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文言虚词的概念及作用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充当语法功能词或语义修饰词的特殊词类。

它们通常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修辞或推进句子结构的作用。

如今,尽管现代汉语已经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对于理解和学习古代文献以及欣赏文言文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和用法1. 补语助字:补语助字在句子中常常起到标明补充说明内容或者对前面内容进行概括归纳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之”、“者”、“焉”、“乎”等。

例如,“吾闻师夷长技以制夷,则为之先”(《孟子·尽心上》),其中“之”表示目的或结果。

2. 语气助字:语气助字主要用于表示感叹、反问、疑问等情绪或语气,起到加强语气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哉”、“耶”、“乎”等。

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卧薪尝胆》),其中“耶”表示反问语气。

3. 介词助字:介词助字在句子中用于连接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等,并且起到限定或修饰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以”、“为”、“而”等。

例如,“以为故国不杨吾楚乎” (《楚辞·天问》)。

"以"表示表示目的或原因。

4. 连接助字:连接助字主要用于连接两个短语、从句或句子,并起到衔接上下文、推进思路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乃”、“则”、“者”等。

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它们将前后两个短语联系在一起。

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重要性1. 表达方式多样丰富:文言虚词的使用使得古代汉语表达方式多样化,使得文史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文献内容并进行深入分析。

2. 强调修辞效果:文言虚词通过修饰、衔接和引导句子结构,增强句子的修辞效果。

通过运用不同的文言虚词,可以使得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 突显思想观点:在古代文献中,文言虚词常常被用来突出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

不同的虚词使用方式会传递不同的情感和态度,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内心世界。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文言文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一)而[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二)何[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三)乎[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一、文言虚词的概述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文言文字中起连接和修饰作用的词汇。

它们虽然在句子结构中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却对表达句子的情感、语气和逻辑关系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习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掌握这些常见的虚词用法及其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文言虚词的一些常见用法及其意义进行总结。

二、“之”字的用法与意义1. “之”作介词,表示方向。

如“由上而下,自左而右”。

2. “之”作连词,表示动态转变关系。

如“从势弱者而求益焉”。

3. “之”作后置定语或修饰成分,表示所属关系。

“儿童之味”。

4. “之”代替名词或人称代词做补全。

“吾闻鬼神之能”。

5. “之”代替不定式做主语或宾语。

“人生在世,各以幸福为目标”。

三、“其”字的用法与意义1. “其”做形容词性限定成分或状语。

“寒来暑往,岁月如梭,其迅速可骇”。

2. “其”做指示代词,表示所属或指代。

“人人丧心病狂,乱世之中,其自保几?3. “其”做连接词,表示并列关系。

“见微知著、刻不容缓之义”。

4. “其”为动词或形容词前的句法结构。

如“逼真如画,不可置信”。

5. “其”用于强调特定语气。

“若婚姻中出现无法忍耐、无法跳过的问题,则也就有必要去检查一下彼此的DNA了。

”四、“乃”字的用法与意义1. “乃”表示因果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乃”作评价语气词,“圣贤言行皆可取者备奉”,其中“备奉”二字即为评价内容。

3. “乃”的用法延伸至连词引导差别反意。

如“黄粱一梦始觉强身健体的重要性,所以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五、“者”字的用法与意义1. 表示名词和句子成分。

“食者、游学者、美食是每一个旅行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者”表示断定。

“实事求是是人们忠实于马列主义的非常重要的政治修养。

”3. “者”表示让步成分。

“尽管天气炎热,他仍然坚持进行户外运动”。

4. “者”代指句子前述内容。

“愿斗争并创造。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 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1. 进一步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 学会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重点实词(二)1.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2.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项羽本纪》)(悬赏征求)3.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 (《鸿门宴》)(交游,交往)4. 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刺客列传》)(助长,帮助)5.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6.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刺客列传》)(迎,迎击,抵抗)7. 孔子贫且贱.。

(《孔子世家》)(地位低下)8.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过秦论》)(发扬,发展)(功业)9.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进学解》)(都)(具有,占有)10.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留侯论》)(疲困)11. (1) 简.能而任之。

(《谏太宗十思疏》)(选拔)(2) 每有制作,必先以简.察,然后施用。

(《陈书·姚察列传》)(审阅)12.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陈情表》)(慰问)13.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监督)14. (1)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给……看)(2)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立,亦示.项羽无东意。

(《高祖本纪》)(向……表示)●古今异义词(二)一、单音节词1. 比(古:紧挨、并排;今:比较)2. 阳(古: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今:太阳)3. 怒(古: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今:发怒)4. 危(古:高;今:危险)5. 但(古:只;今:但是)6. 略(古:夺取;今:简略)7. 将(古:请;今:将要)8. 或(古:有人、或许;今:或者)9. 爱(古:吝啬;今:喜爱)10. 固(古:本来;今:坚固)11. 诸(古:之于、之乎;今:众、各)12. 择(古:区别;今:选择)13. 隐(古:哀怜、不忍;今:隐藏或隐瞒)14. 稍(古:逐渐;今:稍微)15. 诚(古:果真、如果;今:真诚)二、双音节词1.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短歌行》)(古: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今: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2. 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辞》)(古: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古:出身低微,见识浅陋,为人粗野;今:语言、行为等恶劣)4.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列传》)(古:扭转形势;今:一遍又一遍,重新出现)5.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指南录后序》)(古:理直气壮,意气激昂;今:大方)6.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古:脸色;今:由物体反射、发射或透过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古:形体容貌;今: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7.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六国论》)(古:智谋和力量;今: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8.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古:道德品行能作为;今:受思想支配所表现出来的活动)9.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季氏将伐颛臾》)(古:土神、谷神;今:国家)10.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鸿门宴》)(古:小人的谗言;今:仔细地说)●重点虚词“与”1. 用作介词。

(1) 表引进对象,译为“跟”“和”“同”“替”“为”等。

如:①微斯人,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②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③去时里正与裹头。

(《兵车行》)④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

(《陈涉世家》)(2) 表方向、对象,译为“向”“对”。

如: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

(《孟子·公孙丑下》)(3) 表比较,译为“跟……相比”。

如:①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六国论》)(4) 表处所,译为“于”“在”。

如: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与上风。

(《吴越春秋·阖闾列传》)2. 用作连词。

(1) 表并列关系,连接名词结构,译为“和”“同”。

如: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②功与日月齐光兮。

(《后汉书》)(2) 表选择,译为“或者”“还是”。

如: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

正行而民遗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晏子春秋》)3. 用作助词,通“欤”,译为“吗”“吧”“啊”。

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 用作动词。

(1) 亲附、跟随。

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2) 给予。

如:①与之璧,使行。

(《左传》) ②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3) 交往。

如: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吕氏春秋》)(4) 对付。

如:一与一,谁能惧我。

(《淮阴侯列传》)(5) 允许、赞许。

如: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论语》)(6) 帮助。

如: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论语》)(7) 等待。

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8) 参加、参与。

如:①蹇叔之子与师。

(《左传》)②咸与维新。

(成语)(9) 称誉。

如: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汉书》)5. 用作名词,作宾语,译为“党羽”“同盟者”。

如:约结以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

(《荀子》)●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七)1.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3.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4.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6.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7.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8.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1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写作素材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黄旭华,男,1926年出生,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以及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 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话题】事业心;使命感;责任心;奉献精神;勇为天下先。

1. 对部分虚词的特殊用法缺少认识,制约答题的准确性。

2. 不能从结构上找到突破点,不能看清虚词与其前后的内容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一) 勤于梳理,进一步掌握虚词的意义、用法1. 重视课内虚词积累。

应分类记忆理解。

如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唯”“仅”“直”“啻”等,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

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等,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

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

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等,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

2. 记忆特殊用法。

对于与现代汉语一致的用法,不必记忆,只记特殊用法。

如“乃”,只记它的副词用法,“反而、竟然”和代词用法,“你的”。

3. 善于比较,区分一词多性。

对于“以”,要弄通其作连词、介词、动词的差别。

类似的如“其”“与”“之”等词语。

4. 注意特殊虚词。

(1) 兼词,即一个单音节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尔(而已)”。

(2) 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看最后一词的意义和用法。

(3) 古是两个单音节词,今变为一个双音节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

如“于是”“所以”“是以”等。

典例1(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1. 解释文中加点的实、虚词。

【答案】卒:最终实:内在益:充实当:承受见:“我”易:容易责:要求乎:……样子攻:加固爱:吝啬2.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B. 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C.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D.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