状态。

或可说,鲁迅以其生命呈现的这一人生命题不但涉及他与社会现实的外部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其本人思想深刻的内部矛盾;它不但概括了鲁迅生命的运动形式,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其生命实践的自觉追求。

反抗绝望所散发的浓烈的生命气息实际上揭示了鲁迅人生思想的特殊情形:所谓绝望,是意志导向外部现实而激起的内在情状;所谓抗战,是由内在需要决定的外部表现方式。

但又不止于此,二者的结合还具有下列双重意义:绝望既是对应现实生活的主观态度,也显现为生命自身的一种非常状态;抗战既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方式,同时表现为对生命非常状态的抑制企图。

概而言之,“反抗绝望”显示了鲁迅的生命陷于分裂而又希冀统一的倔强乃至偏执的狂放状态。

鲁迅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鲁迅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材料二: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 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 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药》
材料三:
“两三月前,报上好像登过一条新闻,说有一个卖报的 孩子,踏上电车的踏脚去取报钱,误踹住了一个下来的客人 的衣角,那人大怒,用力一推,孩子跌入车下,电车又刚刚 走动,一时停不住,把孩子碾死了。” “推倒孩子的人,却早已不知所往。但衣角会被踹住, 可见穿的是长衫,即使不是‘高等华人’,总该是属于上等 的。上车,进门,买票,寄信,他推;出门,下车,避祸, 逃难,他又推。推得女人孩子都踉踉跄跄,跌倒了,他就从 活人上踏过,跌死了,他就从死尸上踏过,走出外面,用舌 头舔舔自己的厚嘴唇,什么也不觉得。旧历端午,在一家戏 场里,因为一句失火的谣言,就又是推,把十多个力量未足 的少年踏死了。死尸摆在空地上,据说去看的又有万余人, 人山人海,又是推。住在上海,想不遇到推与踏,是不能的, 而且这推与踏也还要廓大开去。要推倒一切下等华人中的幼 弱者,要踏倒一切下等华人。”——《推》
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生命意识
对生命个体的关注
对生命发展的思考
研究途径——资料梳理
围绕“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材料一: “凡有高等动物,倘没有遇着意外的变故,总是从幼到 壮,从壮到老,从老到死。” “我想种族的延长,——便是生命的连续,——的确 是生物界事业里的一大部分。何以要延长呢?不消说是想 进化了。但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 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 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伤逝》

谈谈鲁迅_野草_的生命哲学

谈谈鲁迅_野草_的生命哲学

YUWEN JIANSHE 56文学视阈TUOZHAN 拓展本栏邮箱:ywjsxln@163.com谈谈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文学视阈·□ 北京大学中文系 孙玉石《野草》是一本很薄的散文诗集,加序言一共是24 篇,大概在鲁迅著作里是最薄的。

虽然薄,但它可能是鲁迅先生在其一生文学活动中,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最厚重的礼物。

长时期以来,《野草》被认为是鲁迅创作中最美的一部作品。

最薄的书最有分量,主要是因为它很深刻而优美。

它比《呐喊》《彷徨》这类用叙述方式书写的作品,更具有一种幽深性、神秘性,也有一种永久性。

整体上看,有一种难于了解却又永远引人沉思的审美的艺术魅力。

对这么一本薄薄的书的研究成果,仅专论和专门的论文摞起来就很厚。

然而,对其中一些晦涩的篇章和一些有争议的抒情意象、语言,到今天还很难说都做出了无可辩驳的解释。

不像杂文中的一句话或小说中的一个故事、一个形象,大家都可以阐释,而且大体上可以互相接近,《野草》是很难做出公认的解释的。

《野草》里大多都是针对不同缘由各自独立写成的小感触,而非系统的、结构的、一气呵成的抒情作品。

从开篇到结束,写作时间拉得比较长,所以《野草》里传达的生命哲学,就很难说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哲学追求和内涵,甚至可以成为笼罩全书的支配性的命题。

虽然《野草》不存在一个统一不变的内涵,不存在一个笼罩全书的支配性的命题,如果提出其中几个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方面,描绘一种关于整部《野草》丰富复杂内容的客观事实,还是应该允许的。

我想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或者更多一些:韧性战斗,这属于鲁迅生命哲学的思考,追求一种韧性的斗争的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向麻木复仇的哲学;关于爱憎和宽恕的哲学;等等。

这些生命哲学都属于独特的个人精神的开掘和显现,不是西方那种形而上的纯粹哲学的思考;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哲学,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玄学的思考。

它有很深的现实感和自己的一些生命感悟。

这些构成了《野草》中鲁迅作为一个孤军奋战的启蒙思想家的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反抗绝望与超越绝望——鲁迅《野草》和梁实秋《雅舍小品》生命哲学比较

反抗绝望与超越绝望——鲁迅《野草》和梁实秋《雅舍小品》生命哲学比较

Revolt against Desperation versus Surpass beyond Despera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Life Philosophies in Lu Xun's Ye Cao and Liu Shiqiu's
Ya She Xiao Pin
作者: 马玉红
作者机构: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出版物刊名: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7-11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鲁迅 梁实秋 生命哲学 反抗绝望 超越绝望
摘要:鲁迅的《野草》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都充满对生命执着的探寻,大体来说,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向下扎根,具有深刻性、真挚性;梁实秋的生命哲学是向上飞升,具有超越性、平和性。

《野苹》是鲁迅对黑暗社会“绝望”和“反抗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箴言;《雅舍小品》则是梁实秋对现实社会“绝望”从而“超越绝望”的从容典雅的生命诗篇。

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体现为韧性战斗精神,是执着现在的现实主义。

归根结底是“真”,真中有善,是一种大善;梁实秋“超越绝望”的生命哲学体现为儒雅为业,是执着现在的理想主义,溯本探源是“善”,善中有真,是一种本真。

[精品资源]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精品资源]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于仲达《野草》题辞中那段话——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一过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因死亡而证实了生命的意义,死亡绚烂正是出于生命的爱与美。

在鲁迅看来,生死是相融的,正因为生是美的,死也是美的,前面讲到鲁迅如此的黑暗,冷酷,但现在,我们感觉得到,他的生命的底蕴是对美的神往与热爱,他的生命是大生命。

他对宇宙基本元素的想象,展现了他生命的境界,这境界构成他生命的底色,这底色让他有勇气正视现实中人的种种生存困境,有勇反抗绝望。

钱理群先生说,鲁迅的《野草》主要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凝视,是对作个体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无情提示。

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墓碣文》)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这句话包含了狂热与寒冷之对立与换的各种涵义,于天上看见深渊——这样的眼光,自然是向下向下再向下,于是看透了天堂中的地狱!《墓碣文》中,还有这一句——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如大毒蛇般的游魂就是缠绕在鲁老头心里的毒气和鬼气——不以啮人,自啮其身——是用来自我解剖的。

《墓碣文》中的死尸,他的心灵的历程载在墓碣文上。

墓碣文阳面上第一段的四句话真正是充满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又带有屈原《天问》的奇瑰。

第二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这是心灵的历程,也是战斗历史的象征化。

实际上,也是五四前后两次思想历程的象征。

即经历了狂热和兴奋,又经历了冷落和寂寞;梦恋过光明,遇到过黑暗。

于是在后两句中就有沉痛悲愤的声调: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生命哲学的稳定实有——从意志哲学看鲁迅的生命哲学观

生命哲学的稳定实有——从意志哲学看鲁迅的生命哲学观

生命哲学的稳定实有——从意志哲学看鲁迅的生命哲学观王元泰
【期刊名称】《人文天下》
【年(卷),期】2022()5
【摘要】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哲学实质性地参与了鲁迅生命哲学观的建构过程,以此为理论背景,比较鲁迅与意志哲学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思想,有助于揭示鲁迅生命哲学立足点的形成。

通过考察“时间观”和“一与多”两组概念,可以发现鲁迅对时间的两种体认,对群体中个人位置的三种认知和四种互不相同的鲁迅形象,但两种时间观、三处生命位置和四个形象都被鲁迅一一否定。

最终,鲁迅在消极意义上找到了为一切生命活动提供依据的稳定“实有”——生命本身,作为其生命哲学观的基础。

【总页数】7页(P80-86)
【作者】王元泰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
【相关文献】
1.浅论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与生命观
2.哲学和生命的交相辉映与价值永存--从高清海先生的"生命哲学"解读其"哲学生命"的意义
3.哲学的生命与生命的哲学--追忆恩师
高清海先生的哲学思想4.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论纲——兼论传统生命哲学对生命教育的意义5.反抗绝望——从《孤独者》看鲁迅的生命哲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现代”唤醒“原初”:“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

以“现代”唤醒“原初”:“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

以“现代”唤醒“原初”:“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作者:严诗喆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6期内容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不断被重述与反思。

不过,这些“再解读”往往未能跳脱“五四”传统的论述框架,内容大同小异。

学者周蕾从“电影”这种现代视觉媒介着手,“重返”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现场,考察这一反复“被叙述”的场景所呈现的、复杂交织的“看与被看”关系,重估这种“看与被看”的视觉元素、场景如何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反复被塑造。

正是这样的视觉性、现代性,促成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持续贯穿于鲁迅的文学实践中,再继而形成“中间物”、“反抗绝望”等哲学命题。

本文将在周蕾、汪晖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读鲁迅的小说与杂文,试图考察与反思这种“视觉现代性”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发展、对于鲁迅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迷思与求索,所带来的冲击、启发和影响。

关键词:鲁迅中间物反抗绝望视觉现代性哲学思想一.“视觉媒体”中“看客”的发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及其“弃医从文”的故事,作为现代文学史叙述及研究中绕不开的话题,反复被提及、重述。

大多研究无非从“身体与精神”、“科技/物质与思想”等二元关系、遵照“五四”以来的文学史叙述模式立论,内容大同小异。

学者周蕾从“电影”这一带有“现代性”、“民族志”意涵的新兴视觉媒体的角度切入,重新解读鲁迅所忆述的、促使其从事文学创作的事由。

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正是这样一个场景带给鲁迅以震撼,使他意识到,即便体格再强壮,愚弱的国民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2鲁迅

2鲁迅

鲁迅《自嘲》 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遗言
4、社会舆论 、
未庄: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 未庄: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
说阿Q坏 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 说阿 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 又何至于被枪毙呢? 又何至于被枪毙呢?
城里: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 城里: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
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 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 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 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 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民族劣根性
毛泽东: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 毛泽东:“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 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中国人都是伶俐人, 鲁迅 :“中国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 中国虽完,自己决不会吃苦的; 中国虽完,自己决不会吃苦的;因为都变 出合式的态度来……这流人是永远胜利的, ……这流人是永远胜利的 出合式的态度来……这流人是永远胜利的, 大约也将永远存在。 大约也将永远存在。在中国唯有他们最适 于生存,而他们生存的时候,中国便永远 于生存,而他们生存的时候, 免不了反复着先前的命运。 免不了反复着先前的命运。”
阿Q禁不住大声嚷道:“造反了!造反了!”未庄人 禁不住大声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 都用惊惧的眼光看着他, 都用惊惧的眼光看着他,就连十分威风的赵太爷也 对他恭敬起来,叫他“ ”。 对他恭敬起来,叫他“老Q ”。他的心像六月里喝 了雪水一样舒服,飘飘然地在未庄飞了一通。 了雪水一样舒服,飘飘然地在未庄飞了一通。回到 土谷祠,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 土谷祠,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心里说不出的新 鲜而高兴,并且做起了“革命梦”:杀仇人,先杀 鲜而高兴,并且做起了“革命梦” 杀仇人, 和赵太爷,还有赵秀才和假洋鬼子…… ……最后杀王 小D和赵太爷,还有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最后杀王 拿东西、元宝、洋钱、洋纱衫、 胡;拿东西、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 式床……要什么就是什么;选女人, ……要什么就是什么 式床……要什么就是什么;选女人,赵司晨的妹子 太丑,邹七嫂的女儿太小, 太丑,邹七嫂的女儿太小,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 有辫子的男人睡觉,不是好东西,赵秀才老婆眼泡 有辫子的男人睡觉,不是好东西, 上有一个疤,吴妈好久不见了,可惜脚太大。 上有一个疤,吴妈好久不见了,可惜脚太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2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28 No.2 2015年3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EDITION ) Mar. 2015——————————————收稿日期:2014 - 11 -15作者简介::赵江滨,男,1960年生,江苏淮安人。

文学博士,宁波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城市文化。

反抗绝望及其他——鲁迅的生命哲学探幽赵江滨(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本文对笼罩在鲁迅生命之上的两个互相关联的精神特征——反抗绝望、希望和绝望的交织——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细致剖析。

认为,根植于鲁迅思想中的深刻矛盾是造成其生命峻急风格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了鲁迅特有的焦灼感和使命感于一体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鲁迅;反抗绝望;生命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5)02 - 0000 - 00一、“反抗绝望”的生命意涵“反抗绝望”,这是鲁迅生命风格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它广泛渗透在鲁迅生活和思想的各个方面,几乎成为鲁迅生命的恒常基调。

这一风格以极为严峻的形式统摄了鲁迅的生命主体,显示了一种焦灼而狂放的生命状态。

或可说,鲁迅以其生命呈现的这一人生命题不但涉及他与社会现实的外部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其本人思想深刻的内部矛盾;它不但概括了鲁迅生命的运动形式,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其生命实践的自觉追求。

反抗绝望所散发的浓烈的生命气息实际上揭示了鲁迅人生思想的特殊情形:所谓绝望,是意志导向外部现实而激起的内在情状;所谓抗战,是由内在需要决定的外部表现方式。

但又不止于此,二者的结合还具有下列双重意义:绝望既是对应现实生活的主观态度,也显现为生命自身的一种非常状态;抗战既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方式,同时表现为对生命非常状态的抑制企图。

概而言之,“反抗绝望”显示了鲁迅的生命陷于分裂而又希冀统一的倔强乃至偏执的狂放状态。

进一步思考,鲁迅生命的这种特征——绝望和抗战——都来自于同一生命的内在意愿,但如此不可调和,这种情形本身就是令人绝望的。

因此,这种内心撕扯的生命状态,实际上只能预示这样的结果:向绝望抗战其实是一种无望的努力。

这种结果当然是令人沮丧的,但却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种无望的生命抗争恰恰透露了一种具有深刻诱惑的启示:纵然我们不能从与无望的抗战中获得什么,但让生命屈从自主意志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生命主体价值的一种肯定!这体现在鲁迅的启蒙主义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冲突中,无论如何都具有积极的人生意义。

人们不禁要问,鲁迅的生命风格为什么会呈现为上述峻急焦灼的状态呢?我以为,这一方面与他坎坷的人生求索生涯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若干思想影响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了他的这一生命症候。

稍加梳理即可醒目看到,在影响鲁迅的思想关系谱上,这样几个人的名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是德国哲学家尼采、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阿尔志拔绥夫。

鲁迅生命的窘迫状态不能不使人联想到这几个人的生命风格。

他们都曾活跃于十九世纪后叶,就其思想影响而言,却预示了二十世纪世界思想和文学思潮发展的趋势。

当尼采宣称“上帝死了”、“要对一切价值重估”时,他把人的生命意义从对上帝的皈依里撤2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除了,把自由许诺给了人自己,与此同时,也把难题悬诸于人自身:生命的意义何在呢?自由造成了困惑。

而在上帝那里,这种意义是由超验的万能的上帝赋予的、毋庸置疑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尼采的哲学与其说解决了什么,不如说提出了什么。

只要沿着尼采的思路往前走,对人生意义的关注就是下一个起点。

毫无疑问,尼采的哲学对鲁迅的人生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9世纪的俄国作家中是以揭示“人的灵魂的深”而著称的。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阿塞贝尔·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许多主人公对生命意义发出的疑问,是“现代化”的。

萨特对此深表赞同,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应该成为存在主义思想的“起点”。

[1]鲁迅也由衷地赞叹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善于“在人中间发现人”,敢于揭示人的灵魂,“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

[2]鲁迅与阿尔志拔绥夫思想的关系有些特别。

阿氏在俄国文学史上地位不高,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甚至将其视为反动作家,但鲁迅对其并不小看,他对阿氏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的热心与赞赏表明,他与阿氏的思想有其惊人相通的地方。

②绥惠略夫是个革命者,后来受到沙皇政府的通缉,下层群众也对他的革命行为存在误解,甚至成为沙皇政府追捕他的帮凶。

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绥惠略夫公然向整个社会采取了报复行为。

小说流露的这种因绝望而产生的极端暴力倾向自然为鲁迅所反对,他声称:“绥惠略夫临末的思想却太可怕”,“中国这样破环一切的人还不见有,大约也不会有的,我也并不希望其有”。

[3](376)可是,这种理性上的慎重并不能说明鲁迅在生命情感上对阿氏的思想是持否定态度的,否则就不能说明鲁迅为什么会对阿氏如此青睐。

换言之,这种生命情调上的共鸣并不代表鲁迅希望把这种个人情感外化为大规模的社会反应。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和思想家,鲁迅经常把自己的生命态度和一旦客观化的社会效果区别对待,这就使他的真实的生命独白和客观化的言论行为呈现一种不平行的双声道音响效果。

对此鲁迅亦有深刻的自觉,他曾经对许广平解释说,“我所说的话,常与所想的不同,至于何以如此,这我已在《呐喊》的序上说过:不愿将自己的思想,传染给别人。

何以不愿,则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而自己终不能确知是否正确之故。

至于‘还要反抗’倒是真的”。

“我为自己和为别人的设想,是两样的。

所以者何,就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但是究竟是否正确,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在自身实验,不能邀请别人”。

[4]据此可知,在生命情调上鲁迅与阿尔志拔绥夫存在同趋关系,这是鲁迅对之偏爱的内在原因。

但最终给鲁迅的生命烙上焦灼印记的决定性因素,恐怕还是来自他人生的坎坷波折。

如果把五四前后鲁迅的思想面貌和辛亥革命前相比较,区别是非常显著的。

辛亥革命前鲁迅的思想面貌洋溢着一股改革社会的澎湃激情,此后却一路走低,消沉矜持。

显而易见,当鲁迅认为诗人振臂一呼就可以令应者云集,从而达到改造国民精神的目的时,是非常看重浪漫主义理想和热情的蛊惑力的。

而当他认识到愚昧麻木,被封建思想和传统道德严重禁锢着的国民对他犹如对待“生人”,根本不可能在同一方向上与他的情感呼唤发生共鸣时,便深深失望了,“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

然而,他“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再没有青年时代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5](439)事实也是如此,辛亥革命前鲁迅对改革中国社会发表了大量议论,如《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等,但奇怪的是,鲁迅唯独对自我存而不论,这一忽略似乎透露了鲁迅当时的生命价值取向,即只要倡扬一种社会理想就自然会使生命主体获得一种全新意义。

生命的主体价值在这里被单纯地投入到改革社会的伟大理想上了,就理想和现实的非同一性而言,鲁迅后来思想的“现实主义”变迁,其实就是对这一幼稚做法的一个合理背叛与补充。

这表明,在不明瞭自己历史面目的情况下投身一种哪怕伟大的社会改革事业,也多少是盲目的。

自然,反过来说,一旦鲁迅意识到这一点,把自己的生命放置到一种更为现实的联系中的行为就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基于正确的自我估价而选择合适的生命方式。

向绝望抗战这一显得峻急的人生命题正是上述转折的思想回声。

第2期赵江滨:反抗绝望及其他3当然,这个转折发生在鲁迅身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带有某种反讽色彩的。

考察一下发生在鲁迅身上的两件小事即可发现,鲁迅生命本体意识的回归是非常艰难且意义重大的——1903年秋,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

战争的爆发将会激化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从而形成推翻满清王朝的有利局面。

当时在日具有反清性质的革命团体浙学会的部分成员集会东京,邀请鲁迅参会。

这次会议的议题是,决定用暗杀的手段推动国内的革命形势。

会后鲁迅接到了充当刺客的任务,但他踌躇地说:“我可以立即动身的,现在只想了解一下,如果自己死了,剩下老母,那时候该如何替我照料呢?”有鉴于此,组织上取消了他的任务。

[6]今天看来,把暗杀作为革命的手段固不足取,但鲁迅当年以孝道作为婉拒的理由也明显保守而勉强。

后来回国投身暗杀活动的秋瑾、徐锡麟都先后英勇就义,鲁迅内心的纠结却与日俱增,多年后他以此为题材写下小说《药》时,在纪念这些先烈的同时,恐怕也隐隐蕴含着鲁迅思想的内疚。

1906年夏,在母亲的张罗下,鲁迅违心地和没有爱情的朱安女士结了婚。

鲁迅违心从命的理由也很简单,他认为,朱安是他母亲送给他的“礼物”,无法抗拒,只能将其供奉起来。

[7](60)启蒙者的激进思想臣服于陈腐的传统道德戒律,同样折射了鲁迅思想的矛盾之处。

因而,考诸鲁迅的内在矛盾和外部挫折,他对生命的形而上意义有所思索就并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这是他生活和心灵历程的必然结果。

所以,1912-1917年,鲁迅远离文坛,埋首故纸堆中,“一度回到古代去”。

这个一般认为标志着鲁迅思想消沉的时期,鲁迅的内心其实并不平静,他似乎在对自己的过往进行着深刻的反思,这一阶段他对佛经的热心可以看作是对人生意义探寻的一个重要标志。

他对好友许寿裳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7](44)对于鲁迅来说,生命的意义原来由押在外在理想的实现上,现在开始返回到内在的反省上。

这种转折对于鲁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生命的意义在寓于实践的同时,也需要反思和论证。

于是,经过七年的沉潜,当鲁迅以《狂人日记》再度亮相时,一个充满深刻自我意识而显著区别于以往的鲁迅跃然而出:他借狂人之口宣示,我不是一个纯粹的新人,而是一个“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这一具有浓厚原罪意识的吼叫非同寻常,标志着鲁迅第一次把完整的生命交还给自己,尽管这种生命自觉伴随着巨大的痛苦。

二、生命意义的向度:希望还是绝望鲁迅自认是历史转变的“中间物”,在承前启后的同时,又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

因而,过渡性的滞后因素挟制着鲁迅的思想,这表现为鲁迅身上那种充满焦灼但又无法摆脱的历史沉重感,鲁迅人生风格的峻急与深刻似乎都与此有关。

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中自述:别人我不论,若是自己,则曾经看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在看。

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

但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

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峻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