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精品教案2

2.隋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师: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接着唐朝就建立了。
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分析概括
学生: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学生: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而且统治非常残暴,导致农民起义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之间的串连
通过回顾知识,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能力。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让学生增加直观印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师: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那么隋朝能够统一南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①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②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
③隋文帝励精图治,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4.巩固统一的措施
师: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促使以巩固统治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
科举制,又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极大程度地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使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2、背景
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为什么到隋朝要进行改革
3、过程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精品教案
课题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中国历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含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标解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那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探究新知(一)隋的统一展示材料:材料一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冀州谷薄,市井多奸诈,雯(jibng)为铜斗铁尺,重之于肆,百姓使之。
——《隋书•赵观传》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讨论下列问题:(1)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及统一的意义分别是什么?(2)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师生归纳:(1)时间:581年;开国皇帝:杨坚(隋文帝);都城:大兴:统一时间:589年;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展示材料:隋朝都城大兴位处偏西,粮食供应困难。
605年,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次年,迁都洛阳;同年推动大运河的建造,以使从南方漕运粮食到北方,同时在洛口、回洛等地兴建大粮仓以备荒年时使用。
迁都凿河,还可以掌控关中政治中心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便于对东北用兵。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提示:经济方面: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解决粮食问题;政治方面: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也便于对东北用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习目标】仔细研读材料,概述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隋朝的灭亡;在地图上指出隋朝大运河的关键点;对比秦隋两朝,用自己的话说出其共同点。
【学习指导】1.独立思考探究案上的问题,结合课本内容和问题,自主完成探究案上的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边讨论边做记录,总结答题方法。
探究案——探寻王朝兴亡的规律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
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隋统一后,在政治上首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开凿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
隋朝创立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分久必合隋统一材料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分裂的时期,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不变的追求。
材料二: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探究一: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隋统一有什么意义?二、百舸争流大运河《汴水》《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探究二:两人对大运河的开凿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同?三、罄竹难书伐暴君历史上的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但都辉煌一时,对后世影响深远。
探究三: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给我们什么启示?【史海泛舟】认识大运河经营洛阳和修大运河是彼此相关连的两件事。
大运河把以长安为政治中心的中国西部,与旧日北朝的高齐与南朝的陈控制的东部地区紧密联系起来。
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上大多强调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枢纽作用,其实这是按照元朝大运河的走向和作用来理解隋唐运河了。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
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教学重点】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教学难点】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教学过程】1、本学期需准备:小笔记本一个,主要是梳理笔记,定期检查。
没有其他练习册。
2、出示朝代歌,回顾朝代更替的基本知识点。
本学期我们就要学习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先来学习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导入新课:教师引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了哪些事情呢?(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师: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到隋建立的过程。
(可结合地图,发问这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地图?进一步引领学生回顾南北朝政权更替)生: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强调需要整理的笔记:时间:581年;人物:杨坚;都城:长安(古今地名对照)多媒体展示隋文帝杨坚图片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
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
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
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Yuchijio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
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2、隋统一全国师:请同学们看隋与陈对峙形势图师: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学生:589年隋统一南北知识拓展: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篇1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设教学活动(一)遵循特定原则,整合教材子目本课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强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完整性。
隋朝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隋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实现全国统一,他发展经济的同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则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此外,隋炀帝还开凿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进一步将统一的隋朝推向繁荣。
但同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因此,基于历史的时序性,我将第二子目“开通大运河”和第三子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互相对调。
这样的调整便于子目之间的合理过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对于隋朝的这段历史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是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汇编而成,并将作为统一教材推行全国,所以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教材中每一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都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任意调整子目、整合板块。
我认为对于教学中子目的调整和板块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子目之间跨度大,逻辑性不强。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教材并结合一些过渡方法,将不同知识点沟通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其次,时序性原则。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
诗中提到的“雷塘”在扬州,那么“君王”指的是谁?这首诗将的哪一朝的史事呢?(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隋的统一结合课件,引导学生了解西汉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进而知道隋朝建立、统一的时间。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
材料二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材料三南陈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
他喜爱诗文,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同。
探究:通过材料分析: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学习与探究结合课件学习隋灭陈流线图,探究隋朝统一的意义是什么?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学习隋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1.三省六部制,发展经济,编定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2.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学习与探究材料: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
——改编自《话说运河》解说词“阴柔一捺”的大运河修建于何时、目的何在?学习与探究阅读教材和以下材料,思考:大运河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材料一大运河与世界上著名人工运河进行比较印大材料二: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
新课标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
通过学习讨论从隋亡中得出正确启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由《玉树后庭花》的故事和歌曲导入
听歌曲和故事,了解基本事件
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
讲授新课
1、隋的统一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隋的建立及统一
3.隋炀帝限制、削弱官员大权,加强中央集权,让朝廷官员不满。
4.各地人民起义的打击。
5.隋炀帝三征辽东,横征高丽,战争频繁,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
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勾画:581年,杨坚夺取北魏政权,建立隋朝,都城洛阳。找到并勾画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学生讲述胭脂井的故事
学生结合书本及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归纳隋朝统一的影响
四、隋朝的灭亡
材料研读:《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 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看书归纳隋炀帝的暴行?
1.国家统一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们不满。
2.隋炀帝横征暴敛,极度奢侈,朝廷腐败。
学生结合课本总结隋文帝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
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小组讨论总结
学生看课本,了解隋以前的选官制度
学生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隋炀帝的暴行及隋朝灭亡的原因
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精选13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精选13篇)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篇11、计划课时:1课时2、课前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的顺序:隋朝的建立;隋灭陈,统一天下;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因暴政二代而亡。
传统的问题引导式授课的流程:第一隋朝是怎么建立的?第二,为什么隋朝能灭掉陈朝,一统天下?第三,隋朝统一以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有什么表现?第四,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经过、影响?隋朝大运河“一个中心两个起止点4段通5河”分别是指?第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方式和弊端?隋朝是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科举制创立带来的影响?第六,为什么隋朝会二代而亡?主要原因是什么?隋朝灭亡的经过?第七,对比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有什么经验教训?3、历史漫画制作构想如果引入历史漫画教学的话,需要为隋文帝杨坚、陈后主和隋炀帝杨广设计Q版的形象。
第一组漫画就是外戚杨坚的踢走北周小皇帝夺权建隋。
第2组漫画就是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被杨广带兵攻破都城,避难逃到废井后被俘的故事。
由第2组漫画引出“隋朝灭陈统一天下的原因”这一问题。
第3组漫画就是开皇之治的成因和表现。
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这可以通过一幅组合的漫画图来表现。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可以出示三省6部制这幅图。
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和表现,可以通过两幅对比性的漫画来表述,左侧是隋朝之前民不聊生的漫画,右侧是隋朝统一后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堆满粮食的漫画。
第4组漫画就是大运河的开通。
图一在大运河地图配画民夫挖河道,旁边加民役数量。
图二在大运河地图配隋朝漕运和水上商贸运输数据。
图三是隋炀帝坐龙舟出游扬州。
引出修大运河利弊讨论。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第5组漫画科举制前后的选官标准对比。
设计张有才和李富贵2个Q版人物,引出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康县岸门口镇初级中学伍积才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
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作用和评价。
,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上期学的内容: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东魏——北齐
北方:十六国——北魏(北朝)隋朝西晋西魏——北周
南方:东晋——宋——齐——梁——陈(南朝)
① 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北方度陷入分裂和混乱。
420年,刘裕建宋,东晋的灭亡,南方经
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与此同时.在北方并立存在着一些政权,称北朝。
② 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后北魏分裂,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东魏和西魏,后来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
取代,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
③ 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资料外戚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的母亲或妻子的亲戚
2、隋朝的统一
(1)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2) 隋朝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差别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
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3)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
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
(1)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
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
(2) 表现:隋文帝统治二十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
隋朝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储积的粮食、
布匹,据史书记载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开销。
二、大运河的开通(开通大运河时的皇帝隋炀帝)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面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利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2、时间:从605年开始,至610年开通。
3、运河组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面三仟多公里。
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
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是全世界最长的古代运河。
4、历史地位。
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但是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动脑筋
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答案提示
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
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答案提示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②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
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练一练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答案提示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活动与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答案提示
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
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答案提示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
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
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
主要方面。
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但当时为开凿
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时间:581年
隋朝的建立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都城:长安
时间:589年
南北重归统一隋朝的统一
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原因: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社会经济的繁荣
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从605年起
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大运河的开通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