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考试题型1、填空题(10分)2、名词解释(20分)【人格、刻板印象、曝光效应”】3、理论解释(20分)【社会交换、自我解释、社会渗透理论、爱情三角立论】4、简答题(30分)5、应用分析(20分)本学期一共学了六章(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三章),其中有四章要重点复习,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第一章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社会心理学概念:指研究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有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科。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研究状况(P43)人际关系的概念: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P44-45)【注意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本位”区别,“关系取向”区别】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P46)(一)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地位上的“尊卑”费孝通“差序格局”概念:以自己为中心,把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圈,与自己越亲近的,处于中心越贴近的小圆圈内。
即人们会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属于不同圈层的人,跟中心越接近的,对他们越好。
(详见P46)(二)费斯克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共享、权威排序、对应互惠、市场定价。
(P47)(三)交换关系和共享关系克拉克、米尔斯前者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后者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不期望对方做出对等的回报。
【图】(详见课本)(P49)四、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匿名性、单面性、浅层型、随意性、自主性、广泛性。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人际吸引(P5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详见课本P50-51)(P51)曝光效应: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三、简答: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有哪三种研究取向A、社会学取向:a、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b、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量,入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c、研究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d、只要研究犯法是调查和参与观察法B、心理学取向:a、关注的中心是个体b、尝试通过分析即使刺激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c、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d、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C、文化人类学取向:人类发展、民族群体、民族习俗、原始部落二、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1、概念A、汪青:社会心理学研究在人们的社会相互作用中,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科学。
B、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与情境、经验和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研究范围A、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a、个体的社会化、自我意识b、人的社会动机c、人的社会意识d、人的社会态度B、群体的社会心理:a、群体凝聚力b、群体压力和效力c、群体领导和群体决策d、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C、相互作用(社会交往)心理: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c、社会影响D、应用社会心理:a、环境社会心理学:污染、自然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b、宣传社会心理学: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对人心理的影响三、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孕育时期(古希腊—19世纪中叶)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也是霍兰德所说的社会哲学阶段。
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学,它是三个是其中跨度时间最长的。
2、形成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即霍兰德的社会经验论阶段(经验描述阶段),这一阶段阐述了人及人类社会本质的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都是逐步建立起来,而且这几个学科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早起社会心理学的三大流派: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今)192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在自己大量的心理学取向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社会心理学》使心理学进入了科学实验阶段,因此,他被称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期末考试题型说明: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三、简答: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2021年整理)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

(完整)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的全部内容。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1。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社会教化: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法庭、监狱、劳动教养所等。
可分为两大类:有系统的正规教育(学校、监狱、劳教所);非系统、非正规教育(社会风俗、团体亚文化、传播媒介)个体内化: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包括: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化2。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基础:遗传因素文化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朋辈团体、职业背景、大众传播媒介3。
主要的社会动机:(1)亲和动机的理论:1.本能论(麦独孤、亚里士多德)2.生存论(柏拉图)3。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4。
适宜唤起层次理论(赫伯)5.条件作用理论:合群在个体早期表现为亲子的依恋。
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3.出生顺序4。
相似性5.享受交流的乐趣6。
找到自我评价的基准亲和动机概念: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
高亲和动机的人特点:1.喜欢交往,并享受交往带来的乐趣2.渴望友谊,喜欢合作3.对人际冲突的回避4.对失去亲密关系的恐惧亲和的作用:1。
社会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合理化行为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容易引起不适,必须减少这种不适方法:Direct methods:●Acquiring information;●Altering behavior;●Disregarding inconsistency.Indirect methods:自我确定(self-affirmation),人们通过把注意力放在他一个或更多的优秀品质上,来减少由愚蠢行为引起的失调痛楚。
反态度的辩护counterattitudinal advocacy举例:Less-leads-to-more effect给的越少越觉得有趣1.believe that they have a choice about performing the behavior and when they feel personallyresponsible for their choice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2.view the reward as a well-deserved payment, and not as a bribe.外部激励越小,态度改变程度越大。
Impact Bias影响偏差The tendency to overestimate the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our emotional reactions to future or negative events.Extreme inescapable situations often trigger a response from our brain that increases positivity and happiness.Post Decision Dissonanc决策后的认知失调eDissonance is aroused after making a decision, typically reduced by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chosen alternative and devaluing the rejected alternatives.改变对我们所选事物和未选事物的感觉,以降低我们的认知失调,在我们的主观意识中将它们在认知上分开。
社会心理学期末要点

第一章概要:导论一、社会心理学是什么(一)涵义:重要问题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重要问题(态度与信念,从众与独立,爱与恨)1、我们的社交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社会行为不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有我们如何主观建构)2、如果要求你听命行事,你会以残忍的方式行动吗3、助人还是助己(二)重要观点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我们的想法不同,我们归因,如何构建自己(对自己的信念)2、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很危险双重加工:思维、记忆、态度同时在有意识有意图和无意识自动的水平上进行;直觉的力量强大但有时危险(驾车时想到911,认为飞机更不安全而长距离驾车);对自己的直觉也常出错(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错误预测感觉。
拒绝承认影响;直觉有利有害,在准确性重要的情境最好批判性思维)3、社会影响塑造行为我们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有时某社会情境的影响力会引发我们做出背离自己态度的举动。
(纳粹的影响,对伊拉克战争态度的差异,不同地区对美的定义)4、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5、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6、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领域中二、社会心理学的定位(一)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团体(大的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特定时间对他人看法,互相影响和关系,团体个体互相的影响)2、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尤其关注社会因素,共同的人性,人格关注个体内部功能及个体间差异3、解释的不同层面(互补,不同视角,非冲突)(二)与人类价值观1、价值观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选择研究课题时(历史时期的兴起主题不同,折射社会历史的镜子)2、价值观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科学的主观性隐含价值观的心理概念:看上去在陈述实际上在做价值判断:提供的建议反映指导者自己的价值观(育儿专家,心理学家)隐含的价值观深入心理学研究取向,语言中有暗含(福利或救济)是与应该间无通途(从是什么转到应该是什么的陈述中我们已纳入价值观)(三)事后聪明式偏见:结果在事实知晓之后变得明显起来,感到自己早就知道三、社会心理学如何展开研究(一)假设的形成与检验1、想法和发现构建成理论(一套原则的整合),总结提炼出可验证的出预测原则(假设),据此对理论加以证实、修改以产生新的研究,并应用于实践2、评价好的理论的标准a能对大范围观察结果进行有效总结b.对我们如何证明或修改理论、进行新的探索、指出可能的应用方向做出清晰预测(二)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1、优势:发生在真实场景中,通常在自然场景中包含十分重要的变量;劣势:对于因果关系的解释十分模糊2、相关对因果可以预测但不能推论改变一个变量将导致另一变量的改变(社会地位和健康,自尊和学业成绩)3、调查研究随机取样:获取代表性样本,评估调查时的四个造成偏差的潜在因素:不具代表性的样本;问题的顺序;答案选项的编制;问题的措辞(禁止和不允许,福利和救济)(三)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1、控制:变量的操纵一次改变一个或两个因素(因变量),以期发现这些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其他因素尽量不变2、随机分配:重要的平衡仪创造同质组,消除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如教育水平。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目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攻略
【考试题型】
1.选择题20题*2分
2.名词解释5题*3分
3.简答题4题*5分
4.论述题2题
【名词解释】
1.侵犯行为
2.社会影响
3.归因
4.社会化
5.角色
6.自我控制
7.社会助长
8.基本归因错误
9.去个性化
10.参照群体
11.态度
12.攻击行为
13.社会惰化
【简答题】
1.影响态度改变的自身特性有哪些?
2.简述造成冒险转移的原因。
3.简述怎么对侵犯行为进行控制和预防?
4.简述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5.简述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6.简述态度的功能。
7.简述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
8.简述从众的影响因素。
【论述题】
1.论述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你怎么理解自我暴露和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关系的?赢得别人需要哪些基
本条件?
3.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你认为传统的助人行为规范哪些仍然有效,哪些已经
失效?
4.论述我们应该怎样改变他人的态度?
5.你如何看待校园暴力行为,我们可以如何减少校园暴力?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秋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冲突和()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自我、()自我和()自我。
10.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
11.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与他们的外在()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表情、()表情、()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二是()。
14.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与()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和()。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和()。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根据认知对象的(),推测与判断其()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和()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2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和()。
21.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密、()与()三种成分。
22.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的需要、()的需要和()的需要。
23.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和()。
24.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和()攻击行为。
25.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和()。
26.服从根据服从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对()的服从和对()的服从。
27.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和()。
(二)单项选择题1.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A.初级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2.归因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是()。
A.海德B.维纳C.凯利D.贝姆3.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权威性B.可信赖性C.吸引力D.相似性4.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做()。
A.顺从B.服从C.从众D.同化5.“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种()现象。
A.社会抑制B.社会促进C.从众D.社会惰化6.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7.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A.选择性B.双向性C.整体性D.易出偏差性8.认知失调理论是由()提出的。
A.费斯廷格B.海德C.谢里夫D.凯尔曼9.“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
A.直接暗示B.间接暗示C.自我暗示D.反暗示10.米尔格拉姆(1963)的电击实验证明了()的存在。
A.中心特征B.边缘特征C.从众D.服从1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B.朋友C.外交官D.妻子1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A.警察B.朋友C.外交官D.法官13.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是由()提出来的。
A.凯利B.海德C.维纳D.库利1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
A.劝说宣传法B.角色扮演法C.团体影响法D.活动参与法15.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米勒(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
A.伯克威茨B.多拉德C.弗洛伊德D.班杜拉16.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现象的存在。
A.中心特征B.边缘特征C.从众D.服从17.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A.初级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18.罗森塔尔等(Rosenthal & Jacobson, 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A.皮克马利翁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19.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A.任务难度B.机遇C.能力D.努力20.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21.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A.功能理论B.三阶段理论C.社会判断理论D.学习理论22.下列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
A.机关的科室B.集邮爱好者协会C.学校的班级D.工厂的班组23.心理学家雷维奇(P.Lewicki)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种类型。
A.5 B.6 C.7 D.8(三)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2.社会角色3.归因4.基本归因错误5.社会认知6.刻板印象7.自我实现的预言8.社会比较9.社会态度10.利他行为11.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12.责任扩散13.攻击行为14.社会影响15.群体思维16.去个性化17.群体极化18.偏见19.从众20.服从(四)简答题1.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
2.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3.如何减少群体冲突和偏见?4.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哪些?5.简述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6.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出现旁观者效应?7.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8.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
9.什么是从众?为什么会产生?10.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11.在说服他人改变态度时,发起者(说服者)的哪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12.简述从众的积极与消极意义。
(五)应用分析题1.有一则新闻报道如下:2003年5月15日下午在广州白云区京溪路,一名来自湖南的16岁少女光天化日之下被一男子调戏,少女不从,该男子找了一把刀,当着20多个围观者的面,对她狂砍8刀,围观者竟无一人上前制止。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
2.阿尔贝•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围绕在希特勒周围的官员唯唯诺诺,即使希特勒提出了最野蛮的、毫无人性的决策,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人提出异议。
请用学过的内容分析、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群体内的各个成员间可能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
很多事实表明,不良的竞争常常会两败俱伤,相互合作常会产生双赢的局面。
请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及您自己的经验来阐述:(1)影响群体成员竞争与合作的因素有哪些。
(2)怎样做更有利于群体成员间合作的形成。
4.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后72秒爆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后发现,在飞机发射之前工程师对发射提出过置疑,认为空气的温度过低会对飞船的安全造成威胁。
但是两位高级管理人员并不同意这个意见,他们强迫操作者发射了飞船。
他们对自己的观点非常自信,因为美国宇航局已经有55次成功发射的先例。
反对者迫于压力,保持沉默,于是出现了一致通过的假象。
请说明为何会产生这种悲剧?如何减少这种悲剧的产生?5.在2001年的辛辛那提市。
一个警察跟踪一位名叫托马斯的黑人进入了一条小巷,并命令他举起双手,托马斯还没来得及答应就被开枪打死。
实际上,托马斯没有携带任何武器。
托马斯成为六年中第15个被辛辛那提市警察打死的美国黑人,而期间没有一个白人被警察打死。
为什么警察对黑人白人会区别对待?如何避免这种区别对待的产生?古今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声明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