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欲望机制

合集下载

《消费社会》读后感

《消费社会》读后感

《消费社会》读后感:需求、欲望与消费对消费问题的重视: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对作者的思想也还只是一知半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消费在平日的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自己也是习以为常,“消费”问题从来都没有引起过我的重视。

读《消费社会》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它告诉我了与消费有关的具体知识,而是促使我去思考自己曾经视之理所当然的“消费”。

在阅读本书之前,“消费”于我而言无非就是生活中十分琐碎的日常采购活动,实在过于普通很难成为我思考的对象。

但经老师对消费的讲解和阅读了《消费社会》后,顿觉“消费”问题的严肃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思考与反思。

自己平时也爱看一些名家的哲学著作,其论述的问题总是形而上的,且大都语言晦涩,有一种很强的距离感和疏远感。

虽然《消费社会》的语言同样晦涩,但不同之处在于其论述的问题与自己周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感觉自己不可不读,且读起来总有一种紧迫感,深感问题之严肃。

从需求到欲望:需求是欲望的基础,欲望是需求无节制地滋生。

需求与欲望的界限往往十分模糊,人很容易在满足需求的无意识之中陷入了欲望的深渊。

区别需求与欲望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即需求有度,而欲望无穷。

需求的满足带来的是快乐,欲望的满足带来的则是新的欲望,即欲望的膨胀。

古人有云“欲不可去也,但求可节”,虽然欲望不可消除,但宜将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欲望并不是洪水猛兽,除之而后快,而是要防止其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膨胀。

需求到欲望的演变有很多种途径,比如人与人之间不顾自身情况的攀比,虚荣心的泛滥,还有无处不在的广告标语的潜移默化以及电视节目中所谓的明星效应等,都让需求在无意识中慢慢演变为欲望,并在不断地满足中慢慢膨胀。

欲望的癌变似增殖:作者在文中提到人们目前的消费不再局限于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物品的全套含义,交换价值逐渐被象征价值取代。

而在我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欲望的膨胀,因为交换价值针对的是有限的需求,象征价值背后隐藏的则是难以穷尽的欲望。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核心内容总结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核心内容总结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核心内容总结鲍德里亚认为,丰盛作为消费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不但是消费社会得以产生的大前提,而且还作为一种理想,为这个社会所追求。

而正是这种理想,促使得每个人都希望在丰盛中获得更多的物,以满足自身的欲望,抓住丰盛本身。

当物质极大的丰富,人们开始用符号来追求个性的满足。

消费社会的最终实质即以广告、品牌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文化的消费。

一、从物的消费到符号的消费当人们购买物品的时候,第一眼所注意的不是它的保质期、它的功效、性能,而更多的是它的品牌,即符号。

符号越来越多的引领者人们的消费导向,符号也更多的成为了个个阶层划分自己等级的标志。

符号越来越多的将被激发出来的需要和物的象征意义紧密关联,当然这种需要是通过人引导所诱惑出来的,绝对不是人们所情愿的,是一些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进行的游戏。

他认为人与物的关系求其实质,应该表述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社会的各个阶层,地位的划分由一种编码所构成。

社会多个阶层之间也存在转换的可能性,我们已经认识到每个阶层都拼尽全力的跳向上一层,为更高的符号拼尽全力,不过很多时候这种努力是在做一种无用之功。

当中产阶级经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在经济水平上有所提升,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上层阶级已经迈向了更高层次追求,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终结。

二、广告、品牌等成为符号消费的中介鲍德里亚指出,广告体现了人工对通常所谓快乐的追寻,其作用发生在外在的、浅层的以及符号的层面。

诱惑,是广告散播的主要方式,广告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同时也存在着特殊的魅力,当然最终要认识他是一种圈套。

消费者对于广告已经不以为奇,人们有时候只是享受其中的华丽场面,传媒资讯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不清。

鲍德里亚说,消费社会的总体信息,是由大众传媒按照特殊而唯一的方式,对此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强行的排序所形成的的信息网。

广告并不真正生产信息,但它却是将已有的信息再包装传达到观众眼前。

在消费社会中,广告变成了充当人们观念改造者,同时也成为了消费符号的再编码者。

消费社会控制本质的思考——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解读

消费社会控制本质的思考——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解读

消费社会控制本质的思考——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解读王晓南【摘要】现代社会整个已经由生产主导型社会转变为消费主导型社会,最终将成为一个“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但是消费社会却控制了我们整个的生活,消费社会的本质即控制.在消费中,物品变成了符号,从而消费者被一连串的意义、标志和符号所控制,最后通过制造虚假的、表面平等的需求,消费社会实现其操控方式的隐蔽化.大众传媒将消费意识形态传输给消费大众,从而实现了消费社会对整个社会的操控目的,并且消费社会最终成为一个匮乏、特权、不平等、强制和不自由的社会.【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2)002【总页数】4页(P136-139)【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大众媒体;消费意识形态【作者】王晓南【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91.3鲍德里亚在其一系列著作中从不同角度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那就是消费社会的形成。

在《消费社会》这本书中,他非常明确地指出,现代社会整个已经由生产主导型社会转变为消费主导型社会,而消费社会的根本特征就在于符号系统的形成,这就是鲍德里亚所谓的“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

本文就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消费社会的操控本质,消费社会的运作机制及其效果。

一、消费社会的本质鲍德里亚明确宣布:“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①(p6)在他看来,消费由一种物质上的满足发展成为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最终失去其享受功能,人们与其说是主动消费,不如说是被迫消费。

社会进入一个表征符号编码的体系中,消费变成了对社会成员有约束力的制度,通过消费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渗透充分发挥着其控制功能。

消费范畴“即表示控制的范畴”②(p10)。

首先,在消费中,物品变成了符号,从而实现社会的等级分化。

消费的前提是物变成了符号,不同的物形成不同的符号,从而形成了不同符号之间的差异,并且在这一差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个符号体系,消费对象脱离具体的物质形态而被抽象化符号化。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范文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范文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篇一一、引言消费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日益加剧,消费行为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消费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被商品所吸引,而忽视了消费行为的本质。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反思。

本文旨在探析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以期为理解当代消费社会提供新的视角。

二、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概述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物品的使用价值的追求,而是更多地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

消费行为被商品所控制,人们逐渐失去了对消费行为的自主性,这种现象被称为消费异化。

消费异化的表现之一是人们对于商品的过度追求和依赖。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商品的外观、品牌、广告等所吸引,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自身的真实需求。

人们为了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购买和消费,而忽略了这些行为对自己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此外,鲍德里亚还指出,消费异化还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社会的冷漠。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物质需求和享受,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责任。

这种冷漠的社会氛围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疏离,社会的凝聚力也逐渐减弱。

三、消费异化的成因及影响消费异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商品生产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采用各种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如过度包装、广告宣传等。

这些手段使得消费者更容易被商品的外观和品牌所吸引,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自身的真实需求。

其次,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便捷和快速的生活方式,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商品的过度追求和依赖。

此外,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需求等因素也促进了消费异化的形成。

消费异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而忽视了精神的需求和社会的责任。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摘要】当代社会中,消费文化盛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本文从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出发,分析了消费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盛行现象。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通过对虚拟世界中消费主义表现、广告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解读,揭示了消费文化背后的深层原因。

文章最后探讨了消费主义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应对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挑战。

消费主义的盛行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和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消费主义、消费文化、鲍德里亚、影响、社会、现实、虚拟世界、广告、生活方式、价值观、深层原因、社会发展、挑战。

1. 引言1.1 消费主义对当下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对当下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的浪费和不公平,还体现在社会心理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和矛盾。

如何应对消费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我们当前需要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1.2 鲍德里亚对消费主义的理论观点鲍德里亚对消费主义的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他对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批判和解读上。

他认为,消费主义并非仅仅是一种购买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符号交换和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消费社会中,个体通过消费来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消费成为了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塑造自我形象的重要方式,消费品变成了符号,通过消费来传达信息、表达价值观和社会地位。

鲍德里亚批评消费主义将真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模糊化,消费品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模拟,而不再是真实的需求满足。

他认为,消费主义社会中的消费并非为满足需要,而是为了符号的交换和建构,人们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更多的是商品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认同。

消费行为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虚拟的幸福和满足感,而这种幸福感往往是短暂和虚假的。

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强调了消费社会中符号、意义和身份认同的关键性,揭示了消费行为背后更为深层的文化和社会层面。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鲍德里亚对消费的理解并不局限于人们简单地购买商品和服务这一层面,而是把消费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象征系统。

在他看来,消费不仅是满足物质需求的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是一种通过消费来维系社会秩序和巩固社会地位的方式。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社会中的消费不再是简单地满足需求,而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身份认同的表达和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种消费文化的盛行导致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鲍德里亚指出,当代消费社会中的商品已经脱离了它们原本的实际功能,而成为了一种符号和象征。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它们的实际使用价值,而是取决于它们所代表的特定的社会意义。

这就导致了一种“符号交换”的现象,人们在进行消费时并不是简单地在购买商品,而是在通过商品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以及生活方式。

这种“符号交换”使得消费成为了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人们往往更加在意的是通过消费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而不再是单纯地从商品中获得实际的实用价值。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的盛行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也显著地改变了整个社会和文化。

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商品和广告成了精神世界的主要构成部分,人们倾向于通过购买商品和消费来追求快乐和满足感,而非通过其他方式来寻求自我认同和幸福感。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物质消费的过度,也使得人们对于真正的精神和心灵需求变得漠视。

消费主义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这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同质化和商业化。

消费主义的盛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社会是一个虚构的社会,它让人们逐渐迷失在物质和虚荣之中,忽略了真正的人情和人文。

消费主义还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消费主义也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和地域的分化,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这进一步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并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消费与投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北京师范大学 魏爽摘要:鲍德里亚在1970年出版《消费社会》一书,从符号学的视角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使得“消费社会”一词更引人注目。

鲍德里亚认为物的丰盛与堆积使人们处于物的时代,被物围困着。

但是此时的物不再因为其使用价值而存在,而是转变为符号,指涉着意义关系,因此“消费成为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与此同时,消费与大众传媒合谋不知不觉地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进而使消费取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主导地位。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大众传媒让·鲍德里亚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因其独特的社会批判视角成为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

虽然“消费社会”是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为人们广泛所知,但是在它之前,鲍德里亚《物体系》一书的中心思想就是物品转变为符号,鲍德里亚指出“符号的三个音域”,即符号学意义下的符号、心理分析意义下的征兆(症状)、最后则是社会地位标位中的信息符码”[1]。

所以,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延续《物体系》中符号的概念,进一步分析论证自己的消费社会理论。

一、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并不是鲍德里亚最先提出的,列斐伏尔和德波都对意识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现象。

列斐伏尔着重考察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消费领域中充满异化,消费品转变为消费符号,他称这样的社会为“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

德波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离”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被进一步“虚化”,人们通过图像建立社会关系,该关系呈现出来的是“被展示的图景性”,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表象之下,丧失了对现实社会的判断。

而景观却具有了思想指导的功能,德波把这样的社会描述为“以景观控制为显性社会结构的消费社会”。

而让·鲍德里亚虽然受到二者观点的影响,但是他却采用另一种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界定,即以“符号控制”为标志的消费社会。

毫不夸张地说,让·鲍德里亚提出的“符码”操控下的消费社会是对列斐伏尔和德波笔下的消费社会更深层次的一种思考。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通过鲍德里亚“消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消费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被消费所充斥。

这种消费文化究竟是如何影响现实社会的?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的理论视角,从他的角度来解析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出了“消费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当代社会的消费不再只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是成为了一种象征和文化的表现。

消费不再只是简单的购买商品,而是一种社会认同和地位的体现。

鲍德里亚认为,这种消费主义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认知、行为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下的现实社会中,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不再仅仅是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成为一种社会的象征和文化的表现。

人们在追求名牌商品、奢侈品、高档消费的渐渐地忽略了实际的生活需求,从而造成了“攀比消费”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在个人层面上产生了社会焦虑和物质浪费,更在整个社会层面上产生了财富和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当下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性的约束和控制。

人们的生活几乎被大众传媒、广告和商业文化所左右,他们已经不再是自由的个体,而是一种被消费主义所统治的“消费者”。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文化已经被商业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已经被商品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异化和虚无感。

在现实社会中,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大众传媒和广告不断地向人们灌输消费主义的理念,使得人们渐渐地迷失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商业文化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导力量,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已经被商品化,从而丧失了自我价值的判断和意识。

这种现象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引发了思想的空虚和消极,更在整个社会层面上产生了文化的贫乏和精神的虚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望之镜:解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欲望机制(王鹤翔0411372 哲学指导老师:夏莹)【摘要】消费社会理论目前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关注问题。

本文从索绪尔的语言学入手,经过对拉康化的语言学梳理,详细分析了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欲望问题。

在消费社会中通过模范和系列的相互作用使得消费由对物的功能的使用和拥有变为了一种消费语言,而在系列能指链的形成过程中,随之产生了无限的欲望,从中便分析出消费异化的本质所在。

【关键字】欲望能指系列消费【正文】消费社会理论目前在学界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

1鲍德里亚也因较早的对这一理论给予了系统的论述而在社会学、哲学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他第一次在理论上对“消费社会”给予了一个界定:“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也就是与新型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解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

”2显然,在这一界定中,“消费”成为了“消费社会”之所以为消费社会的关键环节。

消费在其中不再仅仅是一种日常化的经济行为,它担当起了“社会驯化”的责任。

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消费为什么能够担当起这样一种责任?这一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在于“消费”的内涵及其作用在社会中发生的转变,鲍德里亚对于这种转变做出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界定,消费:“1.不再是对物品功能的使用、拥有等等;1对消费社会的探讨在西方世界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除了鲍德里亚的一系列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著之外,鲍德里亚的导师列斐夫尓在他的《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中提出了“受控消费的官僚社会”(the bureaucratic society of controlled consumption),消费已经作为社会基本运作方式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在此之前的德博尓(Guy Debord)在《景观社会》(Spectacle of Society)中所提出的“景观社会”可以看作是消费社会的前身,而在其同时,后现代主义大家鲍曼在《后现代道德及其缺憾》中也提出了“消费者合作社”的概念,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也将消费社会放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逻辑”中进行了探讨。

与此相关,法国学者巴塔耶(George Bataille)在《花费的观念》(the notion of expenditure)一文中提出的普遍经济学对消费所具有的新的文化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界说。

布尔迪厄的《区隔》(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中也以消费为视角来探讨人在社会中的区分与地位。

除此之外之外,还有丹尼尓·米勒、蒂姆·爱德华兹、柯林·坎贝尓等等。

这些理论家在研究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遵从着某种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消费社会理论研究上的不同派别。

2.不再是个体或团体名望声誉的简单功能;3.而是沟通和交换的系统,是被持续发送、接收并重新创造的符号编码,是一种语言。

”3在此,消费由“物品功能的使用、拥有”转变为了一种“符号编码”,“一种语言”。

然而我们不得不要继续追问的是,消费的这种转变为什么能够导致一种“社会驯化”?换句话说,这种消费将如何操控人?对此,鲍德里亚在其诸多著作中为我们提供了相对零散的论述,在此,本文将以消费理论中的语言学倾向为入手点,以消费“欲望”的问题为核心,来发现、梳理这种消费异化的本质所在。

一首先,要理解鲍德里亚独具特色的消费理论,就要理解其特有的理论背景。

当然,其独特的理论背景中包含有众多方面,但语言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而在法国,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被称为当代思想之父4,可见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索绪尔的语言学对后来的思想者(当然,包括鲍德里亚本人)最具影响力的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其一,是他对语言和言语进行了区分。

索绪尔说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他一切表现的准则。

”5他认为语言本身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分类的原则,它是言说者交流时必须遵循的整体规则,语言只凭借社会成员间的契约而存在,语言具有同质性,言语则是异质的,言说是言语者对语言系统的应用,它受到语言结构整体制约,“从这种见解中就可以得出这种激进的结论:当个人言语时,不是主体在言语,我们只是按照语言结构的规则或语法进行新的结构组合。

”6这也意味着语言有可能成为一种对人的操控力量。

其二,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符号则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两者构成一种意指关系。

能指与所指构成的符号就是一个表达过程,索绪尔认为:“我们建议保留用记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

”7所以,在3[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 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4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自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渠东、李猛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导言”第7页5转引自《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马云龙著,东方出版社,第10页6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第22页他看来,语言这种符号不是事物与其名称的连接,而是概念与音响形象的一种结构性关系。

索绪尔的所指是语言符码中那个作为对象本质的观念意义的被指认成分,能指则是用来标识一定观念意义的意符成分,就是由音响形象构成的符旨。

语言符号就是能指和所指构成的,多斯认为“索绪尔的记号只关心所指(概念)与能指(声音意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指涉物一脚踢到门外。

”8指涉物就是真实事物本身。

从索绪尔的语言学开始,真实的指涉物就已经消失了,而剩下的只有能指和所指。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索绪尔的讨论中,并没有划分能指和所指的等级,而认为他们是一种任意性的关系,而这种任意关系就表现在作为一个内含复杂结构的功能系统,语言中的概念符号只是任意的、暂时的,同时也是变化的。

索绪尔的语言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更确切的说他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特别是经过拉康的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语言学对于当下社会的分析与批判的能力逐渐清晰了起来。

毋庸置疑,拉康深受索绪尔的影响,但他也根本的颠倒和异质于索绪尔的符号结构的基本功能。

对于拉康来说,他所强调的是能指的优越性,所指只是能指的游戏。

拉康认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能指而非符号,关系性的能指之间构成能指之网,它体现了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状态,即“象征域”,所以象征域的集中代表就是能指。

这种脱离了所指的飘浮能指的相互关联构成了语言本质的象征性。

所以也有人认为“拉康的能指已经不再仅仅是索绪尔那个所指(概念)之下的音响和影像,而已经转喻为词语在具体言语中可能性的衍生意义。

”9在拉康看来,语言的本质就是符号化的象征性,就是用别的东西代替真实的存在,所以他说语言杀死了存在,它是一种改装,而在它背后却空无一物。

拉康对能指的这种改造直接引发的后果是真实主体的消失。

每一个主体都是被能指所包围的,即在语言的询唤中形成的。

拉康通过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观察和分析指出了这一过程,这就是他著名的“镜像理论”。

拉康指出,6个月左右,婴儿已可以在镜子中看见自己之外的一个先行的影像,一个自己身体之外的“另一个”与自己身体行动同步的影像。

拉康将这个过程称为“双重镜像认同”:“一8转引自《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著,商务印书馆,第162页是孩子对自己肉体统一性的想象性认同;二是从小他者那里获得的自我认同。

”10主体在成功误认镜中之像他者为“我”时,已经无意识地杀死了自己,拉康称自己对主体误认和错位的第一阶段为想象域。

而由能指所构筑的象征域是想象域的深化。

换言之,众人每一次语言上的指认都是对主体的一次询唤,主体在各种关系的询唤中构成意识主体。

“如果说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本质是每个人在其现实性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在拉康这里,人的本质则成了每个人在象征域中符号(能指)询唤关系的总和。

”这种主体显然是一个伪自我。

那真正的自我到哪里去了呢?拉康曾形象地说:“自我,是一种像洋葱一样被做成的对象,拨开它,你就会发现构成它的连续认同。

”11自我是一个空,可以说它开端于镜像,镜像是“连续认同”的底层,以后的生活中,自我通过一系列与想象域的对象的认同,逐渐获得一种身份或同一,而象征域中飘浮的能指则将这种镜像的“连续认同”延续了下去。

“拉康说:‘每个世纪的能指都是这样,都是一个不表示任何东西的能指。

能指越是什么都不表示,它就越是不可破坏。

’……正是这种无意义的、不可破坏的能指决定了主体;能指对主体的影响构成了无意识,因此也构成了精神分析的全部领域。

”12所以拉康说语言是存在的杀戮者,确切地说是能指杀死了存在。

经过拉康所改造的语言学是拉康用来进行其精神分析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拉康的整个理论中,“欲望”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意识趋向是他最为关注的诸多主题之一。

拉康提出了需要、要求和欲望的三元逻辑。

拉康的需要与弗洛伊德的本能接近,“一旦获得对象,需要则得到满足。

所以说,作为无言的物性的具象,需要中的‘我要’的出现和满足都是稍纵即逝的。

”13婴儿哭喊表达需要,不仅要具体的如吃喝等的需要,而且需要母爱,即要求一个不在场的在场的无。

镜子阶段前,婴儿在无自我意识的条件下哭喊表达需要是一种本能,镜子阶段后,但在获得语言前,尽管是一个想象的自我,婴儿仍以哭喊表达需要。

拉康认为从需要到要求的转变正是伴随着个体获得语言而发生的。

人注定要获得语言并用语言来表达,也就是以“要求”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正因为语言自身的象征性是10转引自《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张一兵著,商务印书馆,第134页11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第7页12马云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东方出版社,第19页在‘他者的位置上产生出来的’,所以,大写的他者必然要夺取真实的需要对象。

拉康直接指认到:所谓要求,就是用语言这个骗人的东西表达出来的需要。

”14象征性语言杀死了存在,个体通过语言来呈现自己的需要时,其具体需要已为异化的要求所代替。

拉康说欲望产生于要求之外,“欲望是要求中无法化约为需求的东西,从要求中减去需求,就得到了欲望。

”15在作为异化的要求减去本真的需要,剩下的只是不是我要的东西也成为我要的东西,拉康认为这一东西是他者之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欲望是象征性语言的产物,人的欲望就是大写他者的欲望,这是为什么呢?“欲望之所以可以是他者的,是因为主体欠缺的存在其实是他者的操作;他者的存在将填补他自己的有限,重新恢复因为象征秩序而被粉碎的充裕的幻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