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已上传)

合集下载

专题十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专题十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第十三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史一、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及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1、变迁的表现(1)近代:①服饰:鸦片战争后,西服开始传入中国;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30年代服装五花八门。

②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建筑: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开始出现在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社会习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⑤农村落后、封闭,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2)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物质生活: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

中国人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社会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②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渐形成。

2、影响变迁的因素(1)近代:鸦片战争后,西方民主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政府政策的影响;先进中国人的主动吸取;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2)现代:政治运动和对外关系的影响;中共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3、变迁的特点: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始终保持着民族本色。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1)表现:①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不久被拆除;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了宝成、兰新等铁路;20世纪90年代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新中国成立后机车改造方面有很大进展②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随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虽修建一些公路,但公路交通发展仍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已上传)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已上传)

【 “菜篮子”工程】
为缓解中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让老百姓吃上 了低价菜、新鲜菜、放心菜,,农业部于1988年提 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 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 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 鲜蔬菜吃。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 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 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副食品供 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菜篮 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 平。
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 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3.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人们的 生活质量。私家车、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迅速增长,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 大,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4.从负面影响而言,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源危机,还带来噪 音等。
安居工程是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从1995年开始实施,是政府运用市场 机制的基本原理,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的一种手段,兼有调控住房 市场,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建设安居解困房,有助于逐步缓解居民住房困难 、不断改善住房条件,正确引导消费、实现住房商品化,最终目的是解决城 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它体现了政府对住房困难户 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放,促进 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 史大背景相关联?
2、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 变化?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3、 近现代史上,哪些重大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的移风易俗? 4、断发易服、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怎么回事? 5、在近代,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环境如何? 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 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6、如何看待外来文化? 7、提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4、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始;1882年,电话在中国出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父母, 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 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 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6、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 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B
7、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 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 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C
3、下列生活场景,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一些买办穿起了西装 B、辛亥革命后,男子普遍穿上了西装 C、民国成立后,青年男女普遍可以自由恋爱、 自主婚姻 D、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服仍普遍受到国人的 青睐
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 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清 朝
西装
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 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 孙中山 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严谨治身
五权分立
立法、司法、行 政、考试、监督

义 礼
封闭的衣领后背不破缝: 国家和平统一。

我的观点 :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传统文 化和外来文化?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做……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最新整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最新整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与古代变迁相比,具有急剧性
过程: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中西结合、新旧并存) (对西方文化的附庸性)
动力:外来动力与内在动力
实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2021/7/26
16
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蔡元培
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第二,识字。
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后,
政治:政治运动的推动(政治的导向性) 经济:近代工业化的推动(商业发展的趋利性)
2021/7/26
11
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主义者李达在《女子解放 论》中说道:“若提到婚姻二字,我敢武断地说,中 国数千年只有买卖婚姻,掠夺婚姻,残忍无人道的东 西。若是明买明卖、或是强奸抢夺人家女子为妻,表 面上还可以说他不合圣人之道,加他种种罪名。其实 什么纳彩问名、三茶六礼,也是一种买卖婚姻…家庭 间种种悲剧,十有九由此酿成”
(最新整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2021/7/26
1
近代中国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021/7/26
2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 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 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 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2021/7/26
8
一、变迁的原因
1、外部因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的传入 2、内部因素:政治、经济、思想、其他
政治:政治运动的推动(政治的导向性)
2021/7/26
9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 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 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 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 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 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 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 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872年,李鸿章开办上海轮船 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1923年,匈牙利人 李恩兹将两辆汽车 带入上海,经公共租 界工部局例会讨论, 决定先发临时牌照。 至此,中国最早旳 汽车在上海出现。 今后,汽车逐渐成 为常用旳交通工具。
20世纪30年代旳汽车
清末中国人以惊异旳眼光看飞机
古驿站
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旳变迁
1 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2 大众传媒旳影响 3 社会习俗旳变化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潮流
交通
火车 轮船 汽车 飞机
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在上海 建成通车。“坐车者尽 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 喝彩”,“游铁路”成 为一件新鲜事。
近代火车
“西洋影戏”,这
是中国最早放映旳
电影。人们初看电
影,感到很新奇。
老摄影机
1923年秋由北京丰 泰摄影馆与京剧名角 谭鑫培合作拍摄旳京 剧片段《定军山》为 戏曲统计片,这是中 国摄制旳第一部影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 旳正式诞生。
一代影星 阮玲玉
影后胡蝶
二、大众传媒旳影响
报纸 广播
报纸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旳 一份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开办, 1923年由中国人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 刊。前后办了77年。
1877年,福建巡 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电报线,这是中 国人自己修建、自 己掌管旳第一条电 报线。1879年,李 鸿章在天津架设起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 办电报线路。今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大北电报企业上海营业部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北电报企业在 上海开通了第一种人工电话互换所。 这是我国使用电话旳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