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学历案

合集下载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优秀10篇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优秀10篇

登高高中语文优质教案设计优秀10篇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壹五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贪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编写者:教案编辑专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诗的内容。

(2)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高》诗。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登高》诗的内容和意境。

(2)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中意象、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登高》,提问:“登高”在诗中有什么寓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2)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3)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诗。

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中的难点句子。

3. 思考:《登高》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是如何表现的?请举例说明。

4. 课外阅读: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高中语文必修3登高教案[整理三套]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3登高教案[整理三套]人教版

登高教案一目标定位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学习步骤一、听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1.理性的把握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

《登高》教学设计(5篇)

《登高》教学设计(5篇)

《登高》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jh《登高》教学设计【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与学关系。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部分字词的意思;整体感受诗人的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

【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感情基调;2.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难点】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从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已有很强的理解与自学能力。

应加强学生朗诵,从而使学生自己理解诗歌的情感,更好的掌握情景交融。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言)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猜个谜语,“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这是一幅对联,大家猜到说的是谁了吗?提示两个词语:①诗史,②草堂。

对,没有错,就是杜甫。

二、关于杜甫杜甫,大家也不陌生了。

(712-770),字子美,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

我们也接触了他的许多诗,现在我说三句,大家来回答通过每句诗,你觉得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人?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理想、有抱负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描写现实,关心民生疾苦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爱国通过简单的三句诗,以及大家之前对杜甫的了解,我想大家心里都已经大概知道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对杜甫的了解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高》。

接下来大家先听一段朗诵,听完之后,自己先揣摩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试着去读一读。

我利用这段时间把这首诗先到黑板上。

三、《登高》背景介绍《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767年重阳节所写,之前我们介绍到杜甫卒于770年,这是他晚期作品。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杜甫的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登高》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让学生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含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深层含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这首诗。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查找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阅读欣赏,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和情感体验。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时代背景,增强学生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2.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

八、教学拓展1. 比较杜甫的《登高》和其他唐代诗人的登高诗作,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高语文教学教案优秀5篇

登高语文教学教案优秀5篇

登高语文教学教案优秀5篇登高语文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总结领悟诗歌意境的方法。

【教学关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一、导语激兴同学们,在唐代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几乎一生都在流浪,成都的一个草堂成为他短暂安定生活的见证;他几乎终生都在痛苦,沉郁顿挫成为他诗歌风格的最权威的概括。

一场战争撕碎了他的心,带给他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多种疾病毁灭了他的躯体,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叶小舟上。

他,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领悟这首诗歌的意境,总结领悟诗歌意境的一般方法。

读这首诗,我们能看到诗人焦虑的目光,能听到诗人无奈的叹息,更能感受到诗人心灵的震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这一曲时代的悲歌吧!二、放录音,请学生齐读三、研读课文1、我们要领悟意境,首先要进入境。

这境,就是诗人在诗中创造的生活图景。

首先包括了景,请大家回答: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明确:风,天,猿声;渚(水中小洲),沙,鸟;落木(秋天树木落叶),长江。

景物如何?明确:急:呼啸的秋风(有速度)。

高:天空辽阔(有立体感)。

哀:如哭似嚎(有感情)。

萧萧:落叶声(有声音)。

2、请大家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请两位同学描述。

)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描述中想象画面:这是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

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

3、这是境中的景,除了景,境中还有诗人的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人的形象。

诗人很老了(百年),衰老多病,常年客居他乡(作客),志向得不到伸展(潦倒),他叹息着国运和自身的命运(艰难),以至于白发增多(繁霜鬓)。

请大家当一回导演,把诗人在秋风中登高的动作设计出来,按小组讨论两分钟,请各组推出一个代表。

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

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该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1本课教学目标一、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

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一、美读法。

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法。

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

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1、学生读首联,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完整版)《登高》教案

完整版)《登高》教案

完整版)《登高》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XXX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过程与方法: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教材分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

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惯。

教法设计:这课的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吟诵法: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件补充诗人XXX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夺,百姓生活艰难。

而XXX自己也身处困境,常年流离失所,身体疲惫。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登高》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对兄弟的思念,对自身命运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采取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登高》学历案
教材来源: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阅读鉴赏”
主题:《登高》(杜甫)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全诗,能够读准字音、正确解释字词。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能够理解诗人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3.通过独立思考,能写出本词及其它相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评价任务:
1.自主研读本诗后,完成《学历案》中“自学反馈”部分。

2.能用恰当的语言独立回答“群学探究”中设置的四个问题。

3.能独立写出学历案中所给出诗歌的“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资源建议:
借助《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初步理解本诗大意。

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培养语感。

2.从字词意思、意象特征、表现手法、写作背景等方面切入,深入理解本诗表达的情感。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完善知识结构。

学习过程:
环节一:自学反馈(建议用时:6分钟)
一、自读下面“知人论世”部分,了解本诗背景知识。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

杜甫写这首诗时55岁,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诵读诗歌。

听名家的视频朗读之后,仔细阅读课下注释,自读本诗二到三遍,品味感情基调。

自读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

三、自我检测。

根据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1.本诗写了哪些意象?写了哪些内容?(复习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意象:
内容:前四句
后四句
2.用一个字或一个词形容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答:
环节二:群学探究(建议用时:6分钟)
在环节一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品味本诗的意象特征、妙字佳句、表现手法、思想感情,并写出对下面四个问题的理解。

1.前四句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这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试描述。

答:
2.从前四句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和意境?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答:
3.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本句中的“悲”)试写出这里有多少让他觉得可悲的事情?
答:
4.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作品,请同学们思考,诗人是如何把情融于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

试赏析。

答:
环节三:交流展示(建议用时:12分钟)
各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对思考结果进行补充完善,达成共识并向全班展示。

环节四:拓展延伸(建议用时:10分钟)
一、阅读下面一段话,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所谓情景交融,是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景
物描写,蕴含诗人的感情。

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谓借景抒情,
是指诗人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感情。


二、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1. (字、词、句)(采用……修辞手法/运用……表达方式/
借助……表现手法(意象)/富有……表现力);
2.写出了被描写对象的特点;
3.表达了(突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读下面这首宋诗,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并写出其表达效果。

(1)谒荆公不遇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2)各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对思考结果进行补充完善,达成共识并向全班展示。

环节五:归纳小结(建议用时:6分钟)以“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的杜甫”写
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环节六:课后作业
1.假设自己就是杜甫,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登高》改写成一篇散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300字左右。

2.请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赏析下面这首诗。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