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17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史记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 下册《淮阴侯列传》复习学案 鲁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下册《淮阴侯列传》复习学案鲁教版一、注音陈豨()蒯()通商贾()诸母漂()盗跖()井陉()二、写出通假字的本字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2.晨炊蓐食3.不能死,出我袴下 4.于是信孰视之,5.俯出袴下,蒲伏。
6.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7.诸将皆莫信,详应曰 8.背水陈9.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 10.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三、加点词语解释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2.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3.竟绝去4.饭信,竟漂数十日 5.大丈夫不能自食6.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7.众辱之曰8.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9.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10.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11.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12.诸将效首虏13.顾诸君不察耳 14.信尝过樊将军哙15.淮阴侯挈其手 16.陈豨素知其能也17.恐其党不就 18.见信死,且喜且怜之19.对曰:然,臣固教之 20.陛下安得而夷之乎21.英俊乌集 22.余视其母冢,良然23.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 24.不务出此25.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 26.不亦宜乎四、重点实词积累1.过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④信尝过樊将军哙()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⑦力能扛鼎,才气过人()2.患①数月,亭长妻患之()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③此数者用兵之患也()④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3.良①余视其母冢,良然()②感我此言良久立()③飞鸟尽,良弓藏()4.望①信由此日夜怨望()②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⑤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⑥先达德隆望尊()5.间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韩信使人间视()③奉命于危难之间()④安得广厦千万间()⑤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⑥至京口,得间奔真州()⑦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⑧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⑨遂与外人间隔()⑩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11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6.恶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②不幸吕帅孟构恶于前()③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④彼且恶乎待哉()⑤娇儿恶卧踏里裂()⑥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五、重点语句翻译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课时作业17 淮阴侯列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淮阴侯列传[基础运用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月,亭长妻患.之患:厌恶B.众.辱之曰众:众人C.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悬赏D.与语,大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B[B项,众,名词用作状语,当众。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B.诸将皆莫信,详应曰C.兵法右倍山陵D.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D[A项,“萆”同“蔽”,隐蔽;B项,“详”同“佯”,假装;C项,“倍”同“背”,背靠,背向。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东.下井陉击赵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C.羞.与绛、灌等列D.亭长妻患.之A[例句名词用作状语,向东;A项,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B项,使动用法,使……退避;C项,以……为羞,认为……是羞耻的;D项,以……为患,把……当作祸患。
]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B.愿君留意..臣之计C.然乃行营..高敞地D.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D[A项,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
B项,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C项,古义:谋求;今义:出征时的军营。
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5.下列句子不属于主谓倒装句式的一句是( )A.渺渺兮予怀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信死亦何言D.冤哉亨也C[A、D两项都是主谓倒装句;B项,既是主谓倒装句,又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中的“东乡坐,西乡对”:古代事师之礼,师东向坐,弟子西向坐。
汉初礼以东向为尊。
B.“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中的“士大夫”:文中指家臣门客。
后来演变成对于社会上有声望、有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通称。
C.“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中的“市人”:本指街市上的老百姓,此处指没有受过训练的士兵。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淮阴侯列传》中的人物关系和主要事件。
2. 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
2. 客观评价韩信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史记·淮阴侯列传》2. 参考资料:关于韩信的历史文献、相关论文和评论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淮阴侯列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韩信的一生及其相关历史事件。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重点分析《淮阴侯列传》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
5.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客观评价韩信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认识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拓展,介绍与韩信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刘邦、项羽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人物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地位。
七、课堂互动:1. 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淮阴侯列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淮阴侯列传》的学习效果。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9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管仲列传一、读准字音颍.上(yǐnɡ) 鲍.叔(bào) 仓廪.(lǐn) 匡.正(kuānɡ) 少姬.(jī) 枝柯.(kē) 衰.微(shuāi) 燕.王(yān) 商贾.(ɡǔ) 不肖.(xiào) 二、一词多义 (1)善(2)去⎩⎪⎨⎪⎧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动词,除去,去掉)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动词,离开)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形容词,过去的)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助词,表示行为的趋向)念去.去,千里烟波(动词,远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3)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动词,给予)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介词,同、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交好、亲附)蹇叔之子与.师(动词,参与,参加,读yù)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动词,同意,允许)子非三闾大夫与.(同“欤”,句末语气词)(4)知⎩⎪⎪⎨⎪⎪⎧鲍叔知.其贤(动词,知道)其真不知.马也(动词,识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名词,智慧)孰为汝多知.乎(名词,知识)绝宾客之知.(名词,交情)君何以知.燕王(动词,知道,了解)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动词,主持,掌管)官知.止而神欲行(名词,知觉,感觉) (5)乎⎩⎪⎨⎪⎧岂管仲之谓乎.(语气词,表推测,相当于“吧”)吾射不亦精乎.(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语气助词,表停顿,无实义)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前一个相当于“于”“在”;后一个相当于“比”)三、词类活用(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词用作动词,辅佐) (3)鲍叔事.齐公子小白(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4)桓公实北.征山戎(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5)南.袭蔡(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6)管仲因而信.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7)召忽死.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8)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 (9)富.国强.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使……强大) (10)贵.轻重,慎权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11)然孔子小.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 四、古今异义(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淮阴侯列传》学案

《淮阴侯列传》学案孙浩亮第一课时重点:预习课文;课文第一部分①词语读音:商贾(gǔ)井陉(xíng)口辎(zī)重裨(pí)将拊(fún)循鞅鞅(同“怏怏”)(yàng)蒯(kuǎi)通喋(dié)血漂母(piǎo)②重点词句:★无行:行,品行。
★不得推择为吏:得,能够;为,做;推择,推举选用。
翻译:本句语意被动,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常:曾经;数:屡次;从:跟随。
翻译:曾经多次跟随下乡南昌亭亭长吃闲饭。
★晨炊蓐食蓐:通“褥”,在床上;晨:早晨;晨、蓐都是名词用做状语。
★饭信:饭,名词用做动词、给饭吃。
★吾必有以重报母。
有以:固定结构,有办法、有机会、有条件、能够。
翻译: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
成语“一饭千金”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食:养活;哀:可怜。
翻译: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
★众辱之:名词做状语,当众。
④总结: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漂母饭信----自信和抱负;胯下受辱----坚忍,忍辱负重。
第二课时重点:第二部分井陉之战(4——7段)第四段(战前):① 重点词句:★愿陛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假:借间道:隐蔽的小路辎重:军用物资深沟高垒:形容词用做动词,挖深/加高。
坚营:坚守军营成语“深沟高垒”,深的战壕和高的营垒,指坚固的防御工事。
翻译: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韩信、张耳)交战。
★彼前不得战,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
前:前进;退:后退。
野:名词做状语,在荒野;所掠:所字结构,掠夺到的东西翻译: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拦截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
★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致:送达;戏:通“麾”、营帐。
2019 2020高中语文17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淮阴侯列传一、读准字音爨(cuàn) 喋血(dié) 馈粮(kuì) ...裨将(pí) 晨炊蓐辎重(zī) 食(rù) ...绐(dài)拊循(fǔ) ..二、识记通假晨炊蓐食(“蓐”同“褥”)(1)) (2)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 蒲伏(“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3) (4)亦已罢极(“罢”同“疲”) (5)人言公之畔(“畔”同“叛”) 上怒曰:“亨之。
”(“亨”同“烹”)(6) 三、一词多义常从人寄食饮?大丈夫不能自食(动词,读sì,自食,指自己养活自己).(动(名词,读shí,可吃之物)?.?词,读shí,会食,集合用饭)今日破赵会食?. (1)食埃土,下饮黄泉(动词,吃)上食.平生衣取蔽寒,食取裹腹(名词,食物)?.(动词,同“蚀”,亏缺)月盈则食.之者(动词,讨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动词,吃饱)厌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满足).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名词,参差)?.?终如其言,一无差错(名词,差错,错误).?差(3)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名词,差别).??差强人意(副词,略微).?高帝曰:“置之。
”乃释通之罪(动词,赦罪,释放).车置之亡地而后存(动词,放,安放)?.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沛公则置?. (4)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公子于?.履者(动词,购置,添置)郑人有且置.信三族是乃置.?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以近,则游者众(名词,平坦之地)夫夷.?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名(动词,夷灭)遂夷?.词,平辈) (5)夷.?去险阻(名词,铲平,消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今操芟夷大难(动词,平定).四、词类活用(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名词用作动词,给饭吃) .(2)议欲下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3)足下深沟高垒(名词用作动词,挖沟;筑墙) ..(4)如我能将几何(名词用作动词,率领) .(5)欲东下井陉击赵(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6)师事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7)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8)英俊乌集(名词用作状语,像乌鸦一样) .(9)乃晨炊蓐食(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 ..(10)水上军开入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 .(11)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 .(12)羞与绛、灌等列(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五、古今异义(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古义:平民,百姓。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史记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记中的史料,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学习《淮阴侯列传》,了解韩信的一生,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战争成就和人际关系等。
2. 史记特点: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如实录、公正、详实等,理解史记在我国历史文学中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1. 淮阴侯韩信的生平事迹和战争成就。
2. 史记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记中的史料。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史记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韩信的一生和史记的写作风格。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韩信事迹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史记中的史料,让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历史问题。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解韩信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5. 引导阅读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阅读史记的兴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淮阴侯韩信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朗读《淮阴侯列传》,感受史记的文学韵味。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韩信的生平事迹,战争成就和人际关系,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
4.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淮阴侯韩信的生平事迹和战争成就。
2. 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举例说明其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
八、课后作业1. 熟读《淮阴侯列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如《项羽本纪》、《留侯世家》等,了解史记的全貌。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淮阴侯韩信的事迹和史记的写作特色的理解程度。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2、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3、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学习重、难点1、文言知识的积累2、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读一读韩信,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记一记(一)语音商贾()蓐食()胯下()井陉()萆山()蒯通()夏说()阏与()后爨()裨将()传飧()陈豨()(二)通假字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7.出、背水陈 8.东乡坐,西乡对9.兵法右倍山陵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11.人言公之畔 12.上怒曰:“亨之。
”13.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文本研习阅读课文1-3段,完成以下练习(一)理解实词,虚词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饭信,竟漂数十日吾必有以重报母(二)翻译句子#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2、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3、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阴侯列传一、读准字音爨.(cuàn)喋.血(dié)馈.粮(kuì)辎.重(zī) 裨.将(pí)晨炊蓐.食(rù)拊.循(fǔ) 绐.(dài)二、识记通假(1)晨炊蓐食(“蓐”同“褥”)(2)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3)蒲伏(“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4)亦已罢极(“罢”同“疲”)(5)人言公之畔(“畔”同“叛")(6)上怒曰:“亨之。
”(“亨"同“烹”)三、一词多义(1)食错误!(2)厌错误!(3)差错误!(4)置错误!(5)夷错误!四、词类活用(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名词用作动词,给饭吃)(2)议欲下.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3)足下深沟.高垒.(名词用作动词,挖沟;筑墙)(4)如我能将.几何(名词用作动词,率领)(5)欲东.下井陉击赵(名词用作状语,向东)(6)师.事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7)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8)英俊乌.集(名词用作状语,像乌鸦一样)(9)乃晨.炊蓐.食(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10)水上军开入.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11)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12)羞.与绛、灌等列(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五、古今异义(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布衣服。
(2)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仔细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3)其实不过数千..古义:两个词,“其"代指他,“实”意为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六、文言句式(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判断句)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2)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3)必为二子所禽矣。
(被动句)译文:我们一定会被他们二人俘虏。
(4)知其不用。
(被动句)译文:了解到广武君的计谋没有得到采纳。
(5)何为为我禽?(宾语前置句被动句)译文: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6)使人人自为战。
(宾语前置句)译文: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斗。
(7)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
(状语后置句)译文:如今又在张耳辅助下,计议要夺取赵国。
(8)冤哉亨也!(主谓倒装句)译文:煮死我,冤枉啊!(9)坚营勿与战.(省略句)译文: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10)不能死,出我袴下。
(省略句)译文: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资料链接]神鬼莫测的“兵仙”——韩信韩信(?-前196年),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西汉开国功臣,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被贬为淮阴侯。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参与整理兵家著作,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均已失传。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破。
汉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文化常识古代的“十二时”“十二时”是古代一种特殊的纪时法。
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把一昼夜进行了等分,每一“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个小时,叫“时辰”。
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它们正好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这样又可用十二地支称呼十二时辰,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文本鉴赏]选文为我们介绍了韩信早年的寄食生活,叙述了他巧妙指挥的井陉一战,及其后期因涉嫌谋反而遭斩杀灭族的经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能屈能伸、战功卓著、功高于世的良将形象。
但功高于世的他却落得个被夷灭宗族的可悲下场,他的结局倾注了作者司马迁无限的同情和感慨.淮,阴,侯,列传错误!错误![文本深读]1.开篇叙述韩信为布衣时的三件生活琐事,反映了他早年怎样的性格?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写井陉口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①对比。
成安君和广武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②衬托。
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3.本文文学化的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互见法”的运用:本文对刘邦、吕后、萧何等人的描写就是采用了“互见法”。
(2)充沛的感情抒发:文末“太史公曰”一段文字,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太史公对韩信的无限惋惜和同情,对刘氏集团“兔死狗烹”的厚颜无耻的行为的讽刺和不满。
(3)精琢的细节描写:“胯下之辱”这一细节,不仅活画了屠中少年的无赖品行,而且借“孰视"“蒲伏”两个动作很好地体现了韩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品质。
(4)精彩的场面描写:在井陉口之战中,韩信“背水陈”,引诱赵军倾营而出,另遣伏兵夺取赵军营垒,“拔赵帜,立汉赤帜"的恢宏场面的描写,及对两军殊死搏斗的惊险场面的描写,增添了许多文学的因素,很富有传记文学的特征。
(5)细致的心理描写:在刘邦与韩信关于“将兵”和“将将”一段对话中,司马迁用对话描写表现了刘邦君临天下、志得意满的骄矜心理和韩信感到命运弄人的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作者注意从微观入手来描写人物,即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6)对比、烘托的手法:井陉口一战中,成安君的庸俗愚蠢,诸将的平庸无奇,形象地烘托出韩信的运筹帷幄和用兵如神。
4.韩信为什么会被害?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功高震主;②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③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④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2)司马迁借韩信这类“英雄悲剧"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更替之间,开国帝王与开国元勋始而相存,继而相戒,终于无情杀功臣,这是普遍规律.这是由那个社会君主专制、独裁决定的。
[文白对译]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的小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资;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说:“我听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纳广武君的计谋,广武君的计谋没有得到施行。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先行,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
”韩信就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着他的手,让左右侍从避开,和他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错误!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曰:“公之谈谈。
”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淮阴侯说:“您管辖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皇帝告发非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