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美学
谈绘画中造型艺术美学的应用

谈绘画中造型艺术美学的应用1. 引言1.1 绘画中的造型艺术美学绘画中的造型艺术美学是指通过形式、结构、比例、对称、节奏等因素来构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在绘画中,造型艺术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作品的外观和风格,还决定了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通过对线条、色彩、形状等元素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创造出具有个性和魅力的作品,引领观众进入到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线条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表现出作品的动态和节奏感,同时也可以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色彩则是绘画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通过色彩的搭配和运用,艺术家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意境。
形状的选择和构建也是造型艺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决定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视觉效果。
比例、对称、节奏等美学原则则在绘画中起着平衡和统一作用,它们帮助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作品的整体性和和谐感。
通过运用这些原则,艺术家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主题和情感,使作品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绘画中的造型艺术美学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还可以启发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突破自我,开拓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它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于绘画实践和艺术创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的进步,造型艺术美学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不断拓展新的领域。
2. 正文2.1 造型艺术美学在绘画中的应用造型艺术美学在绘画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涵盖了一系列审美原则和技巧,帮助艺术家创作出具有美感和表现力的作品。
造型艺术美学强调形态、结构和构图的设计,通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状等元素,构建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艺术家可以通过掌握这些技巧,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例、对称和节奏等美学原则也在绘画中起着重要作用。
艺术家需要注意构图中的平衡和协调,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节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动感和生气,吸引观众的眼球并引发情感共鸣。
造型艺术可以体现出主题和情感。
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表现力,艺术家可以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出来,触动观众的心灵。
“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宋元绘画美学

“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宋元绘画美学【摘要】宋元绘画美学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是“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强调情感与景物的相互融合。
这一美学观念来源于宋代和元代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与情感关系的思考。
宋元绘画作品以情景结合为特色,注重表达情感与自然景物的和谐统一。
代表作品如马遥的《寒山堂盛会图》等,充分展现了这一美学理念。
这种美学观念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启发了许多艺术家并在当代绘画中得到体现。
宋元绘画美学独特的魅力在于情感与景物的完美结合,使作品更具生动感和情感共鸣。
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对当代绘画也提供了有益启示。
可见,“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宋元绘画美学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宋元绘画美学、情景结合、代表作品、影响、独特魅力、艺术史、启示。
1. 引言1.1 宋元绘画美学的重要性宋元绘画美学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它是宋元时期绘画艺术的代表性风格,是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
宋元绘画美学以“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的理念为核心,将情感与景物融合为一体,强调情感与意境的相互渗透和共生,体现了中国绘画的独特审美观念和艺术理念。
宋元绘画美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实现了中国绘画从写实向表意、表情的转变,为后世中国绘画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
宋元绘画美学在审美上追求内在精神的表现,强调情感与境界的统一,使中国绘画更加注重情感与意境的表达,为后世绘画风格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宋元绘画美学注重整体的美感和意蕴的传达,开创了中国绘画审美观念的新篇章,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1.2 “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的含义“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的含义是指在宋元绘画美学中,情感与景物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一美学理念强调了情感和景物在绘画中的互动与统一,通过景物的描绘来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同时情感也赋予了景物更深刻的内涵和情感色彩。
中国画的艺术美学

中国画的艺术美学
中国画的艺术美学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画注重表现意境,强调以笔墨表现形神,讲究意境、构图、色彩和节奏,追求绘画作品的整体美感和精神内涵。
中国画的美学观念是:形神兼备,墨韵生动;写生而不拘泥于形,概括而不失神;化繁为简,寓意深长。
其中,形神兼备是指作品既要表现物象的形态,又要表达精神内涵;墨韵生动则是指作品中所使用的墨色应该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不同的墨色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写生而不拘泥于形指的是画家在写生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不必完全按照实物的形态进行描绘;概括而不失神则是指画家在表现形态和情感时,应该追求简洁明快,不要陷入繁琐的细节之中;化繁为简则是指通过简单的表现手法,把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寓意深长则是指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
内涵。
总之,中国画的艺术美学是一种综合性的美学理论,它不仅要求作品具有形态美和色彩美,还要求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这使得中国画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 1 -。
谈绘画中造型艺术美学的应用

谈绘画中造型艺术美学的应用绘画是一门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画笔和颜料将画家的创意和思想表达出来。
在绘画中,造型艺术美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决定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观赏价值。
下面将探讨绘画中造型艺术美学的应用。
造型艺术美学在绘画中可以体现出作品的形式美。
绘画是以视觉感受为主的艺术形式,形式美是指作品的形状、线条、色彩等元素的组合和整体效果所产生的美感。
在绘画中,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元素的运用和组合创造出独特的形式美,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艺术感。
在静物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塑造光影效果、处理线条的曲直、运用色彩的对比等手法,使画面更富有立体感和韵律感。
造型艺术美学在绘画中可以体现出作品的意象美。
意象美是指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思想的美感。
在绘画中,艺术家通过造型的选择和处理来表达自己对某一主题或情感的思考和理解。
在肖像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眼神的处理等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个性特征,使观众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共鸣。
造型艺术美学在绘画中可以体现出作品的风格美。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通过对造型的运用和处理来展现出自己的艺术思想和个性。
梵高的作品充满了粗犷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展现出他内心世界的狂热和情感;毕加索的作品则以抽象的几何形式和多面性为特点,表达出他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探索。
艺术家通过对绘画形式的个性化处理和创新,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美,让观众在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
绘画中的造型艺术美学应用广泛,包括形式美、意象美、结构美和风格美等方面。
它决定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观赏价值,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个性表达。
探寻绘画中的诗意美学

在作品中融合中西方绘画元素,创 造出独特的诗意美学风格。
05
绘画中诗意美学的当代意义与 价值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继承传统美学
诗意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绘画中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当代绘画中对诗意美 学的追求,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
继承和发扬。
弘扬民族文化
通过在绘画中运用和表现诗意美 学,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特色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当代绘画中诗意美学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绘画中的诗意美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应该关注当代艺术的新动态和新趋 势,以不断拓展我们对诗意美学的认识和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提升审美境界
通过在绘画中运用诗意美学,使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提升 了人类的审美境界。
促进跨文化交流
将诗意美学与跨文化交流相结合,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 理解和沟通,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06
探寻绘画中的诗意美学的实践 与思考
以中国画为例的诗意美学实践
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中国画强调意境的营造,通过虚实相生、留白等方式,创造出诗意 的空间,使观者能够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对探寻绘画中诗意美学的反思与展望
跨文化交流与诗意美学的多样性
探寻绘画中的诗意美学不应仅局限于某一文化或流派,应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实践,以丰富我们对诗意美学的 理解和认识。
艺术史与诗意美学的关系
深入研究艺术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意美学特点,从而为我们的探寻提 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 诗意美学是一种追求独特美感体验的艺术观念,它通过超越日 常经验的方式,展现出富有深度的内涵和哲理。在绘画中,诗 意美学通常表现为对作品形式、形象、色彩、笔触等元素的独 特运用,以及对作品情感、意蕴和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
中国绘画美学原则

中国绘画美学原则
(1)以大观小:注重细节的描摹并予以艺术的夸张。
中国古代的花鸟虫鱼画如此之多,就是得益于以大观小的艺术原则。
(2)散点透视:全方位的描写,纵深的描写,立体化的描写。
主要就是体现在风景画及风俗画上,比如《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式的描写,这种全方位的俯瞰超出了人的视觉限制和视觉特点,全画的每一个地方但是人的视力的焦点。
它不符合物理规律,但是达到了艺术上的成功。
(3)遗貌取神:就是写意风格,重神似而轻描摹。
通过对环境的总体渲染而不用专注于细节的描绘,达到“吴带当风”的效果。
比如齐白石的墨虾图,寥寥数笔,通过神似而画出了虾的身体动态及轻灵的姿态。
(4)笔情墨趣:这是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因为中国古代的画家都是文人知识分子,所以绘画往往作为一种闲情逸致,是文人的高雅情趣的反映。
这主要体现在人文画上。
比如古代文人爱画梅兰竹菊四君子,爱画雨打芭蕉,爱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是笔墨情趣的体现。
中国绘画美学

中国绘画美学
中国绘画美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
中国绘画美学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追求的是意境和神韵的传达,以及笔墨和气韵的表现。
中国绘画美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注重笔墨表现:中国绘画以毛笔为主要工具,毛笔的运用能够产生多种变化,从而形成独特的笔墨语言。
笔墨不仅是绘画的基本元素,更是表达画家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2.强调气韵生动:中国绘画追求作品的生动性和气韵的流动感。
一幅好的作品应该具有生命力,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内在力量。
3.注重意境营造:意境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核心,它指的是作品所呈现出的情境和意义。
中国画家通过笔墨和形象的组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体验。
4.追求和谐之美:中国绘画注重和谐之美,即在表现形式上追求平衡、对称、和谐等美感。
这种和谐之美不仅体现在构图上,也体现在色彩和笔墨的运用上。
5.融合哲学思想:中国绘画美学与古代哲学思想紧密相连。
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都对绘画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绘画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更具有思想上的深度。
总之,中国绘画美学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展现了中
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美学原则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原则和审美价值观,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原则:
墨韵与气韵:传统绘画注重墨韵和气韵的表达。
墨韵强调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笔墨的运用技巧,以表现物象的形态和质感;气韵则追求作品的灵动、韵律和意境,强调画家对自然、人物或景物所把握的精神气息和情感内涵。
虚实结合:中国绘画注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物象的留白和勾勒,以及线条、色彩和墨色的运用,传统绘画在表现物象的同时,也强调留白的空灵和观者的联想,从而营造出一种意境和深远的意义。
内外兼修:传统绘画强调内心修养与技法修养的兼顾。
艺术家需要通过修身养性、修心养性的实践,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深度和内涵。
同时,艺术家也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掌握绘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以写意为主:中国传统绘画强调意境的把握和笔墨的写意。
艺术家追求意境的表达和形式的灵活,通过简约、概括的笔触,抓住物象的灵动和主要特征,以达到以意传情的效果。
以意象为主导:传统绘画注重表现意象和象征的力量。
艺术家通过对自然、人物或物象的感知和理解,将其转化为富有象征性和意味的意象,以启迪观者的心灵和引发思考。
这些美学原则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系,体现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精髓。
同时,这些原则也为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使传统绘画在不断发展中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画的 色彩美
目录
一、色调美
1. 色调是色彩的调子,也就是色彩在绘 画总体组合中的一种色彩倾向性。
2. 以美国画家惠斯勒的《第二号白色交 响曲:小幅的白色女郎》为例。
这幅画是以白色为色彩和主色调的。白 色的裙子,白皙的皮肤、白色的壁炉、蒲扇 中白色部分、粉白的花朵、蓝白色的花瓶。
海滨公园打伞的女子(卡美伊)
莫奈的光影
这幅画是在户外完成的,莫奈运用印象派的 光影手法,描绘了草地上消闲的绅士淑女。
画家以幽暗的树荫为背景,衬托着前 景白布上的男人、女人及食品,体现 了夏日消闲的假日午餐。一片片绿叶 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显得异常透亮, 不仅点明夏天的炎热季节,也增添了 画面的颜色。 景物、人物都描绘得十分鲜明动人。 外光的运用,给画面带来了色彩斑斓 与清新爽朗的效果。
白色给人一种唯美、纯洁、纯真之感。
色调的分类 冷暖色调
一、色调美
从色相上可以分为:红色调、绿色调、蓝色 调等; 从明度上可以分为:亮色调、暗色调、中间 色调; 从色彩冷暖上可以分为:暖色调、冷色调、 中性色调;以荷兰的霍尔玛《林荫道》为例 从色彩的纯度上可以分,可以有鲜艳的强色 调和含灰的弱色调等。
绘画的 比例美
目录
什么是比例 绘画中的比例 绘画比例美的
表现形式
01
什 么 是 比 例
任何具有表现力的技术都有某种不成文 的规律,比例是所有造型艺术入门的基 础技巧,例如适合于多大开本的插图、 布景、墙画、马赛克等,都要考虑确定 画面的尺寸。范围就是比例,而形成艺 术品大小的差别、明暗的配置、建筑艺 术的四周空间,都有比例问题,在作画 时画笔也必须确定线条间的对比关系, 在画面总体上的比例、间隔强弱等的对 比都有其比例问题。
02 绘画中的比例
•美术中的比例是指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 寸关系。比如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 整体之间、整体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等, 相互之间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 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的变化可以 产生美感,任何一个绘画的的主题都有 比例关系。
03 绘画比例美的表现形式
例如刘郁兴的《日月》它基本上真实地 再现了自然界的各种比例关系。
画面上1/3的田地是暖色调,而2/3的 天空是冷色调,这样的色调搭配是极为冷 僻的,很难达到和谐的效果,可是在这幅 画中却出奇地和谐。主要是得益于这些树 木的平衡过渡以及纵深的深度感缓冲了画 面色调的突然对比造成的不适应。
董希文《开国大典》
二、色彩对比之美
靳尚谊、赵域、阎振铎摹本
在色彩的运用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和对比。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 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使画面热烈而明快;金黄色 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描绘,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 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质感的分类
Text content
质感可分为天然质感与人工质感。 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如空气、水、岩石、
竹木等。 而经过人工的处理的表现感觉则称人工质感,如砖、陶瓷、玻
璃、布匹、塑胶等。不同的质感给人以软硬、虚实、滑涩、韧 脆、透明与浑浊等多种感觉。
质感的视觉感受
不同的物质有 着不同的质感, 而多样的质感 又给人们带来 了不一样的视 觉感受与心理 感受。
03 绘画比例美的表现形式
色彩比例运用很棒的佳作有著名野兽派画家法国的马蒂斯《戴帽的
妇人》。
非现实的色彩在女相的脸上横冲直撞,绿色的宽线条横贯前额, 另一条则沿鼻梁而下。脸颊一半黄绿,一半粉红。
03 绘画比例美的表现形式
绘画的 结构美
目录
• 平衡协调 • 开合贯通 • 虚实藏露
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
三、色彩调和之美
调和是指将过于强烈的带刺激的对比色彩,经过合理的调整,成为和谐的、 带有美感的、适应视觉的色彩关系。以荷兰画家纳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为例。
色彩的处理是很到位,妇人衣服 的白色、黄色、蓝色构成了主色调, 三种颜色互相映衬、对比而又调和适 中,让人感到柔和、明快。桌子上黄 色的面包、蓝色的台布、白色的牛奶 与妇人衣服的颜色一一对应。整个画 面的色彩和谐而温暖,洋溢着浓厚的 生活气息。
岩石质感
莫奈的画作
海边的礁石在海浪的衬托下 更加显现出了它的厚重与坚 硬,莫奈用粗重且有力的线 条刻画出了岩石的质感—— 坚硬、厚重,给人一种屹立 不倒、顽强不息的心理感受。
质感: 线条粗而重,体现粗糙、坚 硬的质感。
感受:顽强、坚毅
岩石质感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 图》是宋代青绿山水 画中具有突出艺术成 就的代表作。该画卷 中的“青绿山水”, 是用矿物质的石青、 石绿上色,使山石显 得厚重、苍翠,画面 爽朗、富丽,色泽强 烈、灿烂。有时山石 轮廓加泥金勾勒,增 加金碧辉煌效果,被 称为“金碧山水”。
玻璃质感 阿尔文·理查德的丙烯画作
阿尔文·理查德善于表现玻璃等器 皿质感。他的画作色彩艳丽,却 又带有一种稳重感。这厚重的玻 璃质感清澈透明,又充满着无限 的饱和度,给人以晶莹、 纯净之 感。
质感:透明、 高反光强烈 感觉:晶莹、 纯净
感谢欣赏
一、平衡协调
我们知道,“美是一种协 调,一种和声。各部会归于 全体,依据数量关系与秩序, 适如最圆满的自然律‘和谐’ 所要求。”而绘画上的协调 和谐,并不强调几何学上的 精确比例,而注重由艺术美 引起的心理上的协调和谐。 在作品中表现出多而不乱, 散而不碎,杂而有序。
二、开合贯通
绘画艺术结构的开合贯通,就是要求起笔与结笔遥相照应,景 物与景物之间,单一景物的各部分之间,相互映照,连为一气。这 是绘画结构的重要关键。因为画幅中众多的景物不是各自为体的, 构图布局时须注意表现景物之间的顾盼呼应,将其贯通一气,组成 一个浑然一体的统一画面。
03 绘画比例美的表现形式
例如 霍贝 玛名画《林 间小道》引 出远近、大 小、高矮的 比例关系, 给人以真实 的空间之感
03 绘画比例美的表现形式
北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 画家为了突出表 现大山高耸的气 势,把人物、树 等相对画小。这 是中国画中常说 的丈山、尺树、 寸马、分人的法 则,是绘画中夸 张的大小比例对 比的运用手法。 整幅作品中近景 与远景的比例约 为5:8。
九方皋相马
三、虚实藏露
构图布局要注意隐显藏露,即景 物的安排有隐有显,有藏有露,不将景 物一览无余地全部呈现出来,给人留有 广阔的想象余地,以启迪欣赏者再创造 的心理机制。使画面既有明晰可见的景 物,又有广阔的再想象的天地。显露隐 藏安排得宜,即从结构上具体表现出虚 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也体现于 对画面空白处的处理。比如在荆浩的作 品《匡庐图》中,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大天使之飞离托比亚斯家、 沉思中的哲人)
达芬奇的光影
请看亮光,并思量它的美吧。眨眨眼睛再看看它,你 就会见到本来并不在那里的东西,而原来在那里的, 已不知去向。——《达芬奇论绘画》
作为佛罗伦萨画派杰出 的代表人,达芬奇认为明 暗之间不能有截然的分界, 主张由明到暗的过渡应当 和缓。
他选择阴天有普遍光时 作画,他的画作明暗之间 浑然一体,宛如烟雾,无 法找寻踪迹。画像也因此 呈现一种柔和优雅、神秘 莫测的气质。
(施洗者圣约翰和蒙娜丽莎的微笑)
莫奈的光影
以莫奈为代表人物的印象画派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 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 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 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莫奈 也曾说过:“光是画中的主角。”
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朦胧的梦中场景,看 不到明确的轮廓线。画中女人面部和上半身 都用上较暗的色彩,表明是处于阳伞的阴影 之下,而整个阳伞、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 阴影区,与女人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 对比,加上女人摆动的头巾和长裙上的绉褶 阴影,笔触大胆随意,整幅作品画面动感十 足。
绘画之美
目录
一、绘画光影之美 二、绘画色彩之美 三、绘画比例之美 四、绘画结构之美 五、绘画质感之美
绘画的 光影美
目录
伦勃朗的光影 达芬奇的光影 莫奈的光影
伦勃朗的光影
第一个将光线光影完善应 用到绘画中的是荷兰画家 伦勃朗。
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 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 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 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 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 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
绘画的 质感美
目录
• 质感的定义 • 质感的分类 • 质感的视觉感受 • 举例:岩石质感 • 举例:玻璃质感型艺术中把对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把握的真实感 称为质感。
在绘画艺术中,画家通过不同的笔法技巧,可以真实地表现出对象所具有的特殊质地, 如皮肤的柔嫩或粗糙、首饰的光泽、玻璃的透明、钢铁的硬重、丝绸的飘逸等等,使 人产生逼真之感。中国画以笔墨技巧如人物画的十八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为表现 物象质感的非常有效的手段。而油画则因其画种的不同,表现质感的方法亦很相异, 以或薄或厚的笔触,画刀刮磨等等具体技巧表现光影、色泽、肌理、质地等等质感因 素,追求真实的效果。
对人物面部的光影处理 采用了明暗对比较强的 方法,光线从人物斜上 方射下,使人物的鼻子 产生一道投影,并融入 暗部,突出画中重点, 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 次要因素。
伦勃朗的光影
伦勃朗油画采用的明暗对照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 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 线,突出画的主要部分。
这种视觉效果, 就好像画中人物 是站在黑色舞台 上,一束强光打 在他的脸上。 让人目光不自觉 的集中,吸引力 极强,极具戏剧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