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高中历史优质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之一

合集下载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并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课文新授一、土地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板书(教师归纳)(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三)【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

(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9页)
2.亮点二:问题导向深入浅出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经济政策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经济政策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亮点四:教学策略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这些策略的有机结合,我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氛围。
5.亮点五:教学评价全面细致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4.引导学生关注古代经济政策与民族关系、国家统一等方面的联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分析所选时期的经济政策,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总结古代经济政策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多方面分析古代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意义。
3.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经济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短文,深入分析某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4.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培养和谐的社会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3页)
3.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经济政策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如汉武帝时期的“均田制”和“盐铁官营”。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史料,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背后的历史逻辑。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经济政策进行讨论,如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形成对经济政策的认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史料分析、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实施措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2.设想二:强化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历史观念。
2.以时间为线索,绘制一张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的时间轴,标注出各个时期的重要经济政策及其影响。时间轴要求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展示政策演变过程。
3.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报告要包括调查背景、方法、过程、结论和启示等方面。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每人设计一组选择题和简答题,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题目要求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能够涵盖课堂所学的主要内容。
5.阅读相关史料,选取一个经济政策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实施过程,下周课堂上进行分享,每人不超过5分钟。
4.设计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历史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对经济政策的关注和敏感度。
2.理解并尊重历史,形成客观、公正的历史观,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教案课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析古代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及其影响。

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3.近代经济政策的转变。

教学难点:1.对古代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实施原因的理解。

2.分析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中国经济特点。

2.引出本课主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1.重农抑商政策(1)介绍重农抑商政策的起源和背景。

(2)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

(3)讨论重农抑商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1)介绍海禁政策的起源和背景。

(2)分析海禁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

(3)讨论海禁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四、课堂小结2.强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近代经济政策的转变。

二、教学内容1.近代经济政策的转变(1)介绍近代以来经济政策的背景。

(2)分析近代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

(3)讨论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2.近代经济政策的特点(1)分析近代经济政策与古代经济政策的区别。

(2)讨论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近代经济政策与古代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四、课堂小结2.强调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查找相关资料。

2.分析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分析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使学生了解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背景和政策环境。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特点。

2. 分析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掌握相关词汇和概念,并能够运用于文本分析和讨论中。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

教学资源:1.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2. 教科书、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3. 图表、地图和图片等辅助材料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景象,引发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兴趣。

2. 提问: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了解多少?你认为经济政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知识讲解:1.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段关于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历史文本或相关文章,并总结出关键信息。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所读的内容,并讨论各自总结的关键信息。

3. 教师补充知识:根据学生的分享,教师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和特点进行讲解,重点包括农业政策、商业政策、货币政策等。

案例分析:1. 分发案例分析材料: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政策,如秦朝的统一货币、唐朝的长安城市规划等,提供相关文本和图片材料。

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或个人阅读案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如该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该政策的成功与失败因素是什么?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或个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拓展活动:1. 独立研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政策,并进行进一步的独立研究,撰写一篇关于该时期或政策的研究报告。

2. 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支持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组反对,并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技巧。

总结回顾: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独立研究报告,并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活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案(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案(6页)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农抑商”、古代工商业管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实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比较闭关锁国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比较论证,主动探究有关的问题。

2.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与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查阅资料,了解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不同经济基础和社会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当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一)重农抑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问题:重农抑商的思想何时产生?结合教材第22页“资料卡片”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重农抑商的思想于战国时产生。

原因: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方面: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守法,安土重迁;国家安全,政治稳定。

③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矛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汉代采取了哪些抑商措施?结果如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一状况何时开始转变?生:措施:汉高祖时期,“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3页)
5.作业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这种作业方式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研究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自我认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图表,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特点。
2.提问:“你们认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探讨、分析,深入理解古代经济政策的内涵和影响。
3.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分配研究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讨、分析,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提高历史素养。同时,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古代经济政策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提高学生的实用性思维。

浙江省绍兴市高中历史优质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之一 人民版必修2

浙江省绍兴市高中历史优质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之一 人民版必修2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导入:首先,我们来看一幅图片,这是《南京条约》签订的场景,我们知道《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签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屈辱的条约。

这个条约是中国与哪个国家签订的?(英)地大物博的天朝上国被海洋中飘荡的小岛国打败了,如果你是当时国民,你会有哪些感受?(震惊、屈辱、甚至产生疑惑:我们为什么会被打败呢等)。

面对先民的这个问题,21世纪的我们会怎么回答他们?你们认为中国被打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归根结底是衰弱的封建王朝最终败倒在欧洲的资本主义脚下。

)英国从14——16世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材料:英都铎王朝16世纪实行重商主义。

货币是财富,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对外贸易才是增加一国财富的根本途径。

主张借助国家政权统一国内市场,对外实行殖民扩张,拓展海外市场。

——张乃和《16世纪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特征的历史考察》英国抓住机遇不断调整政策,到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海上霸主,到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最早进入了工业文明的国家。

其实历史也同样赋予了中国发展自己的机会。

中国是怎样与它失之交臂的呢?让我们一起回到16世纪的明清时期。

展示材料: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教材P25资料卡片问:从材料中了解到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方面出现了哪些现象?找出关键词或句。

学生回答:标出(出力的工匠、出资的常主、计日受值——就是拿日薪)可见当时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基层,他们的活动都环绕着手工工场运作。

可见常主和工匠之间形成一种什么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我国学术界通常把这种现象的出现定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板书: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当时广州府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个工场平均有20人。

可是遗憾的是几百年后中国的资本主义仍处于萌芽的状态,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命运与西欧截然不同?结合上面图示想想看资本主义萌芽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图示:5大因素)那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的五大条件为什么不如英国这样小岛国充分呢?差距在哪里?展现材料:资本在他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抓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课的设计思想
一、基本思路
“重农抑商”的概念解读与拓展
(1)“重农抑商”的内容、提出的原因、作为历代王朝基本经济政策的具体表现;(2)包括“重农”、“抑商”两部分。

“重农”有“劝农”而“误农”之变异;“抑商”则重在抑私商而非官商,从市场(国外和国内)封锁的视角来看,“海禁”和“资本主义萌芽缓缓发展”是其中两个体现;
(3)回到历史的起点,并与现实相关联。

如何评判《吕氏春秋的观点》,如何看待“重农抑商”等等。

二、相关说明
1.历史是复杂的:“海禁”政策除了“重农抑商”的原因,还有专制主义的原因,我使用了乾隆对待马嘎尔尼使华的材料来解决这一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倒底有没有,其中的标志是什么?我首先没有把它当作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概念,然后是引入课本中的史学争鸣来解决这一问题。

2.用足用好教材:所运用材料或是课本的有机延伸、或是资料卡片、或是典型说明课本正文观点的。

课本的“学习与思考”、“史学争鸣”都有渗透。

对于“重农抑商”的概念解读及“海禁”措施和明清限制新生产关系的发展,着重引导学生梳理课文。

3.注重学生学习,循序渐进地实施问题推进。

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在“重农抑商”的概念解释中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二是在“探究问题”中,以材料打头,尽量预设多通道的问题。

4.强调历史教师特质,注重讲授功能。

特别强调两点:凡是老师能讲解的,不做入PPT;重点做好过渡工作。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