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规律理论资料
写作规律理论

写作规律理论❖着眼于写作主体的三律论:“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
(“多元作用律”、“循序渐进律”和“写作生化律”、“写作整合律”、“写作通变律”。
)❖着眼于写作过程的“一步论”、“物意文双重转化律”、“三重转化律”(写作行为的“三级飞跃”、“化一律”、“渐递律”、“适宜律”。
“四体化一律”、“四环操作律”)❖着眼于写作系统的“五体化一律”主体三律论之一物我交融转化律:周姬昌先生1989年《高级写作学教程》里首先提出的。
“物我交融转化律”把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相互关系放在写作过程的运动变化中去考察,研究者认为客体作为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最终能被吸纳到作品中来,不可缺少写作主体的发现、认知、采集、提炼、融合的主导作用,最终将其与写作主体的主观思想融会在一起,使得客体融入主体,主体寄寓到客体之中,组成既融合了写作主体思想认识、感情体验,又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本来面目的非物非我的第三者——内容。
研究者认为,客体作为文章反映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对写作主体具有激发、促进和制约作用,但它始终是被动的、外在的,是变化的条件;而主体却发挥着萌发、吸纳、再生再造的母体胚胎的内因主导作用。
主体三律论之二❖“博而能一综合律”研究了写作主体在写作实践活动中自身多种素质能力的组合方式及所起的作用。
分别在周姬昌主编的《写作学高级教程》、袁昌文主编的《基本写作教程》及张杰著的《大学写作概论》中提出。
❖研究者认为主体不但具有综合客体反映世界的能力,而且在写作的不同阶段善于随时调整发挥自身各种素质、修养、能力之所长;因此写作主体的多种素质、修养、能力决定着写作成品的质量,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主体的思维,它主宰并支配主体各“部门”通过合作,启发认识,诱导回忆,调遣语言,从而观察生活,架构文章框架,选取恰当体式,锤炼语言,描述内心构划的文章蓝图。
❖研究者将写作主体的“内部构件”一一解剖,找出各“部位”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发现了其中的“关键部件”。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新闻写作都具有基本的规律。
归结起来,新闻写作的客观规律表现在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新闻作品是客观新闻事实在通讯员头脑中的反映。
从这一认识出发,新闻写作活动总是把客观事实当作写作对象。
客观事实经过通讯员的感知进入其意识后才能进行精神生产:这种感知,是指在写作活动中的客观事实,经过通讯员的采访(观察、感受、体验),在头脑中转化为主体意识的曲径深入的过程。
这是写作活动中由信息向主体的初步转化过程。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通讯员对新闻事实的感知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对新闻写作信息的知觉是在“心理定式”的基础上发生的,通讯员正是在这种“心理定式”的基础上去观察信息,感知信息,一经有了新闻事实,在定式效应中的知觉,就会敏感接受和捕捉到新闻信息,使之与报道需要的内驱力相碰击,从而产生写作动机。
通讯员的感知过程,是一种增强实践意识的活动。
这一活动方式在报道意图的指导下定向地进入“内孕”阶段。
2.内孕内孕,是新闻写作活动中一次质的飞跃。
它是通讯员把感知到的新闻信息进行创造的平台,是外化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孕育过程。
这一过程的显著特征就是“生命化”和“整体化”。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生命化”是“孕育”阶段的关键。
生命化的表象就是要具有生气,生气是生命的标志,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十分讲究“气韵”。
“整体化”是通讯员孕育阶段的一个最后环节,无论什么新闻形式,总得要一个写作构架,用内部语言、多种思维、多种方式把有关新闻写作素材进行内部组合、融化,根据报道需要,选择最佳角度、最优化的途径勾勒出作品的内在“骨架”。
3.外化通过对作品“内孕”形成了“胎儿”,但它仅是通讯员头脑思维活动,写作活动只有把它物质化,外化为一个客观化的有物质形态、有生命的存在物。
这一转化过程叫新闻写作的外化,是新闻写作活动中又一次质的飞跃。
外化就是用书面语言把构思的成果变成作品。
应用写作复习资料2(1)

应用文写作复习资料一、应用写作基本理论1.应用文。
应用文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针对实际、办理实务、交流信息、表述意愿、处理问题、讲求实效的具有体式特征或规范的实用性文书。
2.应用文的文体特点。
应用文的文体特点是庄重尚实、格式稳定、表达简明。
3.应用写作的特点。
应用写作具有实用性、创造性、综合性、规范性、程式性和格式化的特点。
实用性是应用文写作最根本的特点。
4.应用写作的规律。
应用写作是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有机统一。
即存在交流沟通的必要性、目的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目标的趋向性、一致性和措施、方法的可行性的文本形式的统一体。
5.应用写作的要求。
应用写作要根据交流实际确定文种、规范模式、明确主题、选择材料、安排结构、组织语言。
二、公文1.公文。
2012年4月16日中办、国办发布《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于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2.公文处理工作的要求。
公文处理工作的要求是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公文处理工作的原则。
公文处理工作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
4.公文的定义。
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5.公文处理工作。
公文处理就是指公文的拟制、办理、管理。
6.公文的特点。
公文具有政治性、权威性、实用性、规范性和时效性的特点。
公文的政治性是指: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的政治工具,公文的起草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要完整、准确地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
公文的权威性是指:公文是党政机关履行职能、行使职权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法定管辖范围内的机关和人员,对公文的内容必须严格遵守、坚决贯彻执行。
公文的实用性是指:公文的起草应当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切实可行;公文的行文应当确有必要,讲求实效,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公文的规范性是指:公文从内容到形式到处理工作程序都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标准,主要包括公文文体、书面格式和版面形式的规范化。
论文的写作原则

论文的写作原则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为现实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毕业论文在选题和观点上都必须注重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注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迈开双脚,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这也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途径。
人们只有深入到实际中去,同客观事物广泛接触,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从中发现有现实意义而又适合自己研究的新课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层出不穷,需要研究的问题遍布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对现实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敏感性,善于捕捉那些生动而具有典型性的现实材料,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能从中引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高毕业论文的价值。
当然撰写毕业论文可选择的课题十分广泛,并不只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研究专业基本理论,中西方比较研究等。
但无论选择什么研究课题,都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历史的研究中吸取有益于现实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对外国的研究中,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或为我国的对外政策提供某些依据。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必须认真读书,掌握理论武器。
李瑞环同志指出:“强调联系实际,绝不意味着否定读书的重要,恰恰相反,更要认真地读,反复地读,深钻苦研,做到真正读懂弄通。
否则,没有掌握理论,怎么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求是》杂志1989年第24期)认真读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好专业课,具备专业基础知识。
写作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规律论1、写作规律的特性:同一性、客观性、普遍性2、写作三条基本规律:①物我交融转化律:是最重要的一条规律,是指物我交融之后,转化为文章的必然过程。
②博而能一综合律:是指写作主体在写作中,综合运用自身素质、修养和能力去感知、运思、表达,最后构成文章的必然过程。
其中,“博”是对写作者素质、能力、修养的概括。
“一”主要是指文章的核心。
③法而无法通变律:是指写作主体不自觉地学习、借鉴相对稳定的写作之法,并加以创新,灵活运用于写作的必然过程。
法而无法的通变过程:模仿、化用、融合二、作者论1、作者是写作活动的中心具体体现在:①作者是写作行为的主体(生活感受是写作的起因和开端)②作者是写作运动的中介③作者是写作活动的枢纽2、作者的素质:具有最突出影响的是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3、作者的修养:包括理论修养、知识修养、艺术修养4、作者的能力结构:①智力成分: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②非智力成分:情绪、情感、技能三、感知论1、感知的概念: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2、感知的作用:①感知是获取文章素材的唯一途径②感知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是提高作者素养的必经之路③感知是引发写作冲动的契机3、感知的类型:直接感知:即观察体验间接感知:即多看书四、运思论(即构思)1、运思的概念:运思是生活与心灵的双向转化运动。
(ps:这个好理解吧)2、运思的作用:①形成写作心境的通道②沟通感知与表达的桥梁③孕育精神胎儿的母腹④决定文章质量和命运的关键3、思的基本方式:发散性→即想象收敛型→即集中思考(核心是分析与综合)突现型→即突然某天灵光一闪3、写作思路的走向:①生活轨迹走向②逻辑推理走向③情感发展走向④意识流走向(即时而有序、时而无序,跟着意识走)五、表述论1、表述的含义:表述是贯穿写作始终的心理要求和言语行为;表述是受制于一定文体框架的符号化过程。
运用冰山理论写作文

运用冰山理论写作文基本上所有成功的小说都运用到“冰山原理”。
所谓“冰山原理”在写作里其实是一个塑造真实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要想使一个人物立体起来,就必须使他有背景。
比如你写一个小偷,不能只写他偷东西(短篇小说可以),当涉及到人物塑造时,你就必须有许多背景的交代在里面,你必须将一个人物思考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你要像为他写一部传记那样去想这个人物的前世今生。
等到动笔写时,把这个人经历里,那些对你文章有意义的东西挑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冰山原理了。
那些弃之不用的材料并不等于没有,它们应该是存留在你心里的东西,在你的虚构世界里真实存在的。
非得举例子的话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除了海明威自己的小说。
其实说实话,真的是这样,现代派和后现代里所有有成就的作家几乎都运用到所谓“冰山原理”,反之你拿《盗墓笔记》来讲就不存在这些,他里面的人物塑造是很空洞的,只有情节。
所以,还是应该细读名著耐心品味。
哈哈!大家不好!我就是北极冰山中大名鼎鼎的“恶棍”冰山,我的手上血债累累。
使我去讲诉我的故事吧!我的身高高达134米,可这还不是我的实际身高,在海底下也有我的影子,有时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多高。
我“杀死”过的船只数不胜数。
最明显的就是泰坦尼克号大海容易。
虽然那就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可以我还是记忆犹新船倾覆的那个晚上:这就是一个雾蒙蒙的夜晚,在喧闹的太平洋上,一阵呜呜的汽笛声将我叫醒。
我大怒,心想:就是谁叫醒了我的美梦!可以我一看,就是艘小客轮,便想要:这么小的客轮上确实存有许多人,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我靠大雾的气息遮住我的身子,那船没有辨认出我,狠的快速。
他们辨认出我时已经为时已晚,船猛地撞到了我的身子。
船必须浮了,1500多人收到恐惧的尖叫声,我更懊恼了,随手揪了一把海浪轻轻一压,船浮了,我杀死了1500多人呀!小朋友,你们可千万别撞上我哟!萨提亚冰山理论,所使用的实际上就是一个隐喻,它所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座冰山一样,外界所能够看见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犯罪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中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到,包含自己,正恰如水下的冰山一样。
上编 写作原理论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2、比较观察——
如《红楼梦》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 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 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 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 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 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 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 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 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 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 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 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 姥。
余秋雨:《这里真安静》
… …目的地竟是一个坟地。 新加坡的坟地很多,而且都很堂皇。漂泊者们葬身他乡已经够委屈的了, 哪能不尽量把坟地弄得气派一点?但是,这个坟地好生奇特,门面狭小,黑色 的旧铁栏萎萎缩缩。进得里面才发现占地不小,却冷冷清清不见一个人影。一 看几排墓碑就明白,这是日本人的坟地。“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坟地比它更节俭 的了。你看这个碑”,韩先生用手一指,那只是许多墓碑中的一个矮小的方尖 碑,上面刻着六个汉字: 纳骨一万余体 碑下埋着的,是一万余名侵略东南亚的“皇军”的骨灰。 “再看那边,”顺着韩先生的指点,我看到一片广阔的草地上,铺展着无 数星星点点的小石桩,“一个石桩就是一名日本妓女,看有多少!” 用不着再多说话,我确实被震动了。人的生命,能排列得这样紧缩,挤压 得这样局促么?而且,这又是一些什么样的生命啊。一个一度把亚洲搅得晕晕 乎乎的民族,将自己的媚艳和残暴挥洒到如此遥远的地方,然后又在这里划下 一个悲剧的句号。多少倩笑和呐喊,多少脂粉和鲜血,终于都喑哑了,凝结了, 凝结成一个角落,凝结成一种躲避,躲避着人群,躲避着历史,只怀抱着茂草 和鸟鸣,怀抱着羞愧和罪名,不声不响,也不愿让人靠近。 … …
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学习活动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学习活动参考答案第一章学习活动在学习“基础写作”这门课程之前,大家也有一些写作的经历。
学完“导论”部分的内容后,结合自身的写作经历,谈谈你对写作本质和写作规律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答案:1.写作的本质:(1)写作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对写作客体的一种对象性限定。
写作客体是指相对于写作主体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纳入写作主体思维和表达的对象范畴的那些人类精神文化现象。
写作客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观事物,而是写作主体的对象物,与写作主体处于一种互为对象性存在的关系之中,并因此而被打上了写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当然,写作主体对写作客体的对象性限定不应被理解为个人的随心所欲,因为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的确立是互为前提的。
只有在这两者的交汇融合处,才有真实具体的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现实生成。
(2)写作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对写作意义的一种生气灌注。
写作客体所固有的客观性质固然对写作意义的产生有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
能够对写作意义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对写作意义的生气灌注。
写作客体的意义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意义,写作意义是在写作主客体遇合的基础之上,经过写作主体个性心灵的生气灌注,使客体主体化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主体个性因素对写作意义的孕育产生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一种是写作主体的理论储备及理性思辨能力,一种是写作主体的人格素养及情感体验能力。
对此,以后会在多处进行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3)写作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对写作载体的匠心独运。
写作载体是指写作主体将其写作构思转化为可以用来进行交流和传播的文本时所使用的物质媒介系统。
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写作载体,就是人类精神交流的最基本也是最完善的符号系统——语言。
毫无疑问,语言在本质上是社会化、全民性的,然而在其运用中又是最具个性色彩的。
作为写作活动个体性特征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写作主体对语言的匠心独运。
写作主体总是力求通过对语言的精心选择和恰当运用,来取得最富于个性色彩的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研究者将写作主体的“内部构件”一一解剖,找出各“部位” 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发现了其中的“关键部件”。
❖ “博而能一”律要求我们学习写作者必须具备多方 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就其素质而言,主要包括 人生观、美学观、伦理、道德、文化水平、情感、 意志、性格、气质、习惯、兴趣等等。就其修养来 说,主要指生活阅历、思想品格、知识结构、艺术 修养、语言修养等等。就其能力来讲,它包括观察、 感受、理解、记忆、思维、想象、分析、推导、判 断、表达等等多种能力。
着眼于过程的
一步、双重、三重转化论
❖ 一步论:持这种观点的人从唯物论的反映论出发,认为
“物质存在决定精神产品”,“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 得出由客观存在转化为产品的结论。这种观点最大的特点是 从静止的外部形态看待文章的制作过程,忽视了由客观存在到 成品的具体过程,将复杂的转化过程简化为一步完成。这一观 点看似是从写作过程的角度研究规律,实则并未深入到由物质 存在转化为产品的内在变化过程中去,因而找不到促使转化完 成的决定因素及相关要素,更无法认识各要素的构成和相互作 用,因此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静止的片面的。
❖ 着眼于写作系统的“五体化一律”
主体三律论之一
❖ 物我交融转化律:周姬昌先生1989年《高级写作学教
程》里首先提出的。“物我交融转化律”把写作主体与写作 客体的相互关系放在写作过程的运动变化中去考察,研究者认 为客体作为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最终能被吸纳到作品中来,不 可缺少写作主体的发现、认知、采集、提炼、融合的主导作 用,最终将其与写作主体的主观思想融会在一起,使得客体融 入主体,主体寄寓到客体之中,组成既融合了写作主体思想认 识、感情体验,又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本来面目的非物非我 的第三者——内容。研究者认为,客体作为文章反映的对象和 主要内容,对写作主体具有激发、促进和制约作用,但萌发、吸 纳、再生再造的母体胚胎的内因主导作用。
写作规律理论
❖ 着眼于写作主体的三律论:“物我交融转化
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
(“多元作用律”、“循序渐进律”和“写作生化律”、 “写作整合律”、“写作通变律”。 )
❖ 着眼于写作过程的“一步论”、“物意文双重转
化律”、“三重转化律” (写作行为的“三级飞跃”、
“化一律”、“渐递律”、“适宜律”。 “四体化一律”、 “四环操作律”)
❖ 综上所述,“博”是写作主体赖以综合、写作的基础,“一” 是写作主体进行综合的过程和结果。有“博”才有“一”, “博”是“一”的基础,“一”是“博”的综合和结果。整 个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博”与“一”相互矛盾与统一的 过程,亦即在写作主体的支配下,由“博”到“一”的综合 和创作的过程。
主体三律论之三
续前
❖ 双重转化论:双重转化律是刘锡庆在《基础写作学》中提
出的,认为: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写作,都必须经过一个 双重转化的过程,即由客观事物转化为认识,再由认识变化为表 现。
❖ 其一抓住了写作活动的本质。一篇作品成功与否,高下如
何,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离开主体的作用或主体作用发挥 不当,其他要素都成了无本之木。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与其 他要素的“纲”“目”关系在这里给予了充分的说明和论证。 研究写作规律就是要发现写作活动中内在的并反复起作用的那 一本质动因,写作主体正是写作活动的本质动因,因此这一研究 切中要害。
❖ 其二把写作主体放在写作活动的大背景上,研究认识它在写作
活动运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将写作主体内在潜能的横向分析 与写作技能培养过程的纵向认识结合起来,得出的是对写作主
体全方位、立体动态的分析和评价,因此更贴近写作实际, 更符合写作活动的发展规律。
三律论相关理论
❖ 同样以写作主体为对象的研究,又有“多元作用律”、 “循序渐进律”和“写作生化律”、“写 作整合律”、“写作通变律”。这两种观点与”
❖ 解剖文章的要素,我们也会发现“博而能一”律在写作中的 体现。文章的“主题”,主要体现写作主体的政治素质、思 想修养和思维、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文章的“材料”,主要 体现写作主体的生活阅历、知识修养以及观察、感受、记忆 等方面的能力;文章的“结构”、“语言”和写作方法,则 主要体现写作主体的文化素质、艺术和语言修养以及思维、 想像、表达、判断等方面的能力;文章的风格特点,也体现 了写作主体的性格、气质、兴趣、习惯等心理方面的素质。
❖ “法而无法通变律”以写作主体学习写作
方法和过程为范围,辩证分析了写作主体在学 习写作的不同阶段的规律。初学阶段模仿借鉴 前人的体制、准则、技法,化用阶段将学到的 各种写作方法、技能变为自己的能力,历练成 熟;融合阶段博采众家之所长,又不为其所限,创 新突破, “自成一格”。
“三律论”的研究价值
三律论”基本相同,可以看作是对”三律论”的完善和补 充。
❖ “循序渐进律”把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概括为“学习由浅 入深、由不系统到系统;训练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表 达方式由记叙到议论、由单一到综合的运用;技巧文采由 模仿到创造、由粗疏到工巧”。对写作学习提高过程的论 述更全面。
❖ 后一种观点中的“写作整合律”对写作主体多种能力组合 的关键性因素——心理整合作了深入的阐述,研究者认为 心理整合主要应作好记忆、思维和文本的整合,这三种元 素的整合又因写作阶段的不同有不同的整合内容和方式。
主体三律论之二
❖ “博而能一综合律”研究了写作主体在写作实践活动中自身
多种素质能力的组合方式及所起的作用。分别在周姬昌主编的 《写作学高级教程》、袁昌文主编的《基本写作教程》及张杰 著的《大学写作概论》中提出。
❖ 研究者认为主体不但具有综合客体反映世界的能力,而且在写 作的不同阶段善于随时调整发挥自身各种素质、修养、能力之 所长;因此写作主体的多种素质、修养、能力决定着写作成品 的质量,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主体的思维,它主宰并支配主体各 “部门”通过合作,启发认识,诱导回忆,调遣语言,从而观察生活, 架构文章框架,选取恰当体式,锤炼语言,描述内心构划的文章蓝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