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勾践灭吴》全文详细翻译

合集下载

《勾践灭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勾践灭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勾践灭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兵败身亡。

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发誓要为父亲报仇。

公元前494年,夫差率领吴军在夫椒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率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个关键时刻,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建议,决定向吴国求和。

勾践派文种前往吴国,向夫差请求讲和。

文种向夫差陈述了越国的困境,并表示越国愿意向吴国称臣,每年向吴国进贡财宝和美女。

夫差有些心动,想要答应越国的请求。

但是,伍子胥却坚决反对,他认为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必须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

夫差犹豫了一段时间后,最终还是听从了伍子胥的建议,拒绝了越国的求和。

勾践得知吴国拒绝求和后,决定与吴国决一死战。

他召集了越国的大臣和百姓,向他们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讲。

勾践表示,越国之所以会落到今天的地步,是因为自己的过错。

他承诺,今后一定会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带领越国人民重新崛起。

越国的大臣和百姓被勾践的诚意和决心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为越国的复兴而努力。

勾践回到越国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首先加强了对越国军队的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他还鼓励越国人民发展生产,增加国家的财富。

为了激励自己,勾践每天都要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越国的耻辱。

经过十年的努力,越国逐渐强大起来。

勾践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再次向吴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482年,勾践率领越国大军进攻吴国。

吴国军队在越国军队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最终夫差被迫求和。

勾践没有答应夫差的求和请求,而是继续进攻吴国,最终在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

勾践灭吴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勾践在越国面临亡国之危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投降或逃跑,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通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实现了越国的复兴。

同时,勾践灭吴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

勾践在越国失败后,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断提高越国的综合实力。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勾践灭吴》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
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
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
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

勾践灭吴原文译文

勾践灭吴原文译文

勾践灭吴原文译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勾践灭吴》译文

《勾践灭吴》译文

《勾践灭吴》译文公元前473年,越国国君勾践决心灭亡强大的吴国。

在越国的辅佐下,勾践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准备与吴王夫差展开一场决战。

夫差得到了情报,知道勾践发动了进攻,因此他也组织了自己的军队来应对。

两国的士兵齐聚一处,场面相当壮观。

然而,由于吴国的兵力相对不足以与越国抗衡,夫差决定采取一种诡计,企图以少胜多。

夫差找来自己的舅舅史佚,并向他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计划。

史佚表示理解,并表示会尽心尽力地执行这个计划。

于是,夫差命令史佚与越国谈判,声称自己愿意让出一部分的领土以换取和平。

史佚和越国的谈判代表进行了长时间的交锋。

史佚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表示吴国是要和平友好相处的,并且不想发动战争。

越国的代表虽然心存疑虑,但是由于夫差的表演很真实,最终还是同意了史佚提出的和平方案。

根据和平协议,双方国家将各自撤军,并恢复原有的领土。

夫差和史佚手刃了同伴鱼丽,并在吴国的大殿内面对勾践宣读了协议。

勾践满怀喜悦地收下了协议,相信吴国和越国能够和平相处。

然而,史佚的实际目的是为了为吴国赢得时间。

在与越国谈判的同时,吴国的军队偷偷撤退,准备在越国解除警惕之际突然反击。

越国没有察觉到这个诡计,放松了警惕。

在一个夜晚,吴军偷偷返回吴国,迅速占领了越国的主要城市。

越国方面大为震惊,急忙出击,却发现晚了一步。

吴国的军队在越国城市内展开了一场真正的攻势,彻底击败了越国的军队。

最终,越国战败,勾践被俘,吴国再次重夺了失地。

这场战役被后世称为“勾践灭吴”。

勾践在越国被囚禁了三年,并在吴国的压迫下屈服。

不久后,越国恢复了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是永远无法忘记这场灾难性的战争。

通过这次战争,吴国再次成为显赫的强国,越国则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这场战争展示了战争中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同时也暴露了越国在军事上的薄弱。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两国的命运,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越国战败后,勾践为了保全自己的国家,不得不妥协并接受了吴国的统治。

然而,勾践并没有对吴国的压迫和统治感到满足,他对吴国的侵略行径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勾践灭吴翻译文言文

勾践灭吴翻译文言文

越王勾践,吴越之战,越国屡遭败绩,国势日衰。

勾践知吴国强大,非一日可灭,遂生久远之计。

乃向吴王夫差请和,愿称臣纳贡,以保越国不致灭种。

吴王夫差,恃强凌弱,欣然允之。

遂罢兵,越国得以喘息。

勾践归国,与众臣谋曰:“吴国虽强,吾国虽弱,然吾有卧薪尝胆之志,必当报仇雪恨。

”遂令群臣各司其职,整治国政,操练兵马,暗图复仇。

勾践本人,苦心孤诣,卧薪尝胆,以示决心。

日暮黄昏,勾践于室内燃薪,夜以继日,不问寒暑。

尝胆者,以苦胆置之床头,每日饭前,取而尝之,以示不忘国耻。

群臣见之,无不感奋,皆效仿之。

越国君臣,内外兼修,国力日增。

勾践又访求贤才,如范蠡、文种等,共谋国是。

勾践知吴国将有内乱,遂遣使者潜入吴国,散布流言,离间吴国内部。

吴王夫差,沉湎酒色,不理朝政。

宠臣伯嚭,专权跋扈,排斥异己。

勾践乘机,遣刺客刺杀伯嚭,吴国朝政大乱。

吴王夫差,怒而伐越。

越王勾践,亲率精兵,迎战于檇李(今江苏无锡)。

两军对垒,越国将士,英勇奋战,大败吴军。

吴王夫差,仅以身免,逃回吴国。

吴国君臣,惧怕越国,纷纷请和。

勾践不允,遂发兵伐吴。

吴国屡战不胜,国力大损。

吴王夫差,被迫求和,勾践不予理睬。

勾践,遂围攻吴国都城姑苏。

吴王夫差,困守姑苏,粮尽援绝。

勾践乘机,遣使诱降吴王。

吴王夫差,无奈降越。

勾践,以仁德之心,待吴王夫差。

吴王夫差,感激涕零,遂发誓不再与越国为敌。

勾践,遂放吴王夫差归国。

吴王夫差,归国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国力逐渐恢复。

然吴国君臣,忘乎所以,复萌旧志,欲报越国。

勾践,早有防备,遂发兵灭吴。

吴王夫差,兵败被擒,羞愧自尽。

勾践,遂灭吴国,实现了报仇雪恨之愿。

越王勾践,以智勇之才,卧薪尝胆,终成春秋一代霸主。

盖勾践灭吴之事,千古流传,成为后世忠臣义士之楷模。

夫吴越之争,亦为春秋之末,诸侯争霸之缩影。

勾践灭吴,实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大壮举。

勾践灭吴译文

勾践灭吴译文

《勾践灭吴》译文原文:(节选自《国语·越语上》)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文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乃下令:“壮者无取老妇,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文言文勾践灭吴翻译

文言文勾践灭吴翻译

勾践与吴王夫差,因越国曾助吴国攻齐,结下不解之缘。

然夫差不念旧情,反起贪欲,屡次侵伐越国。

勾践屡败,心灰意冷,欲与范蠡、文种共谋退敌之策。

一日,勾践与范蠡、文种商议曰:“吾国虽小,然民风淳朴,地形险要。

今吴王夫差骄奢淫逸,不修边幅,吾欲借此机会,一举灭吴,以雪前耻。

汝等有何良策?”范蠡对曰:“吾闻吴王夫差有三大过:一、宠信谗臣,疏远忠良;二、荒废政事,不理朝政;三、贪图享乐,不思进取。

若能利用此三点,必能灭吴。

”文种附和道:“吾等当内外夹击,内外交困,吴国必败。

”勾践闻言大喜,遂命范蠡、文种分别负责内外事务。

范蠡潜入吴国,结识吴国忠臣伍子胥,共同商议灭吴之策。

文种则在国内,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加强国防。

范蠡与伍子胥密谋,利用吴王夫差贪图享乐之心,设宴款待吴王,使其沉溺酒色,荒废政事。

同时,范蠡还派间谍潜入吴国,散布谣言,挑拨吴国内部矛盾,使吴国日益衰败。

文种在国内,实行一系列改革,使越国国力日盛。

他改革税制,减轻百姓负担;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发展农业,保障粮食供应。

越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

转眼间,十年过去,吴国国力大减,而越国则日益强盛。

勾践认为时机成熟,遂下令出兵伐吴。

范蠡、文种各领精兵,分头进攻。

吴王夫差得知越国来犯,慌忙召集将领商议对策。

伍子胥力主出战,然夫差不听,反而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

吴军士气低落,越军趁机发起猛攻。

勾践亲率精锐,攻入吴国都城,夫差被迫退守姑苏。

越军围困姑苏,吴国百姓苦不堪言。

夫差无奈,向勾践求和。

勾践见吴国已经衰落,遂答应夫差的要求,但要求吴王降服,成为越国属国。

夫差无奈,只得屈辱地接受勾践的条件。

吴国从此沦为越国属国,勾践实现了雪耻之愿。

而范蠡、文种则因功被封为大夫,辅佐勾践治理国家。

勾践灭吴,不仅是一段英勇悲壮的历史,更是一部警示后人、劝诫君臣的教科书。

勾践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终成一代明君,为后世留下了千古佳话。

《勾践灭吴》文言文翻译

《勾践灭吴》文言文翻译

《勾践灭吴》文言文翻译《勾践灭吴》文言文翻译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越王勾践灭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越王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越王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越王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越王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越王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勾践灭吴》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勾践灭吴》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

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

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

文种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您大王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酬谢大王的辱临。

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士的婢妾,越国的珍宝也全部带来; 越王将率领全国的人,编入大王的军队,一切听从大王的指挥。

如果您大王认为越王的过错不能宽容,那末我们将烧毁宗庙,把妻子儿女捆绑起来,连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带领现在仅有的五千人同吴国决一死战,那时一人就必定能抵两人用,这就等于是拿一万人的军队来对付您大王了,结果不免会使越国百姓和财物都遭到损失,岂不影响到大王加爱于越国的仁慈恻隐之心了吗?是情愿杀了越国所有的人,还是不化力气得到越国,请大王衡量一下,哪种有利呢?”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越国之宝器毕从! 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 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吴王夫差准备接受文种的意见,同越国订立和约。

吴王的大夫伍子胥劝阻说:“不行! 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条江河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不愿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因此有吴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越国的存在,有越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吴国的存在。

这种势不两立的局面是无法改变的。

我还听说,旱地的人习惯于旱地的生活,水乡的人习惯于水乡的生活,那些中原的国家,即使战胜了它们,我国百姓也不习惯在那里居住,不习惯使用他们的车辆; 那越国,如若战胜了它,我国百姓既习惯在那里居住,也习惯使用它们的船只,这种有利条件不能错过啊! 希望君王一定要灭掉越国; 如果放弃了这些有利条件,一定会后悔莫及的。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 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 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国打扮了八个美女,送给吴国的太宰嚭,并对他说:“您如果能宽恕越国的罪过,同意求和,还有比这更漂亮的美女送给您。

”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 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吴王夫差采纳了太宰嚭的意见,同越国订立了和约,让文种回越国去了。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越王勾践向百姓解释说:“我没有估计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去同强大的吴国结仇,以致使得我国广大百姓战死在原野上,这是我的过错,请允许我改正! ”然后埋葬好战死的士兵的尸体,慰问负伤的士兵; 对有丧事的人家,越王就亲自前去吊唁,有喜事的人家,又亲自前去庆贺;百姓有远出的,就亲自欢送,有还家的,就亲自迎接; 凡是百姓所憎恶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时办好它。

然后越王勾践又自居于卑位,去侍奉夫差,并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吴国做臣仆。

勾践还亲自给吴王充当马前卒。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越国的地盘,南面到句无,北面到御儿,东面到鄞,西面到姑蔑,面积总共百里见方。

越王勾践召集父老兄弟宣誓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四面八方的百姓来归附他就象水往低处流似的。

如今我无能,只能带领男女百姓繁殖人口。

”然后就下令年轻力壮的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轻的妻子; 姑娘到了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就要判罪,男子到了二十岁不娶妻子,他的父母也要判刑。

孕妇到了临产时,向官府报告,官府就派医生去看护。

如果生男孩就赏两壶酒,一条狗; 生女孩,就赏两壶酒,一头猪; 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

嫡子为国事死了,免去他家三年徭役; 庶子死了,免去他家三个月的徭役,并且也一定象埋葬嫡子一样哭泣着埋葬他。

那些孤老、寡妇、患疾病的、贫困无依无靠的人家,官府就收养他们的孩子。

那些知名之士,官家就供给他整洁的住舍,分给他漂亮的衣服和充足的粮食,激励他们为国尽力。

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以示尊重。

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遇到那些漂流在外的年轻人,就供给他们饮食,还要询问他们的姓名。

勾践本人也亲自参加劳动,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不是自己妻子织的布就不穿。

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中每家都储存了三年的口粮。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 生二子,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这时,全国的父老兄弟都向越王勾践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诸侯之中受屈辱,如今我们越国也已经上了轨道,请允许让我们报这个仇吧! ”勾践辞谢说:“过去我们被吴国打败,不是百姓的过错,是我的过错,象我这样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受耻辱呢?请大家还是暂且不要同吴国作战吧! ”(过了几年)父老兄弟又向越王勾践请求说:“越国四境之内的人,都亲近我们越王,就象亲近父母一样。

儿子想为父母报仇,大臣想为君王报仇,哪有敢不竭尽全力的呢?请允许同吴国再打一仗吧! ”越王勾践答应了大家的请求,于是召集大家宣誓道:“我听说古代贤能的国君,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现在吴王夫差有穿着用水犀皮做成的铠甲的士兵十万三千人,可是夫差不担心他的士兵不懂得什么叫羞耻,只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

现在我要协助上天灭掉吴国。

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只有一般人的血气之勇,而希望我的士兵能做到命令前进就共同前进,命令后退就共同后退。

前进时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时想到会受到惩罚,这样,就有合乎常规的赏赐。

进攻时不服从命令,后退时不顾羞耻,这样就有了合乎常规的刑罚了。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 ”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今寡人将助天灭之。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如此,则有常赏。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于是越国就果断地行动起来,全国上下都互相勉励。

父亲勉励他的儿子,兄长勉励他的弟弟,妻子勉励她的丈夫。

他们说:“哪有象我们这样的国君,我们哪能不愿战死在疆场上呢?”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

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吴王夫差派人向越求和,说:“我的军队不值得越王来讨伐,请允许我用财宝子女慰劳越王的辱临! ”勾践回答说:“先前上天把越国送给吴国,吴国却不接受天命,如今上天把吴国送给越国,越国怎能不听从天命而听从您呢?我要把您送到甬江、勾章以东地方去,我同您象两个国君一样,您以为如何?”夫差回答说:“从礼节上讲,我对越王已有过小小的恩惠了,如果越王看在吴与周是同姓的情分上,给吴一点庇护,那就是我的愿望啊! 越王如果说:‘我要摧毁吴国的国土,灭掉吴国的宗庙',那就请求让我死吧! 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天下百姓呢?越军可以进驻吴国了! ”于是越国就灭掉了吴国。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 ” 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

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寰宇,亦寡人之愿也。

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 ,寡人请死! 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遂灭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