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完整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古诗三首》包含《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三个节气的习俗,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_____________①[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④[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⑥[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_____________①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②[河汉女]指织女星。

河汉,银河。

③[擢]伸出,抽出。

④[素]白皙的。

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⑥[机杼]织机的梭子。

⑦[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⑧[零]落下。

⑨[盈盈]形容清澈。

⑩[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_____________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我会写:侯hóu:侯爵公侯封侯侯门似海章zhāng:乐章篇章简章盖章约法三章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盈yíng:充盈丰盈盈利盈余热泪盈眶脉mò:脉脉含情脉脉栖qī:栖息栖居栖身两栖鸦yā:乌鸦鸦片鸦雀无声鸦片战争多音字:处:chù办事处chǔ处理相:xiāng相处xiàng相貌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脉:mài(山脉)(mò(脉脉)纤:xiān(纤维)qiàn(纤夫)形近字:宫(宫廷)官(官员)侯(王侯)候(等候)栖(栖息)柄(把柄)问题归纳: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的第9课,讲述了三首古诗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呈现原文并提供相关的解读与学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课文原文:一朵红花开在墙,墙下开一只紫罗鸟。

鸟儿说:“花儿呀,你真好!”花儿说:“鸟儿呀,你真聪明!”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前明月光如水,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垂钓者的垂钓,钓的是清澈的河水。

瞥一眼,眼前美丽的景色;再一瞥,眼前美呆的鱼儿。

渔翁笑着摇摇头说:“再等等,再等等。

”知识点一:诗歌形式与特点古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的诗歌形式和特点。

首先,古诗通常由若干个句子组成,并由五言或七言的古文组成,形式简洁有力。

其次,古诗追求形象、含蓄和意境的艺术表达,常常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来传达思想和感受。

在《古诗三首》中,每首诗都有着不同的体裁与形式,如第一首是对话体,第二首是绝句,第三首则是词。

通过课文的朗读与理解,学生可以对不同的古诗形式与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知识点二:理解诗中意境古诗通常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因此理解诗中的意境对于读懂古诗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一首诗中,红花和紫罗鸟之间的对话体现了彼此的欣赏与赞美,传达出美好友谊的意境。

第二首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月亮,抒发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深情的意境。

第三首诗描绘了垂钓者对美丽景色和鱼儿的赞美,呈现了治愈和宁静的意境。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可以培养对意境的感知与理解能力,提高对古诗艺术的欣赏与品味水平。

知识点三:准确理解诗中表达古诗常常通过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来传达思想和感受,准确理解诗中的表达对于深入领会古诗的内涵至关重要。

在第一首诗中,红花和紫罗鸟互相赞美,展现出友善与聪明的品质。

第二首诗描绘了黄鹂、白鹭和明月,表达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对故乡的思念。

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以下是三条关于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的内容:
第一条:“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可是出自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呀!你想想看,那些遗留的百姓啊,眼泪都流干了,在那胡人的尘埃里苦苦期盼着,一年又一年地向南边望着宋朝的军队,盼着他们来解救自己,这得是多么深沉的悲哀和渴望呀!就好像你一直盼着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等啊等,等得都心焦了,那种感觉,真的是让人难受啊!
第二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哇塞,这超级霸气的诗句是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里的呢!你品品,在那漫天黄沙的战场上,战士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连身上的金甲都被磨穿了,但他们依然坚定地喊着,不打败楼兰就坚决不回家!这就像是你为了实现一个梦想,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多少挫折,都绝不退缩,非要达成不可,是不是超级有气势呀!
第三条:“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是出自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哦!想想那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直上青天,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就好比你站在一个超级宏伟的地方,被那震撼的场景冲击得说不出话来,内心只有惊叹和敬畏!你说这画面感是不是超强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三首诗里的诗句真的都太有魅力啦,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感受!。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
文原文
吃蜜食
小蜜蜂飞啊飞,飞到花朵之间。

看到花蜜很多蜜蜂开心万分的样子。

它们争先恐后地品尝,口水直流。

可是,蜜蜂们应该记住规矩,
品尝蜜糖,要有节制。

妈妈告诉小蜜蜂们,
飞到花朵上就好好地品尝,
不要贪多嚼不烂。

吃蜜食是滋养身体的时刻,
但也要有分寸和限制。

大雨下
大雨下,真大雨啊!
小草躲在大树下。

花朵也躲在家园,
希望雨过天晴再绽放。

水洗大地干净了,
飞禽们打伞出行,
小鱼儿游得高兴极了。

雨水滋润土壤,
让大地更加美丽。

大雨虽然有时候让人心烦,
可是它给大地的滋润是无限的。

下雪了
天空飘下银色的雪花,
小金鱼期待着冬天的到来。

大家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
像小雪人一样可爱。

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
一团团,两团团的好看极了。

仿佛世界都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大雪纷飞的景色更美。

看着外面的雪花纷飞,
心情也变得愉快。

这是三首古诗的原文,通过这些美丽的诗句,我们能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

小蜜蜂品尝蜜糖的时候要有节制,而大雨和雪花给大地带来了滋润和美丽。

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发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些美妙的时刻吧!。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课文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诗人通过描写寒冷的雨夜和孤独的楚山,烘托出离别的悲伤气氛。

“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诗人清白自守,坚贞不屈的品格。

《塞下曲》是卢纶的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篇。

诗人借助夜晚大雁高飞,单于逃走等景象,展示了边疆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

“大雪满弓刀”一句,既描绘出了严寒的边塞生活,又突显了战士们的英勇毅力。

《墨梅》是王冕的咏物诗,以墨梅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情操的追求。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展示了诗人不慕虚荣,只求内心清白的品格。

这三首诗各有特色,但都表达了诗人们的高尚情操和坚韧品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美的机会。

语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语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客舍(shè)青青柳色新。
04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03
(唐)王维
02
送元二使安西
01
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04
使:到某地;出使。
03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02
送元二使安西
01
送:送别。
浥:(yì):湿润。
君:古代对人的尊称。你。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西行出了阳关后,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更:再。 故人:老朋友。 尽:饮完 。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
李白《送友人》
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在以后的几天里,村民对诗人盛情款待,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游览,结
1
2
赠汪伦 (唐)李白
下了深厚的情意,分别时,他踏歌相送。 于是,诗人日后便写下了这首--《赠汪伦》。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很多人很仰慕他。

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字词解析。

1. 示儿。

- “示”在这里是给……看的意思,“示儿”就是给儿子看,也就是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

2. 元知。

- “元”同“原”,本来的意思。

“元知”就是本来就知道。

诗人陆游快要死了,他知道人一旦死去,就什么都没有了。

3. 但悲。

- “但”是只是的意思,“但悲”就是只是悲痛。

他悲痛的是什么呢?是看不到国家统一。

4. 九州同。

- “九州”在古代指中国,“同”就是统一。

当时南宋还没有收复北方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5. 王师。

- 指朝廷的军队。

陆游希望朝廷的军队能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地区。

6. 家祭。

- 在家里祭祀祖先。

7. 无忘。

- 不要忘记。

8. 乃翁。

- 你们的父亲,这里指陆游自己。

(三)诗句赏析。

- 前两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特别感人。

陆游都快要死了,他知道人一死就啥都没了,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两眼一闭,啥都不知道了”。

可是他心里还是放不下啊,他最难过的就是看不到国家统一。

这就像一个特别操心家里大事的长辈,都到生命最后时刻了,还惦记着家里没完成的大事呢。

- 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还在幻想朝廷的军队有一天能打到北方,把中原地区收复回来。

他对儿子说,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在家里祭祀我的时候,可别忘了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啊。

这就好像他对国家统一有着超强的执念,就算自己死了,也要知道这件大喜事。

从这里能看出陆游对国家那是满满的热爱,这种爱国情怀都要从诗里溢出来了。

(一)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二)字词解析。

1. 临安邸。

- “临安”是南宋的都城,就是现在的杭州;“邸”是旅店的意思。

所以“题临安邸”就是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2. 休。

- 停止的意思。

诗人看到西湖边整天歌舞不停,就想问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9 古诗三首
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意】在剑南忽然 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 沾满了衣裳。
9 古诗三首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 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 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9 古诗三首
助学资料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9 古诗三首
放声高歌。 应当。 开怀痛饮。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指春天。
【诗意】白天我要开怀痛 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9 古诗三首
长江三峡之一,因 穿过巫山而得名。
即从巴峡穿巫峡,
9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A.篱门 B.遗民 C.王师
楼蓝 纵酒 涕泪
剑外 清海 蓟北
雪山 黄沙 孤城
9 古诗三首
二、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 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 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
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 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 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 史称南宋。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 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 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秋天的后半夜,天快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 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磨破的意思。
金甲
【诗意】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 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楼兰古城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 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 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但战士们 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不减。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 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诗意】再回
古代诗文皆 头看看妻子儿女, 写在卷子上。 忧愁不知去向。胡
乱收卷前四句,读出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放声高歌。 应当。 开怀痛饮。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指春天。
9 古诗三首
知诗人,解诗题 读诗句,明诗意 抓诗眼,悟诗情
三首诗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 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 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 国的一束奇葩。
我会认
rèn yuè
五千仞 岳
cháng
三万里河/东入海, ···· 五千仞岳/上·摩·天·。
指在金统治 眼泪流干了, 指金统治地区
地区的原宋 朝老百姓。
形容十分悲惨、 痛苦。
的风沙,这里 借指暴政。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远眺南方。 指南宋朝廷 的军队。
【诗意】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
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小资料
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 型环境:荒凉艰苦,同时也流 露出其思归之情。
写作手法一: 情景交融
思考 第一、二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恶劣
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通过境界壮阔、环 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 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 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拓展延伸
知诗人,解诗题 读诗句,明诗意 抓诗眼,悟诗情
自学古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白天我要开怀痛 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长江三峡之一,因 穿过巫山而得名。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意】我仿佛觉
就。 今属湖北。
今属河南。
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 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
旋即又奔向洛阳。
读诗的后四句,读出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欢 快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读诗句,明诗意
读出节奏,读准 字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长度,是虚指。 形容它很长。
形容它的高。仞,古代 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黄河
华山
碰到天。摩,摩 擦、接触或触摸。
读这首诗前两句,读出山河的壮美。
· ··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看图吟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抓诗眼,悟诗情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 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 “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 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 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指四川剑阁以南 地区,代指作者 所在的蜀地。
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 今河北东北部一带,当时是 叛军盘踞的地方。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意】在剑南忽然 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 沾满了衣裳。
妻子和 回头看。 孩子。 不再愁。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随手卷起。
读这首诗后两句,读出诗人又恨又怜的情感。
从诗中的哪个词可
以看出百姓饱受战乱 之苦?从哪个词中可 以看出百姓对和平的 渴望?
遗民泪尽/胡尘里, ··
南望王师/又一年。 ·
从“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从“南望,又一年”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 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诗人,解诗题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 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 等名作。
读诗句,明诗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湖上空,阴云密布,遮蔽着远处的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古代通往西北的边
四望荒凉,遥望着来路上的塞孤关城口玉,门寄关托。了将 士思乡盼归的情怀
写景壮阔悲凉,刻画了西北
衣裳


蓟北 涕泪
xiāng
襄阳
从军行
知诗人,解诗题
王昌龄,边塞诗人,
字少伯,江宁人。其 诗含蓄、深婉、浑厚、 明快,有“诗家天子 王江宁”的称号。其 七绝与李白齐名,被 世人誉为“七绝圣 手”。现存诗一百八 十余首,明人辑有 《王昌龄集》。
知诗人,解诗题
解释“从军行”
标题中加“歌”“引” “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 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从军”就是参军。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 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 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 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
读诗句,明诗意 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抓诗眼,悟诗情
有人评价“‘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你怎么看呢?
戍边时间之漫长 战事之频繁 战斗之艰苦 敌军之强悍 边地之荒凉
这一句与下句形成鲜明对照, 将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 写得突出,将士豪壮的誓言越 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读诗的后两句,前一句压抑低沉,后一句读出 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
“南望王师又一年”,大 家知道这是一年是多少年吗? 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 经沦陷了整整65年了!
抓诗眼,悟诗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将亡国 写出遗民对南 之恨宣 宋军队收复失
泄无遗。 地的企盼。
曲折地表达出 对苟且偷安的南宋 朝廷迟迟没有收复 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该诗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 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而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 伟、严肃、苍凉、悲愤。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 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 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 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和责任感。
知诗人,解诗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著有《剑南 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 学庵笔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