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草》叙述的生命哲学中探析鲁迅的精神意志
[精品资源]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精品资源]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https://img.taocdn.com/s3/m/e2b6b5691711cc7931b716b5.png)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于仲达《野草》题辞中那段话——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一过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因死亡而证实了生命的意义,死亡绚烂正是出于生命的爱与美。
在鲁迅看来,生死是相融的,正因为生是美的,死也是美的,前面讲到鲁迅如此的黑暗,冷酷,但现在,我们感觉得到,他的生命的底蕴是对美的神往与热爱,他的生命是大生命。
他对宇宙基本元素的想象,展现了他生命的境界,这境界构成他生命的底色,这底色让他有勇气正视现实中人的种种生存困境,有勇反抗绝望。
钱理群先生说,鲁迅的《野草》主要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凝视,是对作个体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无情提示。
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墓碣文》)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这句话包含了狂热与寒冷之对立与换的各种涵义,于天上看见深渊——这样的眼光,自然是向下向下再向下,于是看透了天堂中的地狱!《墓碣文》中,还有这一句——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如大毒蛇般的游魂就是缠绕在鲁老头心里的毒气和鬼气——不以啮人,自啮其身——是用来自我解剖的。
《墓碣文》中的死尸,他的心灵的历程载在墓碣文上。
墓碣文阳面上第一段的四句话真正是充满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又带有屈原《天问》的奇瑰。
第二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这是心灵的历程,也是战斗历史的象征化。
实际上,也是五四前后两次思想历程的象征。
即经历了狂热和兴奋,又经历了冷落和寂寞;梦恋过光明,遇到过黑暗。
于是在后两句中就有沉痛悲愤的声调: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

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作者:高小晴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展现了鲁迅对于自我意识、思想和心理的拷问和剖析,从希望与绝望的二元冲突、灵魂剖析的理性书写和针砭痼弊的激愤呼声三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内心的激烈冲突和矛盾,精神和思想的过度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鲁迅作为启蒙者的心声,他的孤独、寂寞而又执着的反抗。
关键词:希望;绝望;矛盾;精神;剖析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揭露了现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国人麻木的灵魂。
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与他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不同,《野草》展现了鲁迅独特的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升华出来的生命哲学,这个灵魂的孤独、痛苦、绝望和抗争,他的复杂、深刻的精神世界。
《野草》是鲁迅从外在转向内心,将解剖的刀锋转向自我的产物,正如鲁迅在《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中说到的“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我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
《野草》体现着鲁迅矛盾冲突的内心精神世界。
对于自我意识、思想、心理的拷问和剖析,这场内心深处的自白和的搏斗,大胆独特的思考,形成野草复杂纷繁的意蕴。
《野草》便是鲁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纷复歧义的精神剖析的揭示。
一、希望与绝望的二元冲突从写作背景上来说,鲁迅创作《野草》的时间正值《新青年》团体解散,“五四”新文化运动进入低迷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1)在中国革命处于沉寂时期的时代气候下,鲁迅这类有先觉精神的启蒙者必将忍受长期的孤独与寂寞。
出于对自我在历史进化中地位的清醒认识,鲁迅感受到了改革社会现实的热望与冷漠的社会现实的尖锐对立。
因而鲁迅在《野草》中探寻的问题便是希望与绝望。
鲁迅关于生命前途的思考和体悟也正蕴育其中。
《希望》中鲁迅看到青年的消沉而生的孤寂之感,但他虽感孤寂却又不愿停止战斗。
他感到了内心的寂寞和精神的衰老,体会着现实斗争前途的绝望所带来的痛苦。
“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

《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2010-12-08 13:37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散文诗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这部满含着鲁迅的冷静和热情、绝望和反抗的作品集,同时也是鲁迅唯一部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生命哲学的散文诗集。
这部在鲁迅一生中极为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完成的作品集,以它深邃的思想内含,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鲁迅的丰富的想象力、无羁的创造力,和对国民素质深刻的剖析,成为中国现代散文诗领域的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
鲁迅的《野草》,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哲学世界呢?一位学者这样评价《野草》中的"哲学"。
他说:"这里所谓的哲学,主要是生命哲学。
人们当然可以从《野草》中离析出鲁迅的历史哲学,社会哲学,而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生命哲学或存在哲学。
"而对《野草》中的"生命哲学"的解读,李何林、许杰、孙玉石等资深的研究专家,以其深厚广博的学识,致力于"走进或走近鲁迅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来解读其《野草》中的"生命哲学",并取得了《野草》研究里程碑式的显著成果,但难以避免的,他们的研究还是印上了很深的时代的烙印。
与此不同的是,钱理群、李欧梵等著名学者另辟蹊径,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野草》,其解读给后学带来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启发。
有感于此,作为离鲁迅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越来越远的一代人,我尝试着从一个新角度去解读《野草》中的"生命哲学"。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基于此,我将我眼中的《野草》里的"生命哲学"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反抗绝望的意识在《过客》中,鲁迅表达了:对人生的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是人生在为一种目标而奋斗的道路上的行为方式的选择。
同时,鲁迅也借此暗示,人生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为"理想",而坚定不移的实践的过程,其生命本身就体现着人的生命存在的重要价值。
[精品资源]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精品资源]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https://img.taocdn.com/s3/m/e2b6b5691711cc7931b716b5.png)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于仲达《野草》题辞中那段话——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一过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因死亡而证实了生命的意义,死亡绚烂正是出于生命的爱与美。
在鲁迅看来,生死是相融的,正因为生是美的,死也是美的,前面讲到鲁迅如此的黑暗,冷酷,但现在,我们感觉得到,他的生命的底蕴是对美的神往与热爱,他的生命是大生命。
他对宇宙基本元素的想象,展现了他生命的境界,这境界构成他生命的底色,这底色让他有勇气正视现实中人的种种生存困境,有勇反抗绝望。
钱理群先生说,鲁迅的《野草》主要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凝视,是对作个体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无情提示。
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墓碣文》)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这句话包含了狂热与寒冷之对立与换的各种涵义,于天上看见深渊——这样的眼光,自然是向下向下再向下,于是看透了天堂中的地狱!《墓碣文》中,还有这一句——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如大毒蛇般的游魂就是缠绕在鲁老头心里的毒气和鬼气——不以啮人,自啮其身——是用来自我解剖的。
《墓碣文》中的死尸,他的心灵的历程载在墓碣文上。
墓碣文阳面上第一段的四句话真正是充满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又带有屈原《天问》的奇瑰。
第二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这是心灵的历程,也是战斗历史的象征化。
实际上,也是五四前后两次思想历程的象征。
即经历了狂热和兴奋,又经历了冷落和寂寞;梦恋过光明,遇到过黑暗。
于是在后两句中就有沉痛悲愤的声调: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于仲达【内容提要】《野草》使我感到鲁迅是真实的,不同于他在其它的作品中对生活的旁观与理性的剥脱,《野草》中的鲁迅面对的是自己,而且仅仅面对自己,仿佛一个人对赤裸裸的自己做了痛苦的解剖。
这是一种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如同深夜里一个人对内心的造访。
史铁生曾说过:“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最后的眼睛,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
”《野草》是鲁迅刻意为自己营造的黑夜,在夜的静默与黑暗的包围下,白天的一切浮华与伪装沉淀,所有防御的面具一一卸下,人便在这样的夜晚,变得脆弱了。
《野草》中的鲁迅是脆弱的,他的脆弱来源于自我的真实。
因为真实所以拒绝麻木;因为真实所以还会愤怒;因为真实所以感到痛苦;灵魂的痛,隐隐作痛的痛,因晨昏交替而痛,因动荡与愚昧的人群而痛,在这样的脆弱的鲁迅眼里,平凡的人事里都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鲁迅式的疯狂表现在:拒绝,拒绝妥协;反抗,反抗绝望;批判,批判丑恶,用所有的激情去关注,在黑夜里吞下自己的悲哀与脆弱,冷静着,并希望着……野草在地表生长,在希望中绝望的脆弱的死者没有隐没,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勇士,书写着死者在绝望中的希望。
野草中包含着许多成对的形象和观念: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腐朽,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矛盾的并列正是勇者在对脆弱内心的审视下无声的言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鲁迅曾对章依萍、萧军等青年人说过,自己的哲学思想都体现在《野草》中,所以不主张年轻人去读《野草》。
既强调《野草》里有自己的“哲学”,又希望青年脱离它的影响,这似乎是矛盾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鲁迅对朋友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野草》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相对真实、深入地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与个人话语的存在,《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
《野草》也就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透过《野草》探索鲁迅的生命意识

.
1 一 是 社 会 状 况 的 原 因 。从 1 2 —1 9 4年 起 , 命 形 势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 命 中 心 逐 渐 移 到 南 方 。 京 革 革 北
的文 化界更显 出寂 寞荒凉 的景象 。北 洋军 网政 府摇摇 欲 坠 , 了用暴 力镇 压人 民群众 的反 抗 斗争 以外 。 拉 除 还
不 是 战 士 !你 生 存 着 为 谁 ? 为 自己 么 ? “ 的 青 春 巳“ 尽 ; 他 人 ( 如 青 年 ) ? “ 外 的 青 春 也 都 逝 我 早 耗 为 例 么 身
去 , 上 的 青 年 也 都 衰 老 ; 着 望 “ 么 ? 早 是 “ 无 所 有 :没 有 星 。 有 月 光 , 至 笑 的 渺 茫 和 爱 的 世 为 希 与 爱 一 “ 没 以 翔 舞 … … 该 说 , 都 是 关 于 “ 的 存 在 的 根 本 性 焦 虑 :人 去 了其 存 在 的 根 本 依 据 、 应 这 人 “ 失 目的 和 意 义 。 因 此 , “ 我 的 存 在 本 身 便 有 荒 诞 的 意 味 。
活埋 下去 ” 0而且 。 五 ・ 运动 退潮 以后 ,< 。 在。 四” 。 新青 年> 的团伙 散掉 了 , 的高 升 , 的 隐退 , 的前 进” 鲁 迅 有 有 有 , 感到 自己。 了游勇 , 不成 阵” 于是发 出深 沉 的感慨 和 疑问 :新 的战 友在 哪 里 呢? 0后来 在 < 彷 徨> , 成 布 , 。 ” 题 中 鲁
迅 形 象 描 述 了 自 己 当 时 孤 独 的 处 境 : 寂 寞 新 文 苑 , 安 旧 战 场 。 两 问 余 一 卒 , 戟 独 彷 徨 。 。 平 荷 ”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由《野草》窥视鲁迅人生哲学

的内心是 矛盾 、痛 苦 而又压 抑 的 ,但 他 绝不 向黑 暗势 力低 并未成 为他 继续奋斗 的羁绊 ,黑 夜里学着吞下 自己的悲哀和 头 ,他通过 对秋夜室 内外景 物象征性 的描写 ,寄寓 自己在现 脆弱 ,冷静 着并希望着 ……在希 望中绝望 的脆 弱的死者没有
实斗 争中强 烈的爱憎情感 。作 品中的天空 、星 星 、繁霜 、月 亮都是 丑恶而狡猾的反动势 力 的象征 ,对于摧残 野花草 的邪 恶势 力,作 品给予强烈 的鞭 挞和抨击 ,表现无 比憎恶之情 , 而对被压 迫同时又追求光 明的 ̄ e 者 给予赞美 ,比如枣树的 jJ , 隐没 ,取 而代之的是一 位勇士 ,书写死者在 绝望 中的希望。 或许鲁迅还 没有绝望 ,但 也并不 期待希望 ,他 只以反抗的姿 态 停 在 那 里 ,摇 摇 晃 晃 地 沉 思 着 。 文 学家 的生 命哲 学 毕竟 不 同于 哲学 家 、政治 家哲学 理
思考 ”。 《 草 》构成 了鲁 迅哲学 的基 本元素 ,它流露出他 野 由不同缘 由而各 自独立浑成 的 “ 小感触 ”并不是单纯 的抽象 逻辑 ,而是具备客观意象 与主观 意趣相统一 的形象性 的。 《 野草 》要 表达的更多是 当时鲁迅 的内心矛盾和斗争 。
地。”表现他不 愿意被黑 暗吞没 ,也 不甘心为光 明所 消失,
《 秋夜 》是 《 草 》 的第 一 篇 ,创作 它 时 ,鲁迅 正在 野
北京 与北 洋军阀的黑暗统 治及封建 势力进行韧性 的战斗 。他
界 的压 迫和克制 ,也有 他个人 的脆弱 ,但他 的脆弱来 自自我 的真实 ,因为真实所 以拒绝麻木 ,因为真实所 以还 会愤怒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野草》叙述的生命哲学中探析鲁迅的精神意志作者简介:裴海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02班。
摘要:《野草》是反映鲁迅先生复杂内心世界的代表作品,是鲁迅先生意识与潜意识的表达和精神世界的寄托与释放。
在《野草》中,鲁迅先生的绝望、孤独、阴暗与虚无都通过散文诗的形式向我们传达,分析《野草》所表达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深刻地探知《野草》中黑暗面对表达鲁迅先生精神品质和个人意志的反作用力。
关键词:鲁迅;《野草》;生命哲学;精神意志
《野草》是一部面向自我意识,面对内心世界,并且处处包含深刻意蕴的作品。
在那个时代的中国,由于社会性的大背景,文人心中充满了紧迫感和是非矛盾,鲁迅先生便是用散文诗性的形式向我们传达了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最具有深藏意义的代表作品便是《野草》。
笔者读《野草》,从《野草》中探析鲁迅先生当时意识和潜意识情绪的表达,了解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控诉、阴影、黑暗与孤独,体会鲁迅先生个体精神的释放与寄托。
笔者认为,《野草》中的鲁迅先生虽阴暗、绝望,但也正是这种看似消极的负面情绪,才更能证明出鲁迅先生坚毅的人格意念,表现鲁迅先生独特的精神品质,才更使鲁迅先生能依靠着这样独特坚韧的人格毅力,肩负重任,不息向前。
都说《野草》是“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
好途径”,是“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①。
以下,就让笔者记录下阅读《野草》的种种感受,谈谈鲁迅先生在《野草》中传达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以及《野草》的黑暗面的反作用力。
一、超现实的世界描述及梦的诠释
在《野草》中,多是诸如灰土、荒野、地狱、冰山、坟墓等意象的描写,这些超现实的描述建构了《野草》宏大而模糊的背景,以及鲁迅先生对曲折生命的深刻解读。
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意象所传达的也正是现实中“吃人”世界的透彻写照,是实在生活的存在之感。
这在《呐喊》自序中也不难发现:“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先生深陷现实世界的熙熙攘攘、残酷、冷血、昏暗与绝望中,就如深陷“无物之阵”,这些意象的描述不仅是鲁迅先生发自内心对现实环境的贴切感受,更是鲁迅先生陷入人生深渊的痛彻发现。
其次,在《野草》描写的梦境中,虽多为冷色调,但却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量。
任何在绝望世界面前的生命体都呈现着他们不屈的意志和深深不息的执念,他们用奋力的抗争与呐喊传达着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认同。
另一方面,这样不寻常的梦境也反映着鲁迅先生本体强硬的个人意志,永不向冷血无情的物化对象所妥协。
《野草》这部文章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都表现出了鲁迅先生的人格意志。
在《过客》中,性格要强,衣不遮体,宁死不屈的“过客”,对着自己的追求不断地向前。
“走”就是
“过客”的生命,从不回头,不受施舍。
“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因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
”这是老翁对过客的告诫。
但是过客却回答道:“那不行,我只得走。
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面皮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
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过客的生命里只有“走”,从来不懂得停,老翁让他歇歇,他说:“不行!我还是走的好,我息不下。
”姑娘送他裹脚布,让他包扎下受伤的脚,他说:“不行!姑娘,还了你罢,还是裹不下。
况且这太多的好意,我没法感激。
”迷茫的前途阻止不了他,孤独的路程停止不了他的步伐,受伤的危险他能够承担。
鲁迅先生对于青年人敢于反抗的灵魂有着无比的赞扬,这是鲁迅先生对人格意志的看法和方向:“灵魂被封杀打击得粗暴,因为这是人地灵魂,我爱这样的灵魂;我愿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
”“粗暴”在鲁迅先生的眼中是像武士一样勇敢的抗争,是鲁迅先生所向往的精神取向。
就如《这样的战士》里的那个“战士”,“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胃;他只偶遇自己”,独自抗争那“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气力”的无物之阵,那个“杀人不见血”,“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的无物之阵,但是“战士”不惧,圈套,伪装,坐标都被他撕得粉碎,义无反顾的擎起标枪。
战士无论如何受伤,如何被打败,仍然不停地举起标枪,与“无物之阵”拼死斗争。
虽然“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
”但是他
仍然没有低下他高贵的头颅。
“他举起了标枪”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无数次的出现,将战士抗争不歇,永不低头的坚韧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双重矛盾的乐章及生命的思考
在《野草》中有着双重矛盾的奏响,绝望面对和反抗绝望,这两者都是绝对的,但是又是相反的。
鲁迅先生就是这个乐章的乐手,用心灵演绎着。
正是因为这样,紧张的情绪充斥着这一部《野草》。
乐章的高潮便是思考自我但却陷入了现实外部世界的悲剧。
鲁迅先生对于各种生命中所存在的悲剧有着深刻的体验,并将它进行了升华,最终融入了《野草》的诗学世界之中。
其中对于国民精神现象的批判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无聊”的“路人”在《复仇》中绝望;漫无目的的青年人绝望在《希望》之中;思想不仁的人绝望于《淡淡的血痕中》。
这样的例子充斥在野草中,可见鲁迅先生对这一类人的反感之情。
在鲁迅先生看来,这一类人是从“地狱”来的,而这所谓的“地狱”说的便是他们生活的社会。
“地狱门上也竖起了人类的旗帜!”“人类于是完全掌握了主宰地狱的大权威,那威棱且在魔鬼以上。
人类于是整顿皇帝,先给牛首阿旁以最高的俸草;而且,添薪加火,磨砺刀山,使地狱全体改观,一洗先前颓废的景象”。
人类统治了地狱,而这个地狱正是人类自己所生存的社会,是整个社会社会环境的写照。
从鲁迅先生的角度来说,人们都是囚犯,被关押在文化和生存
之中,人们想要挣脱这个牢笼是无比艰难的,因而,鲁迅先生感叹道:“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唱歌。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活着也将不能。
”②是鲁迅先生对生命的自由发出的最后的彻底的失望的绝望的音符。
即便是在亡灵的世界,在鲁迅先生看来也是如此。
如《死后》,通过身毁魂存的方式,从一个已死之人的角度审视活着的文化。
死者不瞑目,活着的人仍然无所不尽其极的为难他们,这是对死者尊严的鞭挞,是对死者的大不敬,逼得死者问出:“你们以为死人物质,做事就这样地草率么?”就连书商也不放过死人,通过各种手段从死人的身上谋求利益,甚至有人说:“怎么要死在这里?”这也证明了就连死亡也是被束缚的。
“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然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
腺癌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益”,死者的话,透出了深深的无奈失望之情。
通过死者,鲁迅先生表达了他对于现实文化的失望,在死人的身上都不能够获得自由,那更加不要提活着的人了,人类获得自由式那么那么的困难,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人们总是在自由中徘回,却一直被束缚着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
矛盾的世界充斥着整个《野草》,其实矛盾并不那么复杂,它来自于一件件不同的事件的冲突和对立,以往和将来,本身和外界,亮和黑,活着和死去,恩情和仇恨,人类和动物,拥有和失去,都是在二元的世界之中对立的。
看似十分简单的二次元结构,其实存在着各种生和亡,存于灭的对立,这样的结构构建了整一部《野草》。
鲁迅先生在自我和社会之间进行双重的战斗,他思考生命,在“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中,将自己生活中的苦难和社会的意义相关联,进而让人来承受价值所存在的原因。
这样,从一个方面来看是人类自我救赎的表现,但是又体现出了人类“绝望的挑战”,是人类所无法面对的,却催生出了人们更加坚强的人格意志,让每个人都能够看到和维护自己的尊严,将人类的反抗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鲁迅对于精神现象的理解便是,以人格意志为主导的中心,直面阴暗、空洞、绝望,“个体生存的根本性的道德准则就是坚强的意志,直面人生的勇气,反抗与创造精神,独立自强的自我,承担痛苦的能力和拯救世界的大爱”③。
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阴暗、空洞、绝望和孤单融入到了《野草》中,并且通过这些来证明了自己意志的坚强,正是这样的意志品质,才更加地体现出了鲁迅先生人格意志的光辉,才更能在逆境中不断地挣脱,不断地向前。
注解
①钱理群,《里的哲学》,钱理群文选,1999。
②鲁迅,《鲁迅全集》,2005。
③汪晖,《反抗绝望》,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