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人物透视张岩
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未来透视学将与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学科进行交 叉融合,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动态透视与实时渲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动态透视和实时渲染将成为未来透视学的 重要研究方向,为动态视觉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05
透视学与其他视觉理论的关 系
与视觉心理学交叉
视觉心理学研究人类视觉感知的内在机制和过程,而透视学则关注物体在二维平面 上呈现的三维视觉效果。
计意图。
城市规划
通过透视学原理,城市规划师可以 模拟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物分布, 以便更好地评估和优化规划方案。
室内设计
透视学在室内设计中用于呈现室内 空间效果图,帮助客户理解和预览 设计效果。
摄影与电影领域
摄影构图
透视学在摄影中用于构图,通过调整角度和距离来控制画面的透 视效果,以突出主题和增强视觉冲击力。
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家对透视原理的应用和创 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空间和深度的认知和理 解。
通过透视学与艺术史学的对话,可以深入探讨 艺术与科技、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透 视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06
透视学的重要人物与作品
早期的透视学者与作品
早期的透视学者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等。
线性透视法的确立
线性透视法是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的 一个重要成果。它通过使用数学方法 来描述物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和大小, 使得艺术家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三维 空间。
线性透视法的确立标志着透视学从一 种艺术技巧转变为一种科学方法,对 后来的艺术和科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
02
透视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后期的透视观念
透视学在新视觉文化中的应用
透视学在电影、游戏、广告等新视觉文化领域中 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创造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提 供了支持。
透视学-第二章-平行透视-张岩详解

• 风景物象的基本透视规律——平行透视 • 要点:(室内) • 1、物象压视平线,平视视角,一个灭点,并偏于
画面左侧或右侧,不居中,左右两边物象不对称。
• 2、在规则物体中,所有的横线可以画成完全平行 的。同时,所有的竖线则应互相平行,又必须完全 垂直于底面,所谓,横平竖直。
(三)同一视域的平行透视的书、桌子直角边,不 能因为位置高低,而心点也分上下。
(四)同深度的建筑侧面,不能因深度相同, 无论在任何角度,宽度都处理成一样。同深 度的直角面,距离心点远则宽,近则窄,恰 在心点时会压缩成一条直线。
• (五)立方体 水平面对角线 应消失到距点, 距点不能离心 点太近。在 60°视域圈内, 太近,视距太 近。正常视域 圈小,立方体 透视一旦超过 60°,这会变 异超长。
• 透视的种类:
• 所谓透视关系,主要指的是视点月物体的方 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画面与物体之间的 基本状态,即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 视。
• 为了研究透视关系中的物体形态变化规律, 透视学中常以正方体为理论分析——具有三 向空间的分析意义。
一、平行透视的概念与状态
60°视域中,视点对立方体进行平视运动的观 察,立方体无论在什么位置,只要一个可视平 面与画面平行,立方体就和观点、画面构成平 行关系。
• 从内部观察:最多可以看到五个面(室内 平行透视)
(一)视点在中间位置——心点恰在中间,左右两 侧的墙面变化相当。
(二)视点 离开中间位 置——心点 靠近一侧, 这一侧离心 点近,消失 加快,墙面 缩窄。
反之,另一 侧,消失缓 长,墙面增 宽。
• 二、平行透视 的特点:
• (一)立方体 的边棱呈现三 种状态:
透视基本概念

❖ 达·芬奇、丢勒对透视学的论述和研究方法简介。
透视的分类及三要素
原线是指与画面成平行关系的直线,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态,不消失、不变形。 三要素的关系 :一般取心点到画幅最远角的2倍为视距长。
焦点透视,就是以固定的视点,视向,在对固定 ❖ (2)在中国,古代画家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早在5世纪时,南朝-宋的山水画家宗炳就提出了类似透明画面“令张绡素以远映”的方
法,并阐述了近大远小的基本规律。
透视基本概念
透视学的发展历史
❖ (1)古希腊大学者 阿那克沙戈拉(Anaxagoras,约公元前 500—428年)对当时一位叫阿格塔丘斯(Agatharchos)的 画家的一幅符合焦点透视原理的舞台幕景所作的作品分析; 以及那时希腊两个主要绘画中心之一的“昔克翁画院”,在 传授绘画技法理论和规则时是,已将透视学和数学作为必修 课。
种透视学理论,以正确性和科学性为主要特点。 合焦点透视原理的舞台幕景所作的作品分析;
任何向纵深发展的平行关系的线,必须相交于同一灭点:(该灭点若在画幅上表示,则过视点作该组平行线与画幅相交之点;
经几代人的科学研究,终于使人类能够突破长期以来只能单纯地依靠视觉器官去获取印象和积累经验状况的束缚,借助于对规律的认
基本原理
❖ 三要素的关系 :一般取心点到画幅最远角的 2倍为视距长。
❖ 在等同条件下,近大远小的现象,是一切消 失现象中的根本现象。任何向纵深发展的平 行关系的线,必须相交于同一灭点:(该灭 点若在画幅上表示,则过视点作该组平行线 与画幅相交之点;凡同一灭点的关系,必然 相互平行。
透视学(全)PPT课件

精品ppt
30
精品ppt
当我们站在宽广马路的中间, 会看到本来平 行的马路,远远望去他们之 间的距离越来越窄,进而消 失在远处的一点上。如果这 时候远处疾驰而来一辆汽车, 你会发现汽车越来越大,越 来越清晰,这种近大远小、 近实远虚的现象客观存在于 我们的视觉中 ,我们将这种 变化称之为透视变化。透视 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
31
精品ppt
透视现象的形成与眼睛的 内部构造有关,我们生活 的物质世界是三维的空间, 反映空间的视像在视网膜 上是扁平的,如何在一张 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还原三 维立体空间,这就衍生出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透视学。
32
透视分类
广义透视学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 : 纵透视、斜透视、重叠法、近大远小法、近缩法、
(2)高视点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 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 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3)远视距 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 物的正常比例,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
精品ppt
17
中外透视:空间观念、观察方法、构图方式不同形成的。
丢勒:德国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建筑师
精品ppt
丢勒
1500年的自画像, 1500 年,板油彩, 慕尼黑老绘画馆 , 阿尔布雷希特·丢 勒
精品ppt
4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应 用
丢勒作品
精品ppt
5
四使徒,1526 年,板 油彩 ,慕尼黑老绘画 馆
精品ppt
6
精品ppt
7
精品ppt
空气透视法、色彩透视法
狭义透视特指14世纪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 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 : 焦点透视
透视学-第六章-人物透视

德加 法国印象派画家 《舞女》
王宏剑 布面油画《阳光三叠》
莎翁 十四行诗
罗家伦《五四运动》
在水平基面上的人物,高于视位的,一定高于 视平线;低于视位的,一定低于视平线。
如果水平基面上有几个等高的人物,眼若低于 人物高度时,人物不论远近,视平线一定要穿过人 物的同一部位。眼若高于人物高度时,人物不论远 近,他们的头顶至视平线的间距比例相等。
10岁左右的少年身高约为5 个左右头长
5岁儿童的身高相当于成人 的½至四个头长
2岁幼儿低于成人高度一半
第二节:人体透视的变化因素 一、 人体的对称因素与观察角度的关系 人体各部位都有平衡的对称因素,正面
直立的人,双肩、双胯、双膝连线,都构成 了水平线。因此画平行透视的正面直立人物, 左右对称的呼应点连线应保持水平原线状态, 身体各对称部位的连线关系,将随同整个人 体的消失方向发生变化,身体越侧,连线缩 的越短。当人物继续转向,则背部的对称变 化代替了正面透视关系。
有侧重时,原来身体各部位对称因素的 连线,就失去水平状态,变为斜线关系。 当一个人物局部形体运动时,比如臂与 腿的轴动、与画面作平行运动,仍保持 原长,轨迹似正面圆的弧线。而当与画 面作一定角度的运动时,就要产生前后
轴动关系,臂和腿都要短于原长,越正 缩的越短,垂直时最短。
重心在左腿
重心在右腿
人物的手腿 与画面成角度运动
人体的头部、躯干和四肢,可用圆柱体的 透视来分析。直立的人,犹如一段直立圆柱体 组合而成。
人的形体结构是比较复杂的,综合着 立方体与曲线体的综合特征。在视觉中,体现 人体基本结构和结构变化因素都需要与透视发 生联系,诸如人的高度与视位的关系,比例与 透视的关系,基本形与透视关系,对称因素与 透视关系。
透视学

1、公元前5世纪,艺术家们对透视现象的研究与运用已经逐渐明朗。
欧洲人对其深入研究则是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成熟与18世纪中叶。
透视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与绘画、建筑艺术的发展同行。
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乔托于1305年所创作的壁画《逃往埃及》和《迦拿的婚宴》中,把写实技巧与透视方法应用到绘画上。
3、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西斯卡进一步发扬马萨乔的现实主义传统,对透视学理论的研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他与1485年所写的《绘画透视学》一书为系统的研究透视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4、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师、科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在研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关于透视方面的理论文章,后人将其整理成《画论》。
5、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公元前32~公元前22年)中提到:公元前5世纪,雅典画家阿嘎塔尔库斯为爱米路斯的悲剧绘画的布景,就将远近不同的建筑物通过凹凸等表现手段真实地表现出来了。
这是世界上第一幅依照透视原理绘制的透视画。
6、佛罗伦萨派画家们,特别是代表人物马萨乔直接继承了乔托的传统,讲严谨的透视学、解剖学知识运用手绘画,创做出一幅幅使人感受到真实空间效果的画面。
7、阿尔伯蒂于1434年著《绘画论》一书,论述了“线性透视”问题。
8、德国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阿尔布赖切特·丢勒专程到意大利学习透视学,对线透视学做了更深入的研究,著有《圆规直尺测量法》透视学专著,同时还创作了许多著名的版画,形象地向人们阐述了透视方法的基本原理。
9、如果说17世纪以前透视学的研究还局限在平行透视上,那么在17世纪以后,透视学的10、17世纪初,法国里昂建筑师兼数学家沙葛最先在数学基础上研究了透视理论,他所著的《透视学》制定了几何形体透视投影的正确法则。
11、按投影划分透视又称为中心投影,在绘画艺术领域中常常又将透视习惯强调为“定点透视”(或“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透视学-第三章-成角透视-张岩

• (二)成角透视 立方体的形态 • 从外部观察有两 种形态: • (1)立方体在视 平线上时,可以 见到左右两个成 角面 • (2)立方体在视 平线以外时,可 以见到三个面— —两个成角面加 上一个成角水平 面。
• (二)成角透视立 方体的形态 • 从内部观察有两 种形态: • 1、一般可以见到4 个面——顶面、地 面、两个侧面 • 2、一种成角面与 画面成角很小,接 近平行透视关系的 正面状态时,可见 到3个面——两个 成角面加上一个成 角水平面
• • • • • •
第二节 成角透视的特点和易出现的问题 (一)成角透视的特点: 特点一: 立方体边棱呈现两种状态: (1)与基面垂直的垂直边 (2)与画面成水平90°以外角度的(左右)成 角边
• 特点二: • (1)两组成角变 线,水平消失方 向不一,形成两 个灭点,属于二 点透视。 • (2)两个灭点都 在视平线上,视 平线以上的成角 边线向下消失, 视平线以下的成 角边线向上消失。
• 问题七: • 如果桌子是平行 透视,视线消失 于心点。桌上放 一个立方体,呈 成角透视状态。 • 立方体的两个余 点不能放在心点 同一侧,而应在 心点两侧的视平 线上。
• 问题八: • 建筑物的两组 成角边只要互 为垂直,它们 所形成的两个 余点,就本能 同时在距点之 内,使透视反 常。相反,两 个余点也不能 同时在距点之 外。
• 特点三: • 在同一视域中,由于立方体与画面所形成的 角度不同,决定了成角透视的灭点在视平线 上的位置是可移的。
• 特点四: • 同一立方体左右 两组成角边线, 形成的两个灭点 处在心点两侧 • 状态一:当立方 体成角边与画面 成45°角时,两 个灭点即左右距 点。(9个立方 体)
• 状态二:当立方体成角边与画面成非 45°角与90°角度时,一个余点处在同 侧的距点之内,另一个余点则在同侧的 距点之外。两个余点到心点的距离互为 反比。
透视基本概念

是两个以上相平行的景物关系在纵深的交点。
画透视学》1485年,从而使绘画透视学成为一门完整的理论 经几代人的科学研究,终于使人类能够突破长期以来只能单纯地依靠视觉器官去获取印象和积累经验状况的束缚,借助于对规律的认 体系。 识与把握,使造型能力发生质变,于是它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所有造型艺术家所必须学习的两门学科(透视学,解剖学)之一。 凡三同要一 素 ❖灭的点关达的系关·:芬系一,般奇必取然心、相点互到丢平画行幅勒。最远对角的透2倍为视视距学长。的论述和研究方法简介。
基本原理
❖ 三要素的关系 :一般取心点到画幅最远角的 2倍为视距长。
❖ 在等同条件下,近大远小的现象,是一切消 失现象中的根本现象。任何向纵深发展的平 行关系的线,必须相交于同一灭点:(该灭 点若在画幅上表示,则过视点作该组平行线 与画幅相交之点;凡同一灭点的关系,必然 相互平行。
视点的选择与画面 构图
透视的三要素:眼睛、物体、画面
❖ (1)眼睛在透视学中一般指视点,假设固定 的单眼“S”、“E”
❖ (2)画面是假设在空间存在。“PP”
基本概念(术语)
❖ 理论视域 60°以下。符合人们正常的视觉印象 ❖ 视中线:穿过视圆锥体的中心轴,始终与画面成垂直关系。 ❖ 灭点:又称消失点、余点。是两个以上相平行的景物关系在
经几代人的科学研究,终于使人类能够突破长期以来只能单纯地依靠视觉器官去获取印象和积累经验状况的束缚,借助于对规律的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本斯 佛兰德斯 《三美神》
波提切利 《春》
人体的四肢透视变化 人体四肢的透视变化就依它与画面所成
的角度而定。与画面平行时最长,与画面 垂直时最短。左右踢腿,腿的长度不变, 前后踢腿,腿的长度就有了缩狭变化。当 人正面抬腿时,大腿缩短,下肢也缩短; 当人侧面抬腿时,大、小腿都不缩短,因 为它与画面平行,上肢部分的透视变化原 理基本上和腿的透视变化一样。
腿
腿
意大利.卡拉瓦乔《 丘比特之箭》
与 画人 面物 成的 角手 度腿 运 动
与 画 面 做 水 平 运 动
人 物 腿 部 和 右 手
德拉克洛瓦《自由领导着人民》
当身体各部位都发生连贯的系列
性轴动时,就会形成全身运动,各部 位的关系、整个身体的形状都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人物可以坐、可旋转、 可仰俯,这时我们既应认真分析每个 部位在运动中所处的位置、方向、透 视变化,又注意各部位在整体透视上 的协调、平衡关系。
《在牛群中闲游的小姐们》俄.列宾
二、视高是衡量人体比例变化的关键 人体各个部位的高度是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的,解剖学可以分析的很细致,而透视学是 对于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则从整体上考虑它 在视觉中变化的协调关系。为了便于分析, 可以把个部分概括为简单的形体,单纯从人 体的高度讲,在平视视域中,各部位虽然衔 接、遮掩各异,高度保持原比例。一旦人物 超出平视视域,出现俯仰角度,人物各部位 高度则要体现近长远短的变化。
10岁左右的少年身高约为5 个左右头长
5岁儿童的身高相当于成人 的½至四个头长
2岁幼儿低于成人高度一半
第二节:人体透视的变化因素 一、 人体的对称因素与观察角度的关系 人体各部位都有平衡的对称因素,正面
直立的人,双肩、双胯、双膝连线,都构成 了水平线。因此画平行透视的正面直立人物, 左右对称的呼应点连线应保持水平原线状态, 身体各对称部位的连线关系,将随同整个人 体的消失方向发生变化,身体越侧,连线缩 的越短。当人物继续转向,则背部的对称变 化代替了正面透视关系。
与画面平行 长 与画面垂直 短
腿 的 透 视
人物动作变化与透视关系
人的形体复杂,动作多变,对复杂的形体,不
能只看见一些细小的体面起伏,应该整体观察,把 人体看作是由几件简单的圆柱体所组成,任何细小 的体面起伏,都随着大的圆柱体的透视变化而变化。 动作的变化,从人体解剖上分析,固有其运动规律, 但从透视上分析,无非是组成人体的一段段圆柱体 的各种锥体状态的组合。因此,掌握圆柱体的透视 变化规律,对画动作的人是很有必要的。全身运动 的透视,是圆柱体不同透视状态的组合。除了臂和 腿外,更应该注意头部、轮廓、骨盆这三段主要圆 柱体的圆面宽窄,柱身缩短的透视现象。
二、人体动作变化与透视关系 人体可分解为许多的体块,诸如头、
胸、骨盆、大腿、小腿、上臂、下臂 等,都有一定的基本形,并由连动轴 (关节、脊柱)加以连接,这些轴是 活动的因素,体块在肌肉的作用下, 通过轴的扭转错动,可以改变彼此的 方位关系,影响整个人体的透视变化。
当一个直立的人物重心在双足间稍
第一节:视高与人物高度的关系 一、视高是测定人物高低变化的基准
视高与人物高度的关系也是测定人物 高低变化的基准。
从整体上讲人的形体在视觉中,如同 其他形体一样,第一感觉是近大远小、高低 变化的问题。这里有几种因素,一是观者的视 位高低与人物高度关系,二是距离的远近。 视点平视时,代表视位高低变化的地平线, 是水平面的灭线,在画面上与视平线重合。 因此,画面上视平线可作为基面上人物高度 及水平面的衡量标准。
因此视平线可以作为确立画面上人物高度的基 准线,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把最近的人物作为 标准高度,由其顶、足两点向视平线上灭点连线, 形成一个同高度人物远近变化的消失比例尺,地面 上任何一个位置上的人物高低程度都能由比例尺推 出。
有了这个比例尺,还可以测定不同高度水平面上 的人物确切的透视高度。
米勒《 晚钟》
《狼牙山五壮士》
鲁本斯.佛兰德斯 《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
高于视位的部位弧度向上弓,越高弧度越显著 低于视位的部位弧度向下弓,越低弧度越显著。
高于视位的部 位弧度向上弓, 越高弧度越显 著
低于视位的部 位弧度向下弓, 越低弧度越显 著
成年男子总身高约为7至7个 半头长
15岁左右的少年身高约为6 个左右头长
有侧重时,原来身体各部位对称因素的 连线,就失去水平状态,变为斜线关系。 当一个人物局部形体运动时,比如臂与 腿的轴动、与画面作平行运动,仍保持 原长,轨迹似正面圆的弧线。而当与画 面作一定角度的运动时,就要产生前后
轴动关系,臂和腿都要短于原长,越正 缩的越短,垂直时最短。
重 心 在
重 心 在
右
左
德加 法国印象派画家 《舞女》
王宏剑 布面油画《阳光三叠》
莎翁 十四行诗
罗家伦《五四运动》
在水平基面上的人物,高于视位的,一定高于 视平线;低于视位的,一定低于视平线。
如果水平基面上有几个等高的人物,眼若低于 人物高度时,人物不论远近,视平线一定要穿过人 物的同一部位。眼若高于人物高度时,人物不论远 近,他们的头顶至视平线的间距比例相等。
人体的头部、躯干和四肢,可用圆柱体的 透视来分析。直立的人,犹如一段直立圆柱体 组合而成。
人的形体结构是比较复杂的,综合着 立方体与曲线体的综合特征。在视觉中,体现 人体基本结构和结构变化因素都需要与透视发 生联系,诸如人的高度与视位的关系,比例与 透视的关系,基本形与透视关系,对称因素与 透视关系。
第六章
第一节 人体的透视
人体属于不规则的曲线,研究并掌握 人体的透视规律,对于一个美术工作者来说 是十分重要的。人体大致分为躯干和四肢两 大 部分。躯干由头、颈、胸、腹组成,四肢有 上肢、下肢组成。各个部分均可概括为立方 体、长方体、圆锥体等。由于人体的运动的 与画者角度的不同,透视形在发生着各种复 杂的变化。
《掷铁饼者》米隆
安格尔的油画《大宫女》法国
正、侧、背面人体的透视变化 正面直立的人坐与画面相平行,人物的
两肩连线、衣袋、衣服下摆等都可以看作是 相互平行的水平线。被画人物面向画面时, 这些线是水平状的原线;被画人物侧向画面 时,它就与画面有了角度,这些线成了相互 平行的变线,它们的透视方向往地平线的一 个灭点集中,在地平线下方是近低远高,在 地平线上方是近高远低。背面的透视变化与 正面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