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_纪念鲍德里亚

合集下载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纪念鲍德里亚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纪念鲍德里亚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注意后现代传媒与媒介现实的复杂性以及它们之 间的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参考内容三
后现代解读:鲍德里亚与蓬皮杜 文化艺术中心
进入21世纪,后现代思潮如火如荼地发展,不断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中,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理论以及与艺术有关的议题,引发了人们的广 泛。在此背景下,本次演示试图对鲍德里亚和巴黎的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 化中心进行后现代解读。
参考内容二
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后现代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后现代传媒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还对文化、社会和 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后现代传媒的背景下,媒介现实的构建也成为了学术界 的热门话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与媒介现实的构建, 以期为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提供参考。
二、媒介现实的构建与消费
媒介现实是指由媒介所构建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现实。这 种社会现实并非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是通过媒介的筛选、加工和塑造而来。 在后现代传媒背景下,媒介现实的构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媒介现实的构建是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实现的。例如,新闻媒 体通过报道和评论来传达信息,社交媒体则通过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来传播信 息。这些不同的传播渠道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媒介现实。
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比真实世界更加真实,这种超真实使得人们对于现实 事物的认知变得模糊。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首先, 我们需要认识到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 信息和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 次,我们需要认识到传媒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需要不断审视和反思的。

请论述鲍德里亚关于艺术和现实的关系的观点

请论述鲍德里亚关于艺术和现实的关系的观点

鲍德里亚关于艺术和现实的观点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这位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探讨了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本文中,我将从几个方面对鲍德里亚的观点进行论述,包括他对艺术的定义、艺术和消费社会的关系、以及艺术与权力的争夺等。

1. 鲍德里亚对艺术的定义鲍德里亚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可以被用来表达和传达观念、意义和价值。

他主张艺术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社会所构建和定义的。

艺术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艺术并不是直接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在诠释和构造现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艺术与消费社会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符号和象征的消费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表达,而是被商业化和消费化的过程所影响和塑造。

艺术品的价值往往被市场和权力关系所左右,而艺术家们也不得不面对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压力。

鲍德里亚警告说,如果艺术只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存在,它将失去其本质和意义。

3. 艺术与权力的争夺鲍德里亚认为,艺术是一个被权力争夺的领域。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力量都试图通过艺术来塑造并控制现实世界。

艺术作品往往被用来表达和宣扬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成为权力争夺的工具和场所。

艺术家们也在与权力的斗争中寻求自由和独立,努力保持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原创精神。

4. 总结与展望鲍德里亚的观点为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艺术不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社会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既是复杂的,又是紧密相连的。

理解和探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意义,也能够深化我们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艺术的生存环境和社会价值,努力保护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空间,促进艺术与现实的良性交流和互动。

通过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不断拓展对艺术和现实关系的理解,从而为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我国传媒发展的启示

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我国传媒发展的启示

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我国传媒发展的启示作者:谢璐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基于“后现代主义大师”鲍德里亚的传媒文化理论,分析探讨我国的相关研究及其对中国传媒发展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拟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传媒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传媒研究必须打破国家地域束缚,形成国际学术交流体系,共同应对未来世界传媒发展大局。

因此,将西方的媒介文化理论置于中国语境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从而得出其对当今中国传媒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后现代主义大师”鲍德里亚的传媒文化理论为着眼点,探讨中国学界对其的分析研究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意义。

一、鲍德里亚及其传媒理论概述让·鲍德里亚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后现代理论家。

他站在一个全新的维度上探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消费社会文化的本质。

鲍德里亚分四个角度来研究,即消费、科技、信息、传媒,构建了“还原理论”模型,为世人展示出一幅包括“模拟图像”、“符号代码”、“超逼真”以及“内爆”的后现代世界图景。

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思想基础上,深刻揭示了高度媒介化和信息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消费社会与符号支配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二战结束初期时有很大区别,战后的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为主导,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主导整个社会的运行发展,因此他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思想与概念。

消费社会中的成员需要的不是商品本身所固有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内涵和附加值,并且这些要素是存在差异的。

现代商品的价值主要不是体现在使用价值上,而是体现在其作为“符号”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上,人们通过消费物的符号意义而获得自我与他人的身份认同。

另外,他通过符号意义来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学,提出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关键在于消费(符号)。

人们的崇拜心理逐渐从商品本身转移到符号象征意义上,而符号意义可以区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鲍德里亚学术思想后现代与媒介转向Thepostmoderntur

鲍德里亚学术思想后现代与媒介转向Thepostmoderntur
鲍德里亚学术思想后现代与媒介转向 Thepostmoderntur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在工业时代的第二序列,生产是文化秩序的主导形 式。这一阶段,人们不再崇尚自然,而是把自然看作可 以支配的对象,并伴随着机器大工业兴起之后的超级生 产,仿真受价值和商业规律支配。这个序列就是马克思 的政治经济学及其所建构的“生产”的时代。但这种 生产并不是一个原创过程,仿真品只是在没有原本的情 况下被制造出来大量的没有差别的复制品。这里没有 原物和本原,也谈不上独特性,只有技术,技术是“生产 ”时代的惟一本原。
鲍德里亚学术思想后现代与媒介转向 Thepostmoderntur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第三阶段: 构建“仿真理论”,继《象征交换 与死亡》之后,鲍德里亚的思考重心开始转向 对现代大众媒介和媒介技术的哲学思考。这些 思考体现在了其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 代初的一系列著作中,如《拟像与仿真》、 《在沉默大众的阴影中》,等等,其中涉及到 了一系列重要概念——拟像、仿真、超真实等, 开始了其后现代性的媒介分析描述。
鲍德里亚学术思想后现代与媒介转向 Thepostmoderntur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鲍德里亚的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 在于根据消费、媒介、
信息和技术社会的发展, 重新思考激进的社会和政治理论。 鲍德里亚早期的著作关注消费社会的建构以及它如何提供 一个新的价值、意义和活动的世界, 并由此扎根于马克思 主义和政治经济学领域。其早期学术思想, 受罗兰·巴特的 符号学理论、其导师亨利· 列菲弗尔对日常生活的批判的 影响较大,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对政治经济学和 消费社会的反思几乎完全从鲍德里亚的文本中消失了。

当代媒介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

当代媒介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

当代媒介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摘要:本文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媒介文化后现代性审美观念媒介文化是近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涉及到了包括文学艺术、价值体系、制度建设在内的诸多边界,甚至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媒介文化的话语也从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从精英阶层转向普通大众、从社会政治经济转向日常生活、从严肃价值观念的推广和道德的教化转向审美体验甚至功能的快感。

可以说,媒体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形塑着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文化,高调追捧者有之,怀疑批判者有之,但一味的追捧和批判并无益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媒介文化。

本文拟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理解媒介文化对媒介文化的关注。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001)。

该学派诸多成员,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阿多诺(theodor w.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人,对所谓“文化工业”的批判就已经包括了大众媒介这一维度。

后来,伯明翰学派(thebirminghamschool)的先驱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又进一步拓宽了对大众媒介研究的视域;“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第二届主任霍尔(stuart hall)的论文《编码,解码》更是成为大众媒介研究的经典之作。

虽然上述对大众媒介的关注产生的时间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媒介文化却直到晚近才出现。

在西方研究界(主要是英语研究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媒介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才不断问世,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显学。

当代信息社会批判

当代信息社会批判


网低成 本、 高 扩散 的信息传播特 性 , 广告开始转 向网上发 布 广告 , 各网站为赢得广告客户, 千方百计迫使 网络用户被 迫接 受各种形式 出现 的广告, 造成 时 间的浪费和减 损带宽、妨碍 通信等 实质 性损 害。1 9 9 7年1 0月, 美 国第一起 垃圾 邮件诉 讼案 的原告帕特奈斯 ( B i g f o o t P a r t n e r s ) 诉沃莱斯 ( S a n f o r d Wa l l a c e ) 滥发垃圾 邮件。原告对被告提 出1 3项指 控, 包括邮 件来 源错误 的指 定和 描述、服务商标 侵害、电脑欺诈 和普通 法欺诈 、 挪用原告 的名称和 身份、 错 误担责、 诽谤、 不公平竞 争和 欺诈消费者、 不 当得利、 侵犯 动产、强占等 , 认 为被告严 重侵犯 了自己各类 有形和无 形财产权。最 终, 纽约南 区法院 支持 了原告 的绝大部 分诉 请 , 做 出了要 求被告 停止侵 权,向 原告赔礼 道歉 , 并赔 偿损 失的判决。 广告 是一种商业性的 言论表 达 , 同样 享有言 论 自由的权利 , 但传 播要基于 双方的 自愿 , 这种 强行 闯入信 息私人领域 的做 法, 显然侵犯 了用户 的通信 自由, 因为它不仅指 发送 信件的自由, 也指接 收信件的
紧盯前 沿 理论 透析传 播 实践
D 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 传

当代 信 息社会 批 判
陈力 丹
(中国人 民大学新 闻与社会发展研 究中心 北京 1 0 0 8 7 2)
摘 要: 本 文重点 分析 了当代信 息社 会 ( 又称 互联 网时 代) 可能带给人 类的各种新 问题。 作者认 为,网络发展 的任何 种趋势都是双刃剑, 指 出可能的负面影 响比点赞正面影 响更 重要 , 纠正不科 学的偏见认识更 为可贵。向社 会提 出忠告、 警 告, 是 学界 的责任 。 关键 词 : 信息异化 信息过载 群 体性孤 独 鲍 德里亚 符 号政治经济学 内爆

鲍德里亚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后现代解读

鲍德里亚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后现代解读

现代主义、经济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公共哲学等问题的深入讨论,才逐步形成了自觉的文化哲学研究层面。

就此而言,我们有理由预言,文化哲学必将成为21世纪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种新的哲学研究范式,一方面将进一步有利于中西哲学和文化的沟通与交融,有利于填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鸿沟,实现综合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哲学研究也有利于打破国内哲学学科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将把哲学研究引向一个更加开放的视域,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三大思想资源之间的视域融合,这就是:“融汇中西马,综合促创新”。

文化哲学作为21世纪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必将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1〕方克立1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1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郭齐勇1郭齐勇自选集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许苏民1文化哲学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李鹏程1当代文化哲学沉思1人民出版社,1994.〔5〕陈筠泉、刘奔主编1哲学与文化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衣俊卿1衣俊卿集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7〕洪晓楠1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演变1光明日报,1995.2116.〔8〕洪晓楠.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演变.求是学刊,1998(5).〔9〕洪晓楠.论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的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2).〔10〕洪晓楠.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99(1).(责任编辑 徐亚莉)(《哲学动态》2000年第12期)鲍德里亚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后现代解读付文忠 (山西雁北师院马列室山西大同037000)孔明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62(2000)1220030204在法国后现代学者鲍德里亚(J.B audrillard)的眼中,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是巴黎的著名文化建筑,也是具有深刻后现代文化意义和背景的标记物。

从鲍德里亚的传播思想看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以央视新闻人物专访《面对面》节目为例

从鲍德里亚的传播思想看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以央视新闻人物专访《面对面》节目为例

从鲍德里亚的传播思想看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以央视新闻人物专访《面对面》节目为例王烨【摘要】电视被看作是具有后现代性的典型媒体,电视传播的瞬间性、信息快捷的周转、消解与现实的距离感、把现实转化为图像等特性是电视逐步具有后现代特性的主要原因。

本文旨在从鲍德里亚关于电视媒介的一些传播思想来分别论述央视新闻人物专访《面对面》栏目中如:节目内容形式、主持人形象、语言符号和画面与图像技术、新闻叙事模式等内容的特征,并对上述内容进行自我观点的阐述。

【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年(卷),期】2016(000)013【总页数】2页(P97-98)【关键词】电视新闻;特征;鲍德里亚;《面对面》【作者】王烨【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后现代思想家的鲍德里亚,针对全球性的消费意识膨胀、信息的内爆、人类主体性的沦丧、视觉影像的仿真、瞬时性等等方面,提出了自身关于媒介的传播理论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让·鲍德里亚认为,电视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营造了一个超越真实的仿真世界。

电视新闻传播者通过对现实事件内容的重构和编码,使受众置身于符号的意义中并对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解码产生受众脑海中的“现实”。

本文将从“仿真性”“去历史性”“符号消费”等鲍德里亚针对电视这一后现代性媒介所提出的传播理论,分析电视新闻人物专访节目的内容和特征。

新闻人物专访节目多选用具备较强故事性的新闻事件当事人,通过与主持人进行一问一答的对话,来向观众呈现出一件新闻事件,或者通过一系列新闻当事人与主持人的对话和现场情景仿真再现让观众身临其境去感受新闻事件。

而《面对面》在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的选择上主要有三种形式,通过这三种形式内容在电视中的播出,以获得观众对于节目的关注度与节目内容中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认知和认可。

①通过一系列新闻事件展示一个新闻人物的人生经历,这个“新闻人物的人生经历”也许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写照,也可能代表一种社会面貌或一代人成长的路程等,这些都与观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人物经历的回顾如同对历史的重现与思考;②通过对一系列新闻人物的采访,向受众呈现一件新闻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