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文化(公开课教案)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体味文化(公开课教案)

体味文化(公开课教案)
板书:一、体味文化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问: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具有普遍性。那是否意味着各地、各民族的文化是一样的?同样是迎接春节,北方哈尔滨是用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接福,而南方的广州则是以姹紫嫣红的花市闹春。那咱们湘西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我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小结这一段学习的内容,加深印象,形成体系)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电影、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本节课最后一个问题:文化的力量
2.文化的特点
〈合作探究〉
提问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探究点拨:
古树古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是精神活动以物质活动为载体,借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得出文化的第三个特点:
板书:(3)物质性
小结: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人的精神现象,对文化概念的把握要着眼于精神世界,归结于精神生活。
板书:(4)本质:是精神现象。
归纳总结: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一座城市的古树和古建筑就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1. 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教导学生如何体味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文化。

2. 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理解•通过体验不同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3. 教学活动3.1 文化展览安排一次文化展览,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国家或地区,然后通过研究、展示和讲解的方式,展示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点、传统习俗、美食、音乐、艺术和传统服饰等。

展览应包括文字和图片,并提供必要的解释和背景知识。

3.2 跨文化交流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生或志愿者来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学生们可以通过问答、游戏或小组活动等形式,了解其他文化的日常生活、习俗和价值观。

3.3 视听文化体验观看和欣赏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电影、音乐和舞蹈等艺术表演。

在观看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们留意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风格,以及情感和价值的表达方式。

观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3.4 文化实地考察组织学生们进行文化实地考察,到当地的博物馆、艺术展览馆或文化遗址等地参观和学习。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观察、分析和思考,以了解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社会背景。

学生们还可以进行写作或绘画等创作活动,表达他们的观察和理解。

4. 教学评价4.1 口头演讲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最感兴趣的文化展览主题,并进行口头演讲。

演讲内容应包括对该文化的了解、观察和体验,以及对该文化的评价和对比。

学生可以结合图片或物品进行演示。

4.2 交流小结要求学生撰写一份交流小结,总结他们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学生们可以从文化差异、沟通技巧、价值观认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4.3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个人反思,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思考并记录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观点的变化。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案的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3、教学内容4、教学资源5、教学评估方式6、教学时间安排11 教学目标111 使学生能够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12 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13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态度。

12 教学方法12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文化的相关知识。

12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现象。

12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的体验和看法。

13 教学内容131 文化的定义和范畴1311 解释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1312 介绍文化所包含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

132 文化的特征1321 分析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性、创新性等特征。

1322 举例说明不同文化特征在实际中的表现。

133 文化的作用1331 探讨文化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1332 研究文化在塑造价值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

14 教学资源141 教材和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142 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直观感受。

14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了解更多文化相关内容。

15 教学评估方式15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

15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或实践任务,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153 考试评估,通过定期的小测验或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6 教学时间安排161 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进行教学。

162 合理分配讲授、讨论、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时间。

163 留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复习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体味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共同营造一个活跃而富有成效的教学氛围。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教案主题:体味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文化体味和饮食习惯。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介绍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和体味习惯。

2.分组活动,学生自由选取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所学知识和体味体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中国以外的国家有哪些?你们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和饮食习惯了解多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Step 2: 介绍饮食文化和体味习惯(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和体味习惯。

包括日本的寿司和生鱼片,墨西哥的玉米卷和墨西哥卷饼,意大利的披萨和意面等等。

Step 3: 分组活动(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自由选择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每个小组需准备一份研究报告,并包含以下内容:这个国家的传统饮食习惯,有特色的食材,有名的菜肴等等。

Step 4: 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研究报告。

每个小组有机会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他们体味过的饮食。

Step 5: 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并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如何体味不同的文化?你在小组合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挑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帮助学生总结和反思。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的小组报告和展示。

3.听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和反思。

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尝试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

2.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比如邀请外籍学生分享他们的饮食文化。

3.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美食节或其他相关活动,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风味。

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形式。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感受体育运动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体验体育运动与文化的联系。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问答法【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出示一组图像,即一张“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一张“羽毛球世界冠军林丹接受采访时跪地亲笔写春联”的反差图,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形式多样,文化与体育的联系。

Step 2.概念解析1.文化的内涵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是我们传给后人的。

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生活中,通过意识形态传播所得到的人类经验的集合。

包括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科学等多种要素。

(板书)2.中国传统文化(板书),指自汉唐以来,由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相融合而形成的,以孔孟之道为核心,涵盖服装、礼仪、音乐、戏曲、书画、诗词、武术、医药、建筑等多方面内容。

Step 3.思考拓展1.请同学们自由发挥,列举一下国外的一些文化形式。

2.请同学们思考,企业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企业文化也要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Step 4.体育运动与文化的联系1.请学生自由讨论,皮划艇项目中,选手怎样发挥中国文化精髓,取得优异的成绩。

2.请学生思考,什么是体育健身的精神内涵,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员是如何践行传统文化的。

Step 5.个人反思请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文化和体育运动的理解,并且阐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凸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体育与文化的联系,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的重要性,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化,进一步提高文化意识、文化素养,从而成为文化自信的人。

《体味文化》教案(通用3篇)

《体味文化》教案(通用3篇)

《体味文化》教案(通用3篇)《体会文化》教案篇1★新课标要求(一)学问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力量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育同学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加综合国力贡献力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教学方法老师启发、引导,同学自主阅读、思索,争论、沟通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现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同学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气。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

假如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宝的制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识,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肯定懂得。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毕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文化“万花筒”老师活动:引导同学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索所提问题同学活动:乐观思索并争论问题老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

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进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大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内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颖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颜色。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涵义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教案:体味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富饶的西沙群岛》。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沙群岛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诸岛的历史、地理、物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五光十色”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西沙群岛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课文中表达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用品。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西沙群岛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这个地方的课文。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本课生字、词语的理解,以及课文中描述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重点解析“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课文中表达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体味文化美丽的西沙群岛1. 自然风光五光十色瑰丽无比2. 丰富的物产鱼儿海龟海鸟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每个生字写5遍。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包容性•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文化•基本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在社会传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物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多样性、传承性、包容性、变动性。

•文化的分类:材料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地域文化和全球文化。

2. 文化的重要性•培养个人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传承和创新社会文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3. 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汉文化: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包括文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衣着礼仪等。

•西方文化:西方国家的文化特点,如英国的茶文化、美国的快餐文化等。

•非洲文化:非洲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如非洲鼓、民族舞蹈等。

•亚洲文化:亚洲不同国家的文化,如日本的和服文化、印度的印度教文化等。

4. 文化交流和包容性•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技巧:尊重他人文化差异、学习对方语言和礼仪、保持开放的心态等。

•文化包容性的培养:认知他人文化的重要性、关注和尊重多样性等。

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什么是文化1.介绍文化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身边的文化现象和传统(20分钟)3.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拓展阅读活动,了解更多文化知识(20分钟)第二课时:文化的重要性1.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体验和思考(15分钟)2.分组讨论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20分钟)3.小组展示和总结文化的重要性(15分钟)第三课时: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1.介绍汉文化、西方文化、非洲文化和亚洲文化的特点(20分钟)2.分组小研究各个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并准备展示(30分钟)第四课时:文化交流和包容性1.介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技巧(15分钟)2.分组活动,模拟跨文化交流场景,演绎对话(30分钟)3.学生自由讨论和总结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和感悟(15分钟)四、教学评估•小组展示和讨论的表现•学生的参与和思考程度•学生的课后作业情况(撰写心得体会或相关阅读报告)五、教学资源•PPT课件:文化的定义和分类、各地文化特点的介绍、跨文化交流技巧等•相关展览和图书馆馆藏书籍•学生的自主阅读材料以上是《体味文化》教案的大致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这一段学习的内容,加深印象,形成体系)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的文化现象,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我们本课要重点探讨的理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阅读P/6—7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文化2.文化有哪些特点?
2、文化是什么
3、1、文化的涵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⑨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2.文化的特点
〈合作探究〉
提问古树古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4、书上我们一起来看文化的含义P6第二段
师:把握文化的内涵,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词语:(1)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那么我们来反思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猪跳舞?疯狂的石头?猴子创造文字?(学生气氛活跃起来,归纳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2)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
(3)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科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这里详细解释一下意识形态的意思)
练一练: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活动:选出四位同学表演迟到者进门的方式,其他同学观察点评
教师归纳:
(2)文化也是人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种素养,流露于举手投足之间
提问:人的文化素养是出生就具有了吗?狼孩的故事同学们听说过没有?
视频展示:《狼孩》2分16秒
总结:狼孩没有文化,虽然本身是人,但是由于长期跟动物生活在一起,完全脱离了人类社会,没有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没有人类所形成文化的实践基础,因而他们无法学会人类的文化。所以说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文化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才能获得。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因此我们得出文化的第二个特点:
板书(2)实践性
材料导入:几年前,西安媒体曾经发起“拯救古树”行动。截至目前,西安登记在册的古树就有1000多株,在册树龄最长的为两千多年,千年以上的古树有70余株,在全国城市中最多。专家说:关爱古树就是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
提问:为什么保护古树就是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
体味文化(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教案第1课时第周日期:月日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一、体味文化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问: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具有普遍性。那是否意味着各地、各民族的文化是一样的?同样是迎接春节,北方哈尔滨是用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接福,而南方的广州则是以姹紫嫣红的花市闹春。那咱们湘西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我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文化”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非常亲近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钱钟书老先生曾经说过,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快速阅读P4-5的内容,四人一组讨论一个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说一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形成意念〉
由此可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我们得出文化的第一个特点:
板书(1)特有性
《课堂表演活动》推门进教室
背景:冬日的早晨,寒风凌冽
时间:上午第一节课刚刚开始
视频展示:《文化地域特色》2分钟
小结:由此可见,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们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都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板书:(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
◇探究点拨:
古树古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古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提出问题》:
根据刚才所讲,能否举例,哪些可以是文化现象,也可以不是。(石头刻字,泸溪的十里画廊;热带雨林,原始森林)
板书:1.文化“万花筒”
讲授新课
下面我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参加过的文化活动。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接下来我们看一个视频,一起来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视频1.《文化万花筒》3分30秒
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是个“万花筒”,视频中出现了校园文化,民族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歌曲文化。可以体会到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