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
透过酒杯窥探中国酒文化的社会背景

透过酒杯窥探中国酒文化的社会背景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酒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透过酒杯,我们可以窥探中国酒文化的社会背景,了解其中的人文历史、价值观念和社交习俗。
中国酒文化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古代,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视酒为生活的调剂品,也是人们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媒介。
通过饮酒,人们展现出对友情、亲情和同事关系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礼仪和文化的尊重。
在古代,中国的酒文化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
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对酒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酒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在宴席上,人们按照年龄、地位和身份的先后次序坐席,以酒杯交杯致意,体现了尊卑有序、礼节严肃的社会规范。
此外,古代的酒文化还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友情和忠诚的重视。
像《论语》中记载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酒宴上,由长辈配酒是一种尊敬的表示,年长者的意见和经验也会得到年轻一代的重视。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酒文化与社会背景发生了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种种历史事件和社会转型,酒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酒文化受到了部分程度的影响。
饮酒已不再被视为私人娱乐的方式,而是被强调为国家和团体交流的一种形式。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宴会中,大量的饮酒仪式和行为规范被制定出来,以展示国家的实力和形象。
然而,酒文化的社会背景不仅仅局限于官方场合。
近年来,中国酒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继续演变,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
酒吧、酒庄和品酒活动的兴起,不仅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到国际化的酒文化,也使得中国的酒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包容。
这些文化交流平台提供了展示和推广中国酒文化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来说,透过酒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酒文化的社会背景。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酒文化都与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等级观念和社交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酒文化的社会背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中国酒桌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中国酒桌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演变酒桌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交流和社交活动。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和演变角度,探讨中国酒桌文化的发展。
一、酒的起源和中国古代酒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和利用酒的国家之一。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开始酿造酒。
最早的酿酒器皿为陶制,后期出现了青铜酒器的使用。
酒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粮食生产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古代酒文化主要体现在饮酒礼仪和营养价值方面。
中国古代重视饮酒礼仪,饮酒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
如《周礼》中记载的宴会礼仪详细规定了饮酒的程序和顺序。
古代酒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例如黄酒中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有助于增强体力和养生。
古代酒文化以节俭、和谐和敬畏自然为核心价值观。
二、酒桌文化的兴盛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中国的酒桌文化逐渐兴盛起来。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酒文化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唐代的文化名流常常以诗词歌赋赞美酒的美好,而宋代则有酒宴为乐的“宴尽天下名山美水”之风。
酒桌文化的兴盛与中国传统的重视人际交往、以酒释兵权、以酒结和好等观念有关。
酒桌上的互助合作和热情好客为社交交际提供了温馨的氛围。
人们常常以酒会友、以酒庆贺、以酒结盟,从而加深友情和业务合作。
三、酒桌文化的演变与当代社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酒桌文化也有了一些演变。
尽管中国仍然重视酒桌上的热情好客和人际交往,但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提倡和法规的制定,人们对待酒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
首先,健康饮酒观念逐渐在社会上得到普及。
人们开始注重适量饮酒,并强调饮酒的文明礼仪。
酒桌文化强调的不再是酒量多大和醉酒的狂欢,而是适度与健康。
其次,法规的制定对酒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例如,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酒驾的打击力度,并且通过法律禁止对青少年饮酒等措施,以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秩序。
最后,酒桌文化在商务交流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商务人士在商务宴请中常常饮酒,以显示诚意和友善。
酒文化的流变新时代下的中国饮酒风尚

酒文化的流变新时代下的中国饮酒风尚酒文化的流变:新时代下的中国饮酒风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饮酒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饮酒的方式、习俗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剖析中国酒文化的流变,并探讨新时代下中国饮酒风尚的特点。
一、酒文化的历史演变1. 古代的饮酒文化古代中国的饮酒习俗源远流长。
《诗经》中就有大量的描写饮酒的诗篇,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饮酒的热衷。
古代贵族和士人常常举行盛大的酒宴来庆贺重要的节日和场合。
饮酒被视为交际和表达感情的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尊重和礼仪的重要性。
2. 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酒文化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唐代是中国酒文化的鼎盛时期,丰富多样的酒宴和酒具成为当时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酒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茶酒文化兴起,茶酒合壶成为流行的饮酒方式。
3. 酒文化的衰落与复兴近现代的动荡与变革对中国酒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初期的鸦片战争和百年国耻使得中国人的饮酒观念发生了转变,饮酒被视为落后和堕落的象征。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自信带动了中国酒文化的复兴。
中国的白酒、啤酒、红酒等各类酒水成为人们庆祝和纪念的重要饮品。
二、新时代下的中国饮酒风尚1. 注重品质与文化内涵在新时代下,中国人对饮酒有了更高的品质需求。
人们更加注重品尝酒品的口感和香味,追求饮酒的艺术享受。
同时,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国饮酒文化开始凸显其独特的内涵,讲究与文化、历史、人文等相结合,让饮酒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
2. 强调健康与理性新时代的中国人逐渐形成理性饮酒的观念。
人们更加注重饮酒的健康和社交价值,倡导适量饮酒,拒绝过度饮酒的不良习惯。
同时,健康饮酒理念的兴起,推动了低度酒的发展和消费市场的扩大。
3. 多元化与国际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饮酒文化进一步呈现多元和国际化的趋势。
各类进口酒的流行、酒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中国饮酒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酒文化与习俗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酒文化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酒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不同的时期,中国人对待酒的态度和习俗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酒文化的演变。
1. 商周时期的饮酒礼仪在商代和周代时期,酒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和社交活动。
在这个时期,人们饮酒是为了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和家族的繁荣。
饮酒时,人们会先向神灵敬酒,然后再与亲友共饮。
这种饮酒礼仪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历史时期。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饮酒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饮酒文化开始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间。
饮酒成为了文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他们常常在诗歌、文章和书信中描述饮酒的场景和情感。
饮酒时,他们会一边品味美酒,一边吟诗作画,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饮酒文化。
3. 唐宋时期的宴饮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酒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宴饮文化中,宴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和文化展示。
宴会上,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共饮美酒,互相娱乐。
这种文化在唐朝达到了高峰,许多宫廷和文人的诗词作品中都有对宴饮的描写。
宋代则更加重视琴棋书画和品茶,酒文化有所减弱。
4. 明清时期的饮酒习俗明清时期,饮酒习俗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礼节和风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跪九叩”的敬酒礼仪。
在宴会上,人们会按照先辈等级的高低,进行三跪九叩的敬酒仪式,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友人的友好。
同时,酒文化也进一步融入到艺术和文学中,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赞美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主题。
5. 当代酒文化的再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酒文化在当代得到了再次探索和发展。
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会重现古代的饮酒礼仪和习俗。
同时,在文化产业的推动下,中国的酒文化也在多层面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既有传统的酒文化的继承,也有新潮的酒文化的创新。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与习俗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从商周时期的饮酒礼仪,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饮酒文化,再到唐宋时期的宴饮文化和明清时期的饮酒习俗,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唐朝酒文化内容与发展,及其对唐朝的意义和影响

唐朝酒文化内容与发展,及其对唐朝的意义和影响文丨小风编辑丨小风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酒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唐代,酒文化不仅在社交场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诗词创作的重要载体,对唐朝文化的繁荣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唐代酒文化对于了解唐代社会生活、文化风貌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唐朝酒文化唐朝酒文化包括了酒的种类、制作方法、饮用方式、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其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唐代文人雅士更是借助酒的陶冶,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唐代文学的内涵,也成为了后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
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很多种类不同的酒。
我国最传统的以黄酒、米酒、和糯米酒为代表,这些酒的酿造相对简单,而且都是一些口味较好的酒。
还有一些以水果为基础原料酿出来的酒,例如以梨子为原料酿出来的梨酒,不仅好喝,还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以葡萄为基础原料酿造的葡萄酒,口感醇厚,具有较高的饮用价值。
唐朝时期的酿酒工艺相对简单,但是每一个步骤又是不可或缺的。
酿酒的第一步就是要精心挑选原料,一般选用优质的谷类或水果作为原料,如黄米、大米、糯米、梨、葡萄等。
将选好的谷类浸泡后淘洗干净,然后晾晒至干燥。
将晾干的谷类研磨成粉末,然后加水糯化成糊状。
将糊状物放置在发酵罐中,添加曲菌、酵母等发酵剂,经过发酵产生酒精和香味。
发酵完成后,将发酵液过滤,分离出酒液和酒糟。
然后进行提酒,把酒液分离出来。
将提酒后的酒液进行精制、调味、澄清等工艺处理,最后放入陶罐或酒桶中进行陈放。
以上步骤是唐朝酿酒的基本流程,不同的酒类可能会有些许差别。
例如,蜜酒需要将蜂蜜与水混合后煮沸,然后和酒精一起进行发酵;而葡萄酒需要将葡萄压碎、榨汁后再进行发酵等。
除了最传统的酿酒方式之外,还有蒸馏工艺是不能被忽略的,也就是制作蒸馏酒的工艺。
蒸馏酒的制作需要将发酵液放入蒸馏器中进行蒸馏,然后将蒸馏液放入熏香的酒缸中进行熏制;草酒则需要将草药放入发酵液中一起发酵,并经过蒸馏和熏制。
酒与社会酒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酒与社会酒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酒与社会:酒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酒是一种流传千年的饮品,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酒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角度探讨酒与社会的关系,分析酒文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一、酒在历史中的地位酒作为一种饮品,在历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早在古代,酒就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
在诸多文明古国的史书中,都有酒的记载。
酒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古代文明中扮演着宗教仪式、祭祀活动以及社交交际的重要角色。
古代中国的诗经和楚辞中,也经常提到了酒的重要性。
二、酒文化的传承与演变酒文化在社会发展变迁中不断传承与演变。
从古代至今,酒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世界各地。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技艺和饮酒习俗。
例如,在中国,传统的白酒文化自古以来就与中国的社会习俗、节日庆典以及农耕文化紧密相连。
而在欧洲,葡萄酒文化是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化,酒文化也在逐渐演变。
现代社会中,酒作为一种消费品,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时尚与酒相关的酒吧文化、夜生活娱乐场所的兴起,推动了酒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新兴的酒品牌和创新的酒饮方式也不断涌现,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三、酒文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酒文化与社会变迁相互影响,不断塑造着社会的发展轨迹。
首先,酒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社会价值观念传承的一部分。
酒文化中承载的礼仪、和谐与共享的理念,对社会风气与社交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酒宴文化强调以酒会友,通过酒文化的传承,人们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维系与发展。
其次,酒文化与商业社会的崛起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酒业作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涵盖了农产品种植、酿造、销售等多个领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就业和经济的增长。
同时,酒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也成为了一种商业活动,推动了品牌建设和销售市场的发展。
再次,酒文化的兴起也与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
从唐诗中的酒名酒具看唐代社会酒风俗

从唐诗中的酒名酒具看唐代社会酒风俗【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光彩夺目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社会习俗特色反映着当时封建盛世的繁荣,而作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唐诗,则成为了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的一面镜子,这里我就选取唐诗中的酒为一个侧面进行归纳与探讨,希望能够通过这个侧面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全面的看待唐代的历史和社会,同时更深入的了解中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将它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唐诗酒酒名酒具【Abstract】The social customs of Tang Dynasty, the most dazzling brilliant stage in China's feudal society, reflected the prosperity of the feudal grand occasion at that time. While 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form in Tang Dynasty, Tang poetry naturally became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society such as politics,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custom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elects liquor mentioned in the Tang Poetry as one side to sum up and approach the problem. Through this research, it is expected to help people to regard the history and society of Tang Dynasty more thoroughly, to underst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redeeply and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is culture in a better way.【Key words】 Tang poetry; liquor; names of liquor; drinking utensils我国素有“诗国”之称,中国人细腻的情感特征和汉字的瑰丽神奇成就了中国诗歌的长盛不衰,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期的酝酿和演变,到了唐代登上了繁荣的巅峰,它不但在形式上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当时和后世人们的反复吟诵,而且在内容上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
唐宋诗词中的宴会与社交礼仪研究

唐宋诗词中的宴会与社交礼仪研究
一、引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唐宋时期是诗词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
宴会和社交礼仪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通过研究唐宋诗词中关于宴会和社交礼
仪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貌。
二、宴会乐事的描写
2.1 宴席布置与菜肴品尝
唐宋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描绘宴席布置和美味佳肴。
例如,《东篱九日即事》中描述了丰盛的宴席,脆皮烤鸭等美味佳肴。
### 2.2 酒宴乐舞在唐宋时期,酒宴经常伴有歌舞表演。
许多诗人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来表达对音乐和舞蹈
的赞美。
三、社交礼仪与身份地位
3.1 社交场合的行为规范
唐宋诗人通过描绘社交场合的行为规范来反映当时人们对于礼仪的重视。
例如,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应该相互尊敬和提供帮助。
### 3.2 诗人与贵族社交唐宋诗人与贵族之间的社交往来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他们通过参加宴会和其他
社交活动来建立和巩固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
四、宴会与社交礼仪反映的社会现象
4.1 社会阶层
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宴会和社交礼仪成为了展示自己身份地位和富裕程度的方式。
### 4.2 文化风尚通过研究唐宋诗词中关于宴会和社交礼仪的描写,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文化风尚以及审美观念。
五、结论
通过对唐宋诗词中关于宴会和社交礼仪的描写进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人们在宴席上如何享受乐趣、展示身份,并且了解到他们对于集体欢聚、友谊和礼仪的重视程度。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还能够对今天的社交礼仪有所启示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发表于《农业考古》2012年第3期)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朴兵唐宋时期,北方中原地区的饮酒之风一直很盛。
唐代国力强盛,社会风气豪迈雄健、自信飘逸,在这一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纵酒放达在唐朝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大诗人、大文学家是这样,许多一般文人也莫不如此”([1])。
宋代虽然始终受外患威胁,但经济繁荣,市场活跃,人们普遍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还有什么比饮酒能让宋人更容易逃避现实的忧患呢?因此,唐宋时期人们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亲朋聚会等许多场合都要设宴饮酒。
唐宋宴饮讲究主宾酬酢和巡酒节次,注重娱乐方式和劝饮,为增添酒宴的热闹气氛,人们推出了一系列的佐饮活动,其中传杯唱觥,投骰行令,起舞抛球,游戏毕至,由此形成了熏染一代的饮酒习俗。
本文拟就唐宋宴饮习俗的异同进行比较考察,以此来审视中国酒文化在唐宋时期的变迁。
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宴饮礼仪的传承(一)入席礼节唐宋时期,宴饮的入席礼节逐渐变得较为宽松。
唐初时,人们尚比较重视席上位次,《新唐书·尉迟敬德传》载:“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
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
”中唐以后,传统的座次观念被打破,人们已不再那么讲究入席的位置了,只是在入席之际,宾主还会相互谦让,以先坐为尊敬。
唐代通俗诗人王梵志云:“尊人立莫坐”,即是说首席的尊者没有入座前,其他的人是不能先坐下的([2])。
张鷟《游仙窟》曾描述他与十娘等人宴饮:“杯盏交横,列坐南窗之下,各自相让,俱不肯先坐。
仆曰:…十娘主人,下官是客,请主人先坐。
‟”不同阶层的人们也可以平等入座,《旧唐书·穆宗纪》云:“国家自天宝已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
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
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
”(二)按巡饮酒唐宋时期,酒宴开始后,人们有按巡饮酒的习俗。
按巡饮酒是分轮由尊长到卑幼一个一个地饮,一人饮尽,再饮一人,这种饮酒习俗与现代人饮酒时大家共同举杯很不相同。
酒宴之上,众人都饮完一杯称为一巡,一次酒宴往往要饮酒数巡。
唐代饮酒巡数较少,一般为三巡,如元稹《和乐天初授户曹喜而言志》一诗云:“归来高堂上,兄弟罗酒尊。
各称千万寿,共饮三四巡。
”([3])《旧唐书·李景伯传》载:“中宗尝宴侍臣及朝集使,酒酣,令各为《回波辞》。
众皆为谄佞之辞,及自要荣位。
次至景伯,曰:…回波尔时酒巵,微臣职在箴规。
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
‟”可见,唐代的宫廷酒宴,巡酒也较少。
过了三巡,就有大臣箴规了。
宋代时,人们多称“巡”为“行”,与唐代相比,宋代酒宴饮酒的行数一般较多。
北宋中期以前,人们饮酒多在五行左右,如司马光称:“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或五行,多不过七行。
”([4])又如石曼卿在一邻居家饮酒,“酒五行,群妓皆退,主人者亦翩然而入”([5])。
北宋中期以后,饮酒行数增多,民间酒宴一般要饮酒十行,如倪思《经鉏堂杂志·筵宴三感》称:“今夫筵宴,以酒十行为率”([6])。
宋代的宫廷酒宴饮酒多为九行,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9《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周密《梦粱录》卷3《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周密《武林旧事》卷1《圣节》、卷8《皇后归谒家庙》等所记的宫廷酒宴饮酒都为九行。
南宋时,宋高宗幸清河郡王张俊府第,酒宴上行酒达到十五行([7])。
巡(行)酒所到,每个人都必须饮尽自己杯中之酒,否则主人会以各种形式进行促饮,张鷟《游仙窟》中有这样的记述:“酒巡到下官,饮乃不尽。
五嫂曰:…何为不尽?‟下官答曰:…性饮不多,恐为颠沛。
‟……十娘曰:…遣绿竹取琵琶弹,儿与少府公送酒。
‟”这是以奏乐促饮。
两次巡酒之间,往往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之所以如此,宋人倪思认为:“若一杯才毕,一杯继进,须臾之间,宴告终矣。
宾主皆无意味。
人情不得款曲。
”([8])其实,行酒之间进行娱乐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延长饮酒的时间,更主要的是为了侑酒助兴。
唐代时,巡酒之间的娱乐活动的类型较少,多为歌舞。
宋代时,宫廷饮宴行酒间的娱乐活动也多为歌舞表演。
但在民间饮宴上,行酒之间的娱乐活动类型多样,丰富多彩,除歌舞之外,“或奕棋、或纵步,或款语”([9])。
有人甚至以书法助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载:一次米芾与苏轼两人饮酒,“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
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
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更相易携去。
”(三)敬酒蘸甲唐宋时期,巡酒完毕并不意味着饮宴就要结束了。
恰恰相反,此时人们酒兴未尽,饮宴尚未进入高潮。
巡酒完毕后,进入“自由”饮酒阶段。
这时,人们或互相献酬敬酒,或赋诗填词、歌舞助兴,或行酒令助饮。
各种佐觞活动逐渐把饮宴推向高潮,以使人们尽兴而归。
巡酒结束后,主宾之间或宾客之间都可以自由敬酒。
如果某一座客向邻座或他人敬酒,要手捧杯盏,略微前伸,这就表示了敬酒的愿望,俗称此为“举杯相属”。
被敬酒的人一般要予以接受。
唐代人敬酒时,还有流行“蘸甲”,即敬酒时,用手指伸入杯中略蘸一下,弹出酒滴,以示敬意。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种作法极不卫生,然而当时却大为风行。
唐诗中不乏有描写“蘸甲”习俗的,如刘禹锡《和乐天以镜换酒》云:“频眉厌老终难去,蘸甲须欢便到来。
”([10])张孜《雪诗》云:“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11])韦庄《中酒》云:“南邻酒熟爱相招,蘸甲倾来绿满瓢。
”([12])等等。
宋代时,蘸甲习俗仍很普遍,如陈履常《洞庭春色》云:“定须笑美人,蘸甲不濡口。
”([13])徐铉《梦游》之二云:“蘸甲递觞纤似玉,含词忍笑腻于檀。
”([14])高登《思归》云:“流匙白云子,蘸甲黄鹅儿。
”([15])(四)劝人饮酒酒宴上,主人为了显示好客之道,让客人喝足酒,往往会采取多种方式劝酒。
唐代时,劝客人喝酒又称为送酒,唐人常以歌舞送酒([16])。
宋代时,劝酒之风仍盛行不衰,甚至帝王也不例外,王巩《闻见近录》载:“一日宴射后苑,上酌巨觥以劝太宗,太宗固辞,上复劝之,太宗乃顾庭下,曰:…金城夫人亲折此花来,乃饮。
‟上遂命之。
”彭大翼《山堂肆考》载:“宋徽宗时蔡攸赐饮禁中,上频以巨觥劝之,攸恳辞不任杯酌,将至颠踣。
上曰:…就令灌死,亦不至失一司马光也。
‟”([17])宋代不少诗人写有劝酒诗词佳句,如欧阳修《奉答原甫九月八日见过会饮之作》云:“我歌君当和,我酌君勿辞”([18]),黄庭坚《西江月劝酒》云:“杯行到手莫留残,不到月斜人散”等([19])。
对于不胜酒力者,饮酒是一种负担。
面对劝酒,有人强饮之,有人拒绝之。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10载:“司马温公尝曰:…昔与王介甫同为群牧司判官,包孝肃公为使,时号清严。
一日群牧司牡丹盛开,包公置酒赏之;公举酒相劝,某素不喜酒,亦强饮,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也。
‟”二、助饮方式的发展(一)以文助饮酒酣耳热之际,人们往往还赋诗填词,以助酒兴。
饮酒赋诗,古亦有之。
唐宋时期,诗词创作极盛,这一时期人们饮酒之际赋诗、填词的风习也盛极一时,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远非前代可比。
唐宋时期,人们饮酒赋诗,通常是寻求一种文化意境。
许多文人还特意召集诗酒之会,以酒劝客,以文会友,情调高雅,但席间有时也不免有显耀文才甚至竞争比试的色彩。
唐宋时期,人们即席赋诗,通常要限定时间。
赋诗的时候,点燃一只蜡烛,蜡烛上标有刻度,诗词要在蜡烛燃烧到某一刻度之前完成,否则就要罚酒。
孟浩然《寒夜张明府宅宴》云:“瑞雪初盈尺,寒宵始半更。
列宴邀酒伴,刻烛限诗成。
”([20])“刻烛”是当时通行的计时方法,“刻烛限诗成”,是一种难度很大、要求很高的佐饮方式([21])。
有时,人们还会摆出奖品,首先写出好诗的人将会夺取头奖,杜甫《崔驸马山亭宴集》云:“客醉挥金碗,诗成夺袍”([22]),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
除了个人赋诗之外,当时酒宴上还盛行多人对诗、联诗,张鷟《游仙窟》所记十娘等人对酒唱和的场面,便是唐人席间对诗的现实写照。
唐宋以后,酒宴之上赋诗、对诗、联诗等一直是文人们喜爱的消遣娱乐方式。
(二)歌舞助饮音乐和舞蹈对宴会起着相当重要的调节作用,以歌舞助兴是唐宋时期重要的酒俗之一。
唐代时,酒宴之上的歌舞可分为两类:一是自娱性的歌舞;二是他娱性的歌舞。
自娱性的歌舞是酒宴上的主人或宾客表演的歌舞。
唐代时,酒宴之上宾客往往亲自歌唱,以答谢主人的美意。
如尉迟偓《中朝故事》卷上载,“瞻至湖南,李庚方典是郡,出迎于江次竹牌亭。
置酒,瞻唱《竹枝词》送李庚。
”在把盏飞觥之间,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可以邀请对方唱歌,如《嘉话录》载,李绛为户部侍郎时,曾参加本司酒会,张正甫“把酒请侍郎唱歌”([23])。
蒋防《霍小玉传》载:“遂举酒数巡,生起,请玉唱歌。
初不肯,母固强之,发声清亮,曲度精奇。
”([24])当宴饮进入高潮时,人们还会以自我舞蹈的方式进行娱乐,连帝王都是如此,唐太宗的长孙燕王李忠出生时,太子李治宴宫僚于弘教殿,唐太宗亦参加了此宴,“太宗酒酣起舞,以属群臣,在位于是遍舞,尽日而罢”([25])。
这种席间起舞是前代“以舞相属”习俗的继承。
这种习俗在唐代又有了一些新内容,有时是专门表示对某位贵宾的尊敬,正如李白《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所云:“山翁今已醉,舞袖为君开”([26])。
在酒宴上,唐人还经常以歌舞为形式互相酬酢,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云:“劝尔一杯酒,拂乐裘上霜。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27])唐代酒宴上自娱性歌舞的盛行,体现出唐人广泛的主动参与性。
他娱性的歌舞是由专业的歌舞人员表演的歌舞,主要供参加酒宴的宾客欣赏,用于调节酒宴气氛,也用于表达人们的感情,如在唐代的接风洗尘与送别饯行之类的宴饮活动中,主人经常请歌手为之唱歌,通过悠扬的歌声来表达喜悦或留恋的心情([28])。
他娱性的歌舞在唐宋两代酒宴上都很盛行,表演者多是年青貌美、技艺高超的歌妓、舞女。
宋代时,自娱性的歌舞已经从酒宴上消失,主人和宾客很少亲自参与音乐和舞蹈活动了,他们成为歌舞的专门欣赏者,而歌妓、舞女则成为歌舞的专门表演者,他娱性的歌舞在酒宴上开始一统天下。
由于歌舞完全由歌妓、舞女承担,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酒宴之上歌舞就是为了娱客,而不是自娱。
《宋史·王韶传》载:一次王韶宴客,“出家姬奏乐,客张绩醉挽一姬不前,将拥之,姬泣以告。
韶徐曰:…本出汝曹娱客,而令失欢如此。
‟命酌大怀罚之,谈笑如故。
”参加酒宴的宾客们虽然完全成了歌舞的被动欣赏者,但由于歌舞已完全由专业的歌妓、舞女承担,演出水平一般较高,酒宴之上往往“烛光香雾,歌吹杂作,客皆恍然如仙游也”([29]),营造出一种如醉如痴、如梦如幻的境界。
(三)陪酒助饮除歌舞助兴外,在唐代的酒宴上还盛行女妓陪酒助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