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对外交往》说课稿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掌握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地区的交流方式、内容及其影响。
认识唐朝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探究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意义。
学会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史学研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国家的繁荣和开放,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对外文化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培养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1.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唐朝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2. 唐朝与亚洲国家的文化交流遣唐使制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与影响朝鲜、日本等国家对唐朝文化的吸收与借鉴3. 唐朝与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黑人奴隶在唐朝的生活与影响黑人艺术、音乐、舞蹈在唐朝的传播4. 唐朝与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与影响唐朝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和内容。
唐朝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地区交流的具体情况及其影响。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意义。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研究唐朝与不同地区国家的交流情况,分享研究成果。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
历史资料:提供唐朝时期的文献、碑文、绘画等资料,方便学生查阅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发言情况等。
2. 作业与练习: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研究报告、小组合作成果等。
3. 知识掌握: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4. 思考与分析: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作用、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
2. 使学生掌握唐朝与周边国家及地区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成果。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2. 唐朝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交流成果。
3.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成果及影响。
2.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具体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成果及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朝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具体文化交流事件。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史》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图片、地图、资料。
3. 视频资料:关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纪录片、短片等。
4. 教案:本教案。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历史背景,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提问:唐朝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交流情况如何?二、新课内容讲解(20分钟)1. 讲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2. 讲解唐朝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交流成果。
3. 分析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以鉴真东渡为例。
2. 分析唐朝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以玄奘西行为例。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时: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成果一、导入(5分钟)1.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概述,唐朝具体取得了哪些文化交流成果呢?2.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新课内容讲解(20分钟)1. 讲解唐朝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交流成果: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
2. 分析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唐朝,那可是个热闹非凡的时代。
说起唐朝,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呢?是那种浓厚的诗词氛围,还是那些英俊潇洒的王公贵族?其实,唐朝可不仅仅是个文人墨客的天堂,它还是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简直就是“万国来朝”!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2. 唐朝的开放2.1 外交关系的建立首先,唐朝相关部门的开放可谓是“厚德载物”。
他们非常重视与外界的交往,建立了许多友好的外交关系。
你想想,那个时候的丝绸之路可是名声在外啊!通过这条路,唐朝和中亚、甚至远到欧洲的国家都有了联系。
无论是商人、学者,还是僧人,都能借着这条路走得更远。
唐朝就像个热情好客的大厨,给各国的文化都盛上了一碗丰盛的文化大餐。
2.2 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接着,唐朝不仅接受外来文化,还主动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
这就像是把自家的招牌菜拿到街上卖,让更多的人品尝到。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外国的艺术、宗教、科技等,都被引入唐朝。
比如说,佛教在唐朝时就达到了鼎盛时期,很多高僧大德从印度来访,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简直是“东风送暖”。
3. 文化交流的成果3.1 艺术与文学的繁荣接下来,我们得聊聊唐朝在艺术和文学方面的成就。
说实话,唐诗简直是让人赞叹不已的瑰宝。
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的诗词,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吸引了无数文人追逐。
唐朝的画家们也不甘示弱,山水画、花鸟画,各种风格层出不穷。
可以说,唐朝就是个文化的“百花齐放”,把各国的艺术都汇聚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真的是“如沐春风”。
3.2 科技与思想的碰撞最后,我们还得提提科技与思想的碰撞。
唐朝时期,很多外国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来到这里,带来了新的理念。
比如,天文学、医学等领域都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而且,唐朝还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思想,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氛围,让人觉得“百家争鸣”的场面特别热闹。
真是“众志成城”,大家齐心协力,把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优秀教案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熟记与唐朝友好交往的两个国家和五个人物;2、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3、归纳鉴真和玄奘的相同之处,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教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一定看过《西游记》小说或者电影和电视剧吧,里面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但你是否知道这部小说取材于中国古代哪一个历史事实?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学完本课你就能够分辨清楚啦。
二、新课讲解(一)遣唐使来华课件展示图片:遣唐使船、遣唐使离开日本。
学生探究:(1)什么叫遣唐使?(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2)描述日本遣唐使团的次数、规模、代表人物?(10多次: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3)唐朝时,日本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遣使来中国?(4)遣唐使有何作用?(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日本社会进步的使者。
)(二)鉴真东渡课件显示《鉴真东渡路线图》、《鉴真图像》讲述:这尊坐像是鉴真弟子在他生前为他塑造的,目前珍藏在如日本的唐招提寺,并被日本政府定位“国宝”。
学生小组讨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1.为什么鉴真双目紧闭?2.鉴真曾几次东渡日本?3.介绍鉴真的接触贡献(除了传布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特别是他在日本所涉及的“唐招提寺”,被日本市委艺术明珠。
)4.为什么鉴真会受到中日人民的尊敬?5. 从鉴真六次东渡及在日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三)玄奘西行小组讨论:1.玄奘为什么西行?说说西行的经过(感动佛教经义众说纷纭,难得定论,决心往西方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求取真经。
)2.你认为玄奘在哪些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3.从玄奘西游的事迹中,你能学到他的什么优秀品质?4.大话西游:文艺作品与历史史实的对比《西游记》中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有何相同与不同?思考:鉴真和玄奘有什么共同之处?板书设计当堂作业课外作业教学札记。
第二十课 唐朝的对外交往

第二十课唐朝的对外交往
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识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
二教学重点:
唐朝盛况空前的对外交往。
三教学难点:
唐朝出现盛况空前的对后教,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课题
提示和补充答案
2.当时主要交通工具会有哪些?
提示和补充答案
3.结合当时交通情况,说明当时对外交往状况如何?
提示和补充答案
解说:
就在这种交通条件下,唐朝有两位僧人为传播大唐文化,历经千难万苦,终达目,修成正果。那么这两位僧人是谁呢?导入下一步骤
1.学生读图识图
2.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陆路与海路
船、马、马车、骆驼
1.学生看图片资料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唐朝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特别是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很深远。
这就归功于唐朝繁荣而频繁的对外交往。
“归功于”一词用得准确吗?
学生自学
提问:
1.唐朝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吸引众多外国人纷纷前来?
提示和补充答案
2.唐朝中外交流盛况空前突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提示和补充答案
5.为什么说玄奘是杰出的文化使者?
提示和补充答案
6.由玄奘口诉,其弟子写成的一部书是什么?
提示和补充答案
7.结合玄奘负笈图,说说在他身上能看到的一种可贵精神是什么?
提示和补充答案
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知识
积极传播唐朝的各种文化,推动了日本的社会改革
不达目的,永不放弃
艰辛,漫长而困苦的旅途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唐朝与周边国家、地区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成果。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2.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3. 唐朝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4. 唐朝的文化输出与影响5.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与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成果及意义。
2. 教学难点:唐朝与周边国家、地区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成果及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朝与周边国家、地区文化交流的具体事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我国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4. 图片展示法:展示唐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品,增强学生对唐朝文化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 讲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原因和条件。
3. 分析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成果,如朝鲜、日本等。
4. 探讨唐朝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如印度、阿拉伯等。
5. 讲解唐朝的文化输出与影响,如书法、绘画、科技等。
6. 总结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与意义。
7.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感悟。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9. 总结本节课所学,强调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价值。
10. 布置下一节课内容:唐朝的对外贸易。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唐朝与其他朝代的对外文化交流差异,探讨唐朝之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 跨文化视角:引导学生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待唐朝的文化,理解唐朝文化在其他文明中的地位和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兴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学好本课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唐王朝的对外交流情况,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盛唐气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从外部条件制约到受内部道德约束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他们能客观、准确的去看待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唐王朝的对外交流情况;
技能目标:知道唐朝的对外交流的良好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长安城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还较为陌生。
在认知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掌握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相关史实。
2.教学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唐代诗歌《登鹳雀楼》导入,引导学生感受唐朝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唐朝的对外交往》。
其它(见课件)
二、教学过程。
导入: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播放视频《唐长安城》,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观看视频。
学生看后就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唐都长安城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有很多国家的使节、官员等来中国,对外交往非常繁盛。
至于第二个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教师直接出示王维的诗句。
用这句话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盛况。
第一板块漫步大唐,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包括唐朝政治情况、经济情况(一幅图片和一首诗),从材料中得出文化先进,进而概括出唐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的第一个原因,即国家强盛,这是开放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政策开放是通过分析两个材料得出。
政策开放是对外交往的保证。
第三个原因交通便利是通过阅读《唐朝对外交通图》得出。
它是对外交往的条件。
然后总结这三个原因:由于国家强盛、政策开放和交通便利,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空前盛况。
进入第二个板块:海内存知已。
在与唐朝交往的70多个国家中,重点学习唐与日本和天竺的交往。
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国家的位置。
因为初一学生还没学世界地理。
唐与日本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主要从遣唐使来华、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和鉴真东渡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遣唐使:简单了解概念、规模、次数,并给两幅图片增加一下感性认识。
关于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有:钱币、文字、茶道、服装和建筑等,都是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对比,重点对比文字和建筑,建筑引导学生从。
对比,得出日本建筑是受唐朝建筑的影响,再如下面寺图。
通过以上对比得出两个结论: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另外就是日本是一个上与学习的民族,正式学习中国隋唐文化进行了大化改新,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图片,从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鉴真东渡:根据课前了解,学生对他基本了解,让学生讲述有关他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他东渡的艰难、不怕艰辛的精神和为中日友好交往所做的贡献。
最后用图片及郭沫若诗句对鉴真进行总结概括。
唐与天竺的交往重点应到学生学习玄奘西游。
后面你自己试着完成。
课前了解学生对《西游记》和玄奘西行的关系,容易用文学虚构来代替历史。
(提出质疑,在这里不需要回答,只是思考,了解完玄奘西游史实后在回答):结合你看到的影视作品《西游记》,比较书中的玄奘与影视作品中的唐僧有何异同?教师应指导学生使其认识到:《西游记》不是史学著作。
玄奘西游:通过教师讲述及动画路线图和一组材料,认识西行的困难。
图中高低不平的沙漠、高山,想象恶劣的自然环境,可以想见玄奘西行的重重困难,但玄奘并没有因此退缩,历经19年而且学成后又回到了长安。
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不畏艰难、刻苦努力的精神。
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及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
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为人类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崇敬。
影响:
对玄奘的评价,应指导学生不能因个人好恶而作出失之偏颇的评价,而要适时“论从史出”,不一定提出这一概念,而应潜移默化的培养。
这就不难得出玄奘是我国古代著名高僧、旅行家(长途跋涉至天竺,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为今天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的历史地理等提供可靠资料。
)和佛经翻译家。
思维提升:玄奘西行反映出中国人学习世界优秀文化的品质,正因如此,唐朝文化才得到不断的发展、繁荣。
能力提升:设计问题: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通过对鉴真与玄奘相同的比较,能够比较、综合及归纳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并学习其优秀的个人品质。
得出认识:有志者事竟成。
总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史实真是唐朝对外交往的缩影,一个传播文化,一个吸收文化,说明唐朝的开放意识和中外文化的交流。
是唐朝出现了: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盛况。
第三板块:以古鉴今
出示唐朝的对外交往的影响和今天对外开放的影响作对比,启发思考:对于今天我们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由于学生对今天的改革开放认知甚少,所以我选择了一些开放后,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帮助得出认识,联系现实,联系社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说明开放交流的重要性,认识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决策。
理解只有开放才能繁荣。
三、教学意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以上各环节,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情景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做到"读、看、听、想、议、说、记"。
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学能致用、学能创新。
重视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