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米×4往返跑教案
《往返跑》优秀教案

《往返跑》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四章“跑”的部分,具体内容为第三章“往返跑”。
详细内容包括:往返跑的动作要领、训练方法、提高速度和耐力的技巧,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往返跑的基本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跑步姿势。
2. 培养学生的速度和耐力,提高往返跑的运动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往返跑过程中的转身技巧和节奏控制。
重点:正确的跑步姿势,以及提高速度和耐力的训练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哨子、秒表、标志物、教学视频。
学具:运动鞋、运动服、毛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抓人”游戏,引导学生体会快速奔跑和转身的感觉。
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1)向学生讲解往返跑的动作要领,强调正确的跑步姿势。
(2)介绍提高速度和耐力的训练方法。
3. 例题讲解(5分钟)以视频为例,让学生观察优秀运动员的往返跑动作,分析其转身技巧和节奏控制。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往返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错误。
(2)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转身技巧和节奏控制的专项训练。
5. 比赛环节(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往返跑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动作要领和训练方法,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板书设计1. 往返跑动作要领正确的跑步姿势、转身技巧、节奏控制2. 提高速度和耐力的训练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组往返跑训练计划。
2. 答案:示例训练计划如下:(1)热身运动:慢跑5分钟,活动关节。
(2)基本训练:往返跑5次,每次间隔休息1分钟。
(3)提高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如提高速度、增加距离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训练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往返跑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初中往返跑教案与设计

初中往返跑教案与设计本节课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往返跑活动,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自信的品质,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往返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运动项目,它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
往返跑教材的内容包括:往返跑的基本技术、训练方法和比赛规则。
通过学习往返跑,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速度、力量、耐力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培养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往返跑的基本技术、训练方法和比赛规则,理解往返跑对身体素质的要求。
2. 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8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往返跑的基本技术,提高速度、力量、耐力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自信的品质,增强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内容1. 往返跑基本技术:起跑、折返跑、冲刺和接力等。
2. 往返跑训练方法:分组练习、接力比赛、计时测试等。
3. 往返跑比赛规则:比赛距离、比赛时间、犯规判罚等。
五、教学过程1. 准备活动(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慢跑、关节活动等,充分热身,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和集中力。
2. 基本技术学习(10分钟):教师示范往返跑的基本技术,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练习,教师个别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3. 训练环节(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往返跑训练,包括分组练习、接力比赛和计时测试等,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
4. 比赛环节(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往返跑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体验比赛的乐趣和竞争的紧张气氛。
5. 总结环节(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技术掌握情况:通过教师观察和评价,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掌握往返跑的基本技术。
15×4往返跑教学设计

15米×4往返跑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一是按照学生心理变化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强身健体。
二是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主教材内容是15米×4往返跑。
该教材是小学四年级的田径教材,在田径教材中占一定比重,也是小学生非常喜爱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项体育活动。
通过该教材,可以发展学生的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促进肌肉、关节、韧带的发展。
在以往的往返跑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动作程式化,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在本课15米×4往返跑的教学中,运用分组教学,增加了团队协作,使教材更加生动、有趣。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知道15米×4往返跑动作要领(路线、身体姿势、摆臂情况及脚的着地部位)。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90%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15米×4往返跑的路线和转弯的技术,为下学期50米×8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奠定好基础。
3.情感目标:学生能认真配合练习,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并积极投入到运动之中,同时能培养学生能克服困难,用顽强的意志力坚持跑完规定的距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路线和转弯技术。
难度:路线的巩固和团结的能力。
五、学生分析: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孩子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非常难引导,身体方面各有高矮胖瘦,心理方面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小时候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搞明白,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往返跑》优秀教案

《往返跑》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四章“跑”的内容,具体涉及第三节“往返跑”。
详细内容包括:往返跑的基本技术要领、训练方法、比赛规则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往返跑的基本技术要领,提高运动技能。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耐力和速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往返跑的基本技术要领,如起跑、折返、冲刺等。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哨子、秒表、标志物。
学具:运动鞋、运动服、水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如慢跑、拉伸等。
同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技术讲解与示范(10分钟)讲解往返跑的基本技术要领,并进行示范。
强调起跑、折返和冲刺动作的要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往返跑例题,分析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往返跑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5. 比赛与评价(1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往返跑》2. 内容:a. 基本技术要领:起跑、折返、冲刺b. 训练方法:分组练习、比赛c. 比赛规则:起跑、折返、冲刺、安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组往返跑训练计划。
2.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训练计划,包括训练时间、强度、频率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参与往返跑训练,提高运动水平。
同时,了解国内外往返跑比赛的相关信息,拓宽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学生掌握往返跑技术要领的描述。
2. 教学难点中关于如何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3. 教学过程中的技术讲解与示范、随堂练习和比赛与评价环节。
4. 作业设计中的训练计划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学生掌握往返跑技术要领1. 起跑:强调起跑时的身体姿势,包括蹲下、屈膝、前倾等,以及起跑时的发力顺序和力度。
初中4x15米折返跑教案

初中4x15米折返跑教案1.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4x15米折返跑的基本技术要领和比赛规则,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知水平。
2. 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8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地完成4x15米折返跑,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技能。
3. 体能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身体素质。
4.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技术教学: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起跑姿势、折返跑技术和接力棒传递技术。
2. 训练方法:采用分组练习、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3. 比赛组织:进行4x15米折返跑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准备活动(5分钟)安排学生进行慢跑、关节活动、拉伸等准备活动,以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提高学生的身体状态。
2. 技术教学(10分钟)(1)起跑姿势:讲解并示范正确的起跑姿势,让学生分组练习,纠正错误动作。
(2)折返跑技术:讲解并示范折返跑技术,让学生分组练习,纠正错误动作。
(3)接力棒传递技术:讲解并示范接力棒传递技术,让学生分组练习,纠正错误动作。
3. 训练方法(10分钟)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采用慢跑、中速跑、快速跑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速度和耐力。
4. 比赛组织(10分钟)进行4x15米折返跑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所学技术,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5. 结束部分(5分钟)进行总结,表扬优秀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继续努力。
安排学生进行放松活动,缓解肌肉紧张。
四、教学评价1. 技术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4x15米折返跑技术的掌握程度。
2. 体能评价:通过测量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的成绩,评价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身体素质。
3. 情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4x15米折返跑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精神。
户外活动《往返跑》教案

户外活动《往返跑》教案一、指导思想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耐力跑的呼吸节奏和上肢与下肢的协调配合。
学会控制跑步节奏,合理分配体能,克服”极点”。
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层练习,关注学生基础体能的差异,注重自我的纵向评价,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耐力跑的技术特点。
二、教材内容分析耐力跑的教学对象是水平四(七年级)。
选择耐力跑做为本次课的教材,是因为它是体育健康测试和体育中考其中的一个项目。
耐力跑是体育中考的必考内容,还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选测内容,耐力跑显然已成为被众多学生、家长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项目。
三、学情分析耐力跑运动强度大、比较枯燥,学生普遍对耐力跑学习有恐惧和抵触心理,达不到教学效果,本课针对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将单调的耐力跑转换成多个往返跑,这样既消除了学生恐惧和抵触心理,同时也达到提高学生速度耐力的效果。
本课选用教学主线是“奥运会火炬手”传递。
这个主题是富有正能量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整堂课教学富有趣味意义。
在情景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本课重点、难点,消除学生恐惧心理,掌握耐力跑呼吸方法,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对耐力跑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耐力跑的呼吸和摆臂。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耐力跑的呼吸方法,能初步做到呼吸节奏与脚步动作的协调一致,合理分配体能,克服“极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1、掌握耐力跑呼吸节奏与跑步姿势。
2、合理分配体能、克服“极点”。
六、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奥运火炬手传递,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往返耐力跑课时计划教学重难点1、掌握耐力跑呼吸节奏与跑步姿势。
2、合理分配体能、克服“极点”。
目标2、技能目标:体验耐力跑的呼吸方法,能初步做到呼吸节奏与脚步动作的协调一致,合理分配体能,克服“极点”。
往返跑游戏教案往返跑动作要领

往返跑游戏教案往返跑动作要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5章“跑”,详细内容为第3节“往返跑”。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往返跑的动作要领、技巧训练以及往返跑游戏的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往返跑的基本动作要领,提高其运动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运动兴趣。
3. 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增强其体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往返跑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
教学重点:往返跑动作要领的掌握,提高往返跑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哨子、计时器、标志物。
学具:运动鞋、运动服。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抓小偷”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往返跑的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往返跑动作要领讲解与示范(10分钟)讲解往返跑的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作技巧。
(1)起跑:身体前倾,前脚掌着地,用力后蹬。
(2)途中跑:保持身体前倾,两臂配合摆动,步频快且均匀。
(3)折返跑:快速转身,调整呼吸,保持速度。
3. 例题讲解(5分钟)以标志物为起点和终点,让学生进行往返跑实践,教师观察并指导动作不规范的学生。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往返跑比赛,教师计时并记录成绩。
5. 技巧训练(10分钟)针对往返跑动作要领,进行针对性训练,如摆臂、起跑、折返等。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板书设计1. 往返跑动作要领起跑:身体前倾,前脚掌着地,用力后蹬途中跑:保持身体前倾,两臂配合摆动,步频快且均匀折返跑:快速转身,调整呼吸,保持速度2. 往返跑技巧训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往返跑练习,记录成绩。
2. 答案:完成作业后,学生需将成绩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提高运动技能。
《往返跑》优秀教案

《往返跑》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四章“运动技能”,第一节“跑步”。
具体内容包括:往返跑的技巧、往返跑的训练方法和往返跑的比赛规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往返跑的基本技巧,提高跑步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往返跑的基本技巧和训练方法。
2. 难点:往返跑的节奏控制和团队合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时器、标志物、测量尺。
2. 学具:学生自带饮用水、运动服装和运动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如慢跑、拉伸等,然后介绍往返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技术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往返跑的技巧,包括起跑、转身、步伐配合等,并进行示范。
3. 分组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往返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4. 比赛实践(10分钟):学生进行往返跑比赛,体验比赛氛围,教师记录比赛成绩。
六、板书设计1. 往返跑基本技巧起跑:迅速反应,稳定起步转身:轻盈转身,保持速度步伐配合:均匀步伐,节奏感强2. 往返跑训练方法慢跑热身:提高身体机能,预防伤害专项训练:针对性提高往返跑技巧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提高跑步能力3. 往返跑比赛规则比赛距离:根据年级制定比赛距离比赛形式:分组进行,每组两人比赛评判:计时器记录比赛成绩,取最佳成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描述往返跑的基本技巧及其重要性。
答案:往返跑的基本技巧包括起跑、转身和步伐配合。
起跑要迅速反应,稳定起步;转身要轻盈,保持速度;步伐要均匀,节奏感强。
掌握这些技巧有助于提高跑步能力,预防运动伤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训练,参加校内外比赛,提高往返跑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跑步比赛现场,了解专业选手的训练方法等,激发学生对往返跑的兴趣,培养体育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_15米×4往返跑__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知道15米×4往返跑动作要领(路线、身体姿势、摆臂情况及脚的着地部位)。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90%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15米×4往返跑的路线和转弯的技术,为下学期50米×8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奠定好基础。
3.情感目标:学生能认真配合练习,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并积极投入到运动之中,同时能培养学生能克服困难,用顽强的意志力坚持跑完规定的距离。
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路线和转弯技术。
难度:路线的巩固和团结的能力。
场地器材田径场
锥形桶、碟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次
数
时
间
准备阶段1. 整队集合
2.师生问好
1.热身跑
全班分为四组,各
组在小组长的带领
下,进行螺旋跑。
2.模仿操
1.指定集合地点
2.向学生问好
3.教师语言清晰。
4.讲解慢跑的要
求。
5.模仿老师动作
进行徒手操。
1.精神饱满进行队列队形练习。
2.快、静、齐
3.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
4.模仿老师动作,比一比,谁的能力最强。
1 7′
基本1.摆臂与呼吸练习
2.转身动作的协调
性练习
要求:动作正确
秩序良好
3.组织学生进行15
米×4的练习。
1.有节奏的进行
原地的摆臂与呼
吸的练习。
2.教师提示并示
范动作的要领和
方法,给学生建立
正确的动作表现,
防止出现错误的
动作定型。
3.教师指挥学生
一次进行练习。
1.积极参与练习。
2.多动脑思考问题。
3.完成问题的回答。
4.仔细看示范。
5.高要求完成练习。
6.勇于鼓励自己,勇于面对问题,坚强、努
力完成任务。
阶段4.规则:1)用站立
式起跑。
听到口令
后开始起跑,往返共
四次,往返跑时逆时
针方向绕过标桶,不
得碰扶标桶、串道
等。
2)特别注意转弯技
术和路线的要求。
1..感受性练习主
要是让学生感受
整个过程,感受
50米×8往返跑
的动作要领,特别
是体现出身体重
心的转移、途中跑
与摆臂的结合、转
身时脚的落地点、
路线的掌握以及
与摆臂的结合运
用。
1-
2
16′
拓展提升阶段1.15米×3双项障
碍大比拼
规则:将学生分成4
组,进行15米×3
双项障碍大比拼,
每组由组长组织并
讨论战斗策略,每
组分成两个小组,
1.3.5道和
2.4.6道对
应战立。
1.教师讲解要求
和规则。
2.教师和一学生
展示。
3.教师做正确评
定胜负。
4.学生裁判保证
公平公证。
5.注意安全。
1.讨论时尽量压低声音,保证课堂的纪律。
2.比赛完成后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1-
2
12′
结束阶段1.放松瑜伽
2.师生相互总结。
3.收器材。
1.随音乐放松。
2.向学生敬礼下
课
3.组织收器材。
1.跟随音乐模仿老师的动作全身放松。
2.向老师回礼下课
3.分小组收器材。
1 5′
教学效果自评1. 内蕴效果(体质监测):
预负荷_______________ 练习密度________________
心率_______________ 最高心率________________ 平均心率__________________ 2. 外显效果:
出汗(运动容量充足)_________________ 欢笑(游戏设计有趣)_______ _________ 安全(组织安全规范)_________________ 技能(掌握基本技能)________ ________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