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_《渔家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渔家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渔家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唤起学生的诗词积累,有节奏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我国古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联想和想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中深刻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领悟词的内涵和艺术风格,感受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1.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2.角色的领悟和模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学习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

本课教学就是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

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再读感知内容,三读欣赏词中的优美,四读体味词中情感。

要让学生通过赏析,领悟到感情内涵和豪放风格。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兴趣导入先放映歌曲《如梦令》用欢快明朗的曲调,引起学生兴趣,自然导入作者李清照。

一、知人论世——简介作者及背景1.让学生回想李清照其他作品,背诵。

进而对作者简单介绍。

2.从学生背诵的词的内容上,引出生平经历。

(前后期词内容。

后期词与诗风格不同,引出词的风格特例之作。

)二、声情并茂——朗读环节1.赏析配乐朗读,整体体味。

2.指生读;教师指导节奏,声音延续等朗诵技巧,再指生读。

3.学生齐读,熟悉韵律。

三、开卷有益——感知内容1.让学生小组讨论大意,指生用散文形式表述这首词的内容。

2.指出是记梦之作,“梦”为主线。

点拨用典和传说的妙用。

3.展示内容,指学生读,感知大意。

四、知根见底——深度赏析(这首词分上下阙。

)(一)领悟上阕1.范读上阕,让学生闭目想象词中画面特点及景物,体味情感。

2.指生回答:(1)画面色彩基调。

用几个词概括。

(2)欣赏景的美;动词的嵌入:接、连、转、舞。

(3)表达的情感:奇美迷茫3.点拨朗读技巧:动词:(读出)迷茫;动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二、学习新课(一)读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二)品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

渔家傲 .秋思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渔家傲 .秋思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生活经历及作品写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结合作者生活经历及作品写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

【教学难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辅助】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思乡主题导课文故乡是诗,故乡是画,故乡是心灵的归宿,历代文人墨客对故乡都有一种独有的情愫,于是思乡便沉淀在笔端,成为了永恒的主题。

思乡是他们的杯中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思乡是他们的诗中情,情到深处便成不眠夜,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思乡的文章《渔家傲秋思》。

二、范读听读扫障碍听录音范读,学生评价朗读的情感,并找出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

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重点字词检阅:塞下(sài)浊酒(zhuó)燕然(yn)未勒(lè)羌管(qing)寐(mèi)三、书声琅琅品词韵四、知人论世明诗意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背景链接:(省略)师生合读词作。

五、设置情境悟诗情这荒山枯草的肃杀景象毕竟与家乡的流觞曲水不同,他凝望着天穹中自由舒展的雁群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分析“雁”的意象。

苏轼有言:“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伫立秋风中,凝神细听,放眼远望,他听到的是------,看到的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远在千里之外的家才是心灵的归宿,堂堂七尺男儿当心怀天下,心忧国家,此时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身肩重任而又思家心切,家愁国恨一齐涌上心头,因而,作者提笔写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酒可以是古人抒发愁情思绪、离情别绪的象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也可以是诗人壮志难酬的寄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初中语文_《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诵读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学生的一项技能,能简单欣赏诗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更是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诵读,抓住意象品味、体悟词作内涵及词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词中的意象,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词人情感,培养远大的志向和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解读词中的意象,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词人情感、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难点】解读词中的意象,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词人情感、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飞花令【主题词:酒】男女对抗赛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北宋-晏殊《浣溪沙》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南宋-陆游《游山西村》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魏晋-曹操《短歌行》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关于酒的经典诗句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唐-王翰《凉州曲》10、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引入诗词机制,既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为学生种下了诗词的种子,激发热爱古诗词的热情,终有一天会破土萌发、枝繁叶茂,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的目的。

】一、开放式导入酒的馨香绵柔融入华夏五千年文明,诗达意,酒传神,写尽人生。

这里有李白的豪放洒脱之酒,王维惜别友情之酒,苏轼旷达乐观之酒,亦有范仲淹思家忧国的浊酒。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词人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o引导学生理解边塞诗词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词人的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理解词人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边塞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边塞诗词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边塞的诗词或故事吗?请分享给大家。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词做好铺垫。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意境: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o讨论: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认为词人想通过这些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2.理解情感表达:o引导学生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等句子,理解词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九年级语文上册《渔家傲秋思》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渔家傲秋思》教案、教学设计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中所描绘的秋日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诗歌创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
2.领悟诗中所表达的孤独、忧思、奋发等情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4.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渔家傲秋思》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渔家傲·秋思》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义,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结构,如“傲、塞、雁、落、阳、孤”等,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
2.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渔家傲·秋思》,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眼中的秋天。通过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3.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渔家傲·秋思》,简要说明诗人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诗人的敬意,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进行以下讲授:
1.逐句解读《渔家傲·秋思》的诗意,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3.强调本节课所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珍惜时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2.能力目标: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关键词句,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掌握意象、品词句、品析诗词情感的方法;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李清照词作风格及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浪漫的意境;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难点: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心中有没有住着一个女神?她是谁?她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老师心中也有一个女神,她就是李清照,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谈女神。

)二、讲授新课(一)作者简介这是后人根据她在诗词中流露出的神韵,想象着她的美好样子。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

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去世,漂泊无依。

曾跟随皇帝海上逃难,历尽风涛之险。

李清照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清丽明快。

如:《如梦令》。

后期变为凄凉悲痛。

如:《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

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称“易安体”,她位居婉约派之首,她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今天我们来读她的作品《渔家傲》,这是一首词。

什么是词,谁来介绍?学生回答。

(二)了解“词”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三)诵读感知1.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感受词的音韵美。

2.读准节奏和韵律。

3.读懂词意。

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

报:回答。

嗟:叹息。

谩:同“漫”,空,徒然。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四)细读入梦1.注解提示了我们这首词是记梦之作,那么梦中有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注意说的时候,尽量添加上修饰语。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渔家傲.秋思》

这是范仲淹被贬到边塞时所作,通过描绘边塞秋
教材分析 景,表现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忧国思乡之
情。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边塞诗的风格。2、品味词
教学目标 的语言风格
3、背诵默写词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听、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 乡的景色一样吗?2、景色的不同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哪一个字上? (“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 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 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 萧条、寒冷) 教学过程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 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
有效的手段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 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 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 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 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 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 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 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答案。 今后,我要虚心学习,潜心研究,静心思考,努力 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 念,学用结合、学思结合,力争做一名“学习型、创新 型”的教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诵读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学生的一项技能,能简单欣赏诗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更是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诵读,抓住意象品味、体悟词作内涵及词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词中的意象,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词人情感,培养远大的志向和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解读词中的意象,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词人情感、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难点】解读词中的意象,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词人情感、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飞花令【主题词:酒】男女对抗赛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北宋-晏殊《浣溪沙》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南宋-陆游《游山西村》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魏晋-曹操《短歌行》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关于酒的经典诗句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唐-王翰《凉州曲》10、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引入诗词机制,既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为学生种下了诗词的种子,激发热爱古诗词的热情,终有一天会破土萌发、枝繁叶茂,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的目的。

】一、开放式导入酒的馨香绵柔融入华夏五千年文明,诗达意,酒传神,写尽人生。

这里有李白的豪放洒脱之酒,王维惜别友情之酒,苏轼旷达乐观之酒,亦有范仲淹思家忧国的浊酒。

今天我们走近一代名臣范仲淹,学习他的《渔家傲·秋思》。

二、检查预习1、说说你所了解的范仲淹。

(1)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

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

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

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2)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

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

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

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

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惊慌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

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

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

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

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千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

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

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2、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庆历三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3、播放写作背景。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

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

此词即作于出任延州时。

三、整体感知,初品词情。

1、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回答)明确:秋思交代了季节和情感2、听录音张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其忧思并思考问题:秋景的特点,作者忧思什么?情感怎样?(学生自由回答)明确:异【秋景异、边声异、孤城异】思家忧国念亲悲己苍凉、悲壮、忧愤、慷慨等情感“燕yān然未勒”典故。

据《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燕然是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是刻石记功。

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设计意图:阅读初体验,从题目入手,抓住词眼“异”“泪”和关键词句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为进一步的朗诵和品读奠定了基础。

】四、品词韵。

过渡语: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在西北边塞生活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苍凉、悲壮、忧愤、慷慨等情感溢满全词,自由诵读体会其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诗味。

读准字音是诵读诗歌的第一步要求,此外,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出节奏,读得慢一点舒缓一些,读出重音,体现出抑扬顿挫之感。

例如“塞下秋来风景异”,停顿格式为“四三”,要突出“秋”和“异”两个字。

“衡阳雁去无留意”,声音要低沉一些,表现出无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评价范读。

3、小组朗读展示,学生评价后诵读指导。

4、全班齐诵,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悲凉慷慨。

小结: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才是读好诗词的关键。

这也是朗读的“终极”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会感悟本词蕴含的情感,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也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达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教的目的。

同时提高朗读水平,增加人文素养。

】五、品词心。

1、过渡语:这首词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默读全词,静心思考,细细品味:我从哪些意象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在课文空白处批注自己的理解或想象。

2、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学生作答。

老师明确主要意象:雁、边声(角、羌管)、长烟、落日、孤城、浊酒、霜、白发、泪示例:我从“雁”这一意象感受到了作者的悲凄。

秋风悲号,大雁南飞,毫无留恋之心。

雁,归也,人却不能,作者只能滞留在这苦寒之地,面对塞下的萧瑟。

独立寒秋,雁阵声寒,西风呼啸,思念何寄,“乡书何处达”?无尽的悲凉袭上心头!3、学生品析批注。

4、交流体味并展示。

预设答案:①我从“雁”这一意象感受到了作者的悲凉。

秋风吹,秋草黄,雁南飞,无留意。

雁尤如此,人何以堪?漫漫黄沙几万里都落雁影后,颇有断雁叫西风的瑟瑟凄凉之感。

老师补充关于“衡阳雁”的意象。

师出示PPT:古代传说北风之神爱上南风之神女儿青琳,强行把她从南方衡阳带到北方大漠,并把她变成大雁,青琳和她的孩子们年年秋天从北方飞回衡阳看望父母。

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大雁的故乡。

后人把“衡阳雁”作为思乡主题的意象之一。

例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李白《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

②我从“边声”这一意象感受到作者的苍凉悲壮。

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这四面八方的边声合成了一部悲切苍凉的交响曲,直击人心。

③我从“落日”“孤城”这两个意象感受到了作者的孤独悲凄。

太阳刚要下山,孤零零的城门就紧闭,点明了战事吃紧、军事形势严峻、延州孤立无援的特点,渲染了萧瑟肃杀的气氛。

此时忧心忡忡的词人身处孤城,面对绵延起伏的群山,一种孤独寂寞之感,一种渺小如尘的悲凉之意油然而生。

④我从“浊酒”这一意象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在苍茫的夜色中,作者端起一杯苦涩的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敌人未灭,何以家为?一杯浊酒,独酌无亲,那又是怎样的孤独与悲凉啊!师:酒,有清浊之分,比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写的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里的“浊酒”说明了什么?生:边塞生活十分艰苦。

生:作者心绪复杂,思家而不得归的愁苦,寸功未建的悲凉无奈充溢于胸。

师:的确,边地的荒寒、将士的劳苦、思乡念家的深切、大丈夫勒石燕然的悲壮以及归家无期的无奈,也只有这“浊酒”才更切合作者那复杂的情感。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一词句中还包含着一对很奇特的数字(“一”和“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一”和“万”形成了悬殊的对比,突出了词人杯酒难消的乡愁。

师:仅仅一杯浊酒消解不了万里乡愁,词人此时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5、同样是边塞题材,同样是写酒,范仲淹是浊酒,王翰却是美酒,他们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呢?诵读体味。

生答,师明确:王翰的《凉州词》表现的是征人们开怀痛饮、视死如归的豪放勇敢。

链接背景资料:1040 年,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亲临西北边陲。

战后延州,三军夺气,满目疮痍。

范仲淹主张积极防御,而主帅和仁宗皇帝却主张大举反攻,并命令范仲淹火速发兵。

1041 年正月,韩琦派大将任福率军进攻西夏,在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

韩琦率部迎接突围残卒,途遇数千阵亡者的父兄妻子,哀恸号哭声震长空。

师小结:大唐国力强盛,崇尚军功;而此时北宋积贫积弱,危若累卵。

王翰是以一个诗人审美的眼光来审视边塞军旅生活,自然充满传奇色彩;而范仲淹长期与士卒同甘共苦,身处内忧外患,深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更何况抵御外族侵略的战争败多胜少,国土逐渐沦丧,时代弥漫着一种悲壮而无奈的心绪,不会再现盛唐那开边拓疆、气壮山河的气象。

范词的悲凉自不可抑制。

6、过渡语:雁、边声、羌管、孤城这些意象是边塞题材的作品最常见的。

边塞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大放异彩,形成边塞诗派。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边塞诗的特色。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起源于西周,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

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主要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边城、胡天等。

思想内容:①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②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碛qì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春怨》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