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进展
精神疾病的家族遗传性和基因研究

精神疾病的家族遗传性和基因研究精神疾病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该类疾病的遗传性和与基因的关系。
在科学研究的推动下,我们对于精神疾病的遗传性和基因因素的认识也逐渐增加。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的家族遗传性以及与基因相关的研究进展。
1. 家族遗传性精神疾病在家族中遗传的现象被科学家们广泛关注。
多个研究表明,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往往在其家族中存在更高的患病风险。
例如,一个人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精神疾病患者时,他们自己患病的可能性也较高。
这种家族遗传性现象的发生,提示着精神疾病与遗传之间的密切关系。
2. 孪生研究孪生研究是研究精神疾病遗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对同卵孪生和异卵孪生的精神疾病患病率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确定遗传因素对于精神疾病的影响程度。
早期的孪生研究表明,同卵孪生之间的患病一致性较高,远高于其他亲缘关系成员间的患病一致性。
这一结果进一步强调了家族遗传性与精神疾病的关联。
3. 基因研究随着基因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疾病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族的基因组进行广泛的测序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特定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例如,许多精神疾病患者中观察到了与神经传导系统有关的基因异常,这进一步证明了基因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
4. 复杂性疾病与多基因遗传精神疾病被认为是一种复杂性疾病,这意味着其发生往往不仅仅由单个基因的变异所决定,而是由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所引起。
因此,对于精神疾病的基因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多基因遗传的角度。
通过在大规模样本中进行基因关联研究,研究人员试图发现与精神疾病发生有关的多个基因变异。
这种方法的出现无疑为精神疾病的遗传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5. 非编码RNA的研究除了研究编码基因变异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外,最近的研究发现非编码RNA(ncRNA)在精神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ncRNA是一类不直接编码蛋白质但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分子。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进展

神经发育异常
01
神经发育异常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03
神经发育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02
神经发育异常可能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04
神经发育异常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
治疗方法
3
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用于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
加强家庭关爱,为患者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和情感支持
加强社区关爱,为患者提供康复、就业、生活等方面的支持
谢谢
预防措施
4
早期识别
3
2
4
1
观察患者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如出现异常行为或情绪波动,应及时就医
提高公众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消除误解和歧视,促进早期识别和治疗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
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交支持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的关爱和理解:对患者给予关爱和支持,理解他们的病情和需求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
临床表现
幻觉:患者出现幻听、幻视等感觉异常
妄想:患者产生不切实际的妄想,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
思维障碍:患者思维混乱,言语不清,难以理解
行为异常:患者出现怪异行为,如自言自语、自伤自残等
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波动大,易怒、抑郁、焦虑等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认知功能下降
精神分裂症病因.
04.
目录
精神分裂症概述
病因学研究进展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精神分裂症概述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研究进展精神分裂症是一个症状复杂、原因不明的精神障碍。
从19世纪末起,人们就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并不断取得一些进展。
到目前为止,可以粗略地将病因学研究分为两类:生物学因素的研究和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
在生物医学取向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遗传研究、神经生化研究、神经内分泌研究、电生理以及影像学研究等。
其中,有关免疫异常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一些人的关注。
自Rudin(1916)开始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认真研究以后,根据病因学研究的现有资料证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展,使本病的基因定位研究有了可能,但目前尚无定论。
研究资料显示,多数病人具有内向的个性特征、有易感素质。
社会和心理应激以及环境中的生物学因素,特别是围产期感染、中毒或外伤,母孕期的病毒感染等均可能作为环境危险因素,影响本病的发生。
多方面资料表明,神经科学的进展,使本病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入了更深入的探讨。
近十余年,对神经递质及受体的研究较为活跃,并发现在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中由于中枢神经递质及受体功能异常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并试图将以上研究成果用于临床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内分泌改变的研究较多,但结果不完全一致[1-3]。
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生化机制可能是脑内多巴胺(DA)活动过强。
此种功能亢进主要由于DA释出过多或受体反应强度高于正常人。
此学说主要证据是抗精神病药能阻滞D2受体而对精神分裂症有治疗作用。
其中公认的D2受体阻滞药有氟哌啶醇及氯丙嗪等典型抗精神病药。
氯氮平及近年来上市的奥氮平主要通过阻滞D4受体而治疗精神分裂症。
1954年,Wooley和Shaw最早提出5羟色胺(5-HT)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5-HT的代射及其受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与多种精神疾病有关[4,5]。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各种行为与躯体功能障碍,其中包括攻击行为、性欲、食欲及睡眠等障碍也可能与5-HT有关。
精神分裂症影像遗传学研究进展

而了解这些基 因对精神分裂症行为的影响。本文就有关精神分裂症脑影像与遗传学研 究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影像学 遗传学 【 中图分类号】 7 93 R4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2 12 1 ) 0 — 3 8 0 0 9 7 0 (0 1 一 5 0 8 — 4
常在 脑 广 检研 究 中得 到 _证 实 。 Wr h 等 对 5 J r it g 8项 结 构 性 MR 研 究 ( 含 15 8例 精 神 分 裂症 患 者 ) I 包 8 进
致 可 能 与 采 用 的 图 像 配 准 技 术 ( eirt l rgs a o t i t h iu s 不 同有 关 , 确 的 图 像 配 准 技 术 足 D I e nq e ) c 准 T 研
l 精神分 裂症 的影像与遗传发现
过去3 0年 , 体神 经影 像技 术如 磁共 振 ( I 活 MR )
使得 精神 分 裂症 的 许多 脑 结 构 异 常 得 以识 别 , 些 异 这
F A值 下 降 , 是 , 同的研 究发 现受 影 响 的部 位 不 M , 但 不
一
些研 究 没有发 现病 例 对 照 组 之 间 的差 别 , 些 小 一 这
勾 回/ 仁 核 区 、 杏 双侧 脑 岛和 前扣 带 l存 在 体 积 下 降 ; n j
慢性 精 神分 裂症 患者 在皮 质 叮观察 到更 广泛 的体 积 卜
精神 分 裂症 町能 存 在 脑 功 能 和 结 构 连接 下 降 , 最 近神 经 影 像 技 术 的 提 高 如 功 能 性 磁 共 振 (u ci a fn t n l o
行荟 萃分析 发 现 , 神 分 裂 症 患 者 全 脑 和灰 质 体 积 下 精 降 、 室体 积 扩 大 。Elo 腑 lsn—Wr h 等 的荟 萃 分 析 i it g 精 神分 裂症 患者 在 刚 开始 发 病 时 , 马 、 脑 、 海 丘 左
精神疾病的遗传研究基因组学的进展和新发现

精神疾病的遗传研究基因组学的进展和新发现精神疾病的遗传研究:基因组学的进展和新发现精神疾病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虽然环境因素在精神疾病的发病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遗传因素在其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近年来,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为精神疾病的遗传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方法和新的发现。
本文将系统介绍精神疾病遗传研究的基因组学进展和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一、遗传因素在精神疾病中的重要性精神疾病是指一系列以心理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这些疾病的病因,其中遗传因素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遗传研究通过对家族、双胞胎和先证者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样本进行研究,已经证实了精神疾病的遗传性。
例如,双胞胎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患精神疾病的概率要高于异卵双生子,这说明基因在精神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基因组学在精神疾病遗传研究中的应用2.1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突破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精神疾病遗传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者可以对大量的基因进行测序,并寻找与精神疾病相关的突变。
2.2 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广泛应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患病个体和正常个体的基因组,找出与疾病相关的位点和基因。
通过大规模的GWAS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如9p21.3区域的ANK3基因与躁郁症的关联,16p13.11区域的CNTNAP2基因与自闭症的关联等。
三、精神疾病遗传研究的新发现3.1 基因变异的复杂效应通过基因组学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精神疾病的遗传基础非常复杂,不仅涉及到单个基因的突变,还包括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只有在其他特定基因存在时才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3.2 精神疾病与其他疾病的遗传重叠研究人员还发现,某些精神疾病的遗传基础与其他疾病存在重叠。
例如,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与自闭症在遗传基础上存在一定的关联。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正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情感、言语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尽管该疾病已被多年研究,但其具体病因和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量研究成果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其中,包括神经生理学和基因学领域的研究,以及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领域的研究等。
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有关,尤其是多巴胺和谷氨酸的功能失调。
该领域的研究识别出了多种神经调节系统的重要作用,包括外源性化合物的神经调节系统和内源性神经递质的调节系统。
这些发现为开发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基础。
基于基因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和遗传关联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潜在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和通路。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已经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种主要方法。
其目的是通过实施认知重新建构技术,减少幻觉和妄想的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此外,家庭治疗和支持治疗等方法,也被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
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已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药物。
虽然这些药物可以减缓患者的症状,但也会出现一系列副作用,如运动障碍和代谢紊乱等。
因此,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提高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总之,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实现对精神分裂症的更好管理。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进展课堂PPT

分裂症生物学亲属(N=173) 21.4 2.9 3.5 7.5 7.5
对照组生物学亲属(N=174) 10.9 0 1.7 1.7 7.5
分裂症寄养亲属(N=74)
5.4 1.4 0 1.4 2.7
对照组寄养亲属(N=91)
7.7 1.1 1.1 3.3 2.2
P值
0.006 0.03 N.S 0.009 N.S
6.对母亲患本病的所谓精神分裂症高危儿童的研究发现, 他们的总智商并不低,但理解跨度、注意维持及信息复杂 加工能力低;而且MRI检查显示他们的脑室要比对照组大。
7.精神分裂症病人,在起病前已有神经心理发育问题的 证据。英国的国家儿童发育研究,追踪1958年3月在本土 出生的婴儿16980名,至第28年已发现59人患精神分裂 症。分析以往的定期检查记录,发现他们在3岁时控制小 便能力较差,5岁时仍有较高的尿床比例,男孩在7岁时呈 现较多的焦虑、敌意及神经系症状,11岁时显示较高的抑 郁和退缩,16岁时他们的运动协调性及视觉发育仍较差。 总体而言,他们病前的学习记录较差,不论是阅读和计算,
•.
•19
直接证据
DA与精神分裂症联系的最有力和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对 抗精神病药作用机理的研究。早期研究认为,精神分裂 症病人DA功能亢进,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 主要药物对DA特别是DA2受体的阻滞作用。药物的效价, 或治疗剂量,可以用它们对DA2受体的结合能力评估。 按照上述假说,前后研制出几十种抗精神病药,临床应 用确有效果。新型抗精神病药的问世,对DA假说提出了 挑战,新型药物或者是DA阻滞功能不太强,或者是还伴 有对其它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的重要作用。然而,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对DA全无作用的抗精神病药。
遗传度 <100%,且近半数的MZ并不同病,提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并
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及与遗传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神经心理学评定主要包括神经心理测试和神经影像学方 法。神经心理测试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执行功能和 视觉空间能力等方面,常用的工具有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梅耶-布朗斯特洛 夫成人记忆量表、霍普金斯语言能力测验等。神经影像学方法则通过研究患者的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来评估认知功能,常用的技术包括结构磁共振成像、功能性 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
引言
引言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 方面的异常。虽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发现其与遗传和 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次演示将介绍近年来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及与遗传关系 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研究进展
1、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发病 的影响
蛋白质组学研究蛋白质的表达和相互作用,为揭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提 供了新的视角。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多种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存在异 常,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CaMKII)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等。这些蛋白质的异常表达可能 影响神经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功能,进而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4、蛋白质表达异常对精神分裂 症发病的影响
4、蛋白质表达异常对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影响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部某些区域存在蛋白质表达异常。例如,精 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谷氨酸受体(NMDAR)的表达水平降低,导致谷氨酸信号传 导受损。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还表现出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如髓鞘形成过程中 的分子缺陷等。
谢谢观看
内容摘要
然而,目前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神经心理学评定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 不同研究结果的差异较大,这可能与研究样本的选择、实验设计和方法学等因素 有关。其次,认知功能评估的工具和方法尚不统一,不同工具之间的信度和效度 有待进一步比较和验证。此外,对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缺陷的机制研究尚不深 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和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赵靖平
内容
• 概述、临床表现 • 临床诊断 • 遗传学研究进展 • 遗传咨询与伦理
精神分裂症
•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 精神病
• 多起病于青壮年(16-25岁), 常缓慢起病
• 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 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 认知功能损害
• 患病率占1%的人口
-Thomas R. Insel, MD,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Insel, T. R. and P. S. Wang JAMA 2010;303(19): 1970-1971.
精神分裂症遗传学新进展
精神分裂症不是单基因遗传疾病,而是数个基 因或数个基因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2)
• Mah (2006)年报道了第一个精神分裂症 GWAS,分析了2万5千个SNPs,320例患 者和325对照,以及另外三组的重复样本研 究,发现PLXNA2与精神分裂症相关。
Mol Psychiatry. 200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2):中国样本
stage 1: 746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1,599 healthy controls; validation: 4,027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5,603 healthy controls.
6p21-p22 (rs1233710, 4.76 × 10−11 )
11p11.2( rs11038167 P = 1.09 × 10−11)
Yue et al. Nat Genet. 201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3):中国样本
The discovery sample set consisted of 3,750 patients and 6,468 healthy controls; and the followed up the top association signals in an additional independent cohort of 4,383 cases and 4,539
Ripke et al. Nat Genet. 20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5)
• 发现了13新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相关
Manhattan plot of the Swedish and PGC schizophrenia meta-analysis results Ripke et al. Nat Genet. 2013
种药物)或另一种医学状况所致。 F.如果有孤独症谱系障碍或儿童期起病的交流障碍的病史,除
了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状外,还需有显著的妄想或幻觉,且 存在至少1个月,才能做出精神分裂症的附加诊断。
精神障碍是神经发育性疾病
年龄
精神分裂症 社交恐惧障碍
惊恐障碍 双相障碍
药物滥用和药物成瘾
进食障碍
强迫障碍 反社会行为
•DNA在DNA甲基转移酶 (DNMT) 的催化下,以S-腺 苷甲硫氨酸(SAM) 为甲基供 体,将甲基转移到特定的碱基 上的过程。
• 调节基因表达、染色体稳 定性、遗传印迹。
Purcell,Nature 2014
精神分裂症遗传基因分布
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 2012, 238 - 244
精神分裂症表观遗传学新进展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组蛋白甲基化 组蛋白乙酰化 组蛋白磷酸化
DNA 甲基化
DNA methyltransferase
• 22q11.2 微缺失综合症:
➢ 在一般人群中, 22q11.2微缺失综合征的风险是1/2000; ➢ 患22q11.2微缺失综合征的人在青春期及成年早期出现精神疾病的风险显
著增加; ➢ 患22q11.2 微缺失综合征的人出现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0倍。
• 22q11.2 微重复可以减低精神分裂症患病风险
拷贝数变异分析(2)
• 拷贝数变异分析方法:
拷贝数变异分析(3)
拷贝数变异分析(4)
Am J Psychiatry 2010
拷贝数变异分析(5)
• Walsh等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稀有CNVs 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而且可影响神经 发育环路的基因。
Science, 2008
拷贝数变异分析(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5)
• 药物基因组学:采用GWAS方法寻找药物治疗反应与遗传 基因的关系。
• 方法: CATIE 的738 个病人, Affymetrix 500K 芯片
Mol Psychiatry. 2011
六、拷贝数变异分析(1)
• 拷贝数变异(CNVs)是 指在基因组中拷贝数目 与参考基因组相比存在 变异的,长度大于1kb 的DNA片段。人群间 CNVs的变异大于SNP.
• 定位的基因区域: 22q12–q13, 8p22–p21, 6p24–p22, 13q14–q32, 6q21–q22。
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和证据强度
候选的精神分裂易感基因以及有关证据在四个方面的证明力
证据的证明力(0-5个+)
与精神分裂的关联 与基因座的连锁
精神病患者体内 生物学上的合理性 的异常表达改变
外显子测序和基因组重测序(2)
• Girard等人对14个散发分裂症核心家系进行全基 因组外显子测序,发现了14个新发突变,其中11 个为错义突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新发突变率明 显高于健康对照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新发突变率与普通健康人群的比较 Girard ,Nat Genet 2011
外显子测序和基因组重测序(3)
Owen, M.J., Craddock, N., and O’Donovan, M.C. (2005). Schizophrenia: genes at last? Trends Genet. 21, 518–525.
三、基因连锁定位研究
• 利用遗传标记在家系中进行分型,再利用 数学手段计算遗传标记在家系中是否与疾 病产生共分离。
• CNV对ERBB4, SKP2 和 SLC1A3基因的 影响。
Science, 2008
七、外显子测序和基因组重测序(1)
• 外显子测序: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是指利用序列捕 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捉并富集后进 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
• 基因组重测序:对基因组序列已知的不同个体进行 全基因组测序,并在个体或群体水平上进行差异性 分析的方法。全基因组测序可检测到全基因组范围 内的各种类型变异,包括SNV , InDel , SV以及 CNV等,可全面发掘新的和稀有的遗传变异,真实 反应样本基因组信息。
• (父亲生育年龄>45岁,是 子女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突变基因在突触网络中富集
Fromer ,Nature 2014
外显子测序和基因组重测序(5)
• Purcell 等人对25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543例健康对照进 行全外显子测序,发现破坏性突变在患者中的发生频率明显 高于在对照,提示精神分裂症的多基因遗传负荷主要来源于 分布于大量基因中罕见的破坏性突变。
Straub, R.E., and Weinberger, D.R. (2006). Schizophrenia genes famine to feast. Biol Psychiatry, 60, 81–83.
四、候选基因关– 神经发育假说 – 精神药理学假说(起效机制与通路) – 基因连锁定位
1q24.2 (rs10489202, P=9.50×10−9)
8p12 (rs16887244, P=1.27×10−10) Shi et al. Nat Genet. 201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4)
• Multi-stage GWAS beginning with a Swedish sample (5,001 cases and 6,243 controls) followed by meta-analysis with previous GWAS (8,832 cases and 12,067 controls) and finally by replication of SNPs in 168 genomic regions in independent samples (7,413 cases, 19,762 controls and 581 parent-offspring trios)
双亲都患病,子女患病的风险为 46%; 双卵双生子,患病的风险为 17%; 单卵双生子,患病的风险为 48%。
一、精神分裂症遗传度
• 精神分裂症遗传度约为81% (73–90%) • (乳腺癌30%, 二型糖尿病26%)
• 多个中效或微效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
二、细胞遗传学分析
• 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 大片段染色体的异常(>3Mb)
• 重要候选基因:AKT1, CHRNA7, COMT, DAO,
DAOA, DISC1, DTNBP1, ERBB4, GRM3, GSK3B, NOS1AP, NRG1, PAFAH1B1, PPP3CC, PRODH, RELN, RGS4 .
基于内表型的候选基因关联研究
plos one 2012
J Autism Dev Disord 2013; Mol Psychiatry 2014
精神分裂症 染色体区域定位研究发现
连锁区域与基因 与精神分裂密切相关的染色体区域用蓝色竖线标注。缺失的染色体用红色竖线标注。红色箭头指向与精神 分裂有关的染色体异常部位。黄色箭头和圆圈与精神分裂有关的基因。红色圆圈为易感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