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型号大全总结CPU型号查询一览表

合集下载

英特尔cpu型号大全

英特尔cpu型号大全

英特尔® 酷睿™ i5-10210U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7-10510U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3-10110U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7-10510Y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5-10310Y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5-10210Y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3-10110Y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7-10710U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5-1035G4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5-1035G7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7-1065G7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5-1035G1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3-1005G1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5-1030G7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7-1060G7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5-1030G4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3-1000G1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3-1000G4 处理器 Intel® Core™ i5-8257U Processor Intel® Core™ i7-8557U Processor 英特尔® 酷睿™ i3-9100HL 处理器 Intel® Core™ i7-8665UE Processor Intel® Core™ i5-8365UE Processor 英特尔® 酷睿™ i7-9850HE 处理器 Intel® Core™ i3-8145UE Processor 英特尔® 酷睿™ i7-9850HL 处理器 Intel® Core™ i5-9500TE Processor 英特尔® 酷睿™ i7-9700TE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3-9100E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3-9100TE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7-9700E 处理器 Intel® Core™ i5-9500E Processor 英特尔® 酷睿™ i5-8279U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7-8569U 处理器 英特尔® 酷睿™ i3-9300T 处理器

CPU型号大全总结CPU型号查询一览表

CPU型号大全总结CPU型号查询一览表

CPU型号大全总结CPU型号查询一览表CPU型号大全总结CPU型号查询一览表一、X86时代的CPU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

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

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 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 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发展历程,我们就通过它来展开我们的“CPU历史之旅”。

4004处理器核心架构图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

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

虽然以后Intel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

至于在后来发展壮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 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它们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

cpu型号大全

cpu型号大全

处理器除去A1和B1针脚。 Bitmap
T7600
平台的Intel Core 2 Duo或者Intel Core
Intel Santa Rosa移动平台和基于Core 2 Duo架E4600
年上半年推出。Santa Rosa是Intel成功 品,将采用新的芯片组和Intel Robson技术。T7400
65 纳米
2 MB 二级 缓存
1.4 GHz
800 MHz
65 纳米 65 纳米
2 MB 二级 缓存
2 MB 二级 缓存
1.50 GHz 1.60 GHz
支持内存 类型 DDR2533 SDRAM, DDR2667 SDRAM
支持最大 内存总数 4 GB
13倍 FSB总线 800MHz
倍频
11倍
总线类型 FSB总线
总线频率 800MHz
倍频
11倍
总线类型 FSB总线
总线频率 677MHz
支持前端 总线频率
CPU插槽 CPU内核
CPU缓存
CPU插槽
CPU插槽
64位处理器 是
Turbo Boost技术
不支持
病毒防护技 术
支持
显卡参数
64位处理器 是
Turbo Boost技术
不支持
病毒防护技 术
支持
显卡参数
64位处理器 是
Turbo Boost技术
不支持
病毒防护技 术
支持
显卡参数
64位处理器 是
Turbo Boost技术
不支持
病毒防护技 术
支持
显卡参数
64位处理器
,将可以升级到第一代Merom处理器。 T7200 多长时间。目前的Socket M已经用在超过3代T7100

英特尔cpu型号一览表

英特尔cpu型号一览表

奔腾
E5200 E2220 E2200 E2180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65 nm 65 nm 65 nm 65 nm 65 nm 65 nm 65 nm 65 nm 65 nm 65 nm 65 nm 65 nm 65 nm
4 MB L2 4 MB L2 4 MB L2 4 MB L2 4 MB L2 4 MB L2 4 MB L2 2 MB L2 4 MB L2 2 MB L2 2 MB L2 2 MB L2 2 MB L2 1 MB 1 MB 1 MB L2 1 MB L2 512 KB L2 512 KB L2 512 KB L2 512 KB L2 512 KB L2 512 KB L2 2 MB 2 MB 2 MB 2 MB L2 2 MB L2 2 MB 2 MB 2 MB L2 2 MB L2 2 MB L2 1 MB L2 1 MB L2 1 MB L2
接口类型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LGA775

Intel CPU型号规格大全

Intel CPU型号规格大全

Intel CPU型号规格大全┃┣━1. 至强系列┃┃3070 65nm 4 MB L2 2.66 GHz 1066 MHz 65W UP┃3060 65nm 4 MB L2 2.40 GHz 1066 MHz 65W UP┃3050 65nm 2 MB L2 2.13 GHz 1066 MHz 65W UP┃3050 65nm 2 MB L2 2.13 GHz 1066 MHz 65W UP┃3050 65nm 2 MB L2 2.13 GHz 1066 MHz 65W UP┃3040 65nm 2 MB L2 1.86 GHz 1066 MHz 65W UP┃X3230 65nm 8 MB L2 2.66 GHz 1066 MHz 95W UP┃X3220 65nm 8 MB L2 2.40 GHz 1066 MHz 105W UP┃X3210 65nm 8 MB L2 2.13 GHz 1066 MHz 105W UP┃7150N 65nm 16 MB L3 2x1 MB L2 3.50 GHz 667 MHz 150W MP ┃7140M 65nm 16 MB L3 2x1 MB L2 3.40 GHz 800 MHz 150W MP ┃7140N 65nm 16 MB L3 2x1 MB L2 3.33 GHz 667 MHz 150W MP ┃7130M 65nm 8 MB L3 2x1 MB L2 3.20 GHz 800 MHz 150W MP ┃7130M 65nm 8 MB L3 2x1 MB L2 3.20 GHz 800 MHz 150W MP ┃7130N 65nm 8 MB L3 2x1 MB L2 3.16 GHz 667 MHz 150W MP ┃7120M 65nm 4 MB L3 2x1 MB L2 3.00 GHz 800 MHz 95W MP ┃7120N 65nm 4 MB L3 2x1 MB L2 3.00 GHz 667 MHz 95W MP ┃7110M 65nm 4 MB L3 2x1 MB L2 2.60 GHz 800 MHz 95W MP ┃7110N 65nm 4 MB L3 2x1 MB L2 2.50 GHz 667 MHz 95W MP ┃7041 90nm 2x2 MB 3.00 GHz 800 MHz N/A MP┃7040 90nm 2x2 MB 3.00 GHz 667 MHz N/A MP┃7030 90nm 2x1 MB 2.80 GHz 800 MHz N/A MP┃7020 90nm 2x1 MB 2.66 GHz 667 MHz N/A MP┃X5355 65nm 8 MB L2 2.66 GHz 1333 MHz 120W DP┃L5320 65nm 8 MB L2 1.86 GHz 1066 MHz 50W DP┃L5310 65nm 8 MB L2 1.60 GHz 1066 MHz 50W DP┃E5345 65nm 8 MB L2 2.33 GHz 1333 MHz 80W DP┃E5335 65nm 8 MB L2 2.00 GHz 1333 MHz 80W DP┃E5320 65nm 8 MB L2 1.86 GHz 1066 MHz 80W DP┃E5310 65nm 8 MB L2 1.60 GHz 1066 MHz 80W DP┃5160 65nm 4 MB 3.00 GHz 1333 MHz 80W DP┃5150 65nm 4 MB 2.66 GHz 1333 MHz 65W DP┃5148LV 65nm 4 MB 2.33 GHz 1333 MHz 40W DP┃5140 65nm 4 MB 2.33 GHz 1333 MHz 65W DP┃5130 65nm 4 MB 2.00 GHz 1333 MHz 65W DP┃5120 65nm 4 MB 1.86 GHz 1066 MHz 65W DP┃5110 65nm 4 MB 1.60 GHz 1066 MHz 65W DP┃5080 65nm 2x2 MB 3.73 GHz 1066 MHz 130W DP┃5063 65nm 2x2 MB 3.20 GHz 1066 MHz 95W DP┃5060 65nm 2x2 MB 3.20 GHz 1066 MHz 130W DP┃5050 65nm 2x2 MB 3.00 GHz 667 MHz 95W DP ┃5030 65nm 2x2 MB 2.67 GHz 667 MHz 95W DP ┃┃┣━2. 酷睿2系列┃┃┃┃┣━2.1 Extreme系列┃┃┃┃QX6850 65nm 8MB L3 3.00 GHz 1333 MHz┃┃QX6800 65nm 8 MB L2 2.93 GHz 1066 MHz┃┃QX6700 65nm 8 MB L2 2.66 GHz 1066 MHz┃┃X7800 65nm 4 MB L2 2.60 GHz 800 MHz┃┃X6800 65nm 4 MB L2 2.93 GHz 1066 MHz┃┃┃┣━2.2 桌面4核┃┃┃┃Q6700 65nm 8 MB L2 2.66 GHz 1066 MHz┃┃Q6600 65nm 8 MB L2 2.40 GHz 1066 MHz┃┃┃┣━2.3 桌面双核┃┃┃┃E6850 65nm 4 MB L2 3.00 GHz 1333 MHz┃┃E6750 65nm 4 MB L2 2.66 GHz 1333 MHz┃┃E6700 65nm 4 MB L2 2.66 GHz 1066 MHz┃┃E6600 65nm 4 MB L2 2.40 GHz 1066 MHz┃┃E6550 65nm 4 MB L2 2.33 GHz 1333 MHz┃┃E6540 65nm 4 MB L2 2.33 GHz 1333 MHz┃┃E6420 65nm 4 MB L2 2.13 GHz 1066 MHz┃┃E6400 65nm 2 MB L2 2.13 GHz 1066 MHz┃┃E6320 65nm 4 MB L2 1.86 GHz 1066 MHz┃┃E6300 65nm 2 MB L2 1.86 GHz 1066 MHz┃┃E4500 65nm 2 MB L2 2.29 GHz 800 MHz┃┃E4400 65nm 2 MB L2 2.00 GHz 800 MHz┃┃E4300 65nm 2 MB L2 1.80 GHz 800 MHz┃┃┃┣━2.4 笔记本双核┃┃┃┃T7700 65nm 4 MB L2 2.40 GHz 800 MHz┃┃T7600 65nm 4 MB L2 2.33 GHz 667 MHz┃┃T7500 65nm 4 MB L2 2.20 GHz 800 MHz┃┃T7400 65nm 4 MB L2 2.16 GHz 667 MHz┃┃T7300 65nm 4 MB L2 2.00 GHz 800 MHz┃┃T7200 65nm 4 MB L2 2.00 GHz 667 MHz┃┃T7100 65nm 2 MB L2 1.80 GHz 800 MHz┃┃T5600 65nm 2 MB L2 1.83 GHz 667 MHz┃┃T5500 65nm 2 MB L2 1.66 GHz 667 MHz┃┃T5470 65nm 2 MB L2 1.60 GHz 800 MHz┃┃T5450 65nm 2 MB L2 1.66 GHz 667 MHz┃┃T5250 65nm 2 MB L2 1.50 GHz 667 MHz┃┃T5300 65nm 2 MB L2 1.73 GHz 533 MHz┃┃T5200 65nm 2 MB L2 1.60 GHz 533 MHz┃┃┃┣━2.5 笔记本双核低压版┃┃┃┃L7500 65nm 4 MB L2 1.60 GHz 800 MHz┃┃L7400 65nm 4 MB L2 1.50 GHz 667 MHz┃┃L7300 65nm 4 MB L2 1.40 GHz 800 MHz┃┃L7200 65nm 4 MB L2 1.33 GHz 667 MHz┃┃┃┗━2.6 笔记本双核超低压版┃┃U7600 65nm 2 MB L2 1.20 GHz 533 MHz┃U7500 65nm 2 MB L2 1.06 GHz 533 MHz┃┃┃┣━3. 酷睿1系列┃┃┃┃┣━3.1 笔记本酷睿双核┃┃┃┃T2700 65nm 2 MB L2 2.33 GHz 667 MHz 31W ┃┃T2600 65nm 2 MB L2 2.16 GHz 667 MHz 31W ┃┃T2500 65nm 2 MB L2 2.00 GHz 667 MHz 31W ┃┃T2450 65nm 2 MB L2 2.00 GHz 533 MHz 31W ┃┃T2400 65nm 2 MB L2 1.83 GHz 667 MHz 31W ┃┃T2350 65nm 2 MB L2 1.86 GHz 533 MHz 31W ┃┃T2300 65nm 2 MB L2 1.66 GHz 667 MHz 31W ┃┃T2250 65nm 2 MB L2 1.73 GHz 533 MHz 31W ┃┃T2050 65nm 2 MB L2 1.60 GHz 533 MHz 31W ┃┃T2300E 65nm 2 MB L2 1.66 GHz 667 MHz 31W ┃┃┃┣━3.2 笔记本酷睿双核低压版┃┃┃┃L2500 65nm 2 MB L2 1.83 GHz 667 MHz 15W┃┃L2400 65nm 2 MB L2 1.66 GHz 667 MHz 15W┃┃L2300 65nm 2 MB L2 1.50 GHz 667 MHz 15W┃┃┃┣━3.3 笔记本酷睿双核超低压版┃┃┃┃U2500 65nm 2 MB L2 1.20 GHz 533 MHz 9W ┃┃U2400 65nm 2 MB L2 1.06 GHz 533 MHz 9W ┃┃┃┣━3.4 酷睿单核┃┃┃┃T1400 65nm 2 MB L2 1.83 GHz 667 MHz 27W ┃┃T1300 65nm 2 MB L2 1.66 GHz 667 MHz 27W ┃┃┃┗━3.5 酷睿单核超低压版┃┃U1500 65nm 2 MB L2 1.33 GHz 533 MHz 5.5W ┃U1400 65nm 2 MB L2 1.20 GHz 533 MHz 5.5W ┃U1300 65nm 2 MB L2 1.06 GHz 533 MHz 5.5W ┃┣━4. 奔腾系列┃┃┃┃┣━4.1 笔记本奔腾双核┃┃┃┃E2160 65nm 1 MB L2 1.80 GHz 800 MHz┃┃E2140 65nm 1 MB L2 1.60 GHz 800 MHz┃┃T2130 65nm 1 MB L2 1.86 GHz 533 MHz┃┃T2080 65nm 1 MB L2 1.73 GHz 533 MHz┃┃T2060 65nm 1 MB L2 1.60 GHz 533 MHz┃┃┃┣━4.2 笔记本奔腾移动版┃┃┃┃780 90nm 2 MB L2 2.26 GHz 533 MHz┃┃770 90nm 2 MB L2 2.13 GHz 533 MHz┃┃765 90nm 2 MB L2 2.10 GHz 400 MHz┃┃760 90nm 2 MB L2 2.00 GHz 533 MHz┃┃755 90nm 2 MB L2 2.00 GHz 400 MHz┃┃750 90nm 2 MB L2 1.86 GHz 533 MHz┃┃745 90nm 2 MB L2 1.80 GHz 400 MHz┃┃740 90nm 2 MB L2 1.73 GHz 533 MHz┃┃735 90nm 2 MB L2 1.70 GHz 400 MHz┃┃730 90nm 2 MB L2 1.60 GHz 533 MHz┃┃725 90nm 2 MB L2 1.60 GHz 400 MHz┃┃715 90nm 2 MB L2 1.50 GHz 400 MHz┃┃705 130nm 1 MB L2 1.50 GHz 400 MHz┃┃┃┃┃┣━4.3 笔记本奔腾移动低压版┃┃┃┃778 90nm 2 MB L2 1.60 GHz 400 MHz┃┃758 90nm 2 MB L2 1.50 GHz 400 MHz┃┃738 90nm 2 MB L2 1.40 GHz 400 MHz┃┃718 130nm 1 MB L2 1.30 GHz 400 MHz┃┃┃┣━4.4 笔记本奔腾移动超低压版┃┃┃┃773 90nm 2 MB L2 1.30 GHz 400 MHz┃┃753 90nm 2 MB L2 1.20 GHz 400 MHz┃┃733J 90nm 2 MB L2 1.10 GHz 400 MHz┃┃733 90nm 2 MB L2 1.10 GHz 400 MHz┃┃723 90nm 2 MB L2 1.00 GHz 400 MHz┃┃713 130nm 1 MB L2 1.10 GHz 400 MHz┃┃┃┣━4.5 奔腾Extreme版┃┃┃┃965 65nm 2x2 MB L2 3.73 GHz 1066 MHz┃┃955 65nm 2x2 MB L2 3.46 GHz 1066 MHz┃┃840 90nm 2x1 MB L2 3.20 GHz 800 MHz┃┃┃┣━4.6 奔腾双核┃┃┃┃960 65nm technology 2x2 MB L2 3.60 GHz 800 MHz ┃┃950 65nm technology 2x2 MB L2 3.40 GHz 800 MHz ┃┃945 65nm technology 2x2 MB L2 3.40 GHz 800 MHz ┃┃940 65nm technology 2x2 MB L2 3.20 GHz 800 MHz ┃┃935 65nm technology 2x2 MB L2 3.20 GHz 800 MHz ┃┃930 65nm technology 2x2 MB L2 3.00 GHz 800 MHz ┃┃925 65nm technology 2x2 MB L2 3.00 GHz 800 MHz ┃┃920 65nm technology 2x2 MB L2 2.80 GHz 800 MHz ┃┃915 65nm technology 2x2 MB L2 2.80 GHz 800 MHz ┃┃840 90nm technology 2x1 MB L2 3.20 GHz 800 MHz ┃┃830 90nm technology 2x1 MB L2 3.00 GHz 800 MHz ┃┃820 90nm technology 2x1 MB L2 2.80 GHz 800 MHz ┃┃805 90nm technology 2x1 MB L2 2.66 GHz 533 MHz ┃┃┃┣━4.7 带超线程的奔腾4┃┃┃┃670 90nm 2 MB L2 3.80 GHz 800 MHz┃┃661 65nm 2 MB L2 3.60 GHz 800 MHz┃┃660 90nm 2 MB L2 3.60 GHz 800 MHz┃┃651 65nm 2 MB L2 3.40 GHz 800 MHz┃┃650 90nm 2 MB L2 3.40 GHz 800 MHz┃┃641 65nm 2 MB L2 3.20 GHz 800 MHz┃┃640 90nm 2 MB L2 3.20 GHz 800 MHz┃┃631 65nm 2 MB L2 3.00 GHz 800 MHz┃┃630 90nm 2 MB L2 3.00 GHz 800 MHz┃┃551 90nm 1 MB L2 3.40 GHz 800 MHz┃┃541 90nm 1 MB L2 3.20 GHz 800 MHz┃┃531 90nm 1 MB L2 3.00 GHz 800 MHz┃┃524 90nm 1 MB L2 3.06 GHz 533 MHz┃┃521 90nm 1 MB L2 2.80 GHz 800 MHz┃┃┃┗━4.8 奔腾4┃┃552 90nm 1 MB L2 3.46 GHz 533 MHz┃548 90nm 1 MB L2 3.33 GHz 533 MHz┃538 90nm 1 MB L2 3.20 GHz 533 MHz┃532 90nm 1 MB L2 3.06 GHz 533 MHz┃518 90nm 1 MB L2 2.80 GHz 533 MHz┃┣━5. 赛扬系列┃┃┃┃┣━5.1 笔记本赛扬M┃┃┃┃530 65nm 1 MB L2 1.73 GHz 533 MHz┃┃520 65nm 1 MB L2 1.60 GHz 533 MHz┃┃450 65nm 1 MB L2 2.00 GHz 533 MHz ┃┃440 65nm 1 MB L2 1.86 GHz 533 MHz ┃┃430 65nm 1 MB L2 1.73 GHz 533 MHz ┃┃420 65nm 1 MB L2 1.60 GHz 533 MHz ┃┃410 65nm 1 MB L2 1.46 GHz 533 MHz ┃┃390 90nm 1 MB L2 1.70 GHz 400 MHz ┃┃380 90nm 1 MB L2 1.60 GHz 400 MHz ┃┃370 90nm 1 MB L2 1.50 GHz 400 MHz ┃┃360J 90nm 1 MB L2 1.40 GHz 400 MHz ┃┃360 90nm 1 MB L2 1.40 GHz 400 MHz ┃┃350J 90nm 1 MB L2 1.30 GHz 400 MHz ┃┃350 90nm 1 MB L2 1.30 GHz 400 MHz ┃┃340 130nm 512 KB L2 1.50 GHz 400 MHz ┃┃330 130nm 512 KB L2 1.40 GHz 400 MHz ┃┃320 130nm 512 KB L2 1.30 GHz 400 MHz ┃┃310 130nm 512 KB L2 1.20 GHz 400 MHz ┃┃┃┣━5.2 笔记本赛扬M超低压版┃┃┃┃443 65nm 1 MB L2 1.20 GHz 533 MHz┃┃423 65nm 1 MB L2 1.06 GHz 533 MHz┃┃383 90nm 1 MB L2 1.00 GHz 400 MHz┃┃373 90nm 512 KB L2 1.00 GHz 400 MHz┃┃353 90nm 512 KB L2 900 MHz 400 MHz ┃┃333 130nm 512 KB L2 900 MHz 400 MHz ┃┃┃┣━5.3 赛扬双核┃┃┃┃365 65nm 512 KB L2 3.60 GHz 533 MHz ┃┃360 65nm 512 KB L2 3.46 GHz 533 MHz ┃┃356 65nm 512 KB L2 3.33 GHz 533 MHz ┃┃355 90nm 256 KB L2 3.33 GHz 533 MHz ┃┃352 65nm 512 KB L2 3.20 GHz 533 MHz ┃┃351 90nm 256 KB L2 3.20 GHz 533 MHz ┃┃350 90nm 256 KB L2 3.20 GHz 533 MHz ┃┃347 65nm 512 KB L2 3.06 GHz 533 MHz ┃┃346 90nm 256 KB L2 3.06 GHz 533 MHz ┃┃345J 90nm 256 KB L2 3.06 GHz 533 MHz ┃┃345 90nm 256 KB L2 3.06 GHz 533 MHz ┃┃341 90nm 256 KB L2 2.93 GHz 533 MHz ┃┃340J 90nm 256 KB L2 2.93 GHz 533 MHz ┃┃340 90nm 256 KB L2 2.93 GHz 533 MHz ┃┃336 90nm 256 KB L2 2.80 GHz 533 MHz ┃┃335J 90nm 256 KB L2 2.80 GHz 533 MHz ┃┃335 90nm 256 KB L2 2.80 GHz 533 MHz ┃┃331 90nm 256 KB L2 2.66 GHz 533 MHz ┃┃330J 90nm 256 KB L2 2.66 GHz 533 MHz ┃┃330 90nm 256 KB L2 2.66 GHz 533 MHz ┃┃326 90nm 256 KB L2 2.53 GHz 533 MHz ┃┃325J 90nm 256 KB L2 2.53 GHz 533 MHz ┃┃325 90nm 256 KB L2 2.53 GHz 533 MHz ┃┃320 90nm 256 KB L2 2.40 GHz 533 MHz ┃┃315 90nm 256 KB L2 2.26 GHz 533 MHz ┃┃310 90nm 256 KB L2 2.13 GHz 533 MHz ┃┃┃┗━5.4 赛扬┃┃540 65nm 1 MB L2 1.86 GHz 533 MHz┃440 65nm 512 KB L2 2.00 GHz 800 MHz┃430 65nm 512 KB L2 1.80 GHz 800 MHz┃420 65nm 512 KB L2 1.60 GHz 800 MHz┃┗━6. 安腾系列9050 104W 400/533 MHz 1.60 GHz 24 MB9040 104W 400/533 MHz 1.60 GHz 18 MB9030 104W 400/533 MHz 1.60 GHz 8 MB9020 104W 400/533 MHz 1.42 GHz 12 MB9015 104W 400 MHz 1.40 GHz 12 MB9010 75W 400/533 MHz 1.60 GHz 6 MB。

CPU型号查询一览表

CPU型号查询一览表
速龙64 X2 5000+(散)
Socket AM2 2600MHz/1MB/双核
速龙64 X2 5000+(盒)
Socket AM2 2600MHz/1MB/双核
速龙64 X2 5200+(散)
Socket AM2 2600MHz/2MB/双核
速龙64 X2 5200+(盒)
Socket AM2 2600MHz/2MB/双核
Socket 939/2000MHz/512KB/E6
速龙64 3200+(盒)
Socket 939/2000MHz/512KB/E6
速龙64 3400+(散)
Socket 939/2200MHz/512KB/E6
速龙64 3500+(散)
Socket 939/2200MHz/512KB/E6
速龙64 3700+(散)
ADM_CPU型号
规格
闪龙2800+(散)
Socket-AM2 1600MHz/128KB
闪龙2800+(盒)
Socket-AM2 1600MHz/128KB
闪龙3000+(散)
Socket-AM2 1600MHz/256KB
闪龙3000+(盒)
Socket-AM2 1600MHz/256KB
闪龙3200+(散)
Socket 939/2200MHz/1MB/E6
速龙64 3800+(散)
Socket 939/2400MHz/512KB/E6
速龙64 3800+(盒)
Socket 939/2400MHz/512KB/E6
速龙64 X2 5600+(散)

CPU型号大全总结详解

CPU型号大全总结详解

CPU型号大全总结详解1. Intel Core i9系列2. Intel Core i7系列Intel Core i7是一款高性能桌面处理器系列,具有4至12个物理核心和超线程技术。

i7系列广泛应用于游戏、多媒体制作和其他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的任务。

3. Intel Core i5系列Intel Core i5是中端桌面处理器系列,具有2至6个物理核心。

i5系列适用于一般计算任务,并且在性能和经济性方面提供了不错的平衡。

4. Intel Core i3系列Intel Core i3是入门级桌面处理器系列,具有2至4个物理核心。

它适合于日常计算任务和轻度多任务处理。

5. Intel Pentium系列Intel Pentium系列是低端桌面和移动处理器系列,一般具有2至4个物理核心。

Pentium系列适用于基本的计算任务,如上网浏览、办公和娱乐。

6. Intel Celeron系列Intel Celeron系列是低端桌面和移动处理器系列,一般具有单一物理核心。

Celeron系列适用于简单的办公和互联网浏览,性能较低。

7. AMD Ryzen 9系列AMD Ryzen 9是AMD的高端桌面处理器系列,它采用了8至16个物理核心和超线程技术。

它与Intel Core i9系列竞争,适用于高性能计算任务。

8. AMD Ryzen 7系列AMD Ryzen 7是AMD的中端桌面处理器系列,具有6至12个物理核心和超线程技术。

它适用于多媒体制作和游戏等高性能任务。

9. AMD Ryzen 5系列AMD Ryzen 5是AMD的入门级桌面处理器系列,具有4至8个物理核心。

它适用于一般计算任务和轻度多任务处理。

10. AMD Ryzen 3系列AMD Ryzen 3是AMD的低端桌面处理器系列,具有4至6个物理核心。

它适用于基本的计算任务,如上网浏览、办公和娱乐。

在选择CPU时,你需要考虑你的使用需求、预算和其他硬件组件的兼容性。

CPU型号表

CPU型号表

thoroughbred-bo(tb-bo)核心的athlom xp,0.13工艺,核心面积从tb-ao的80平方毫米增大到84平方毫米!性能强劲,性能跟p4 a/b系列 的 处理器的性能处于同一水平,功耗也跟p4 a/b系列差不多,但价格相对p4 a/b系列来说,是超级便宜,性价比奇高!而且大部分都是不锁倍频 的,超频能力惊人,尤其是低频版本。如此低廉的价格加上不错的性能、出色的超频能力,绝对是少花钱,多办事的超值选择,如果你对处理 器没有品牌的成见,该系列会是一个相当理想的选择!
athlom xp3200+ barton 0.13 2.2g 200m 11 400m 512k 1.65v
barton核心的athlom xp是现阶段amd的主流和高端,跟tb-bo最大的不同就是l2容量增大一倍,l2提高到512k,前端总线也由266mhz提高到 333mhz和400mhz,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该系列的性能。该系列还是保持着amd一贯的高性价比,是现在高性价比产品之一。功耗比tb-bo核心的 athlom xp稍高,不过比p4 c系列的低不少!超频性能虽然比不上tb-bo核心,不过低频率的2500+一般轻易上到3200+!如果后期工艺更成熟的 话,超频性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该系列让人满意的高性能、高性价比(尤其是2500+),将是中高端最值得推荐的处理器之一!
AMD 闪龙3000+ AM2 1.60GHz Socket AM2 Manila 800MHz 200MHz 0.09微米 256KB/-- 单核
1.40V
AMD 闪龙3200+ AM2 1.80GHz Socket AM2 Manila 800MHz 200MHz 0.09微米 128KB/-- 单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PU型号大全总结CPU型号查询一览表一、X86时代的CPU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971年。

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

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 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 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发展历程,我们就通过它来展开我们的“CPU历史之旅”。

4004处理器核心架构图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

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

虽然以后Intel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

至于在后来发展壮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它们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

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也正是从8088开始,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Intel8086处理器1982年,许多年轻的读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INTE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枣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

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

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Intel80286处理器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

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 内存。

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型的80386芯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

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间的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 的不同在于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16MB。

1990年推出的80386SL和80386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

80386SL与80386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80386SX的,后者是基于80386DX的,但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SMM。

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

Intel80386处理器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INTEL推出,这种芯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

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

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

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

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处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

80486和80386一样,也陆续出现了几种类型。

上面介绍的最初类型是80486DX。

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类型中的一种低价格机型,其与80486DX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数学协处理器。

80486DX2由系用了时钟倍频技术,也就是说芯片内部的运行速度是外部总线运行速度的两倍,即芯片内部以2倍于系统时钟的速度运行,但仍以原有时钟速度与外界通讯。

80486DX2的内部时钟频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

80486DX4也是采用了时钟倍频技术的芯片,它允许其内部单元以2倍或3倍于外部总线的速度运行。

为了支持这种提高了的内部工作频率,它的片内高速缓存扩大到16KB。

80486DX4的时钟频率为100MHz,其运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DX2快40。

80486也有SL增强类型,其具有系统管理方式,用于便携机或节能型台式机。

二、奔腾时代的CPU继承着80486大获成功的东风,赚翻了几倍资金的INTEL 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处理器——奔腾。

由于CPU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激烈化,INTEL觉得不能再让AMD和其他公司用同样的名字来抢自己的饭碗了,于是提出了商标注册,由于在美国的法律里面是不能用阿拉伯数字注册的,于是INTEL玩了哥花样,用拉丁文去注册商标。

奔腾在拉丁文里面就是“五”的意思了。

INTEL公司还替它起了一个相当好听的中文名字——奔腾。

奔腾的厂家代号是P54C,奔腾的内部含有的晶体管数量高达310万个,时钟频率由最初推出的60MHZ和66MHZ,后提高到200MHZ。

单单是最初版本的66MHZ的奔腾微处理器,它的运算性能比33MHZ的80486DX就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奔腾则比33MHZ的80486DX要快6至8倍。

也就是从奔腾开始,我们大家有了超频这样一个用尽量少的钱换取尽量多的性能的好方法。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586级处理器,奔腾也是第一个令人超频的最多的处理器,由于奔腾的制造工艺优良,所以整个系列的CPU的浮点性能也是各种各样性能是CPU中最强的,可超频性能最大,因此赢得了586级CPU的大部分市场。

奔腾家族里面的频率有60/66/75//90/100/120/133/150/166/200,至于CPU的内部频率则是从60MHz 到66MHz不等。

值得一提的是,从奔腾75开始,CPU的插座技术正式从以前的Socket4转换到同时支持Socket5和7同时支持,其中Socket7还一直沿用至今。

而且所有的奔腾CPU里面都已经内置了16K的一级缓存,这样使它的处理性能更加强大。

(AMD Intel奔腾处理器与此同时,AMD公司也不甘示弱推出了K5系列的CPU。

公司也改名字了!)它的频率一共有六种:75/90/100/120/133/166,内部总线的频率和奔腾差不多,都是60或者66MHz,虽然它在浮点运算方面比不上奔腾,但是由于K5系列CPU都内置了24KB的一级缓存,比奔腾内置的16KB多出了一半,因此在整数运算和系统整体性能方面甚至要高于同频率的奔腾。

即便如此,因为k5系列的交付日期一再后拖,AMD公司在“586”级别的竞争中最终还是败给了INTEL。

1、初受挫折——奔腾Pro:初步占据了一部分CPU市场的INTEL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在其他公司还在不断追赶自己的奔腾之际,又在1996年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第六代X86系列CPU ——P6。

P6只是它的研究代号,上市之后P6有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奔腾Pro。

PentimuPro的内部含有高达550万个的晶体管,内部时钟频率为133MHZ,处理速度几乎是100MHZ的奔腾的2倍。

PentimuPro的一级片内缓存为8KB指令和8KB数据。

Intel奔腾Pro处理器值得注意的是在PentimuPro的一个封装中除PentimuPro芯片外还包括有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芯片,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内部通讯总线互连,处理器与高速缓存的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该封装中,这样就使高速缓存能更容易地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

奔腾Pro200MHZCPU的L2CACHE 就是运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与处理器相同的频率上。

这样的设计领奔腾Pro达到了最高的性能。

而PentimuPr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一项称为“动态执行”的创新技术,这是继奔腾在超标量体系结构上实现实破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PentimuPro 系列的工作频率是150/166/180/200,一级缓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 的二级缓存,至于频率为200的CPU还分为三种版本,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内置的缓存分别是256KB,512KB,1MB。

不过由于当时缓存技术还没有成熟,加上当时缓存芯片还非常昂贵,因此尽管PentimuPro性能不错,但远没有达到抛离对手的程度,加上价格十分昂贵,一次PentimuPro实际上出售的数目非常至少,市场生命也非常的短,PentimuPro可以说是Intel第一个失败的产品。

2、辉煌的开始——奔腾MMX:INTEL吸取了奔腾Pro的教训,在1996年底推出了奔腾系列的改进版本,厂家代号P55C,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奔腾MMX(多能奔腾)。

这款处理器并没有集成当时卖力不讨好的二级缓存,而是独辟蹊径,采用MMX技术去增强性能。

MMX技术是INTEL最新发明的一项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它的英文全称可以翻译“多媒体扩展指令集”。

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为增强奔腾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面而采取的新技术,为CPU增加了57条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还将CPU芯片内的L1缓存由原来的16KB增加到32KB (16K指命16K数据),因此MMX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