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氧化物日变化曲线
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关系分析

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关系分析通过对南京市九个国控点4年的监测数据观察,分析环境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PM10和PM2.5的年均值、月均值和小时均值的浓度变化规律。
标签:南京空气污染物浓度分析0引言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南京的大气污染正从煤烟型向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共存的复合污染转化。
文章通过对南京市九个国控点2010年-2013年四年的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O3、PM10和PM2.5的年均值、月均值和小时均值的变化规律,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的监测依据。
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南京市环境监测站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控)系统,收集统计数据的时间是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收集统计数据的监测点位是南京市的9个国控点(瑞金路点、草场门点、中华门点、玄武湖点、山西路点、迈皋桥点、奥体中心点、南京工业大学点和仙林大学城点)。
2环境空气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分析2.1污染物年均值浓度变化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检验,在a=0.05的置信水平上,除NO2年均值浓度显著上升外,其它污染物的年均值浓度变化趋势无显著意义。
近年来,南京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一定保护。
但从2010年起南京已连续三年以平均19.53万辆的速度递增1,机动车尾气污染逐年加重,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90%是一氧化氮2,但一氧化氮不稳定,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
南京的大气污染正从煤烟型向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共存的复合污染转化。
2.2污染物月均值浓度变化分析南京市主导风向是东北风,但夏季以东南风为主。
而在城区的东北面是金陵石化工业区和大厂工业区,两工业区占地面积87.2平方公里。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PM10、PM2.5和一氧化碳浓度的月均值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冬季高,夏秋季低。
主要是受季节性的主导风向影响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
实验一 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

实验一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大气中氮氧化物(NO x)主要包括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主要来自天然过程,如生物源、闪电均可产生NO x。
NO x的人为源绝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所排放的尾气,也有一部分来自生产和使用硝酸的化工厂、钢铁厂、金属冶炼厂等排放的废气,其中以工业窑炉、氮肥生产和汽车排放的NO x量最多。
城市大气中2/3的NO x来自汽车尾气等的排放,交通干线空气中NO x的浓度与汽车流量密切相关,而汽车流量往往随时间而变化,因此,交通干线空气中NO x的浓度也随时间而变化。
NO x对呼吸道和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是导致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
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共存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仅比单独NO x严重得多,而且大于各污染物的影响之和,即产生协同作用。
大气中的NO x能与有机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
NO x能转化成硝酸和硝酸盐,通过降水对水和土壤环境等造成危害。
一、实验目的1.掌握氮氧化物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绘制城市交通干线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
最后用比色法测定。
主要反应方程式为:三、预备实验所需仪器与试剂1.仪器(1)大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0--1.0L/min。
(2)分光亮度计。
(3)棕色多孔玻板吸收管。
(4)双球玻璃管(装氧化剂)。
(5)干燥管。
(6)比色管:10mL。
(7)移液管:1mL。
2.试剂(1)吸收液:称取5.0g对氨基苯磺酸于烧杯中,将50mL冰醋酸与900mL水的混合液,分数次加人烧杯中,搅拌,溶解,并迅速转人1000mL容量瓶中,待对氨基苯磺酸完全溶解后,加人0.050g盐酸蔡乙二胺,溶解后,用水定容至刻度。
此为吸收原液,贮于棕色瓶中,低温避光保存。
采样液用吸收由4份吸收原液和1份水混合配制。
(2)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管:取约20g20-40目的石英砂,用(1:2)盐酸溶液浸泡一夜,用水洗至中性,烘干。
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

x——NO2-含量,μg; a、b——回归方程式的截距和斜率。 ρNOx =
( A A0 ) a b V 0.76
式中:ρNOx——氮氧化物浓度,mg/m3; A——样品溶液吸光度; A0、a、b 表示的意义同上; V——标准状态下(25℃,760mmHg)的采样体积,L; 0.76——NO2(气)转换成 NO2-(液)的转换系数。
大型汽车/辆 172 摩托车/辆 总车辆/辆 28 539
84 25 466
211 31 488
155 22 484
190 30 520
235 31 586
4.2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根据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和样品吸光度值,计算出不同时间空气样品中氮氧 化物的浓度,绘制氮氧化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说明汽车流量对交通干 线空气中氮氧化物浓度变化的影响。 (1)标准溶液系列
3 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1 监测方案的设计
校园分为 6 个采样点,按时间序列采集一天 6 个时段的空气样品,样品采 集以每分钟 0.3L 的流量抽取空气 45min,同时记录附近的车流量,并判断氮氧 化物的可能来源。采集好一个时段空气样品立即送回实验室采用盐酸萘乙二胺 分光光度法对氮氧化物含量进行分析。
3.2.3 实验步骤
1
氮氧化物的采集 用一个内装 5mL 采样液用吸收的多孔玻板吸收管,接上氧化管,并使管口微
向下倾斜,朝上风向,避免潮湿空气将氧化管弄湿,而污染吸收液,如图 1-1 所示。以每分钟 0.3L 的流量抽取空气 45min。采样高度为 1.5m,将采样点设在 人行道上,距马路 1.5m。同时统计汽车流量。若氮氧化物含量很低,可增加采 样量,采样至吸收液呈浅玫瑰红色为止。
A
A-Ao
空气中NOx的日变化曲线

均由实验测得,
将数据代入一下公式即可求得NO2的数据
求解得NOx的数据如下:
取样时间
接氧化管(A1)
吸收液空白测定(A0)
C(NOx)(mg/m3)
10:00
0.058
0.004
0.024976
11:00
0.037
0.004
0.015263
12:00
0.052
0.005
0.021738
13:00
0.037
0.012488
-0.0003
15:00
0.014338
0.016188
0.001206
16:00
0.020813
0.018501
-0.00151
17:00
0.023588
0.017576
-0.00392
分析:数值都非常小,有些值是负值,有可能是因为测量或仪器误差引起的。
NO的日变化曲线如下:
分析:可以看出在白天的时候,NO的变化曲线呈双峰的变化曲线,两个峰值时间点分别在12:00和15:00,两个谷值分别在11:00和13:00出现。
从数据栏可以看出:Intercept(常数)=0.00854,Slope(斜率)=0.90942,
而且数据的拟合度R2=0.99971,拟合程度非常好,方程的表达式为:
所以BS=1/ Slope=1.0996[ug/(ml*吸光度)]
(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标准状态下采样体积(V0)的计算:
已知:
所以有:
即V0=13.51L
空气中NOx的日变化曲线
实验第四小组
Windows用户
实验时间:9月4号
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

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引言光化学烟雾是指由太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污染物与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污染物。
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光化学烟雾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其中,日变化曲线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光化学烟雾的生成和传播规律。
本文将以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为主题,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什么是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由太阳光、氮氧化合物和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污染物。
太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如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和其他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第二部分: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规律光化学烟雾的生成和传播与太阳光的强度以及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有关。
一般来说,光化学烟雾的浓度在一天中的时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曲线。
在清晨和傍晚太阳较低的时候,光化学烟雾的浓度较低。
而在正午太阳最高的时候,光化学烟雾的浓度最高。
这是因为太阳光的强度越高,光化学反应越剧烈,从而产生更多的光化学烟雾。
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也会影响光化学烟雾的浓度。
当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光化学烟雾的浓度也会相应升高。
第三部分:现有研究与应用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已经成为研究者们研究和监测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光化学烟雾浓度进行监测并绘制日变化曲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光化学烟雾的生成和传播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也可以用于预测和评估光化学烟雾的危害程度,以及制定合理的个人防护措施。
结论通过对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光化学烟雾的生成和传播规律,从而为防治光化学烟雾提供科学依据。
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光化学烟雾的监测和控制。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以及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氮氧化物日变化曲线

《环境化学实验》报告实验考核标准及得分内容及比例比例此项得分平时成绩出勤、纪律、预习、课堂回答、态度等20%考核成绩实验前期准备、采样、仪器规范使用、药品正确使用、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严谨程度、环保意识等。
40%数据计算,数据分析及结论表述,思考题回答,个人心得体会与总结,报告格式等。
40%成绩满分为100分100%题目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教师刘敬勇学号3114007429 班级14环科1班姓名李世蔼采样地点工三一楼靠近图书馆草地合作者李文浪郑黄楠郑际坤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氮氧化物的具体种类及其来源。
2、掌握氮氧化物测定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方法。
3.绘制城市交通干线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
二、实验方案1、实验仪器:大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2L/min、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多孔吸收玻管、比色管(两个)、移液管、洗耳球、比色皿、烧杯。
装置连接图见图1图1 实验装置图2、实验药品:氮氧化物吸收原液、蒸馏水、亚硝酸钠标准溶液。
3、实验原理:在测定氮氧化物时,先用三氧化铬将一氧化氮等低价氮氧化物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吸收在溶液中形成亚硝酸,与对氨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用比色法测定。
方法的检出限为0.01mg/L(按与吸光度0.01相应的亚硝酸盐含量计)。
限行范围为0.03-1.6mg/L。
当采样体积为6L时,氮氧化物(一二氧化氮计)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ug/m³。
盐酸萘乙二胺盐比色法的有关反应式如下:4、实验步骤:实验步骤简图:(1)氮氧化物的采集:向一支多孔吸收玻管中加入4mL氮氧化物吸收原液和1mL蒸馏水,接上大气采样器,置于椅子上,以每分钟0.2L流量抽取空气30min。
记录采样时间和地点,根据采样时间和流量,算出采样体积。
把一天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采样7次,分别为10:00~10:30、11:00~11:30、12:00~12:30、13:00~13:30、14:00~14:30、15:00~15:30、16:00~16:30。
氮氧化物日变化曲线

《环境化学实验》报告实验考核标准及得分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氮氧化物的具体种类及其来源。
2、掌握氮氧化物测定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方法。
3.绘制城市交通干线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
二、实验方案1、实验仪器:大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2L/min、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多孔吸收玻管、比色管(两个)、移液管、洗耳球、比色皿、烧杯。
装置连接图见图1图1 实验装置图2、实验药品:氮氧化物吸收原液、蒸馏水、亚硝酸钠标准溶液。
3、实验原理:在测定氮氧化物时,先用三氧化铬将一氧化氮等低价氮氧化物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吸收在溶液中形成亚硝酸,与对氨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用比色法测定。
方法的检出限为0.01mg/L(按与吸光度0.01相应的亚硝酸盐含量计)。
限行范围为0.03-1.6mg/L。
当采样体积为6L时,氮氧化物(一二氧化氮计)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ug/m³。
盐酸萘乙二胺盐比色法的有关反应式如下:4、实验步骤:实验步骤简图:(1)氮氧化物的采集:向一支多孔吸收玻管中加入4mL氮氧化物吸收原液和1mL蒸馏水,接上大气采样器,置于椅子上,以每分钟0.2L流量抽取空气30min。
记录采样时间和地点,根据采样时间和流量,算出采样体积。
把一天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采样7次,分别为10:00~10:30、11:00~11:30、12:00~12:30、13:00~13:30、14:00~14:30、15:00~15:30、16:00~16:30。
(2)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取100mg/L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5mL定容至100mL,再取7支比色管,按下表配制标准系列。
编 号0123456 NO2-标准溶液/mL0.000.50 1.00 1.50 2.00 2.50 3.00稀释后吸收原液/mL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水/mL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NO2-含量/μg0.00 2.50 5.007.5010.0012.5015.00标准溶液系列表1将各管摇匀,避免阳光直射,放置15 min,以蒸馏水为参比,用1cm比色皿,在54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环境化学及实验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7104课程名称:环境化学(Environment Chemistry)课程类型:专业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开课系或教研室:应用化学教研室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环境化学的知识。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2. 课程任务:本课程使学生重点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环境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掌握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在现实中的典型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答疑、期末考试。
通过上述环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污染物质在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机体内的迁移转化过程,产生效应的基本原理和防治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课堂讲授32学时(具体按当年教学计划而定),考核方式为可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
总评成绩:考试占90%、平时作业占10%三、课程教学内容(一)结论(2学时)环境问题,环境化学;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二)大气环境化学(6学时)※1.大气温度层结,辐射逆温层,气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大气稳定度,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2.光化学反应基础,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氮氧化物的转化,碳氢化合物的转化※3.光化学烟雾型污染,酸性降水,大气颗粒物,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三)水环境化学(8学时)1.天然水的基本特征2.水中污染物的分布与存在形态,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3.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水中颗粒物的聚集,溶解和沉淀,氧化-还原,配合作用※4.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的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四)土壤环境化学(6学时)1.土壤组成,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2.土壤吸附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性※3.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五)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4学时)1.生物膜的结构,物质通过生物的方式※2.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蓄积;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生物积累4.污染物质生物转化中的酶,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5.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氮及硫的微生物转化,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6.毒物,毒物的毒性,毒物的联合作用,毒作用的过程,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化学实验》报告实验考核标准及得分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氮氧化物的具体种类及其来源。
2、掌握氮氧化物测定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方法。
3.绘制城市交通干线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
二、实验方案1、实验仪器:大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2L/min、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多孔吸收玻管、比色管(两个)、移液管、洗耳球、比色皿、烧杯。
装置连接图见图1图1 实验装置图2、实验药品:氮氧化物吸收原液、蒸馏水、亚硝酸钠标准溶液。
3、实验原理:在测定氮氧化物时,先用三氧化铬将一氧化氮等低价氮氧化物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吸收在溶液中形成亚硝酸,与对氨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用比色法测定。
方法的检出限为0.01mg/L(按与吸光度0.01相应的亚硝酸盐含量计)。
限行范围为0.03-1.6mg/L。
当采样体积为6L时,氮氧化物(一二氧化氮计)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ug/m³。
盐酸萘乙二胺盐比色法的有关反应式如下:4、实验步骤:实验步骤简图:(1)氮氧化物的采集:向一支多孔吸收玻管中加入4mL氮氧化物吸收原液和1mL蒸馏水,接上大气采样器,置于椅子上,以每分钟0.2L流量抽取空气30min。
记录采样时间和地点,根据采样时间和流量,算出采样体积。
把一天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采样7次,分别为10:00~10:30、11:00~11:30、12:00~12:30、13:00~13:30、14:00~14:30、15:00~15:30、16:00~16:30。
(2)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取100mg/L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5mL定容至100mL,再取7支比色管,按下表配制标准系列。
编 号0123456 NO2-标准溶液/mL0.000.50 1.00 1.50 2.00 2.50 3.00稀释后吸收原液/mL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水/mL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NO2-含量/μg0.00 2.50 5.007.5010.0012.5015.00标准溶液系列表1将各管摇匀,避免阳光直射,放置15 min,以蒸馏水为参比,用1cm比色皿,在54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3)样品的测定:采样后放置15min,将吸收液直接倒入1cm比色皿中,在540nm处测定吸光度。
三、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根据吸光度与浓度的对应关系,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式: y = bx+a式中:y——(A-A0),标准溶液吸光度(A)与试剂空白吸光度(A)之差;x——NO2-含量,μg;a、b——回归方程式的截距和斜率。
ρNOx =76.0)(⨯⨯--VbaAA式中:ρNOx——氮氧化物浓度,mg/m3;A——样品溶液吸光度;A、a、b表示的意义同上;V——标准状态下(25℃,760mmHg)的采样体积,L;0.76——NO2(气)转换成NO2-(液)的转换系数。
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稀释后亚硝酸钠标准溶液吸光度如下表所示:标准溶液浓度(μg)0(空白) 2.557.51012.515原吸光度A0.0160.1460.2500.3410.4460.5420.639皿差a0.010.010.010.010.010.010.01 A-a0.0150.1450.2490.340.4450.5410.638 abs=A-a-A空白00.1300.2330.3240.4300.5250.623表2根据上表,绘制稀释后亚硝酸钠标准曲线如下图所示:图2 亚硝酸钠标准曲线图根据上式y=0.0408x+0.0179可知,a=0.0179,b=0.0408。
计算示例:在11:00-11:30时,对于采样流速为0.2L/min 的溶液,A=0.047(扣除皿差),A 空白=0.006,V=0.2L/min*30min=6L ,根据公式ρNO x =76.0)(0⨯⨯--V b aA A 则氮氧化物的浓度C=(0.047-0.006-0.0179)/(0.0408*0.76*6)=0.124mg/m ³。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以及计算得到,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吸光度及其浓度如下表所示:表3 数据记录表根据上表绘制氮氧化物日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图3 氮氧化物日变化曲线图四、结论1.数据评价:1.1标准曲线评价:一般而言,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3以下是无直线相关,0.3以上是直线相关,0.3-0.5是低度相关,0.5-0.8是显著相关(中等程度相关),0.8以上是高度相关。
本次实验所做的标准曲线的R2=0.9978>0.995,具有很明显的线性相关,数据可靠,准确度较高。
1.2实验数据评价:由图3氮氧化物日变化曲线图可以分析得出10:00—12:30期间,氮氧化物浓度逐渐增加,在12:00—12:30期间出现峰值,12:30—15:30氮氧化物浓度波动下降,15:00—15:30降至最低点;15:30后逐渐增加至稳定。
14:00—14:30氮氧化物浓度上升,可能的原因是该时段风向或风速有较大的改变。
实验中存在系统误差,同一时间不同流量测得的NO x浓度趋势一致,但是具体数值存在偏差,真实值应介于二者之间。
系统误差有仪器误差(采样器采样流量不稳定),试剂误差(洗手液没有置于冰箱里面且没有现配现用)。
回顾实验过程,造成数据误差的操作是流量为0.5L/min的调节过程中,由于调节流量的同学不熟悉气体流量调节,造成气体流量计的钢珠中间对准刻度,结果偏大。
B、判定污染程度:查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知氮氧化物在空气中的浓度限值:此次实验测得的氮氧化物日变化浓度,氮氧化物最大浓度Cmax=0.2 mg/m3>0.15 mg/m3,即空气中氮氧化物不符合环境空气质量的三级标准,超标率为(0.2-0.15)/0.15*100%=33%,故实验当天的空气质量是有污染,应对其进行控制防范。
C、处理方案:在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
因此氮氧化物污染物的防治技术是根据燃烧过程的特点来设计的,目前正在使用的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措施有三种,即燃烧前的处理、燃烧技术的改进和燃烧后的治理。
(1)燃烧前的处理:通过脱氮,减少燃料中的含氮量,从而减少燃烧过程氮氧化物的生成量。
(2)燃烧技术的改进形式:一是低氧燃烧,二是排气循环燃烧,三是注入蒸汽或水,四是二级燃烧,五是分段燃烧,六是降低空气比,七是浓差燃烧。
其中效果最好的是二级燃烧和差燃烧。
另外,人们在二级燃烧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三级燃烧法,即扩大还原燃烧法和采用碳氢化合物在炉内进行脱硝反应的燃料再注入法。
具体做法是在一次燃烧后加入燃料,制造一个缺乏空气的还原领域,把一次燃烧成的氮氧化物还原,最后加入空气完全燃烧。
(3)燃烧后处理:燃烧后处理也就是对燃烧后产生的烟气进行脱氮处理,有时也称为烟气脱硝。
烟气脱硝是当前治理氮氧化物中最重要的方法。
目前废气脱硝技术有干法和湿法两大类。
干法包括催化还原法、吸附法和电子束照射法,而催化还原法又分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湿法则包括直接吸收法、络合吸收法、氧化吸收法、液相还原和微生物净化法等。
其中,湿法烟气脱硝是利用液体吸收剂将NOx溶解的原理来净化燃煤烟气,最大的障碍是NO很难溶于水,往往要求将NO首先氧化为NO2 。
为此一般先将NO通过与氧化剂O3 、ClO2 或KMnO4反应,氧化生成NO2 ,后NO2 被水或碱性溶液吸收,实现烟气脱硝。
五、问题与讨论1、查资料简要说明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机理,危害和控制对策。
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存在,大气温度较低,而且有强烈的阳光照射,这样在大气中就会一系列复杂的反应,生成出一些二次污染物,如O3、醛、PAN、H2O2等。
光化学烟雾是一个链式反应,其中关键性的反应可以简单地分成3组:(1)NO2的光解导致O3的生成:链引发反应主要是NO2的光解,反应如下: NO2 +hv→NO +O;O +O2+M→O3+M;NO +O3→ NO2+O2(2)(HC)氧化生成了具有活性的自由基,如HO、HO2、RO2等。
在光化学反应中,自由基反应占很重要的地位,自由基的引发反应主要是由NO2和醛光解引起的: NO2+hv→NO +O;RCHO +hv→RCO +0碳氢化合物的存在是自由基转化和增殖的根本原因:RH +O →R +HO;RH + HO →R +H2O;H + O2→HO2;R + O2→RO2; RCO+ O2→[RC(O)O2];其中:R—烷基;RO2—过氧烷基; RCO—酰基; [RC(O)O2]—过氧酰基。
(3)通过以上途径生成的HO2、RO2、[RC(O)O2]均可将NO氧化成NO2。
NO +HO2 →NO2 +HO NO +RO2→NO2 +RO RO +O2 →HO2 +RCHONO + RC(O)O2→NO2 + RC(O)O RC(O)O→R +CO2 其中:RO—烷氧基; RCHO—醛。
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光化学烟雾成分复杂,但是,对动物、植物和材料有害的主要是O3、PAN、醛、酮等二次污染物。
人和动物受到的主要伤害是眼睛和黏膜受到刺激、头痛、呼吸障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
植物受到臭氧的损害,开始时表皮褪色,呈蜡质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色素发生变化,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斑点。
PAN使叶子背面呈银灰色或古铜色,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O3、PAN等还能造成橡胶制品老化,脆裂,使染料褪色,并损害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和塑料制品等。
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对策:工业上,较好的措施是对煤进行加工,改进燃烧技术,同时改进生产工艺,对污染物进行后处理及合理排放。
使用前对煤进行脱硫加工,并尽可能除去灰分;使用过程中,通过对锅炉进行适当改进,同时加人固硫剂,可减少烟尘利二氧化硫的发生量;最后,对废气进行综合利用后,对不能利用的进行无害处理后再进行排放。
对于生活燃煤,除了对煤迹行加工外,比较好的措施是改进用能和供能方式,采用集中供热、城市燃气化。
集中供热和城市燃气化,是城市节能和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地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此外,重点研究改革燃料和改进汽车设备结构,试制无公害汽车和发展高效交通系统。
具体举措为: (1 )改革燃料。
(2 )改进汽车设备结构。
(3 )研究无公害汽车和发展高效交通系统。
2、假如调查大学城中环西路汽车尾气的排放情况,该如何布点,请简要画图并说明理由?答:对大学城中环西路监测点的布设根据以及理由如下:A、监测点周围附近无强大的电磁干扰,周围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通信线路容易安装和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