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类像理论构建下的后现代超真实世界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纪念鲍德里亚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注意后现代传媒与媒介现实的复杂性以及它们之 间的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参考内容三
后现代解读:鲍德里亚与蓬皮杜 文化艺术中心
进入21世纪,后现代思潮如火如荼地发展,不断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中,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理论以及与艺术有关的议题,引发了人们的广 泛。在此背景下,本次演示试图对鲍德里亚和巴黎的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 化中心进行后现代解读。
参考内容二
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后现代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后现代传媒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还对文化、社会和 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后现代传媒的背景下,媒介现实的构建也成为了学术界 的热门话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与媒介现实的构建, 以期为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提供参考。
二、媒介现实的构建与消费
媒介现实是指由媒介所构建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现实。这 种社会现实并非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是通过媒介的筛选、加工和塑造而来。 在后现代传媒背景下,媒介现实的构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媒介现实的构建是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实现的。例如,新闻媒 体通过报道和评论来传达信息,社交媒体则通过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来传播信 息。这些不同的传播渠道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媒介现实。
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比真实世界更加真实,这种超真实使得人们对于现实 事物的认知变得模糊。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首先, 我们需要认识到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 信息和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 次,我们需要认识到传媒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需要不断审视和反思的。
鲍德里亚学术思想后现代与媒介转向Thepostmoderntur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在工业时代的第二序列,生产是文化秩序的主导形 式。这一阶段,人们不再崇尚自然,而是把自然看作可 以支配的对象,并伴随着机器大工业兴起之后的超级生 产,仿真受价值和商业规律支配。这个序列就是马克思 的政治经济学及其所建构的“生产”的时代。但这种 生产并不是一个原创过程,仿真品只是在没有原本的情 况下被制造出来大量的没有差别的复制品。这里没有 原物和本原,也谈不上独特性,只有技术,技术是“生产 ”时代的惟一本原。
鲍德里亚学术思想后现代与媒介转向 Thepostmoderntur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第三阶段: 构建“仿真理论”,继《象征交换 与死亡》之后,鲍德里亚的思考重心开始转向 对现代大众媒介和媒介技术的哲学思考。这些 思考体现在了其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 代初的一系列著作中,如《拟像与仿真》、 《在沉默大众的阴影中》,等等,其中涉及到 了一系列重要概念——拟像、仿真、超真实等, 开始了其后现代性的媒介分析描述。
鲍德里亚学术思想后现代与媒介转向 Thepostmoderntur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鲍德里亚的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 在于根据消费、媒介、
信息和技术社会的发展, 重新思考激进的社会和政治理论。 鲍德里亚早期的著作关注消费社会的建构以及它如何提供 一个新的价值、意义和活动的世界, 并由此扎根于马克思 主义和政治经济学领域。其早期学术思想, 受罗兰·巴特的 符号学理论、其导师亨利· 列菲弗尔对日常生活的批判的 影响较大,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对政治经济学和 消费社会的反思几乎完全从鲍德里亚的文本中消失了。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鲍德里亚对消费的理解并不局限于人们简单地购买商品和服务这一层面,而是把消费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象征系统。
在他看来,消费不仅是满足物质需求的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是一种通过消费来维系社会秩序和巩固社会地位的方式。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社会中的消费不再是简单地满足需求,而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身份认同的表达和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种消费文化的盛行导致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鲍德里亚指出,当代消费社会中的商品已经脱离了它们原本的实际功能,而成为了一种符号和象征。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它们的实际使用价值,而是取决于它们所代表的特定的社会意义。
这就导致了一种“符号交换”的现象,人们在进行消费时并不是简单地在购买商品,而是在通过商品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以及生活方式。
这种“符号交换”使得消费成为了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人们往往更加在意的是通过消费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而不再是单纯地从商品中获得实际的实用价值。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的盛行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也显著地改变了整个社会和文化。
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商品和广告成了精神世界的主要构成部分,人们倾向于通过购买商品和消费来追求快乐和满足感,而非通过其他方式来寻求自我认同和幸福感。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物质消费的过度,也使得人们对于真正的精神和心灵需求变得漠视。
消费主义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这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同质化和商业化。
消费主义的盛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社会是一个虚构的社会,它让人们逐渐迷失在物质和虚荣之中,忽略了真正的人情和人文。
消费主义还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消费主义也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和地域的分化,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这进一步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并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名词解释

3.消费象征(Consumer Symbolism):消费象征是指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和品牌成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代表着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和个人价值。人们购买特定的商品或品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4.媒介(Media):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媒介是指现代社会中传媒和广告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媒介对于创造和传播消费社会中的符号和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形成了一种虚拟的世界。
5.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大众文化是指在消费社会中广泛传播的、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形式和内容。鲍德里亚认为,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消费文化更加普遍化,人们在其中融入了更多的消费行为。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思考。在他的理论中,消费社会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消费和商品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现象。以下是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相关名词的解释:
1.模拟(Simulacra):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模拟是指现代社会中虚假和复制品的泛滥。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中,原本的真实性逐渐被复制品和模拟品所取代,人们越来越难以区分真实和虚假。
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认为消费和商品文化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真实性和价值观。他认为,消费社会中的模拟和虚拟世界逐渐取代了现实,导致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迷失。消费象征和大众文化使得人们不断追求符号和表面的价值,忽略了真正的人生意义。鲍德里亚的理论引发了人们对消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对当代社会文化的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
《单向度、超真实、内爆》读书笔记第五章 鲍德里亚

《单向度、超真实、内爆》读书笔记原书石义彬著第五章仿真、超真实、内爆——鲍德里亚的传播理论与思想一、符号批判理论1,消费社会与物/符号体系A,背景·二战结束后,西方社会在科技进步和自身制度弹性增加的庇护下,逐渐步入了一个物质富裕、文化繁荣的新时期。
消费取代生产主导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个体系运转,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而不是生产社会。
·生产过程和产品要求转化为文化意识形态范畴。
满足需要的消费被转化为满足欲望的消费,是“为欲望而欲望”。
·鲍德里亚认为,在这样的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地是在符号层次而不是在物质层面上,即消费物品的意义。
物/符号体系的中心,是物体即一种符号。
B,物品/符号体系·消费理论的前提假设:商品在消费之前,它们一定呈符号状态,物品的含义已通过把符号编码的机制被确立起来。
·整个物/符号体系分为四个亚体系:功能性体系统,非功能性系统、后设及功能体系、物品及消费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
以物品的功能和符号性为矢量轴,加上这四种“亚体系”象域构成“物/符号”体系。
阐述了物向符号的转化。
这四种模式也是物向符号转化的四种模式。
C,物品/符号逻辑要成为消费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外在于一个它只作意义指涉的关系。
它和这个具体关系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任意的和不一致的关系,而它的合理一致性,也就是它的意义,来自于它和所有其他的符号-物之间,抽象而系统性的关系。
它被消费,但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
2,符号消费中构建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增衍为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提供了大量可供消费的产品,建立了大量为消费而设的场所。
·社会消费中普遍存在“零和博弈”现象,人们通过社会差异的表现来取得某种社会认可,显示自身。
·消费文化所创造的影响以其直接、独特的方式给人以身体刺激和审美快感。
·鲍德里亚把符号作为物与人之间的中介,把商品生产放在了符号意义、能指-所指结构内,从而从更广阔的范围内破译了商品对文化的侵蚀。
鲍德里亚理论解析

第五章仿真、超真实、内爆----鲍德里亚的传播理论与思想一、鲍德里亚传播思想概述鲍德里亚的理论定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他试图从历史和批判两方面来运动符号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符号学、心理分析和差异社会学等研究范式;他摒弃了意识形态等诸多社会因素,把传媒技术和人的最终迷失和堕落作为一对因果关系,因此被成为第一位反思型文化的思想家,为人们冷静地、理性地、重新审视新型文化提供了一条路线,但同时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又使他极易落入课题主义的陷阱中,成为悲观的媒介技术论者。
他的理论充满了对同一体系、总体化的拒斥,崇尚差异性,强调瞬间感的话语。
他的叙事体系缺少严密的理论论证、常常流于空洞的说教,而且行文时思想跳跃性强,文字怪诞;另外,对符号现象的分析室鲍德里亚的理论基点,符号结构体系支配着现实世界,拟像、仿真是符号结构支配的形式和手段,在后期,鲍德里亚甚至把符号结构用“全能符码”这一抽象概念描述。
鲍德里亚的这种做法是以一种总体性去取代另一种总体性,理论上的悖论存在于他所信奉的那种反总体化观念中。
鲍德里亚理论的历史谱系:早期的鲍德里亚著作《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灵感来自其老师亨利·列菲弗尓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形成的可能性命题和罗兰·巴特的符号学。
这使他处于后结构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网络中。
这种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西方理论界在哲学、社会学方面发生的“语言学转向”。
鲍德里亚对巴特的借鉴集中于巴特关于物的符号意义的分析。
巴特修正了符号理论:⑴从使用的目的性来定义物品,确定了物品的物质性;但一个物品时它的“功能”(本义)和“剩余物”(它的引申义)的结合;⑵要组成物品符号体系,要克服两个障碍:Ⅰ“自明性”难题----物品的物质性妨碍了在符号层次上区别物品的能指和所指。
巴特认为,“形式/主体”的区分是符号学的特殊用法,它帮助我们把所处理系统中实体的使用目的转移到一种符号系统中。
从“功能/符号”中可以看到社会无情的把使用的客体变成符号的过程;Ⅱ对物品的意义存在多种解读。
解读鲍德里亚.

解读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的前言中,鲍德里亚指出,象征交换是人类社会曾经真实存在的社会规范,它支配着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
然而,象征交换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场境构成中越来越被遗忘,象征交换对今天的现实社会存在构成而言就意味着死亡。
凯尔纳认为,这个前言是鲍德里亚对自己研究新方法的概括。
并且,他正确地判断此时鲍德里亚“将理论建立在巴塔耶关于过剩和消耗的原则、莫斯关于礼物的概念以及雅里(Jarry)消除意义的玄学愿望的基础上,推崇了‘象征交换’,并攻击了马克思、弗洛伊德和学院派的符号学和社会学。
”①一、建构象征交换理论鲍德里亚认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生产领域中的任何冲突都可以被解决,马克思主义关于冲突与革命的界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鲍德里亚的分析,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分析当今社会的革命逻辑,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断裂来重新思考新的理论生长点,一种对资本主义实现全面批判的基点。
这种基点就是象征交换。
(一)象征交换的内涵及其特征在鲍德里亚的传记研究者迈克·甘恩看来,象征性交换应被视为鲍德里亚理论的“阿基米德基点”,每一个鲍德里亚的研究者第一要做的就是准确理解象征交换理论。
与英美学者不同,鲍德里亚并不严格遵守西方的学术规范,他并没有对其书中所提出的概念给出明确的规定或定义,而是通过其一系列的描述来逐渐显露其含义。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了解象征交换的理论来源及阅读《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来体会或把握“象征”与“象征交换”。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理论的最初来源是马塞尔。
莫斯的礼物观念与乔治·巴塔耶的过剩和花费原则:甘恩称巴塔耶对鲍德里亚的影响绝对是决定性的。
《受诅咒的部分》(TheAccruedShare)是巴塔耶一部经济学专论,在这部著作中关心的是花费(或浪费),这与其他经济学著作关心生产大不相同。
巴塔耶强调“花费掉鲍德里亚及其《象征交换与死亡》研究产生出的能量的巨大部分是非常必要的”,“生产的过剩必须通过亏损的运行而被浪费掉:是最终的浪费能够实现激励地球能量的运动。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媒介评析——以《黑客帝国》为例

88王 臣,刘永宁: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媒介评析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媒介评析——以《黑客帝国》为例王 臣,刘永宁(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作者简介:王 臣(1994.07.01-),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广播电视学。
【摘 要】“你有过这种感觉没有?就是你吃不准自己是醒着还是在做梦。
”①电影《黑客帝国》中的种种经典对白,无一不彰显出鲍德里亚独特的符号哲学认知和对拟像社会的强大塑造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黑客帝国》现实与虚幻的轮回进行详尽的解读,目的是探讨鲍德里亚“超现实”的媒介理论在影片中的塑造作用。
【关键词】黑客帝国;让·鲍德里亚;超现实;媒介社会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88-02系列电影《黑客帝国》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当代科幻电影中的经典符号,很多人将电影列入“烧脑”“血腥”等系列。
然而,《黑客帝国》并非常规的烧脑电影般以特效博人眼球,而是一部涉及科学,哲学和社会等多唯度、多学科交叉的电影。
本文聚焦《黑客帝国》第一部,旨在利用鲍德里亚的媒介理论探讨人类如何改变对传统媒介的认知,如何全面颠覆现实世界创造未知,彻底实现仿真和虚幻拟像的共存。
一、仿真和拟像的后现代媒介表达:丢掉杂念,解放思想拍摄《黑客帝国》之前,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吩咐所有的演员仔细阅读鲍德里亚的书籍《拟像与仿真》。
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媒介理论是电影《黑客帝国》得支撑点,它不仅囊括了各种门类的知识,还使得该电影的内在核心力量富有哲学思辨且饱含深意。
这所有的一切后现代元素充分融合在电影之中,真实贴切、浑然天成的以影像方式传递文本,解放传统媒介社会。
(一)仿真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的中坚力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科技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历程,首次进入的蒸汽时代踏出人类进步的第一个脚印,随之而来的电气时代便捷了人类的衣食住行,而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了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时代——信息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后现代主义空间转向
悲观的鲍德里亚
拟像取代真实的四步骤:
1. 首先反映基本现实
2. 掩饰和歪曲基本现实 3. 掩盖基本现实的不在场 4. 纯粹是自身的类像,不再与任何真实发生关联 拟像先行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超真实世界
1. 一切都在媒介中存在和被感知,超真实以模式和符号取代了真实; 模式和符号主导下的仿真社会。
2. 媒介之间相互参照,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 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 3. 真实被屏蔽,意义被掩盖。
海湾战争不曾发生? 鲍德里亚的死亡不曾发生? 《白噪音》(White Noise) 赛博朋克(cyberpunk)与《黑客帝国》(the Matrix)
拟像掩盖和取代了真实,构筑起一个以拟像为真实事物的超真实世 界
不同领域之间界限的崩溃、融合(时空;拟像VS真实) 立体、多维性消失,共处于一个平面之中
类像三序列 1. 仿造 (counterfeit): 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导 模式;遵循自然价值规律。 2. 生产 (production): 工业时代的主导模式;遵循市场价值规律。 3. 仿真 (simulation): 被代码所主宰的目前时代的主导模式;遵循 结构价值规律。
·
波普艺术:即流行艺术,pop art 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联的艺术运动。 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 安迪· 沃霍尔(1927-1986):“我想成为一台机器” 对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 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
复制
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 意识的延伸 从技术上模拟意识 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 意义的内爆,the implosion of meaning 忧虑:整个社会的内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