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赏析介绍
小学古诗《野草》赏析

小学经典古诗《野草》赏析
小学经典古诗《野草》赏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离离:历历,清楚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燃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野草》散文诗赏析

《野草》散文诗赏析散文诗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体,既具有诗的美质,又不受格律的拘限,而能享受散文的散漫自由。
在中国古代,《庄子》或《楚辞》的个别断片,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小赋,如《小园赋》、《枯树赋》之类,约略近之。
但是,作为一种完整的文体形式毕竟是从异域移植过来的。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产生,从发表的作品看,当始于1918年,基本上与新文学运动同步。
一批诗人如刘半农、沈尹默、郭沫若等人都曾有过尝试性写作,却十分幼稚。
鲁迅的《野草》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鲁迅自称是一个散文式的人,他写过几首新诗,确是不押韵的,可是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当他善感的心灵受到触动,或身在大苦闷中而意欲作诗的突围时,采用散文诗的形式是适宜的。
在写作资源方面,无庸置疑的是,他接受过尼采和波德莱尔的影响,用他的话说,是摄取了“‘世纪末’的果汁”。
尼采是旧轨道的破坏者,一生与“庸人”作战,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莱尔写人间“罪恶的圣书”,没有尼采似的强者的力,而竟陷入颓唐。
两人在鲁迅这里构成一种奇异的结合,他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吸纳了代表日神与酒神两种完全相悖的原质,使《野草》充满内在的张力,虽然篇幅有限,却显得更博大,更深遂,更富于瑰奇的色彩。
鲁迅从来视生命为第一义,重视无数个体生命的保存、充实和发展。
他的小说和杂文,就是面对生命遭到压迫和残害所作的抗议性言说。
《野草》同样表现出对生命的极度关注,不同的是更多地从客体返回主体,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一个自我眷顾与反思。
他明白地把世界分为“身外”和“身内”两部分,个体生命于是成了黑暗的承担者,或竟至于是黑暗本身。
《野草》有两组词:人与兽,友与仇,爱与不爱,生与死,形与影,梦与醒,过去与未来,等等。
它们不可分割地共同构成为一种关系,一种境遇,一种选择,概括起来就是:绝望与反抗。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多次为鲁迅所称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书的大纲,倘置换为鲁迅自己的.说法,则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野草》鉴赏

《野草》鉴赏《秋夜》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富于象征意味的深秋夜色的图景,鲁迅用隐喻象征的方法,赋予这些自然景物以深邃的寄托,使之蕴蓄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站在这样一幅图景中心的。
是那后园的墙外的两株枣树和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的秋夜的天空。
这是两个尖锐对立而又进行殊死斗争的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那个奇怪而高的秋天的夜空象征着当时黑暗而残酷的反动统治者。
他威严,是那样“奇怪而高”地压在人们的头上;他阴险,永远对着人们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他狡猾,即使在其严冷中还“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他冷酷,在得意的微笑中“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使那些做着“春的到来”的小粉红花“颜色冻得红惨惨地”,在夜的冷气中瑟缩着。
这幅秋夜严霜的肃杀的图画,是现实生活阶级关系的象征。
小粉红花在威逼下瑟缩的惨状,象征了现实反动势力对年青一代的压迫和摧残。
正是在这样寒冷黑暗的背景下,鲁迅在《秋夜》中着重描写了两株枣树同夜空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的形象。
简练的笔触传达了无限的深情。
虽然,枣树的果实被打得一个也不剩了,甚至连叶子都落尽了,而且身上满是打枣所致的皮伤。
但是他既不痛苦,也不绝望,而是进行无所顾忌的战斗。
枣树的战斗,给反动势力带来了极大地不安和恐惧。
“鬼峡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躲到东边去了。
”但是枣树并没有因此假宽敌人,停止战斗,“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
鲁迅一再重复这样一段枣树直刺夜空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在赞颂枣树那种一意要制敌人于死命的顽强、坚韧的战斗精神。
他把内心的鄙夷和憎恨,刺向那秋夜的天空,把满腔的激情和赞美,献给了那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
他在爱憎分明的矛盾斗争中描写枣树的形象。
在这个形象中,倾注了自己对不屈不挠的人心战斗精神的热情颂歌。
《秋夜》是枣树的颂歌,也是对韧性战斗精神的礼赞。
同时,枣树那贡献了自己全部的果实,满身伤痕,一无所有,而又同夜空进行无畏战斗的形象,正是鲁迅自己韧性战斗精神的写照。
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精品10篇)

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精品10篇)野草读书笔记以及赏析篇1读了鲁迅先生的《野草》,觉得这部散文诗集很有韵味。
我收获颇多,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却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掀翻压在自己身上的巨大的石块,坚强地露出他那小脑袋,鲁迅写野草,暗示着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小草,即使经受无数次摧残,依旧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得站起来,拿起笔来抨击现实的黑暗。
他亲眼目睹黑暗的社会现实,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去拼搏,让生命之树最终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唤醒了那一代的青年。
鲁迅,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他忍受着孤独,审视生命的本体,感受人类灵魂深处的感情,努力用笔杆去战斗,唤醒人民的心智。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人是渺小的,可渺小又怎么样呢,小草是渺小的,它却靠着自己的毅力,顶开了巨石。
小草能顶开巨石,精卫能填海,那还有什么是我们不可以做到的呢,即使自己的力量再微薄也可以撼动面前巨大的石头,所以,即使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依靠自己的努力也一定可以克服。
我们要做新时代的野草,即使现在生活安逸,不需要再向前人一样去开创崭新的时代,但我们还应以那苦难的时代为戒,勇于面对生活,直面挑战,要有永不言弃的勇气和信心。
奥运会上,一个个运动员努力拼搏,即使自己没有冠军强,也要拼尽全力;即使落后20、30分也要打出自己的特点打出自己的气势,不为祖国丢脸,不让人民失望,所以,奥运场上杀出了一匹匹黑马。
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要努力拼搏,拼搏过了,人生才精彩。
对人生而言,重要的决非凯旋,而是战斗。
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就要有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在面对巨大的挑战时,拿出自己的勇气,要以野草般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即使知道对手很强又怎么样,要知道一切皆有可能,不去努力,不去拼搏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就算输了,也不要紧,站起来,重新面对挑战,要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的勇气,终归有一天会迎来胜利的。
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自己肯努力,肯拼搏,终将会有所成就的。
《野草》赏析

《野草》赏析《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激励人们反抗压迫、追求自由。
本文将从情感、展现手法以及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对《野草》进行赏析。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直击人心,并激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对于封建社会的痛苦和愤怒。
他深切地感受到人民所受的压迫和苦难,同时也表达出对于人性的关怀与同情。
例如,他在《阿Q正传》中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虚伪的官僚体制,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人格剖析,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反复受挫后的心理状态,并引发读者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展现手法是鲁迅在《野草》中的又一独特之处。
他采用了多样的文体和写作手法,如小说、散文、讽刺、杂文等,使整部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冲击和思维碰撞。
鲁迅以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犀利的观察力,将社会现实与文学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除了情感和展现手法外,主题意义也是《野草》的重要课题。
作品中的主题涵盖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通过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深刻揭示,鲁迅以无情的讽刺和激烈的批判呼喊着“废除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口号,以期唤醒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反抗精神。
同时,他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关注和呼唤着人性的光辉和自由。
最重要的是,《野草》中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鲁迅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
总之,《野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从情感、展现手法和主题意义等多个层面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和社会关怀。
作品中浓厚而复杂的情感、多样而丰富的写作手法,以及深刻而犀利的主题意义,使其成为一部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文学力作。
夏衍《野草》中译英 赏析

笋:bamboo shoot 瓦砾和石块: 瓦砾和石块:rubbles and rocks 小草: 小草:tender grass tender:easily hurt or damaged : 娇嫩的, 娇嫩的,纤弱的 译文: 译文:Then, have you ever seen the growth of the bamboo shoots? Or the growth of the tender grass under the rubbles and rocks? 点评: 对于"成长"的抽象概念, 点评:O.K.! 对于"成长"的抽象概念,根据不同的事物用词可着重其 形象化特征: 形象化特征:Have you ever seen the springing up of the bamboo shoots or the emergence of the tender grass under the rubbles and rocks?
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 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 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 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
分析:在翻译此句时, 我们根据句子的意思,用现在完 分析:在翻译此句时, 我们根据句子的意思, 成时
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 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 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 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 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野草》散文诗

《野草》散文诗一、原文:《野草》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受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更不用说那地上的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二、衍生注释:1.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里的沉默可能代表着一种内心的思考和积淀,沉默时思想在丰富,而开口可能受到外界诸多因素限制,难以倾吐心声,故而感到空虚。
2. “大欢喜”:是一种看透生命本质后的一种豁达情绪。
对于死亡、朽腐表示“大欢喜”,是因为从生死循环中看到了生命存在过的必然痕迹。
3. “野草”是诗人自我或者像他一样平凡但顽强生命的象征。
它不高大美丽,生长条件恶劣,会面临践踏、删刈,但依然努力夺取生存。
三、赏析:1. 主题:这首散文诗的主题围绕着生命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野草作为弱势群体和被压迫者的象征,表达了即使处于困境,即便平凡渺小也要顽强生存,同时也有着对旧时代黑暗腐朽的批判。
2. 情感:诗人的情感复杂而深沉。
有对生命中苦难的豁达接受,如面对野草般生命会被践踏删刈时的坦然欣然;也有一种破旧立新的渴望,对待腐朽有像地火喷发般烧毁一切的强烈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草鲁迅
秋夜
秋夜中的各种意像:天空是黑暗势力,枣树是富有斗争精神的战士,小红花是百姓,小青虫是有志气的青年。
表明了作者对这些对象的态度。
影的告别
文章是鲁迅对自己的剖析,自己思想的交战。
影是指代自己,而告别的是自己要摆脱的
方面。
鲁迅一直对自己的“毒气、鬼气”不满意,所以不想让青年人去学习自己这方面的东西,这些气指的是自己对这个世界太过于批判,见东西太深。
求乞者
鲁迅通过写自己对求乞和布施的厌恶,写出自己追求超越物质的精神解救世界的观点,
对那些肉体的饥饿的布施只能给求乞者贪婪,而不能扶起他们的精神剂量。
复仇
一对裸男女,手拿武器,对峙在沙漠里。
无聊的看客围满了,但是还没有出手。
鲁迅就
是通过这样的诱,吸引了那些无聊的看客,到最后那些无聊的看客自动解散了。
这就是一种对这些喜好热闹者的复仇。
5. 复仇(二)
写耶稣为了拯救以色列,把自己钉上了十字架时身边的各种人的表现,和耶稣当初对他们的嘲讽和最后因为肉体的痛苦甚于精神而失败地绝望。
而所谓复仇者,则体现在受钉杀时对当权者的残酷与民众的麻木的玩味上,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的精神上的优越感,虽然在最后的肉体毁灭的痛楚中败落
希望
鲁迅的希望指什么很难回答,因为这篇文章是在五四之后,是在见很多青年沉沦之后写
的文章。
他说的希望是虚妄的,自欺的,更多的是失望,绝望。
但从中也看出了鲁迅对青年人曾经充满了希望,但这种失望或者绝望是一时的,希望之歌还是会继续的
雪
鲁迅在此散文中描写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写出朔方雪的不美艳、不粘连、在凛冽的
天宇中纷飞、旋转,这正是孤独的战士的写照。
风筝
风筝是鲁迅接近现代教育的一篇给我们教育事业的很大的启发,他告诉我们要尊重孩子
的创造性,不能对孩子的兴趣和奇怪的想法进行磨灭,对孩子纯洁的愿望进行扼杀使他非常内疚。
好的故事
这个美好的故事只是发生在梦中,当梦一醒来,发现现实和梦的距离是如此遥远。
极力
描写这梦的美好是为了突出现实的寂寞和孤独,同时也是对儿时记忆的回顾。
过客
全文的中心是:“不,我还是走好”过客与老人、孩子的对话中显示了自己对自己目标
的坚决,虽然前方是坟墓,虽然不知道确切的要到哪里去但是这个孤独的战士还是选择了继续往前走,坚持求索的迫切心情展露无遗。
死火
作者用自己超然的想象力描述了一朵死火被冻结在冰谷中,
在放进自己口袋的那刻,它
复燃了,然而带出去会燃烧,不带则又会冻结的两难境地。
冰谷象征着这个冷冷的世界,死火指热血的青年,最后他选择了与大石车一起灭亡,即反对势力一起灭亡的决心。
这个火种比喻忠义人士。
狗的驳诘
人们都说狗势利,其实人不甚狗,比狗更加势利。
13.失掉的好地狱
中国的历史,就是这帮反动家伙取代那帮反动家伙的历史,他们的独裁统治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是更大更深的苦难。
他们在“起义”——推翻旧统治之始,无一例外地用好看的招牌,诱人的说教迷惑民众,利用人民的力量为他们夺取统治权。
当他们踏着人民的血肉坐上皇帝的宝座时,立刻就把社稷变成他的家天下,把人民当作牛马来任意驱使奴役。
因而,“地狱是照样的地狱”。
墓碣文
反讽作为一种结构原则,往往表现为作品各部分之间的压力,任何叙事一旦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受到文学语境的压力,同时又给予语境以冲击。
这种互相间的压力如果使叙事反向
指向了自身,产生了自我矛盾,便构成了反讽。
反讽的存在,使文本中各种对立因素结合而成审美对象的有机整体。
(反讽的概念)
鲁迅在痛定之后,逐渐摆脱了痛苦,重新解剖自我,以求认识自我,表现出鲁迅与旧我尽快决绝的态度和心境。
任何人,包括鲁迅,都无法完全知道自己的本心,但人又都是眷恋本心并在本心驱使下做着种种事的,这的确是一种最深广的人生悲哀。
其中死尸的我是无需遮掩的我,“我”则是有所顾忌的我。
颓败线的颤动
记叙的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女儿,曾经用出卖肉体来把它养大的母亲对她来说是一个丢脸
的人,是一个包袱。
母亲这种委屈不能向任何人表达的愤懑和悲哀。
也暗指那些哺育了,或者为新生活丧生的革命斗士不被群众所理解的悲苦。
立论
鲁迅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告诉我们不但在写作文立论时,更是在做人上,都希望能
达到一种说谎的能够得到惩罚,说实话的能够得到鼓励的环境。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这一篇塑造了战士的形象,也勾勒出了对手的嘴脸。
敌人打着慈善家、学者、正人君子
的旗号做着危害中国的事,而战士是不受欺骗的当这些敌人假装自己是公正公平的。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文章讲述了奴才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聪明人用廉价的同情话就收到了奴才的感激;而
傻子却用实际行动改变奴才的处境却得到了奴才的告发。
鲁迅这颗对充满奴性的百姓的愤懑也从这里得到体现。
腊叶
文章以许公的角度,写了青年人和许公对自己身体的关怀。
其中那片枯的枫叶就是对自
己的象征。
淡淡的血痕中
文章写了做着对造物者的憎恶和藐视,对造物主的良民的怜悯和哀矜,造物主无法灭尽
人类,因为还有叛逆的武士在。
一觉
一觉是作者在奉系和直系交战的背景下写的,他在整理青年人文稿的时候找到了中国未
来的希望,看到了青年们的战斗他很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