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草》叙述的生命哲学中探析鲁迅的精神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野草》叙述的生命哲学中探析鲁迅的精神意志作者简介:裴海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02班。

摘要:《野草》是反映鲁迅先生复杂内心世界的代表作品,是鲁迅先生意识与潜意识的表达和精神世界的寄托与释放。在《野草》中,鲁迅先生的绝望、孤独、阴暗与虚无都通过散文诗的形式向我们传达,分析《野草》所表达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深刻地探知《野草》中黑暗面对表达鲁迅先生精神品质和个人意志的反作用力。

关键词:鲁迅;《野草》;生命哲学;精神意志

《野草》是一部面向自我意识,面对内心世界,并且处处包含深刻意蕴的作品。在那个时代的中国,由于社会性的大背景,文人心中充满了紧迫感和是非矛盾,鲁迅先生便是用散文诗性的形式向我们传达了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最具有深藏意义的代表作品便是《野草》。笔者读《野草》,从《野草》中探析鲁迅先生当时意识和潜意识情绪的表达,了解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控诉、阴影、黑暗与孤独,体会鲁迅先生个体精神的释放与寄托。笔者认为,《野草》中的鲁迅先生虽阴暗、绝望,但也正是这种看似消极的负面情绪,才更能证明出鲁迅先生坚毅的人格意念,表现鲁迅先生独特的精神品质,才更使鲁迅先生能依靠着这样独特坚韧的人格毅力,肩负重任,不息向前。都说《野草》是“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

好途径”,是“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①。以下,就让笔者记录下阅读《野草》的种种感受,谈谈鲁迅先生在《野草》中传达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以及《野草》的黑暗面的反作用力。

一、超现实的世界描述及梦的诠释

在《野草》中,多是诸如灰土、荒野、地狱、冰山、坟墓等意象的描写,这些超现实的描述建构了《野草》宏大而模糊的背景,以及鲁迅先生对曲折生命的深刻解读。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意象所传达的也正是现实中“吃人”世界的透彻写照,是实在生活的存在之感。这在《呐喊》自序中也不难发现:“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先生深陷现实世界的熙熙攘攘、残酷、冷血、昏暗与绝望中,就如深陷“无物之阵”,这些意象的描述不仅是鲁迅先生发自内心对现实环境的贴切感受,更是鲁迅先生陷入人生深渊的痛彻发现。

其次,在《野草》描写的梦境中,虽多为冷色调,但却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量。任何在绝望世界面前的生命体都呈现着他们不屈的意志和深深不息的执念,他们用奋力的抗争与呐喊传达着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认同。另一方面,这样不寻常的梦境也反映着鲁迅先生本体强硬的个人意志,永不向冷血无情的物化对象所妥协。

《野草》这部文章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都表现出了鲁迅先生的人格意志。在《过客》中,性格要强,衣不遮体,宁死不屈的“过客”,对着自己的追求不断地向前。“走”就是

“过客”的生命,从不回头,不受施舍。“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因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这是老翁对过客的告诫。但是过客却回答道:“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面皮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过客的生命里只有“走”,从来不懂得停,老翁让他歇歇,他说:“不行!我还是走的好,我息不下。”姑娘送他裹脚布,让他包扎下受伤的脚,他说:“不行!姑娘,还了你罢,还是裹不下。况且这太多的好意,我没法感激。”迷茫的前途阻止不了他,孤独的路程停止不了他的步伐,受伤的危险他能够承担。

鲁迅先生对于青年人敢于反抗的灵魂有着无比的赞扬,这是鲁迅先生对人格意志的看法和方向:“灵魂被封杀打击得粗暴,因为这是人地灵魂,我爱这样的灵魂;我愿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粗暴”在鲁迅先生的眼中是像武士一样勇敢的抗争,是鲁迅先生所向往的精神取向。就如《这样的战士》里的那个“战士”,“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胃;他只偶遇自己”,独自抗争那“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气力”的无物之阵,那个“杀人不见血”,“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的无物之阵,但是“战士”不惧,圈套,伪装,坐标都被他撕得粉碎,义无反顾的擎起标枪。战士无论如何受伤,如何被打败,仍然不停地举起标枪,与“无物之阵”拼死斗争。虽然“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但是他

仍然没有低下他高贵的头颅。“他举起了标枪”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无数次的出现,将战士抗争不歇,永不低头的坚韧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双重矛盾的乐章及生命的思考

在《野草》中有着双重矛盾的奏响,绝望面对和反抗绝望,这两者都是绝对的,但是又是相反的。鲁迅先生就是这个乐章的乐手,用心灵演绎着。正是因为这样,紧张的情绪充斥着这一部《野草》。乐章的高潮便是思考自我但却陷入了现实外部世界的悲剧。

鲁迅先生对于各种生命中所存在的悲剧有着深刻的体验,并将它进行了升华,最终融入了《野草》的诗学世界之中。其中对于国民精神现象的批判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无聊”的“路人”在《复仇》中绝望;漫无目的的青年人绝望在《希望》之中;思想不仁的人绝望于《淡淡的血痕中》。这样的例子充斥在野草中,可见鲁迅先生对这一类人的反感之情。在鲁迅先生看来,这一类人是从“地狱”来的,而这所谓的“地狱”说的便是他们生活的社会。“地狱门上也竖起了人类的旗帜!”“人类于是完全掌握了主宰地狱的大权威,那威棱且在魔鬼以上。人类于是整顿皇帝,先给牛首阿旁以最高的俸草;而且,添薪加火,磨砺刀山,使地狱全体改观,一洗先前颓废的景象”。人类统治了地狱,而这个地狱正是人类自己所生存的社会,是整个社会社会环境的写照。

从鲁迅先生的角度来说,人们都是囚犯,被关押在文化和生存

之中,人们想要挣脱这个牢笼是无比艰难的,因而,鲁迅先生感叹道:“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唱歌。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活着也将不能。”②是鲁迅先生对生命的自由发出的最后的彻底的失望的绝望的音符。即便是在亡灵的世界,在鲁迅先生看来也是如此。如《死后》,通过身毁魂存的方式,从一个已死之人的角度审视活着的文化。死者不瞑目,活着的人仍然无所不尽其极的为难他们,这是对死者尊严的鞭挞,是对死者的大不敬,逼得死者问出:“你们以为死人物质,做事就这样地草率么?”就连书商也不放过死人,通过各种手段从死人的身上谋求利益,甚至有人说:“怎么要死在这里?”这也证明了就连死亡也是被束缚的。“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然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腺癌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益”,死者的话,透出了深深的无奈失望之情。通过死者,鲁迅先生表达了他对于现实文化的失望,在死人的身上都不能够获得自由,那更加不要提活着的人了,人类获得自由式那么那么的困难,绝望之情溢于言表。人们总是在自由中徘回,却一直被束缚着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

矛盾的世界充斥着整个《野草》,其实矛盾并不那么复杂,它来自于一件件不同的事件的冲突和对立,以往和将来,本身和外界,亮和黑,活着和死去,恩情和仇恨,人类和动物,拥有和失去,都是在二元的世界之中对立的。看似十分简单的二次元结构,其实存在着各种生和亡,存于灭的对立,这样的结构构建了整一部《野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