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文化美学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纪念鲍德里亚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注意后现代传媒与媒介现实的复杂性以及它们之 间的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参考内容三
后现代解读:鲍德里亚与蓬皮杜 文化艺术中心
进入21世纪,后现代思潮如火如荼地发展,不断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中,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理论以及与艺术有关的议题,引发了人们的广 泛。在此背景下,本次演示试图对鲍德里亚和巴黎的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 化中心进行后现代解读。
参考内容二
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后现代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后现代传媒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还对文化、社会和 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后现代传媒的背景下,媒介现实的构建也成为了学术界 的热门话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与媒介现实的构建, 以期为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提供参考。
二、媒介现实的构建与消费
媒介现实是指由媒介所构建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现实。这 种社会现实并非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是通过媒介的筛选、加工和塑造而来。 在后现代传媒背景下,媒介现实的构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媒介现实的构建是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实现的。例如,新闻媒 体通过报道和评论来传达信息,社交媒体则通过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来传播信 息。这些不同的传播渠道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媒介现实。
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比真实世界更加真实,这种超真实使得人们对于现实 事物的认知变得模糊。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首先, 我们需要认识到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 信息和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 次,我们需要认识到传媒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需要不断审视和反思的。
请论述鲍德里亚关于艺术和现实的关系的观点

鲍德里亚关于艺术和现实的观点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这位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探讨了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本文中,我将从几个方面对鲍德里亚的观点进行论述,包括他对艺术的定义、艺术和消费社会的关系、以及艺术与权力的争夺等。
1. 鲍德里亚对艺术的定义鲍德里亚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可以被用来表达和传达观念、意义和价值。
他主张艺术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社会所构建和定义的。
艺术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艺术并不是直接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在诠释和构造现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艺术与消费社会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符号和象征的消费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表达,而是被商业化和消费化的过程所影响和塑造。
艺术品的价值往往被市场和权力关系所左右,而艺术家们也不得不面对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压力。
鲍德里亚警告说,如果艺术只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存在,它将失去其本质和意义。
3. 艺术与权力的争夺鲍德里亚认为,艺术是一个被权力争夺的领域。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力量都试图通过艺术来塑造并控制现实世界。
艺术作品往往被用来表达和宣扬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成为权力争夺的工具和场所。
艺术家们也在与权力的斗争中寻求自由和独立,努力保持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原创精神。
4. 总结与展望鲍德里亚的观点为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艺术不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社会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既是复杂的,又是紧密相连的。
理解和探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意义,也能够深化我们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艺术的生存环境和社会价值,努力保护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空间,促进艺术与现实的良性交流和互动。
通过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不断拓展对艺术和现实关系的理解,从而为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9鲍德里亚的文化理论

A鲍得里亚的文化理论一、鲍得里亚简介鲍得里亚(Baudrillard,1929-),当代法国思想家、后现代理论的杰出代表。
他出身于法国东北部阿登省兰斯一个从农村向城市过渡的平民家庭。
对于自己的这一出身背景,鲍得里亚1991年11月在接受迈克·甘恩(Mike Game)和阿诺德(Monique Arnoud)的访谈时曾有过如下详细的自述:“我的祖父母都是农民。
我的父母则是城市公职人员。
传统的家庭是以离开乡村到城市定居的方式演变的。
可以说,我是家族中第一个从事研究工作的人,这是一种决裂,是弃旧图新的开始。
除此之外我再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我还是在一种知识家庭的氛围中长大的——在我周围毫无这种氛围可言——我的父母安分守己,够不上小资产阶级甚或是是地位甚低的小资产阶级。
我的家庭没有一种文化气氛。
因而我在公立中学勤勉有加,以此作为补偿。
这是大量进行原始积累的时期,是这一生中克勤克俭不断积攒的时期。
此后我离开了我的父母,这对我的一生非常重要,因为离开父母所形成的一种绝决个性也在其他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一直处于一种名副其实的绝决状态中:同大学的决裂,甚至同政治领域的决裂——我可以涉足政治领域,却一直同它保持某种距离。
因此,我的儿童时代和青少年时代有某种原型可循”。
①循着这一原型或“决裂情结”鲍得里亚开始了独特的学术生涯。
由于精神德文,鲍得里亚六十年代初期在一所公立中学教德语,并且表现出了极浓厚的文学兴趣。
他于1962-1963年在萨特主编的《新时代》杂志上发表的早期作品,就是关于卡尔维诺、约翰生等人的文学评论,他还把不少德语作品翻译成法文,其中包括布莱希特、莫尔曼和维斯等人的作品和一本关于第三世界革命的理论著作。
1966年3月,鲍得里亚在南特大学(巴黎第五大学)师从亨利·列斐伏尔完成了他的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三种周期》,并从这一年的9月起在南特大学担任助教,从而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一段时光”。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文化”解析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中的“ 文化’ ’ 解析
闫 岩
(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 安徽 淮北 2 3 5 0 0 0 )
[ 摘 要] 在《 消费社会 》 一书 中, 鲍德里亚将文化 的分析和大众传媒联 系起来 , 指 明了文化在 消费社会 的
本质及其表现形态 。他 的论述基调充满悲观, 且对未来不抱太大希望, 但他 批判社会 的依据或 可认为是现
他首 先以历史为例 。在鲍氏看来 , 文化消费可 以被定 义为那种夸张可笑 的复兴 、 那种对 已经不复存在之事
正在摧毁人 类的基 础 , 即 自古希腊 以来欧洲思 想在神
话之源与逻各斯世界之间所维 系的平衡 。 _ 1 ] 】 在《 消费 社会 》 中, 鲍德 里 亚在 “ 消 费 已经成 为我们 世 界 的伦
一
会的理解 而从事 的商业活动 。一旦如此理解 , 消费 的
定义也就变成“ 在否定事物和现实的基础上对符号进
行颂 扬 。  ̄ ' [ 1 1 8 6 “ 无论在何 处在消费符号下以某种方式 同时 庆祝着真实 自我之 消失和漫画般 自我之复活 。 ” 一 【 。 。 他
思考 的持续方 面。如今所否定的却是原来坚守 的 , 这 里所论 的被遗 弃的正 是传统 的文化 。鲍德 里亚在 这
存在” l 1 l 8 , 一种真知和传统 , 但在当下却 变得 和时 尚、
潮流一样 , 任意 、 变 幻起来 。现实 原则成 了判断 文化
里对传统文化 的归纳 和雷蒙 ・ 威廉 斯 的看 法几 近一
得和广告 、 甚至 电视 节 目的虚 假信息 一样 , 可 以根据
媒体 的规则和要求或删减 或扩充 , 而被 因地因时地被 制造 出来 。文化有 自身的本体运行规则 , 但现在却要
鲍德里亚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后现代解读

现代主义、经济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公共哲学等问题的深入讨论,才逐步形成了自觉的文化哲学研究层面。
就此而言,我们有理由预言,文化哲学必将成为21世纪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种新的哲学研究范式,一方面将进一步有利于中西哲学和文化的沟通与交融,有利于填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鸿沟,实现综合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哲学研究也有利于打破国内哲学学科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将把哲学研究引向一个更加开放的视域,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三大思想资源之间的视域融合,这就是:“融汇中西马,综合促创新”。
文化哲学作为21世纪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必将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1〕方克立1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1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郭齐勇1郭齐勇自选集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许苏民1文化哲学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李鹏程1当代文化哲学沉思1人民出版社,1994.〔5〕陈筠泉、刘奔主编1哲学与文化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衣俊卿1衣俊卿集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7〕洪晓楠1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演变1光明日报,1995.2116.〔8〕洪晓楠.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演变.求是学刊,1998(5).〔9〕洪晓楠.论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的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2).〔10〕洪晓楠.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99(1).(责任编辑 徐亚莉)(《哲学动态》2000年第12期)鲍德里亚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后现代解读付文忠 (山西雁北师院马列室山西大同037000)孔明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62(2000)1220030204在法国后现代学者鲍德里亚(J.B audrillard)的眼中,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是巴黎的著名文化建筑,也是具有深刻后现代文化意义和背景的标记物。
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

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
拟像理论是一种由波斯尼亚-黑塞(Bosnia-Herzegovina)籍教授罗伯特·鲍德里亚(Robert Baudrillard)开创的学术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许多现代的文化符号是根据古老的社会和宗教结构来构建的拟像。
拟像理论还包括对现代模仿的分析和讨论,该理论指出,现代人受到了古老模因和众多象征性结构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来自古代文化和秩序。
根据拟像理论,许多新时代文化秩序都是对古代模仿的折射。
鲍德里亚认为,我们的文化结构是一种拟像架构,它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建构我们自己的社会,以及我们如何对待他人。
除了了解文化分析之外,鲍德里亚还在他的拟像理论中强调了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关系和文明的力量。
拟像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文化如何以及为何以古老的结构为基础重构新结构。
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加工历史,从而更好地确定自身个体文化和集体文化之间的关系。
它也改善了人们对他人的认识、欣赏和尊重,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文化彼此尊重的社会环境。
图像时代的视觉狂欢_论本雅明和鲍德里亚对视觉图像的沉思

江西社会科学图像时代的视觉狂欢———论本雅明和鲍德里亚对视觉图像的沉思■高燕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对图像和视觉的审理成为20世纪以来反思现代性和建构自身的一个重要基点。
本雅明从社会变迁与感知方式的关系入手考察图像时代的特征,他指出: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的最根本区别就是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的差异。
鲍德里亚从摹本的角度研究视觉图像,他更关注复制品构筑起来的“超真实”世界和符号的“幻象”奇境。
本雅明和鲍德里亚有关视觉和图像的思想既揭示了视觉图像与现代性的关系,也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实践领域的新现象,即音乐的视觉化和媒介的视觉化。
[关键词]本雅明;鲍德里亚;视觉图像;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6-0222-07高燕(1975—),女,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视觉文化、影视文学。
(上海200433)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青年项目“当代视觉文化中的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C720009)和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课题“中韩当代城市电影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090102)的阶段性成果。
现代世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图像取代现实,这成为当今时代的新现实。
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视觉能力超越其他感官活动得到了很大拓展,观看实践由此展现出独特的当代特征。
一方面,图像在当代生活世界中被突出和强化,甚至构成现代人的生存境域;另一方面,视觉观看成为现代人们的基本生活样态和主导存在方式。
因此,对图像和视觉的审理成为20世纪以来反思现代性和建构自身的一个重要基点。
本文试图分析本雅明和鲍德里亚对视觉和图像的论述,以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为例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揭示当前图像时代的视觉特征与现代性进程的关联,为我们理解现实生活和现代艺术提供参照系统。
一、本雅明论图像时代视觉对听觉的胜利本雅明从社会变迁与感知方式的关系入手考察图像时代的特征,他指出: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的最根本区别就是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的差异。
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 , 浙江 温州 3 53 ) 2 0 5 [ 摘 要]本世纪初 , 在我 国学界掀起 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 日常生活审美化” 的争论 。但 由于对这一命题理解的错位,
因而争论 虽然激烈 , 但都未能切 中要 害。要想探 讨清楚这一 问题 , 必须对命题本 身进行 辨析 , 弄清其丰富 内涵 , 并将其放在 同
背 景 , 一方面 也表 明了我 国学者 对 这 一命 题 的 不 另
同认 识 , 以及他 们 不 同 的理 论 立场 和 价值 取 向。 由 于 没能对 这一命 题 本身 的丰 富 内涵 加 以辨 析 , 而 因 双方 争论 虽然激 烈 , 都未能 切 中要 害 。本文 认为 , 但
我 国 当前 的文化研究 及文 艺学学科 进行 反思 。他认
一
个 维度 上 加 以考 察 和讨 论 , 才有 助 于 问题 的 解 决 。
[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 审美实践 ; 虚拟化 [ 中图分类号]B 3 8 一O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7—23 2 1 )20 1—5 6 42 7 (0 10 —080
本世纪初 , 首都 师 范 大学 教授 陶东 风先 生 在扬
2 1 年 3月 01
合 肥师 范学 院学 报
J u n l fHee r lUnv riy o r a fi o Noma iest
M a. 2 1 r 01
第 2 卷 第 2期 9
Vo . 9 NO 2 I2 .
日常 生 活 如 何 审 美 化 ?
由鲍 德 里 亚 的 “ 美 学" “日常 生 活 审 美化 ’ 争 超 看 ’ 之
州 的一次会议 上首先 提 出“ 日常生活 审美化 ” 这一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仰海峰译为 《影像与模拟》 汪民安译为 《仿真与拟象》 《拟象与仿真》
鲍德里亚符号论消费文化美学
让· 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1929/7/29-2007/3/6)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一、后现代消费文化
• (一)物品消费的符号性 • (二)商品消费的符号性 • (三)消费文化的景观化及其符号性
物品消费作为意指活动
• 鲍德里亚把物品消费的意指活动分为两种 形式:象征消费与寓意消费。
商品消费的符号性
• 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提出
“符号与世界的分离是一个虚构 ” —《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商品的第三价值或符号价值
• 使用价值(Use value),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符号价值(Sign Value)。 • 马克思: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 鲍德里亚:使用价值和需求只是交换价值 的结果 ———《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 判》
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功能层(Functional Objects)
• 在距今约2.8万年前的峙峪(今山西朔县峙 峪村)人活动的旧石器晚期遗址中,发现 过一些加工比较精细的小石镞。它们是用 坚硬而容易劈裂出刃口的薄燧石石片制成 的,镞的一端具有锋利的尖头,与尖端相 对的底端两侧经过加工,形成镞座,呈凹 形,用以安装箭杆。由于原始社会的弓和 箭杆是用易于腐烂的竹、木制作的,难以 保存下来,所以这些小石镞便是中国和世 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弓箭实物。
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功能层(Functional Objects)
• 内蒙古蒙元文化 博物馆收藏的一 件“元大德二年” 铜火铳为迄今所 发现的中国最早 的有明确纪年的 铜火铳,也是迄 今所知世界上最 早的火炮
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非功能层(Nonfunctional Objects)
• 收藏品和古物
• 汉古玉螭虎纹瓶盖
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功能层(Functional Objects)
• 东汉赵晔著《吴越春 秋》称,越王勾践的 大臣范蠡推荐楚国的 “善射者”陈音训练 弩手。越王勾践曾向 陈音请教弩的历史, 陈音说:“臣闻弩生 于弓,弓生于弹”。
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功能层(Functional Objects)
• 公元995年,我国宋朝 的唐福,就已使用火 药造出火箭、火铳和 火枪。
消费文化的景观化及其符号性
• 艺术消费的景观化及其符 号性 2.判断标准的丧失 技术的滑稽模仿、无用功能 的赘生,缺乏实际操作意 义的对功能的持续模 拟。……表达阶级的社会 预期和愿望以及对具有高 等阶级形式、风尚和符号 的某种文化的虚幻参与; 这是一种导致了物品亚文 化的文化适应美学。 —— 《消费社会》
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功能失调层(Metafunctional Objects) 自动化
• 鲍德里亚:功能失调物包括机器 人,汽车,这是物品发展走向 畸形,走向自动化,而忽视(the Socio-ideological System of Objects and Consumption)
• Lady Gaga
谢 谢 观 看
!
• 消费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物体系》
物品消费作为符号实践
• 需要的无限更新……事实上它排斥那种认 为被满足的需求能创造一种缓解了紧张的 平衡状态的理性主义理论——假如相反我 们承认需求从来都不是对某一物品的需求 而是对差异的‘需求’(对社会意义的欲 望),那么我们就会理解永远都不会有圆 满的满足,因而也不会有需求的确定性。 • —《消费社会》
(一)物品消费的符号性
• • • • • 1.物品作为文化符号 功能层(Functional Objects) 非功能层(Nonfunctional Objects) 功能失调层(Metafunctional Objects) 意识形态层(the Socio-ideological System of Objects and Consumption)
生产之镜的超越(或破碎)
评价马克思 “一个生产的幽灵在革命的想象中徘徊” ——《生产之镜》
生产之镜的超越(或破碎)
• 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控制符码
生产之镜的超越(或破碎)
•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意识形态中的一种结构 主义理论
生产之镜的超越(或破碎)
• 马克思主义是种族中心主义话语
生产之镜的超越(或破碎)
• 光绪青花开光花鸟大 瓶
• • 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 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 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其目标 是“稳,准,快”。自动化技 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 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 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 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 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 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 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 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 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 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 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 志。
• 资产阶级的垄断阶段对人的异化不再是生 产异化而为符号的异化
消费文化的景观化及其符号性
广告文化的景观化及其符号性
消费文化的景观化及其符号性
身体消费的 景观化及 其符号性
消费文化的景观化及其符号性
艺术消费的景观化及其符号 性 1.从精英转向大众 艺术作品摆脱了几个世纪以 来被人们当作唯一物品和 特权时刻而被限制于其中 的孤芳自赏的处境。…… 但是此后大众已经接替了 那孤独的拥有者或内行的 爱好者。 —— 《消费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