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读后感

《消费社会》读后感:需求、欲望与消费对消费问题的重视: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对作者的思想也还只是一知半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消费在平日的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自己也是习以为常,“消费”问题从来都没有引起过我的重视。
读《消费社会》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它告诉我了与消费有关的具体知识,而是促使我去思考自己曾经视之理所当然的“消费”。
在阅读本书之前,“消费”于我而言无非就是生活中十分琐碎的日常采购活动,实在过于普通很难成为我思考的对象。
但经老师对消费的讲解和阅读了《消费社会》后,顿觉“消费”问题的严肃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思考与反思。
自己平时也爱看一些名家的哲学著作,其论述的问题总是形而上的,且大都语言晦涩,有一种很强的距离感和疏远感。
虽然《消费社会》的语言同样晦涩,但不同之处在于其论述的问题与自己周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感觉自己不可不读,且读起来总有一种紧迫感,深感问题之严肃。
从需求到欲望:需求是欲望的基础,欲望是需求无节制地滋生。
需求与欲望的界限往往十分模糊,人很容易在满足需求的无意识之中陷入了欲望的深渊。
区别需求与欲望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即需求有度,而欲望无穷。
需求的满足带来的是快乐,欲望的满足带来的则是新的欲望,即欲望的膨胀。
古人有云“欲不可去也,但求可节”,虽然欲望不可消除,但宜将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欲望并不是洪水猛兽,除之而后快,而是要防止其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膨胀。
需求到欲望的演变有很多种途径,比如人与人之间不顾自身情况的攀比,虚荣心的泛滥,还有无处不在的广告标语的潜移默化以及电视节目中所谓的明星效应等,都让需求在无意识中慢慢演变为欲望,并在不断地满足中慢慢膨胀。
欲望的癌变似增殖:作者在文中提到人们目前的消费不再局限于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物品的全套含义,交换价值逐渐被象征价值取代。
而在我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欲望的膨胀,因为交换价值针对的是有限的需求,象征价值背后隐藏的则是难以穷尽的欲望。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篇一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最近读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哎呀妈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说真的,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很枯燥,毕竟关于消费社会这么高大上的主题,能有趣到哪儿去?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鲍德里亚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消费主导的社会里,啥啥都跟消费挂钩。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我不就经常被各种广告忽悠着买买买嘛!比如说,看到一款新出的手机,广告吹得天花乱坠,什么超强性能、超高像素,我就心动了,哪怕手里的手机还能用,也许就是为了那点虚荣心,就想买新的。
我觉得吧,消费有时候就像个无底洞,你永远填不满。
就像女生买衣服,买了一件又一件,总觉得衣柜里还缺那么一件。
可能我们买的不是东西本身,而是那种“拥有”的感觉。
但是,反过来想想,这难道全是坏事吗?消费也能刺激经济发展呀,能创造就业机会,也许能让社会更繁荣呢?我又有点纠结了。
不过,再深入想想,消费过度是不是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这可咋办?我也不知道答案。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消费的认识更复杂了,不再是简单地认为消费就是买买买,而是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东西。
这书真的让我想了好多好多,我觉得自己以后在消费的时候,得多长个心眼儿,不能被消费牵着鼻子走!篇二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哇塞,读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你们说说,现在这社会,到处都是消费的诱惑。
走在街上,广告闪瞎你的眼;打开手机,推送消息轰炸你的大脑。
这消费的浪潮,简直让人无处可逃!就拿我上次逛街来说吧,本来只是想随便逛逛,结果看到一家店在打折,那场面,人山人海的。
我心里想,“这么多人都在买,肯定很划算啊!”于是乎,我也跟着挤了进去,买了一堆其实并不是很需要的东西。
回家后才发现,自己又冲动消费了,这不是傻嘛!鲍德里亚说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我们买东西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这种怪圈?也许,有时候我们追求的那些所谓的名牌、奢侈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篇一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最近读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这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脑袋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堆乱糟糟但又有点意思的想法。
咱先说说这书里提到的消费现象,哎呀,简直就是把我们生活的里子都给翻出来了!现在到处都是广告,告诉你买这个能快乐,买那个能幸福。
我就想问了,真的是这样吗?也许只是商家的套路,让我们不停地买买买。
就像我,看到一双好看的鞋子,心里就想“这穿上得多酷啊”,然后就剁手了。
可买回来穿几次就扔一边了,这不是浪费嘛!再说这消费带来的身份认同,好像你用啥牌子,穿啥衣服,就决定了你是谁。
这不是很荒唐吗?我觉得我还是我,不会因为我用了个大牌包包就变得高贵了。
但有时候又会想,是不是大家都这么看呢?可能在某些场合,还真就是这样,你穿得不好,别人就对你另眼相看。
书里还说消费社会让我们陷入了无尽的欲望循环。
这一点我太有感触了!买了一个新手机,还没高兴多久,又出新的了,又想换。
这啥时候是个头啊?难道我们的人生就只剩下消费了吗?不过话说回来,消费也不是一无是处。
比如说,有时候买个自己喜欢的东西,确实能让心情变好,这难道有错吗?也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消费,满足一下自己的小欲望,也不是不可以。
读完这本书,我真是又困惑又纠结。
这消费社会,到底是福还是祸呢?篇二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读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我这心里头啊,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
你瞧瞧现在,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商品,诱惑着我们的眼球。
比如说那手机,一年能出好几款新的,每一款都吹得天花乱坠。
我就纳了闷了,真有必要换那么勤吗?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不换就感觉自己落伍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但我想说,这潮流是啥?是商家制造出来的虚幻泡沫吧!咱们再来说说那些名牌包包、衣服啥的。
一个包好几万,真的值吗?也许有人觉得,背出去有面子。
可面子这东西,真能靠一个包撑起来?我觉得未必!说不定人家背后还笑话你是个“钱多人傻”的主儿呢。
不过呢,咱也别一竿子打死。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把所有经济上的满足都给予他,让他除了睡觉、吃蛋糕和为延长世界历史而忧虑之外,无所事事,把地球上的所有财富都用来满足他,让他沐浴在幸福之中,直至头发根:这个幸福表面的小水泡会像水面上的一样破裂掉。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消费社会》读书笔记进入20世纪,伴随着现代工业大步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时代(消费社会),人们开始追求消费,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几度紧张。
然而进入消费社会后,人类的麻烦远不止这些,政治的非政治化、文化生产结构的改变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社会人类社会层面和个人精神层面原有的理念与观念。
当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符号学研究的核心代表人物让·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第三章中,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分12个小节,详细全面地展开了对消费社会产生的大众文化的揭露和批判。
由于该章节中,涉及到相关概念及作者自己的定义较多,故现将各小节结构笔记整理如下:1.新潮——或过时事物的复兴⑴消费的历史性和结构性定义:即在否认事物和现实的基础上对符号进行颂扬。
⑵人们参与了对某些结构的历史性分解活动,即在消费符号下以某种方式同时庆祝着真实自我之消失和漫画般自我之复活。
2.文化再循环⑴再循环:它为每个不想被淘汰、被疏远、被取消资格的人,提供了使他的指示、学识,总之他在就业市场上“可利用的材料”“重见天日”的必要条件。
①时尚再循环:a.使人们成为消费社会真正的成员b.但这并不意味着持续的进步:时尚是任意的、变幻的、循环的而且对个体内在品质毫无裨益。
c.它又具有某种深刻约束的特性,而其必然后果便是个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或者遭到淘汰。
②知识再循环:a.在科学的掩饰下进行的b. 暗含着和时尚一样高速、强制而任意的转型过程c.若对经验和人们玩起“指导性废弃?”游戏,我们所要接触的就不是一个科学积累的理性过程,而是一个非理性且孤立于其他一切过程的消费的社会过程。
(何谓“指导性废弃”?)③医学再循环:对身体的重新发现a.之于男人:保健b.之于女人:注意饮食和美容c.之于大家:意味着度假……这些再循环都是模拟范例,一种被用于流通的自然符号的消费,一种再循环了的自然没有那种独特的、象征着与文化对立的本原存在⑵文化观念①\u0001 传统的文化:a.继承下来的著作、思想、传统等遗产b.考证和理论思考的持续方面——考证的超验性和符号的功能。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篇一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最近读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咱先来说说这消费社会,哎呀,简直就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大怪物”!它就像一个有着无穷魔力的漩涡,把咱们都卷进去了。
也许你会说,消费有啥不好,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多爽!可你想想,真的是这样吗?就拿我自己来说吧,看到一双漂亮的鞋子,心里就像有只小猫在挠痒痒,“我得买,穿上肯定美炸了!”结果呢,买回家穿了几次就扔一边了。
这难道不是被消费社会给“忽悠”了?我觉得我们可能都在追求那些所谓的“符号价值”,而不是真正的需求。
鲍德里亚说的那些观点,有时候真让我觉得脑袋要炸了。
比如说,商品不再仅仅是商品,而是一种象征,一种身份的标识。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买东西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怎么样?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也许在这个消费社会里,我们都在盲目地奔跑,追求着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可能有时候,我们得对那些诱人的广告和促销说“不”!不然,我们就会像陷入泥潭一样,越陷越深。
不过话说回来,消费也不是一无是处啦。
它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只是这种感觉是不是能长久,我心里还真没底。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对消费社会是又爱又怕,又迷茫又想搞清楚。
这一路思考下来,还真是不容易啊!篇二消费社会鲍德里亚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我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那些事儿。
当我翻开这本书,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鲍德里亚的观点,那真是犀利得像把刀,直直地戳进消费社会的心脏。
你们说,我们为啥总是不停地买买买?是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我看未必!就像我上次,为了赶时髦买了个新款手机,结果发现跟我原来的手机也没啥太大差别。
这不是浪费钱吗?也许在消费社会里,我们都被商家的套路给套住了,他们不断地制造出新的需求,让我们觉得不买就落伍了。
鲍德里亚还说,消费已经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读书笔记【篇一:《消费社会》读书笔记】《消费社会》读书笔记第一章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逻辑是物性而非人性的工具理性逻辑。
诉求于感官的媒介让人们得以获得越来越多的直接感官刺激,信息爆炸让人们得以获取永远不能吸收的信息量,人们的感知于是扁平化。
媒介即信息。
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肤浅性就是信息媒介的偏向。
在信息时代,人们生存所需的信息环境中,必须通过人体五感直接从现实中而非借助于媒介来获取并分析的部分越来越少。
在无限量的信息中,人们得以完全依靠感知和习得已被构建乃至被规范的信息符号而生活,于是人们便完全依靠感知和习得已被构建乃至被规范的信息符号而生活。
人们生活在彻底的由符号构成的媒介环境中。
真相的展现不再明晰,而人们却也不再需要其明晰的展现。
生产力的增长一旦到了一定的界限,便几乎整个地被由增长来医治增长的顺势疗法所吸收、吞噬。
’ ‘与其说是为了增强积极的满足感,倒不如说是一种对技能不良的个人或集体的支出。
’‘消费社会的主要代价,就是它所引起的普遍的不安全感。
’安全感将是丰盛消费社会中人们不公义性的关切重点。
也会是稀缺资源、争斗之物、特权象征。
第二章消费理论‘真实的平等转变成了在物以及社会成就和幸福的其他明显标志面前的平等。
‘不管是哪种社会,不管它生产的财富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都既确立在结构性过剩也确立在结构性匮乏的基础之上。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平衡是不存在的。
平衡是经济学家理想的神话。
’ ‘不平等的功能就是增长的本身。
增长的内部自治相对于这种社会结构的决定性,是软弱的而且是次要的。
’ 人总是在“不消费”一些他们必然获得的一些要素的同时“消费”一些他们不自然获得消费物。
而在消费社会中,被文化化的越来越多,自然的越来越少,在被文化化的生活环境下,往往人们“消费”的要比“不消费”的多得多。
因为在被文化化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应当“不消费”的要素也是被文化化的,于是其应当性就非常可疑。
‘原始社会特有的集体性的“缺乏远见”和“浪费”是实际的丰盛符号。
《消费社会》读后感

《消费社会》读后感第一篇:《消费社会》读后感《消费社会》读后感在《消费社会》的简介写到本书的主要目的即“揭示了大型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止的消费欲望,而且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各个阶级进行了社会进行了划分。
”让·鲍德里亚直接否定了工业社会强大的生产力所创造的人类社会的全面“丰盛”。
他认为,社会所谓的物质增长有大量的虚拟成分。
当今看起来的消费社会的“丰盛“是建立在大量的符号消费,信贷消费等虚拟成分之上的。
1.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并且作者明确指出贫福差距几乎是不可能调和的,因为生产本身就是不平均的,必然导致了分配的不平均。
各种调和机制,如国家,税收,在维护社会稳定上肯定是起积极作用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我是这么理解的,假如人类的生产总值都是为人类服务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富人将得到更多,那么穷人的所得就更少。
而富人的消费到了一定程度是很难再有提高,而穷人则得不到消费的满足。
所以贫富差距的拉大也直接制约消费社会的“丰盛”。
2.环境的破坏。
环境的破坏必然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生存压力,生存压力的提高,竞争的提升,毒品,酒水等的消费量必然会提升,更不用说军事。
这在表面看起来也是一种消费的增长。
3.浪费。
消费社会的发展让人类陷入了无比要浪费的怪圈。
生产力发展到现在,大部分有消费能力的人都具有相当的剩于资产可用于消费,当然这是相对于以前而言。
可消费对象就那么多,消费者就陷入了反复的同样的消费过程中。
比如服装的消费,最典型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消费。
这样的浪费从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一种增长。
经济能否继续增长是否等于丰盛呢?这种理想主义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
“丰盛”具有的丰富内涵,包括幸福等元素,是不能用单纯的经济增长来替代的。
作者引用了另一位学者的观点,原始社会才是“丰盛”的社会。
,在一种绝对“贫困”的条件下,没有私有财产,不被物所困,出在一个不被其他控制的自由条件下,才是真正的“丰盛”。
我对此观点有点怀疑,绝对“贫困”还能“丰盛”么?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当今社会的“丰盛”不是真正意义的“丰盛”。
《消费社会》——丰盛社会中的混乱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丰盛社会中的混乱”读书笔记本节放在整本书的末尾,起着总结全书的作用。
本节分为三个小点来阐述混乱的三种形式“暴力”“非暴力亚文化”以及“疲劳”。
其中,“暴力”与“非暴力”亚文化都是从对消费社会的反抗角度来阐述的,但是看待“暴力”与“非暴力亚文化”都可以从双重性原则角度来解释,一方面作为对消费社会的反抗,另一方面又被纳入消费程式中被消费。
而在讲到“疲劳”的时候,则是把他看作为一种对社会关系束缚的积极应对形式来看待的,不同于社会心理学以及匈雷尔·德·芬的解释。
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暴力与非暴力亚文化或者疲劳,都是“被消费的”,可以被作为一种文化特征被区隔,而且往往出现在受教育与特权人手里,从属于交换或名誉地位的社会仪式中。
并且无论是满足还是不满足的反应紧紧围绕着消费社会的核心向心发展,众多的混杂现象也一起构成了消费社会的特征。
一、暴力消费社会并非完美无瑕,丰盛的外表下,这个系统一直在承受着脆弱性的威胁,暴力问题被丰盛和安全掩盖起来,但他却是真实存在、无法控制的。
我们通常认为这种暴力行为是与丰盛社会相矛盾的,这些暴力行为也是不可理解的、荒谬的,这种看法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种社会化的道德假象中,认为一切行为、事件都有其目的性,个体和集体的选择都有其理智合理性。
在这样的道德假象中,自然任何暴力行为都不能被理解。
但其实,丰盛社会是一种新的约束机制,消费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不得不接受另一种形式的训化,这并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与自由社会相并行的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里,暴力行为或非暴力的消极形式都是对丰盛社会的一种排拒行为。
消费社会有一种官僚结构,即消费社会下的积极运作模式即为欲望的不断满足,从而获得幸福感的一种积极的制度体系,但这种体系忽略个人的体验,暴力的心理根源就是对消费社会的焦虑、负罪感、排斥、及各种深刻地不兼容,不同于那些贫穷滋生的暴力,这是曾经被总体积极性取消掩蔽、删除了的欲望消极性在行动上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纯粹的理科生来说,从高二文理分科以后就很少接触这些很理论的研究,读这本书确实是有点费力的。
这应该只能说是试读,不求完全了解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深刻的剖析,但求能从这些深刻的文字中得到一些启示。
我想仅仅只是感受大师的魅力,努力靠近大师的思想也是很好的一件事。
一开始简单翻看了这本书,书如其名,主要都是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书中很多名词概念都不清楚,看着着实是有点头疼的。
我又去网上查了一些对这本书的介绍和评价,想尽快得了解这本书的重点。
“这部专著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
内容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
”这是豆瓣上对这本书的简介,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不然可能看完了都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在表达什么。
下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书评,读了他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我建立了一点把这本书读下去的信心。
下面简单说说一些我有点理解的东西。
书中讲了一个概念:整个消费社会对消费者的异化。
消费者通过消费创造了整个消费社会,却最终陷入在消费社会的影响下成为社会控制的木偶。
是一种“再循环”。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这里,所谓“物对人的包围”是指包围消费者的商品是以整体的面目出现的,这样,我们能理解当今的消费者在买进某个产品的同时,必须连带购进与之匹配的一系列产品,这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意义的齐备,为了意义的完整。
消费者会由于喜欢某一类产品而扩大到所有同类产品,商家正是利用这种特性向消费者进行个性化推荐,科技的发展更是助长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当你在某宝上买过一件衣服,下次打开会发现出现的全部都是同款类型风格的衣服,甚至同类型的包,配饰,买过一支笔,下次处出来的就是类似的本子等等。
书中对商品的象征也有了很好的解释,“消费主义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更多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鲍德里亚认为,符号象征价值衍生出品牌崇拜,若商品有了品牌,那么商品就会产生附加价值,即商品就被赋予了符号意义,某种程度上一个人的消费方式体
现其身份和社会地位。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成为新兴消费方式的引领者,消费观念更具超前性,自身有更强的接受与适应能力,也存在着想通过品牌消费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审美与社会地位的现象。
他们认为品牌消费是一种意义消费,并且品牌在其心中己经不仅是质量好的代表,而这更多是商品的象征和内涵意义。
书的内容并不针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些消费现象也可以很好得用书中的理论理解。
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兴起,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传导到实体经济,导致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也未能幸免。
这是国人首次以如此深刻的方式了解到占人口多数的中低阶层消费不足对经济的危害。
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费用的提高,我国城乡普通居民的预期支出远远大于预期收入,在生活消费上普遍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现象,直接导致了目前国内消费率的下降。
2020年这场突入其来的疫情也对消费产生了较大影响,刺激消费这个词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新闻时评中。
就中国来说,三十年的改革已经成功地实现了邓小平所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
但是,社会的进一步现代化,必须落实邓小平所说的另外一个更为根本的目标,即“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使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大众更多地分享,而不是为一小部分既得利益群体所占有。
让大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其实就是建立现代消费型社会,因为大众不再仅仅以生产者角色出现,而且同时以消费者角色出现。
于是,精英消费型社会就转变为大众消费型社会。
“学者是不负责任的。
他揭示了生活得本来面目,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却没告诉你‘怎么办’,这实在太让人徘徊不已起坐不定食不下咽了。
于是虽然你觉得生活整个都不对劲了,也只能继续像个白痴一样生活下去。
”这是豆瓣上很有意思的书评,确实,读完这本书,能感受到问题所在,但知道问题在那就能解决吗?还不是书一丢就忘得没影了,或许有时候观察到某件事还能想起这本书中的理论,但终究都是过眼烟云了。
通过查阅各种有关学术资料,我艰难得把这本书通读了一遍。
书中大量的经济学,社会学,人类行为学等等各种专业名词,还有其他学者的观点,掺杂在繁杂无比的长句,让人读得无比头疼。
我也只是挑出感兴趣的重点读了一些,还有很多深入的论述都无法理解,有机会再重拾这本书仔细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