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寓言故事_寓言故事

合集下载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著名的将军名叫项羽。

他是刘邦的对手,双方争夺天下的局面十分激烈。

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项羽军队陷入了困境。

当时,刘邦军队已经占领了大部分的地盘,项羽只剩下寥寥数万的兵力,而刘邦的军队有数十万之众。

刘邦军队凶猛,士气高昂,而项羽的将士们却开始感到害怕和气馁。

面对这样的局面,项羽决定采取一种冒险的策略,这就是背水一战。

项羽命令将士们退后,将军营紧靠深渊。

他向将士们大声呼喊:“胜利只属于勇敢者!如果我们不背水一战,我们将毫无希望。

如今,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战胜刘邦取得胜利,要么投降死亡。

”将士们面临着生死的抉择,大多数人选择了坚守到底,与刘邦进行最后的决战。

他们齐心协力,用尽全力厮杀。

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是项羽的军队因为士气高涨而表现出极大的战斗力。

在激烈的战斗中,刘邦的军队明显感受到了来自项羽的巨大压力。

而项羽则激发出了无畏的斗志和奋勇向前的勇气。

他不惧困境,倾尽全力,每一次进攻都充满了猛烈的决心。

历经数天的激战,项羽的军队终于取得了胜利。

他们不仅挽回了军事上的劣势,更重要的是重拾了士气和信心。

这场背水一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也使得“背水一战”成为了一个象征勇气和决心的成语。

背水一战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后人。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逆境时,如果我们能够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有可能逆袭取得胜利。

背水一战故事中的项羽用自己的决心和勇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鼓舞了无数人不屈不挠的信念。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当我们感到困境重重,压力巨大时,背水一战的故事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和鼓舞。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保持冷静和勇往直前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找到突破的机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正如成语“背水一战”所传达的意义一样,我们应该以坚定的信心和勇气面对生活的挑战。

无论是学业上、工作上还是其他方面,只要我们能够毫不退缩地面对困境,敢于承担风险,努力拼搏,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成语释义:
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

比喻决一死战。

来源追溯: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战……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故事:
秦朝末年,汉王刘邦采用了大将军韩信的计策,攻取了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奠定了向东出击,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基础。

公元前204年,韩信领兵东渡黄河,攻打赵王歇。

井陉口(今河北获鹿、井陉交界处一道极狭的山口)为其必由之路,赵王歇与大将陈余结集部队,堵守于此。

韩信派出一部分人马,故意背水结阵,引诱赵军,另选出两千轻骑兵走小路注视赵军行动。

两军开战,韩信的.主力部队奋勇出击,背水结阵的部队因无路可退,也返身猛扑。

汉军里外夹击,赵军抵挡不住,四散奔逃,赵王被俘,陈余阵亡。

事后,将士们问韩信:“背水结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什么明知故犯而结果还是大胜呢?”韩信回答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啊!‘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

’背水结阵,把士兵们故意放在死地,他们才不得不拼命奋战,以求生存。


学以致用:
既然已经走上这条路,不如冒一次巨大的危险,背水一战,说不准反而能够改变这种长期被动的局面。

《背水一战》故事启发

《背水一战》故事启发

《背水一战》故事启发
“背水一战”的故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讲述了韩信在井陉口背水列阵,最终大破赵军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人们带来了以下几个启发:破釜沉舟,激发潜能:韩信在背水一战中,让士兵陷入绝境,无路可退,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潜能,取得了胜利。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不给自己留后路,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成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信在作战前,对赵军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针对赵军统帅陈馀的性格特点和作战部署,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

这表明在竞争或挑战中,了解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自己的实力和不足是非常重要的。

灵活应变,出奇制胜:韩信在背水一战中,灵活地运用了兵法,让敌军误以为汉军后无退路,从而轻敌冒进,最终陷入汉军的包围圈。

这教育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需要灵活应变,不拘泥于常规,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韩信作为汉军的统帅,在背水一战中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

他能够鼓舞士兵的士气,让他们在绝境中奋起抵抗。

同时,汉军的团队合作也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这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对于实现目标至关重要。

不畏惧失败,勇往直前:背水一战是韩信在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尽管他在之前的战役中也曾失败过,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总结经验,继续勇往直前。

这教育我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遭遇失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而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背水一战的意思及典故内容(3篇)

背水一战的意思及典故内容(3篇)

背水一战的意思及典故内容(3篇)背水一战的意思及典故内容 1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

形容不留后路,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对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对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对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軍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对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背水一战的意思及典故内容 2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韩信(前226年-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军事家,文学家。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背水一战,是指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的殊死抗争。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将军项羽在巨鹿之战中面临绝境,以背水布阵,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勇气,也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楚汉相争,项羽率领楚军与刘邦率领汉军在巨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役。

当时,楚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而且受到了刘邦军队的多次挑衅和侵扰,士气低落。

面对劣势,项羽决定采取背水布阵的策略,将自己的军队布置在河流附近,形成了“背水战阵”。

这一举动被看作是项羽在绝境中的最后一搏,也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决心和勇气。

刘邦看到楚军采取了背水战阵,认为楚军已经到了绝境,便派遣军队进行了猛烈的进攻。

楚军在项羽的指挥下奋勇抵抗,士气高昂,一时间竟然击退了刘邦军队的进攻。

这让刘邦大感意外,也使得楚军士气大振,士兵们更加坚信自己能够取得胜利。

最终,楚军在这场背水一战中,以少胜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也让项羽成为了当时的一代名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绝境中,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勇敢面对,寻找突破口,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背水一战不仅仅是一种军事战术,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展现。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助,但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需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争取一线生机。

背水一战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轻言放弃,要有勇气和信心,寻找机会,努力奋斗。

正是有了这种顽强的精神,我们才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个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生活中不畏艰难,敢于挑战,不断前行。

背水一战,不仅是一种战术,更是一种信念和勇气的展现。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保持着这样的勇气和坚韧,勇往直前,迎接生活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背水一战的意思和故事

背水一战的意思和故事

背水一战的意思和故事背水一战,是汉语的一则成语。

这则成语原意指背靠临近河水之地摆阵,或布下阵势。

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成语故事——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

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

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

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

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

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

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

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

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

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背水一战原作“背水阵”;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

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背水一战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背水一战成语故事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

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

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

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

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

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

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

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

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

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中华成语故事之背水一战

中华成语故事之背水一战

赵军没有办法获胜,就要退回营垒
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 大乱起来,韩信趁势反击。
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水,面水列阵,这 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
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 之亡地而后寸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原文 背水一战 [ bèi shuǐ yī zhàn ]:背水:背向水,表
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发,大队绕过绕曼水,背水列下阵势
在高处的赵军看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竖起大将旗帜和仪仗率军出战
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 韩信假装抛其帜旗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
韩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发厮杀了半天。
中华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 攻打赵国。
公元前二零四年十月,韩信率领一万二千士兵。
越过太行山去攻打赵国。
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峡道,两 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事李左车献计说,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 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峡道中
大将军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如 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是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 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 地方扎下营来。
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 帜, 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
韩信告诫士兵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 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
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译文 意思是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
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水一战寓言故事
当处于绝境之中,所有人都会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这就是所谓的背水一战,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背水一战,希望对你有用!
背水一战寓言故事
韩信是楚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20xx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

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

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

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

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

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

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

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

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

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文言文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

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背水一战译文
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

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

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
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取赵国。

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

可是,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

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

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

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

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

”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欺骗诡计,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

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

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

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

”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

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

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

韩信对部下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攻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

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

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

”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们大将旗帜、仪仗,就不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怕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


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

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

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

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
长。

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然后再和赵军激战。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

韩信、耳新已进入河边阵地。

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

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韩信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楚汉时期,“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但后来却因其功高震主,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萧何献计,吕雉出面召韩信入宫祝寿,韩信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

韩信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上最杰出的将军,拥有“兵仙”之称,被誉为国士无双的战神。

韩信用兵天下无敌,连中华历史上最勇猛的将领——“霸王”项羽也败在他手上。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经典战役有京索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背水一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韩信:跨下之辱
韩信的另一典故是“胯下之辱”。

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
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

”并当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韩信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

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

胯下之辱指极大的侮辱,其启示是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从崛起到陨落,与一个人关系莫大,那就是萧何。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后功高震主为刘邦所忌,之后正是萧何用计由吕后召韩信入宫后杀害,这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的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