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
以下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主要知识点:一、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熔化:当物质受到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增大,突破了分子间的结构力,使得物质表面开始融化,并最终变为液态。
二、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固:当物质受到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液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减小,逐渐靠近,从而形成新的分子结构,使得物质逐渐凝固为固态。
三、液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蒸发:当液体受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一部分分子能量足够大而能够克服液体表面的吸附力,从液体表面跳出变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2.沸腾:当液体受热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内部也会产生气泡,并从液体底部不断冒出,液体不断汽化并产生大量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四、气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冷凝:当气体受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减弱,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使得气体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冷凝。
五、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升华:一些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的过程。
在升华过程中,固态物质的分子直接从固体表面脱离,转变为气体。
六、气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结:气体遇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速度减慢,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从而使气体中的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固体结构,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有:1.熔化:冰块融化为水;2.凝固:水凝固为冰块;3.蒸发:水中的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逐渐蒸发;4.沸腾:水在经过加热后开始沸腾;5.冷凝: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6.升华:固态干冰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7.凝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云雾。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固体的分类自然界中的固态物质可以分为两种: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像石英、云母、明矾等具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晶体..常见的晶体还有:食盐、硫酸铜、蔗糖、味精、石膏晶体、方解石等..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单晶体:整个物体是一个晶体的叫做单晶体;如雪花、食盐小颗粒、单晶硅等..多晶体: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地排列着的小晶体组成的;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多晶体;如大块的食盐、粘在一起的蔗糖、各种金属材料等..2非晶体:像玻璃、蜂蜡、松香等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还有:沥青、橡胶等..2.3.4.晶体的形状和物理性质与非晶体不同是因为在各种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离子都是按照各自的规则排列的;具有空间上的周期性..5. 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6. 液体的微观结构跟固体一样;液体分子间的排列也很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在这种分子力的作用下;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不稳定的:边界、大小随时改变;液体就是由这种不稳定的小区域构成;而这些小区域又杂乱无章的排布着;使得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7. 液体的表面张力1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2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稀疏些;分子间距要比液体内部大3液体表面各部分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表面张力4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所以露珠、水银、失重状态下的水滴等等呈现球形.. 5浸润: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6不浸润:一种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7毛细现象: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下降的现象8.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其比较如下表:9. 饱和汽与饱和汽压1饱和汽: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叫做饱和汽..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蒸汽叫做未饱和汽..2饱和汽压: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压强一定;叫做饱和汽压..未饱和汽的压强小于饱和汽压..注意:饱和汽压只是指空气中这种液体蒸汽的分气压;与其他气体的压强无关..饱和汽压与温度和物质种类有关..10. 空气的湿度1空气的绝对湿度: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叫做空气的绝对湿度..2空气的相对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时水的饱和汽压的比值叫做空气的相对湿度..即B =P 1/P S ×100%注意:空气的湿度是表示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但影响蒸发快慢以及影响人们对干爽与潮湿感受的因素;不是空气中水蒸气的绝对数量;而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的差距..所以与绝对湿度相比;相对湿度能更有效的描述空气的潮湿程度..11. 熔化热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2熔化热: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Q 与其质量m 之比叫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用λ表示晶体的熔化热;则λ=Q/m ;在国际单位中熔化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J/kg..注意: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增大分子势能;破坏晶体结构;变为液态..所以熔化热与晶体的质量无关;只取决于晶体的种类..②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③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所以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12. 汽化热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而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汽化热: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要的能量Q 与其质量m 之比叫这种物质在这一温度下的汽化热..用L 表示汽化热;则L =Q/m ;在国际单位制中汽化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J/kg..注意:①液体的汽化热与液体的物质种类、液体的温度、外界压强均有关..②一定质量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六年级科学物态变化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物态变化知识点【六年级科学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发生状态转变的现象。
学习六年级科学的同学们,下面将为大家介绍物态变化的知识点。
一、固体、液体、气体的特征及物态变化1. 固体的特征:- 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分子排列紧密,以线性、平面或立体结构存在;- 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
2. 液体的特征:- 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 分子排列较为紧密,但不像固体那样有规则的结构;- 分子间作用力较弱。
3. 气体的特征:- 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分子排列较为稀疏,无规则的结构;- 分子间作用力极弱。
4. 物态变化:- 固体与液体之间的变化称为熔化,也叫热熔;- 液体与气体之间的变化称为蒸发;- 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称为升华;- 气体直接转变为固体称为凝华。
二、凝固过程与熔化过程1. 凝固过程:- 凝固是指物质由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当温度降低时,分子的热运动减弱,逐渐减少分子间的距离,最终形成固体。
2. 熔化过程:- 熔化是指物质由固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 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增强,分子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使固体变为液体。
三、气化过程与液化过程1. 气化过程:- 气化是指物质由液体转变为气体的过程;- 当液体受热时,一部分液体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脱离表面转变为气体,形成蒸汽。
2. 液化过程:- 液化是指气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 当气体受冷时,分子的热运动减弱,逐渐减少分子间的间隔,使气体凝结为液体。
四、浸渍过程与吸收过程1. 浸渍过程:- 浸渍是指固体吸收液体的过程;- 在浸渍过程中,固体中的空隙被液体填满,固体会变得湿润。
2. 吸收过程:- 吸收是指固体吸收气体或液体的过程;- 在吸收过程中,固体能够吸附气体或者溶解液体。
五、结晶过程与溶解过程1. 结晶过程:- 结晶是指溶液中溶质逐渐从溶液中析出形成固体的过程;- 通过控制温度或蒸发溶剂,可使过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出来。
初中化学物态变化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物态变化总结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科学,而物态变化则是化学中常见而重要的概念之一。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经历一系列的条件改变下,从一个物态(如固体、液体、气体)转变成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物理性质、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物态变化进行总结归纳,帮助读者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一、固体的物态变化1. 熔化:固体经过加热,温度达到一定点时,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减弱,固体逐渐失去规则的排列形态,转变为流动性较强的液体状态。
这个过程叫做熔化,是固态物质由固体状态向液体状态变化的过程。
2. 凝固:液体在降温过程中,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液体逐渐变得粘稠,凝固成固体。
凝固是物质由液体状态向固体状态的变化过程。
二、液体的物态变化1. 汽化:液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液体表面部分液体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克服表面张力跃出液体成为气体。
这个过程叫做汽化,是物质由液体状态向气体状态变化的过程。
2. 凝结: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气体的运动减慢,变得接近液体。
这个过程叫做凝结,是物质由气体状态向液体状态的变化过程。
三、气体的物态变化1. 蒸发:液体在室温下,由于液体中的分子获得的能量能够克服表面张力跃出液体成为气体,但并非液体全部变为气体,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这个过程叫做蒸发。
2. 液化:气体在被压缩的同时,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气体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气体变为液体。
这个过程叫做液化,是物质由气体状态向液体状态变化的过程。
以上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物态变化的总结归纳。
化学中物态变化的研究对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物态变化,我们不仅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还能够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物态变化的学习,深入探索其中的规律和原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物态变化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物态变化是物理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涉及着物质的形状、大小、密度
及使用程度等不同特性的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液态、气态、凝
固态、蒸发态和沸腾态。
本文主要归纳固态、液态、气态和凝固态的物态
变化知识点。
一、固态
1、定义:固态是物体其中一种物态,是物质的分子及原子排列非常
稳定,处于固定或几乎固定的状态,无法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它可以表现
为固体、晶体或粉末状。
2、特征:a、固体的分子量较大,占体积最大,典型的特点是固定形状,表观构造稳定;b、分子间的距离比较紧凑,相对于液体而言,是坚
硬的;c、固体的各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很强,因此比较耐热;d、在常温下,固体的收缩率一般要小于液体;e、固体的密度一般较高,具有一定的强
度或刚度。
3、常见固态物质:石头、泥土、铁、玻璃、白糖等。
二、液态
1、定义:液态是物质处于运动、流动状态,它的温度处于固态与气
态之间的状态。
液体的分子受到力的推动而发生不断的撞击,使它不断地
发生变化,但它的形状保持不变。
2、特征:a、液体的分子间距离比固体大,可以流动;b、液体的密
度比固体要低,比气体要高;c、液体的收缩率一般大于固体,比气体小;
d、液体可以经过不同的容器自由流动。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的转变。
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物态变化有以下几个基本概念和性质:1. 固态:物质的固态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紧密排列的结晶体系,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幅度较小,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强。
固态的特点是坚硬,不易变形,密度大。
2. 液态:物质的液态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较弱的相互作用形成无规则排列的流动体系,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幅度较大,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弱。
液态的特点是流动性好,不易被压缩,密度较大。
3. 气态:物质的气态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相对较弱的相互作用形成无规则排列的分散体系,具有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幅度很大,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弱。
气态的特点是能自由扩散,体积可变,密度小。
4.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升华发生在物质的表面层,其分子振动能量增加,振动幅度增大,最终克服表面张力脱离固体成为气体分子。
5. 凝固:物质由液态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凝固发生在物质的表面层,其分子振动能量减小,振动幅度减小,最终通过分子间相互吸引力使物质成为固体。
6. 熔化: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熔化发生在物质的表面层,其分子振动能量增加,振动幅度增大,最终通过分子间相互吸引力使物质成为液体。
7. 气化:物质由液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气化。
气化发生在液体表面,其分子振动能量增加,振动幅度增大,当达到一定能量时,部分分子克服液体的表面张力进入气体。
8. 冷凝: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冷凝。
冷凝发生在气体分子遇到冷凝核心时,分子振动能量减小,振动幅度减小,最终通过分子间相互吸引力使物质成为液体。
物态变化可以根据温度和压力的改变以及物质的性质而观察和分析。
通过研究物态变化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研究物质的相变曲线、物质的相变速率等。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1.固态变化固态是物质最稳定的状态。
在合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物质会保持固态。
固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态变化主要包括加热、冷却和挤压等。
当物质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使固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小,固体逐渐变得松散,最终溶为液体或气体。
当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降低,固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增强,固体继续凝固为更紧密的固态。
挤压是将固态物质受到外力作用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导致固体变形,但仍保持固态。
2.液态变化液体是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过渡状态。
液态的物质不具有固定的形状,但具有固定的体积。
液态变化主要包括加热、冷却和蒸发等。
当物质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液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小,液体逐渐蒸发为气体。
当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降低,液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增强,液体逐渐凝固为固体。
蒸发是指液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因为热运动具有足够的能量,克服表面张力脱离液体转变为气体。
3.气态变化气体是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很大,自由运动的状态。
气体不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变化主要包括加热、冷却和压缩等。
当物质加热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强,气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小,气体膨胀。
当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降低,气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增强,气体逐渐凝聚为液体或固体。
压缩是指对气体施加外力,使气体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缩小,气体体积减小。
物态变化的核心原理是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
热运动是分子或原子的无规则运动,其速度与温度有关。
相互作用是指物质内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力,包括吸引力和斥力。
当温度变化时,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发生改变,使得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在物质的物态变化中,有几个重要的规律需要注意:1.相变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常见的相变有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等。
最新高中物理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点

12高中物理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点一、晶体和非晶体31、晶体的微观结构特点45①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整齐地排列。
6②晶体中物质的微粒相互作用很强,微粒的热运动不足以它们的相互作用而7远离。
8③微粒的热运动表现为在一定的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做微小的振动。
910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在于有无固定熔点。
二、液体11121、液体的微观结构13液体中的分子跟固体一样是密集在一起的,液体分子的热运动也是表现为14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
但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有规则的排列,15这种区域是暂时形成的,边界和大小随时改变,有时瓦解有时重新形成。
2、液体的宏观特性:具有一定的体积、流动性、各向同性和扩散的特点。
163、液体表面张力1718①分子分布特点:由于蒸发现象,液体表面层分子分布比内部分子稀疏。
19②分子力特点:液体内部分子间引力、斥力基本上相等,而液体表面层分子20之间距离较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合力指向液体内部。
③表面特性:表面层分子之间的引力使液面产生了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好2122像一层绷紧的膜。
如果在液体表面任意画一条线MN,线两侧的液体之间的作用23力是引力,它的作用是使液体表面绷紧,所以叫做液体表面张力。
24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使液体面积趋于最小,而在25相同的体积下,球形的表面积最小。
所以我们看到的液滴都是球面形的。
液滴26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往往程扁球形,在失重条件下才呈球形。
三、浸润和不浸润27281、附着层:液体与固体接触是,接触的位置形成一个液体薄层。
现象由于液体对固体浸润造成液面在器壁附近上升,液面弯曲,形成凹形的弯月面。
由于液体对固体不浸润造成液面在器壁附近下降,液面弯曲,形成凸形的弯月面。
微观解释如果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的分子密集,附着层内液体分子间距离小于分子间的平衡距离r,附着层内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附着层有扩张的趋势,这样表现为液体浸润固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固体的分类
自然界中的固态物质可以分为两种: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像石英、云母、明矾等具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晶体。
常见的晶体还有:食盐、硫酸铜、蔗糖、味精、石膏晶体、方解石等。
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
单晶体:整个物体是一个晶体的叫做单晶体,如雪花、食盐小颗粒、单晶硅等。
多晶体: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地排列着的小晶体组成的,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多晶体,如大块的食盐、粘在一起的蔗糖、各种金属材料等。
(2)非晶体:像玻璃、蜂蜡、松香等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非晶体。
常见的非晶体还有:沥青、橡胶等。
2.
3.
4. 晶体的微观结构
晶体的形状和物理性质与非晶体不同是因为在各种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离子)都是按照各自的规则排列的,具有空间上的周期性。
5. 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
(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
(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
6. 液体的微观结构
跟固体一样,液体分子间的排列也很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在这种分子力的作用下,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不稳定的:边界、大小随时改变,液体就是由这种不稳定的小区域构成,而这些小区域又杂乱无章的排布着,使得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
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7. 液体的表面张力
(1)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
(2)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稀疏些,分子间距要比液体内部大
(3)液体表面各部分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表面张力
(4)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所以露珠、水银、失重状态下的水滴等等呈现球形。
(5)浸润: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6)不浸润:一种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7)毛细现象: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下降的现象
8.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其比较如下表:
9. 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1)饱和汽: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叫做饱和汽。
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蒸汽叫做未饱和汽。
(2)饱和汽压: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压强一定,叫做饱和汽压。
未饱和汽的压强小于饱和汽压。
注意:饱和汽压只是指空气中这种液体蒸汽的分气压,与其他气体的压强无关。
饱和汽压与温度和物质种类有关。
10. 空气的湿度
(1)空气的绝对湿度: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叫做空气的绝对湿度。
(2)空气的相对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时水的饱和汽压的比值叫做空气的相对湿度。
即B=(P1/P S)×100%
注意:空气的湿度是表示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但影响蒸发快慢以及影响人们对干爽与潮湿感受的因素,不是空气中水蒸气的绝对数量,而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的差距。
所以与绝对湿度相比,相对湿度能更有效的描述空气的潮湿程度。
11. 熔化热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熔化热: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Q)与其质量(m)之比叫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
用λ表示晶体的熔化热,则λ=Q/m ,在国际单位中熔化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J/kg)。
注意: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增大分子势能,破坏晶体结构,变为液态。
所以熔化热与晶体的质量无关,只取决于晶体的种类。
②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③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所以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12. 汽化热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而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汽化热: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要的能量(Q)与其质量(m)之比叫这种物质在这一温度下的汽化热。
用L表示汽化热,则L=Q/m ,在国际单位制中汽化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J/kg)。
注意:①液体的汽化热与液体的物质种类、液体的温度、外界压强均有关。
②一定质量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